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转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生 物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特殊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specialied ransport)
膜动转运
(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胞吞(endocytosis)
膜外
膜内
播放
简单扩散动画模拟
膜外
O2、CO2、 甘油、乙醇、
苯等
膜内
重播
简单扩散方式的条件 ➢ 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 ➢ 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 ➢ 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简单扩散特点: ➢顺浓度梯度 ➢不耗能 ➢不需载体
➢不受饱和限速 ➢不受竞争抑制影响
外源化学物经简单扩散方式的扩散速率R 遵从 Fick 定律:
流方向不断改变,速度不断减慢,增加外源化 合物接触时间,利于其沉降;
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的 面积大:总扩散面积约70m2;安静 状态约40m2。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 面积成正比。
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厚度很薄:总 厚度不到1µm,有的部位只有0.2µm。气体扩 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三、分布(distribution)
1.概念:外源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 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 织的过程。 2.毒理学意义: (1)有利于了解外源化合物的靶器官和 贮存库 (2)有利于检测外源化合物
铅尘 肺部弥散或吞噬作用
血液
与红细胞结合
血浆
(90%)
(磷酸氢铅 或血浆蛋白铅)
影响吸收的因素 (1)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分散度和pKa (2)胃肠道腔内pH (3)胃肠道的特殊转运系统
(4)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或菌群 (5)其他:胃肠道的内容物、
胃排空时间和肠蠕动等 (6)物种、个体因素:如肠黏
膜静水层厚度
(二)经呼吸道吸收
1.呼吸道及肺的结构特点 鼻腔:表面较小,但鼻黏膜通透性高; 气管、支气管、小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气
一、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脂质 组成 糖
蛋白质:结构蛋白、受体、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物 膜
结构:液态镶嵌双层结构
隔离功能
功能 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生 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生物膜—某些毒

物的毒作用靶。

细胞器膜:细胞核和各种 细胞器外面包围的膜
膜毒理学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 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
源化学物数量; ➢ 减轻毒性效应; ➢ 与吸收部位的损伤有关
环境化学物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注射
毒理学试验
(一)经胃肠道吸收
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主要是在小肠。
胃肠道各部位吸收面积(m2) 转运方式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 被动扩散 ➢ 膜孔过滤 ➢ 载体中介 ➢ 吞噬或胞饮
被动扩散:主要途径
主动转运:某些化学物可通过转运营养素或内源性
物质的载体转运系统而主动吸收。如铊、 钴、锰通过铁蛋白转运系统被吸收。铅 依靠转运钙的系统被吸收等。
膜孔滤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小肠粘膜 上的微孔滤过方式吸收。
吞噬或胞饮:颗粒性物质的吸收,例如偶氮燃料颗 粒。
➢ 腹腔注射:丰富的血流供应和相对广大的表 面积,外源化学物的吸收迅速, 经肝(首过效应)代谢,入体循环;
➢ 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较慢,可直接进入体 循环
通过比较化学物经不同途径染毒的毒性,可获得关于 吸收、生物转化、排泄的初步信息。
不同吸收途径的运输
1、消化道: 小肠、胃吸收→肝门静脉→肝→全身; 口、直肠→血→全身 2、肺→血→全身 3、皮肤→毛细血管网、淋巴管网→全身
外源化合物的浓度
外源化合物的水溶性: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
外源化合物的血/气分配系数
外源化合物颗粒的大小(气溶胶类)
肺通气量、血流量等:特别是与两者的比值
4. 意义:经肺吸收的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且
不经过肝脏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 全身
(三)经皮肤吸收
皮肤是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屏障,外源化合 物一般不易通过皮肤吸收。
④血-气分配系数 (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 气态物质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 衡时,在血液中与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
➢ 系数越大,越容易被吸收。如乙醇血气配 数1300,乙醚15,CS25,乙烯0.4,说明乙 醇>乙醚>CS2>乙烯肺泡吸收。
⑤肺通气量(R频率和深度);对血气分配系数 高的化学物质尤为重要。
➢ 特点: ✓顺浓度梯度移动 ✓饱和现象 ✓结构特异性 ✓竞争性抑制
➢载体蛋白: ✓离子载体 ✓通道蛋白
溶质浓度与溶质跨膜扩散速率的关系曲线
3. 滤过
概念:通过膜孔或间隙(膜脂运动而产生) 对象:小分子量极性分子(水、尿素、甘油等)
MW<200 特点: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无饱和 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


胆汁
血液循环 白蛋白结合型
游离型
[分布] [分布]
靶器官 (损害) 器官组织 (贮存)
肾 肺 分泌腺
[排泄]
尿 呼气 乳汁、汗
图1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注: 生物膜性屏障
吸收 (Absorption)
生物转运
Biotransprota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1.皮肤的结构特点 (1)皮肤的角质层 (2)皮肤的真皮层 (3)皮肤附属物:汗腺、皮脂腺 和毛囊仅占皮肤总面积的0.1%~ 1.0%。小量毒物可以较快速度通 过汗腺和毛囊。
外源化学物
表皮
毛囊、汗腺、皮脂腺
表皮角质层,阻止MW>300,限速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溶性物质
脂溶性、非脂溶性 和离子都具高度通 透性,速度仅次于 静脉注射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
与生物转化
概述
ADME过程
机体对化学物的处置(disposition)可简单 的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 个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注意:这四个过程可能同时发生。
外源 [接触] 化学物
皮肤 肺
[吸收]
[接触]
消化道
[排泄]
[代谢]
不同部位皮肤的通透性:
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皮肤附属物:汞等一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经 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直接进入血液
不同物种动物皮肤通透性不同: 大鼠、兔>猫,豚鼠、猪、猴≈人
皮肤血流量和有助于吸收的皮肤生物转化也有 物种差异
(四)其他途径吸收
➢ 静脉注射:外源化学物瞬时、完全、直接进 入血液,分布到全身;









