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知识观
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
论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论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
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
”他也由此得出“学习即回忆”的结论。
这一提法受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同时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
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实例中即现象世界中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强调理性认识,追求共相、本质。
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
他说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事物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回忆是对苏格拉底“一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
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柏拉图的这一知识论带有过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同时过多的关注内心会使人逐渐与外界隔离,拘泥于已有的知识而无法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柏拉图是一个政治家,至少是一个政治路线规划师,他毕生的愿望就是他的理想国,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他所有的思想理念、教育手段都是围绕着理想国的实现而提出的。
要理解他学习回忆论的本质,我们还是得从理想国的大方向上考虑。
柏拉图是谁,是贵族,甚至是王族。
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想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剔除物欲、情欲等欲望的困惑,排除心灵的低劣部分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使心灵不断纯化,从而发展理性,培养情感,节制欲望,主持正义。
柏拉图的知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绪论有关知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很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提出有关知识论的几个问题: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真理极其标准是什么?虽然说有关知识论的探讨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对于认知问题做过深入地讨论,也没有为知识论专门写过一部著作。
柏拉图亦是如此,没有把知识论当作专题来处理,虽然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有系统地专门处理知识问题,但我们可以在《特亚特陀》与《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
下面就让我们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回忆说、洞穴的比喻、知识的等级和知识的传达五个方面来探索柏拉图的知识论:一、知识的定义关于知识是什么,柏拉图很难给出一个详细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柏拉图首先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什么!从知识的反面去看知识的定义。
1、知识不是感官知觉知觉是借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把握外在事物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
而知识不是感官经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可以残缺的,这个世界上有聋子瞎子坡子,如果知识是感官可以经验的话,那岂不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吗?而知识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和“正确无误”的。
而且被我们感官所知觉的对象也是易变的,有错觉的可能。
“知识是因人而异的,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又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
1”例如一阵风吹,我感到冷,你却感到舒畅,同样的食物,病人感到反胃,而健康的人感到有味。
所以知识不是感官知觉。
当然在柏拉图说知识不是感官知觉时,并不是说知识中没有感官知觉的成分,而是说知觉不是知识的全部,当我们感知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存在,所以我们要借反省、理解和判断来确定该事物。
只靠知觉本身不能构成知识,我们还要靠反省来把握知识,感觉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已。
2、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给一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时,这并不代表我们熟悉该事物,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误打误撞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巧合。
总之,正确的判断不一定是知识。
柏拉图的名言
柏拉图的名言
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政治家,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古代哲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哲学、宗教、政治、德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柏拉图的一些经典名言:
1. 知识带来自由。
——柏拉图
2. 人类在众多领域中最好的事情是学习。
——柏拉图
3. 勇敢是知识的孩子。
——柏拉图
4. 智慧就是用心思考问题。
——柏拉图
5. 正义不仅仅是人们所做的,而且还是人和人之间产生的关系。
——柏拉图
6. 苦难是对灵魂的锻炼。
——柏拉图
7. 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富有的,只有真正勇敢的、正义的和有智慧的人才是富有的。
——柏拉图
8. 爱情是一种欲望的暴力。
——柏拉图
9. 幸运可能使人快乐,但不会使人成为好人。
——柏拉图
10. 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
——柏拉图
11. 勇敢并不总是一种美德,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目的。
——柏拉图
12. 逻辑将引导我们从谬误中解脱出来。
——柏拉图
13. 智慧源于后代的劳动和选择。
——柏拉图
14. 美是对一切事物的梦想。
——柏拉图
15. 惩罚来自神,这种惩罚是为了我们的好处。
——柏拉图
这些经典的柏拉图名言凝练地道出了他在哲学、伦理和政治领域的深刻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柏拉图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对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全)《教育学》中柏拉图+布卢姆+康德+克伯屈的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中柏拉图+布卢姆+康德+克伯屈的知识点总结柏拉图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他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在那里完成了《理想国》。
①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来实现理想的社会。
②学园。
学园是柏拉图于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③学习即回忆。
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④教育作用: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⑤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知识点二: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爱尔维修、康德、华生、洛克。
