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永恒主义”亦称为“古典文科教育”、“古典人文主义传统”、“文艺人文主义”、或“传统主义”。
“古典文科教育”是西方最古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始于古希腊,经由古罗马的继承和发展,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得到普及。
古典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完善人的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可以使人的灵魂达到完善的境界。
“古典文科教育”就是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设置课程的。
古希腊时期:三艺(文法、修辞、哲学)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罗马时期:修辞学、哲学、法律学、希腊语、数学、天文学、音乐、罗马史
中世纪时期: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中贯彻了神学思想和宗教思想。
“古典文科教育”从一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了欧美中等教育的主流。
20世纪初(1910年左右),其优势被进步主义教育所取代。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而勃然兴起,使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提倡复古的一个流派,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教育的倾向。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兴盛于50、60年代,主要流传于美国、英国、法国。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家所倡导的“永恒的东西”是指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时代背景
(一)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西方教育哲学逐渐兴盛并出现了众多流派。
他们以自己的哲学观为基础,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西方教育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产生混乱和动荡
随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资产阶级近代文化为主体的新人文主义教育逐渐兴起,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特别是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为主要课程的资产阶级古典主义教育逐渐失势。
在这一过程中,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所提倡的就是要恢复古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的传统教育。
(三)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20年代经济繁荣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危机,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局面: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准下降,犯罪人数急剧增加,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各地横行,先进的科学技术被法西斯分子用于毁灭人类文明。
面对如此动荡不安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哲学家将矛头指向工业革命的基石—科学与理性,开始批判进步主义教育,主要批判进步主义教育的适应论、直接需要论以及社会改造论:
1、批判进步主义教育受自然主义、实用主义和科学的哲学的支配,过于迎合社会的适应和
需要,使教育成为社会运动的附属品。
教育适应个人发展需要成了对个性的纵容。
2、直接需要论使得学校课程以经验为中心,忽略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忽视道德教育与理性
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3、批判进步主义主张不管环境的好坏一味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将改造环境的人类使命旁
置。
基于以上三种观点,永恒主义者认为需要改革在欧美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教育,重新设计一种“更高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性的培养,以改善人的本性,挽救混乱不堪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四)1930年左右二战的永恒主义教育运动
20世纪上半叶,进步主义教育在美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之一观点。
实际上当时在教育的所有方面都有过争议和分歧,而且进步主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始终有过相互脱节的问题。
在当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正规教育主要依靠进步主义实验、民主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非正规教育主要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
所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进步主义教育与古典文科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1930年左右,当时实验的、科学的教育运动,降低了人文主义研究的重要性。
这一情况促使一些学院和大学里的人文主义者开始写文章,发表演说,站出来维护人文主义传统。
虽然他们对教育所提出的见解、建议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却在基本问题上达到共识:
1、自然主义的、实用主义的和科学的哲学以及其在学校中的教育实践,是不合适的。
2、学校需要有来源于除自然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学说之外的指导价值和标准。
3、我们所需要的这些价值和标准,可以在希腊、希伯来和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传统中找到。
这三方面的共识实际上反映了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特征:复古。
他们认为,现代人面临危机,其原因是现代人的“精神-理智的破产”,即希腊信念和中世纪信念的崩溃。
挽就的办法是“道德的、精神的、理智的革命”,即推倒近代信念,恢复古希腊、中世纪的信念。
在永恒主义教育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领导人物是:赫钦斯和艾德勒。
二、代表人物
(一)赫钦斯
1、简介:赫钦斯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公认的复兴人文主义的领导人,读名著的鼓吹
者。
1899年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神学教授家庭。
1921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25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历任法学教授、法学院院长等职。
1929-1951年间任芝加哥
大学校长。
退休后,任福特基金会副主席之。
职。
2、主要作品:《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学习社会》
3、主要观点:(1)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也应当是相同的。
(2)批评教育的过分专门化,力主恢复西方智育的传统。
(3)教育的任务使人适应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是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
(4)教育应集中于理智的训练,发展儿童的理性能力,而不应集中于一种“特定经验”和职业的训练。
(5)学校课程应有“经典”、“伟大著作”、修辞学、逻辑、哲学、语法等“永恒科学”组成。
(6)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讨论、谈话,而不是讲授。
(二)艾德勒(阿德勒)
1、简介:艾德勒是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激烈的反对者,其哲学
观点更接近于新伯拉图学说和托马斯主义。
同赫钦斯一样,提倡复古主义,推行“百本名著计划”,鼓吹读古书。
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法律哲学教
授,并与赫钦斯一起研究通过学习名著进行自由教育的问题,合作编辑出
版了54卷本《西方世界名著丛书》。
1952年任芝加哥哲学研究所所长。
2、主要作品:《艺术与智慧》、《当代教育危机》、《怎样读一本书》、《道德的辩证法》、
《十个哲学错误》、《改革教育》
3、主要观点:(1)人性不变,教育亦必须保持某一种“永恒不变”的特色。
(2)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是相同的。
(3)古代的伟大著作提供了各个时代永恒的东西,只有文科教育才能是年轻一代成为有理性的人。
(4)主张学校应传授“永恒的学科”,读、写、算得形式训练应做普通教育的精髓。
(三)其他重要代表人物:英国古典文学学者英国古典文学学者利文斯通
法国古典主义教育家阿兰
法国宗教永恒主义教育家马里坦(马利丹)