脂溶性物质 (O2、CO2、N2)
√ √ √ 葡萄糖、钠钾 水 、 钙氯等离子、 尿素 某些氨基酸

√ 钠钾钙 氯等离 子
√ √
细菌 异物
√ √
脂肪
二、吸收(absorption)
概念: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机体的外表面 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外源化学物 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 消除,此即在胃肠道黏膜、肝和肺的首过效应
丰富的肺毛细血管
2.呼吸道吸收机制
水溶液性较差的气体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 过肺泡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易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呼吸道吸收 颗粒物可经吞噬作用而吸收
1、气态物质(气体和蒸气)
主要以简单扩散的形式吸收。 影响因素:
①水溶性影响吸收(作用)部位 ② 肺泡-血液物质浓度(分压)差 ③气态物质在血中溶解度
基底膜
血液
穿透阶段:外源化学物扩散通过角质层
➢ 极性物质似乎是通过含水的角质层蛋白细丝的外表面
扩散
➢ 非极性分子则溶解于蛋白细丝间脂质基质并扩散。扩
散速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与其分子量成反比
吸收阶段:毒物扩散通过表皮较深层(颗粒层、 棘层和生发层)及真皮,然后通过真皮内静脉 和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 ➢ 扩散的速度取决于血流、细胞间液体运动,以及与真
物质,可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二)主动转运
特点: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有特异选择性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需要能量(ATP)
转运有极限
对象:Na+ 、K+、Ca2+、Mg2+;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
饱和抑制 竞争抑制
主动转运对已吸收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 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皮成分的相互作用 ➢组织液、淋巴液主要成分是水,所以与毒物水溶性有关
2.皮肤吸收的机制 主要是简单扩散,小部分毒物为滤过
3.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1)穿透阶段:分子量的大小(<300)、脂
溶性及角质层厚度 (2)吸收阶段: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1) (3)皮肤损伤及外源化合物腐蚀性 (4)环境温度和湿度 (5)皮肤的血流量
(3)特殊屏障:影响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
屏障: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由血液进入某种 组织器官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
血-脑屏障(blood – brain barrier):电离分子、蛋
⑥血流量,血Leabharlann 配数小的气体物质肺吸收速 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灌注限制性) 。
2、气溶胶
影响因素:颗粒大小和水溶性。 颗粒大小影响沉积部位 水溶性影响吸收速度
Φ≥5μm→鼻咽部沉积 Φ2~5μm→肺的气管支气管区域沉积 Φ≤2~1μm→肺泡(中毒、粉尘沉着)
3.影响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肝、肾、 脾等器官沉积
骨骼、毛 发等蓄积 (磷酸铅)(90~95%)
铅在体内的分布
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3. 影响外源化合物分布的因素
(1)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分布初始阶段,血流灌注好的器官,化学物浓 度高 肺、肾上腺、肾、甲状腺、肝等灌注速率较高
皮肤、骨骼肌、结缔组织、脂肪灌注速率较低
(2)器官对化学物的亲和性和化学物经膜扩散 速率
钙离子泵
(三)膜动转运(cytosis)
1、胞吞(endocytosis):将细胞表面的 颗粒物转运入细胞的过程。
被吞入的物质为固体则称为吞噬 如为液体则为胞饮 受体介导内吞(衣被小泡运输):有些大
分子能同质膜上的受体结合,由质膜内 陷形成衣被小泡,再脱离质膜进入胞内 2、胞吐(exocytosis):将颗粒物由细胞 内运出的过程。 胞吞和胞吐是两种方向相反的过程。
胞饮(液滴)
(pinocytosis)
吞噬(颗粒物) (phagocytosis)
(一)被动转运
1.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对象:脂溶性的非极性 分子(CO2和O2等)
毒理学意义: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 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
简单扩散动画模拟 O2、CO2、 甘油、乙醇、 苯等
R = K·A(c1 -c2 )/ d K—扩散常数(脂水分配系数×扩散系数); A—膜的面积; (c1-c2)—外源化学物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d—膜的厚度;
其中最主要的是浓度梯度。
2.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概念: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水溶性的小分 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 对象: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核苷酸等
常见主动转运系统:
钠钾泵、 钙离子泵、质子泵、ABC 转运器等 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目前已鉴定了8种
➢ 多药耐受(mdr)蛋白或p-糖蛋白质家族������ ➢ 多耐受药物蛋白(mrp)家族������ ➢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 核苷酸转运体������ ➢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 ➢ 肽转运体
排泄 (Excretion)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消除
Elimination
吸收、分布、排泄—生物转运机制有共同点, 类似于物理性过程。
化学物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
化学物代谢+排泄—消除。
化学物毒效应的强度或毒性大小取决于靶器官的 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浓度和时间,而这又取决于该 化学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大分子物质跨膜转运示意图
吞噬
胞饮
特点: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需要能量(ATP) 无饱和 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
胞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 滤过 转运
膜动转运 胞吞 胞饮
膜两侧浓度差 可逆浓度差 消耗能量 脂溶性 非解离状态 载体参加(或离 子通道) 载体有特异性 通道可调性 存在竞争性抑制 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