主要观点: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与政治制度。
爱尔维修曾言:“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知识点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源——内发论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就能得到发展。
另外,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或“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先天决定论,都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范畴。
柏拉图的“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典型的内发论。
知识点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他们主张: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②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③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④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柏拉图观点总结
柏拉图观点总结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柏拉图是一个考察的重点人物。
对于该人物知识点,往往考查观点和任务的匹配对应。
本文在此对柏拉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人物简介:柏拉图出身贵族家庭,曾随苏格拉底学习,因此受到苏格拉底很大影响。
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其中,《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二、人物观点:1.人性论柏拉图认为上帝造人,分为金质、银质、铁质的三种人。
金质的人是善于用脑、充满理性的人,是统治者;银质的人是善于用身体、勇敢好动的人,是军人;铁质的人是用双腿、充满感情与欲望的人,是劳动者。
这三种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可改变的,可以看出,柏拉图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2.教育目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也即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统治国家的哲学家和军人。
并且,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教育内容也应根据国家利益规定。
很明显,柏拉图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3.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回忆说”,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存在于理念世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
4.寓学习于游戏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
他提倡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作为第一个提出公共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5.强迫教育柏拉图在其第二理想国——《法律篇》中,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他认为所有公民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学校教育,无论其父母是否愿意。
并且他认为女子应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各种职务无论男女都可以担任。
6.提出四学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因此我们也说柏拉图是四学的最早提出者。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柏拉图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著名的一派,以其创始人——哲学家柏拉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1.观念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观念的形式,这些观念是人类脑海中的抽象概念。
因此,世界是人类认识的产物,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理性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理性是获得真理和知识的唯一途径。
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人类可以掌握真理。
3.至善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至善。
至善是一种绝对的理想状态,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4.万物皆有理:柏拉图学派认为,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并且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这些规律和原则。
5.人类本性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理性动物,并且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
6.共同体理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应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应该追求公平和公正,并且应该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柏拉图学派认为,这种理想的共同体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因为他们是唯一真正理解至善的人。
7.性别平等:柏拉图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如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男女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他们认为,男女在智慧和能力方面都是完全相等的,并且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和教育活动。
8.古希腊哲学史:柏拉图学派对古希腊哲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创立了观念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还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
他们的贡献使得古希腊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基础,并且对后来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自然哲学:柏拉图学派对自然哲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即土、火、水、空气。
他们还认为,万物皆有理,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
10.伦理学:柏拉图学派对伦理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并且至善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哲学:探讨认知的局限与可能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哲学:探讨认知的局限与可能
一、引言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其作品《对话录》系列影响了整个西
方哲学的发展。
在这些对话中,柏拉图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尤其是关于知识和认知的讨论特别引人深思。
二、认知的局限
1. 感知与观念
在《理论》一书中,柏拉图认为感知是有局限的,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不