(公认的新托马斯主义的领袖人物)
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
永恒主义承认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实在,而这个实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同一的。
这种实在论完全和进步主义实在论相对立,因为在进步主义看来,实在就是经验,而经验是不断变化的,一次性的。
一古代希腊哲学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
(一)柏拉图
他的哲学也叫做“理念论”,他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代表作《美诺篇》《斐多篇》《理想国》
1 在本体论方面
⑴柏拉图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永恒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他把世界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具体事物,另一个是永远不便的具体事物之形式的理念。
⑵理念是划分等级的。
最低级的是实物的理念(桌子椅子),最高级的是诸如“善”“美”和“本质”等理念。
这些理念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存在于他们相对应的具体事物,然而他们却是绝对存在。
在变与不变之间,柏拉图强调的是不变的理念的领域。
⑶再教育方面,柏拉图强调让受教育者理解高级理念的意义,为此,教育要加强理智的训练,并发展诸如智慧,节制,勇敢,公正等“人的美德”
2 在认识论方面
⑴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他认为求得真知的过程不在于探索可见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回忆”理念的智慧的活动。
人要求得真知,获得真理就必须唤起自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⑵他对教学过程的根本看法:在他看来,所谓的教学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因为学生的灵魂早就有关于理念的认识。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回忆理念世界。
所谓的学习的人就是回想的人,而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⑶自由教育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传送和技能的训练,他必须要使人从偏见狭隘的见识,尤其是要从经验所造成的狭隘性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灵魂获得自由,
只有这种教育才真正称得上是“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就是使人的灵魂获得自由的教育。
(二)亚里士多德
1 “形式质料说”每一个具体事物(质料)都不是实在,而实在是具体事物之所以其所是的本质,即具体事物的不变的一般本质(形式)。
本质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本质寓于
具体事物之中。
2 在哲学思想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性的(他称为“第一性实体”概念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
3 关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提出了“四因说”来加以解释,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变化,必须明确四种原因。
①质料因,指出事物是由什么质料构成的。
②形式因,说明具体事物有什么形式结构。
③动力因,说明什么为量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
④目的因,说明事物之所以形成是为什么目的。
形式和质料乃是过程个别具体事物的两个方面。
形式寓于质料之中,质料具有一定的形式,即没有没有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没有形式的质料。
(三)二者的联系
1柏拉图强调对于抽象理念的思辨,而且认为人要达到对于真理的认识就必须排斥日常经验以及具体事物的干扰,对于这一点,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是支持的,但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必须研究构成某一类别的具体事物,以次达到对一定类别事物之真正的本质目的的认识。
2他们两个人都强调灵魂在理解“理念”或“形式”方面的作用,灵魂或心灵具有产生理念或形式的能力。
只有人才能获得关于世界和人自己的知识。
3他们都贬低经验,而重视理性。
二欧洲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因在中世纪的天主教的学院(即经院)中讲授而得名。
11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围绕这一般和个别的问题争论,形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派。
唯实论受柏拉图哲学影响,认为一般独立于个别而存在,他高于个别,也别个别更真实,提出了一般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之中。
唯名论则认为,不存在离开人的思想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所谓的一般只不过是名称符号,至多也只是一种概念,它的价值只在于用来表示相似的一类具体的事物。
“一般”乃是人们的观察和经验的产物。
1 代表人物托马斯
13世纪时,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家,哲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站在唯实论的立场上,综合了两派争论的许多方面,提出了“信仰合理性”,以及“一般”的地位问题。
⑴托马斯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偶然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在它自身之内找出其存在的原因,每一个物体总要依赖于某种东西。
⑵托马斯认为,如果就一个事物来说他就无所谓本质,要讲事物的本质,一个必须的前提是他必须存在,离开事物的存在就无所谓本质。
⑶托马斯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作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运动,都在追求实现完全的现实性。
⑷在人的问题上,托马斯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灵魂对立肉体而存在,它使肉体的“形式”。
⑸在教育上,托马斯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认为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人的理性的陶冶。
三新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的哲学称为托马斯主义,他对永恒主义教育,尤其是50年代以新的形式出现的永恒主义即新托马斯主义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于是形形色色的宗教唯心主义沉渣泛起,资产阶级革命时一度被批判的托马斯主义以新的形式复活,成为新托马斯主义。
(一)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新托马斯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1同托马斯主义一样,新托马斯主义把论证上帝的存在作为全部哲学基石,也沿袭了托马斯者的论证上帝的那些方法,除次之外,他们还企图对上帝的存在作一些“现代化”的论证。
2同托马斯主义一样,新托马斯主义使科学服从宗教,理性服从信仰,但以力图把自己装扮成科学和理性的倡导者,对某些露骨的反理性表示异议。
3新托马斯主义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但又竭力作出主张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姿态,他们强调对申的臣服,但又竭力鼓吹人道主义,要求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发挥人的个性。
(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马里坦主要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人的教育》《真正的人道主义》《哲学概论》
《道德哲学》《理性的范围》等等
教育的主要目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
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自由。
自由教育必须培养和解放智力,形成和装备智力。
1存在论
马里坦认为哲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根据最少的原则和普遍的原理即存在本身来认识任何一种存在的东西。
2.神学的认识论
⑴观念是通过我们心中的精神之光(能动的理智)的活动从感觉和形象抽象出来的。
⑵要达到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协调科学和哲学是理性知识,而神学则是超理性知识,是指导科学和哲学的。
3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⑴他所向往的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一基督教条为准则,指导一个具有共同信仰的社会,指导一个享有人的权利和尊严的社会。
⑵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矛头是对着社会主义而来的,实质是为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