够可靠,因为感官容易受到干扰。
他主张真正的知识不是通过感官得到的,而是通过思维和理性实现的。
### 2. 知识的层次柏拉图将认识划分为四个层次:幻觉、
信念、理智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而其他层次都存在局限性和误导性。
三、认知的可能
1. 理性的力量
柏拉图强调了理性的力量,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讨,人类可以超越感觉和
观念,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 2. 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理论,认为真正的现实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而我们所感知的只是理念的影子。
通过不断追求和思考,人们可以接近理念的真实本质。
结语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其对认知的局限
与可能性的探讨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的本质和获得方式。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追求,我们或许能超越认知的局限,探索认知的更广阔可能性。
以上是对柏拉图对话录中知识哲学的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辨。
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昊绮雯内容摘要:孔子与柏拉图为中西方文化的奠基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们对知识的定义以及对知识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
孔子的知识可总结为“能不能”的以人为本的智慧论;柏拉图的知识可概括为“是不是”的宇宙真理论。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知识观成己成物一.孔子的知识观1.孔子对知识的定义一成己成物知识一词来源于西方,随着西学东渐而传入中国。
纵观中国经典,也没有明确的“知识”的定义与范围,但有对"知”的定义与范围。
在《论语》中,我们也找不到"知识”这一词,“知”以及“识"是分散于全书中的。
关于《论语》中的“知”,美国的学者E.R.Hughes 将其翻译为Knowledges,而林语堂将其翻译为wisdom o不难发现,这个wisdom更接近我们中国的“知”的定义,更偏向“智慧”层面而不是现代的“知识结构”层面。
中国古代的“知”涵盖了现在的认识、知觉及知识。
m据此,在讨论孔子的知识观时,我们不用现代的知识范畴,而是用经典中的“知”来进行论述。
在《论语》中,知识更多的体现出为一种人与内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智慧,关注更多的是与人相关的具体世界。
“子曰:好学近乎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里,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学习、对知识的态度就是"知识”。
同时孔子把人对周围环境的把握称为知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厅曰:知人。
”“知者不失人”。
"知人”意味着能很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处理好他人关系的前提是修身,从自身出发再推己及人,这是知识。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侧重的是对知识的态度,而不是知识承载的多少,他享受从从知识中获得属于自身快乐,这种主观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最终的结果是如何是其次的。
这里体现的是,孔子对“知”的态度比“知”本身更重要的理念。
2.知识来源与途径一先天有之,后天而为学界一般认为,《论语季氏》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引言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思想家之一,他在其著名的对话录中探讨了关于知识
的概念,尤其是辨明真理与谬误的观念。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些经典对话进行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的知识观念,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辨明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话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苏格拉底与各类人物的对话,将真理与谬误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通过反复问询和质疑,引导对方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并从中找到真理的种子。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并不是简单的符合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种超越经验的普世性原理,只有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辩证的方法
柏拉图的对话形式,展现了一种相对对立的形式,即辩证法。
在辩论中,通过
对立和对话,消除谬误,从而得到真理。
柏拉图认为,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解放,透过对话,我们可以从谬误中解脱出来,找到真理的光芒。
因此,对立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通过对话真理的路径。
总结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提倡了一种通过对话和辩证的方式,辨明真理与
谬误的方法。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理论,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面对复杂的争议和问题,找到真理的方向。
只有坚持追求真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拥有更清晰地认识和洞察。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的一些思考,希望对
您有所启发。
让我们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探索真理的道路!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有任何观点或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局限与可能性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局限与可能性
章节一:引子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其著作《对话录》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知识与认识
的深刻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柏拉图对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可能性的见解。
章节二:认识的局限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认识受到感官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真理的本质。
他用著名的“洞穴寓言”来形容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局限于感官所能感知的表象,而无
法触及真正的本质和理念。
章节三:知识的可能性
尽管柏拉图强调了认识的局限性,但他也提出了知识的可能性。
他认为,通过
哲学的辩证思考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类可以逐渐抵达真理的境界。
只有通过超越感官经验的观念,人类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章节四:结语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理论启示我们,人类认识的局限并不意味着绝望,而是
带来了对真理追求的动力。
只有不断反思和探求,我们才能逐渐抵达真理之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拥抱认识的挑战,追寻人类认识的可能性!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中知识理论的探讨,希望能够启发您对认识的思考,
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和想法。
感谢阅读!
文章撰写:[您的公众号名称]。
《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对青年教育的启示
《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对青年教育的启示《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当代青年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本文将从《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其对青年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其理想国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完善的人格。
他提出了“哲学王”的观念,即统治者必须经过系统的哲学教育,才能够成为公正的统治者。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出具有智慧和公正品质的领导者,这对于当今青年的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青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柏拉图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智素养和审美情感。
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某种程度上具有“哲学家”特质的领导者,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这种教育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当代青年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青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注重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和审美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领导力的人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形式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自由和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的训练,从而自我完善。
这种教育理念也对青年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应试教育的普遍现象。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大多只是被塞满了大量的知识,而缺乏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与柏拉图的“形式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柏拉图主张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全面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当代青年教育也应该引以为戒,不再只是追求知识的堆砌,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当代社会,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
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
柏拉图的思想提醒着我们,教育与政治密切相关,教育应该成为引导社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很多哲学思想到现在依然适用。
柏拉图提出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的主要思想,希望对你有用!柏拉图的主要思想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柏拉图的知识定义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s.这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知识所做的一个说明。
中文可以译做:知识是合理的真信念。
这个说明用,合理的(justified) 、真的(true) 、以及信念(belief) 三样东西来诠释何谓知识,分别解释如下:1. 1.真的(true) :所谓真的,指的就是「事实真相」,但是什么叫做事实真相呢? 依照一般大家比较接受的真理的符应说(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的定义就是指:「存在有一个外在世界,而这个世界发生了某个事件或呈现出某个状态,如果某个叙述跟这个所发生的事件或呈现的状态正确的吻合(或是符应),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叙述是真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个名词竟然要这么麻烦的去解释是因为哲学思考里面尽量减少使用一些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预设。
例如,存在有一个外在世界,而且我们的语言及其所诉诸的结构可以正确的对应这个外在世界。
这样的假设虽然在一般人心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哲学理论里面并不是都这么认为,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预设时最好说清楚比较好。
例如,对于反对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唯心论(idealism)的人来说就难以接受这样的定义。
2. 2.合理的(justified):这个英文字justified,有一些不同的翻译,有时翻译成「证成的」,但是,事实上justified并不见得表达有一个「证」的过程,更别说是证成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翻译有些过度了。
事实上,翻译成「合理的」也容易引起误会,这个合理性究竟是主观的还客观的?而且有时会过于宽松,究竟怎样的理由才算是合理的理由呢?这个地方十分模糊。
另外的翻译是「有充分理由支持的」,但是,这样的要求也太强了,而且大多数我们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会有充分的理由,也不符合原英文字的意义。
我认为从justified所表达的意义上来说比较好的翻译是,「具有感觉上还不错的理由支持的」。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说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说
1⽉22⽇:知识即回忆说
柏拉图: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且先于这些事物存在。
他称之为伊的世界。
与我们国学所说的道类似于。
感官经验,借助于此,⼈类只能看到伊的影⼦,即个别事物,从⽽提醒灵魂,回忆起相当的伊来。
对伊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回忆。
这就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说。
也许可理解为是⼈类潜意识中,通过时代遗传⽽来的。
学语⾔看⼈类历史。
从语⾔中找到⼈类史。
例如:
SAIL的真知识不是帆⽽是乘风。
风度,乘风,
字线S的伊,波线,联想出去,声⾳,sound,声波;shake,振动等;蛇,snake.
波,⼀波双⼀波,循环反复,季节。
SALE,SALARY,⽉薪。
对苏格拉⾥产婆术的发展,也是固有观念说的祖先。
之⼆概念,推演出“向外传播”的概念,speech,演说,演讲;
发现真知识的技巧,从动物的名词,还有⾝体的名词等发现。
如S开头的⾝体名词,salt,sugar,这些事物都通过⼀次次的提炼出来的。
⼀点点的、逐步地,基本联想词,可以选slow,scan,逐步的展开,有浏览之意。
Scene,场景。
从点到⾯之意。
Study,学习,研究,⼀点点的,从⼀点进⼊逐步的发现真理。
Science,科学发现之途。
⾃然科学,推理,线性的。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知识的观念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柏拉图对话中的知识定义也丰富多彩。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1)知识是灵魂追随事物的运动。
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考察了知识(episteme)的词源和含义。
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说:“知识(episteme)这个词……表示灵魂擅长追随事物的运动,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而这个词应当被读作epeisteme,塞入一个字母e。
理智(synesis)以同样的方式可以被视为某种结论,这个词源于赞同、附合,就像知道(epistasthai)一样,意味着与事物性质相伴的灵魂的进步。
”他在另一处又说:“让我们回到知识这个词上来,观察它有多么晦涩,它表示的意思似乎是灵魂在事物面前止步而不是灵魂围绕事物转。
”把灵魂视为认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处所是希腊人的普遍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感觉只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住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与感觉相对的理智才能得到知识。
史家公认,《克拉底鲁篇》属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对话中的思想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念。
“概而言之,知识观念的形成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
(2)美德即知识。
这也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但对柏拉图的知识观有重要影响。
在古希腊,“知识即美德”、“无人故意为恶”这些命题通常被人们承认,但各个学派对它们的解释不同。
《小希庇亚篇》中的苏格拉底论证说:正义是灵魂的能力和知识,有能力和知识的灵魂总是比较正义,无知便无正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与美德同一,与无知对立,所以从根本上说,知识总是真的,而信念却有真有假,有对有错。
后来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伦理思想上的差别。
他说:“苏格拉底对美德这个题目讲得比较好,有进展,但他也是不成功的。
他惯于使美德成为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所有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
柏拉图知识点总结
柏拉图知识点总结柏拉图的生平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并成为了他的忠实追随者。
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灵感之源。
柏拉图在其一生中游历了许多地方,包括埃及、意大利和斯巴达。
在此期间,他开始对不同文化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的作品大部分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他将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包括《理想国》、《苏格拉底的辩护》和《理想国》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国”理论,探讨了公正、理想国家的构建以及哲学家如何统治国家等问题。
在《苏格拉底的辩护》中,柏拉图记录了苏格拉底受审的过程,并表达了对他的敬爱之情。
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则提出了自己对政治、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思考。
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观念论”(Theory of Forms)。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
而世界上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观念的模糊影子。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现实世界,一是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是有形的、有限的,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而理念世界是无形的、无限的,是真实的、永恒的世界。
柏拉图将真理与伦理学和政治学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观念世界中存在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些真理对于人类的行为、道德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学柏拉图的政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中。
他提出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模型,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观念世界中的真理,并且能够在政治领域中应用这些真理。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智,能够最好地领导国家。
他反对民主制度,认为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是基于私利而偏离了真理,只有哲学家在统治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理想的国家。
柏拉图眼中的意见与知识PPT精选文档
1
一、问题的缘起
•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应具有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 制、正义。如何让现有城邦变成理想的城邦呢----苏格拉底 的“哲人王”给了我们启发。“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 国家的国王”。
• “哲人”到底是具有什么品性的人?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 非常重要的。(能认识事务的本质,能从变化多端的繁杂 时间中发现其永恒不变的特征,即拥有“知识”)
每一个时代的“意见”都是那个时代“知识”的化身,但
在时代变迁时,由于思想的惯性,也由于人的保守,与旧
时代相联的“意见”就沦落为腐朽的意识形态,就必然要
让位给新时代的意见。
9
三、最终结论
“知识”从逻辑上来讲是不会犯错误的;“意见”是关 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是有可能犯错的。
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意见”层面。最理想型的认识 状态是拥有“知识”而非意见。
7
(2)知识意味着“一”(类似于真理只有一个,参见《 巴曼尼德篇》),比如“理想国”的型相就只有这“一个 ”,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理想国”型相,“美”的知识 (型相)也只有一个(参见柏拉图《会饮篇》211B--E)。
(3)知识不是感官直接把握的,而是经由人的灵魂才能 认识,因为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东西都会发生“变化”或 “衰朽”,只有人的灵魂才能掌握变化多端事物背后的那 些永恒不变的东西。
的,“意见”是大多数人通常拥有的智慧,但他们往往认 为他们的智慧是真理。
(2)“意见”始终是城邦的主流思想,“意见”既是民 众的俗见,又是维护城邦统一的政治需要,“意见”不仅
是属于民众的,也是统治的需要,在这里哲学与政治始终 存在着潜在的冲突。
(3)“知识”与“意见”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知识观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的知识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
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
他认为:“天文学和
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
”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The cosmos itself seemed to Plato to be forever titled toward chaos.)。
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
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
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
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
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
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
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
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
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
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
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
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
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
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
《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
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
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
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
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
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
《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
有财产和家庭。
《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