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道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一生荣损与道教关系探微

李白一生中,曾有过中年入长安的辉煌,也有过晚年流放夜郎的凄凉。在他辉煌得意时,他曾使唐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1](P706);曾让“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1](P237);也曾使那些“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1](P284);所以李白在《流夜郎赠辛判官》中自豪地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安三年,他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曾多么不可一世:“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1](P184)。但在李白晚年,他因为入幕永王李璘而被捕入狱并流放夜郎,后虽遇大赦,可没多久,便赋《临终歌》而卒:“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中已全无初出蜀川在江陵见道士司马承祯时写《大鹏赋》的那种意气风发,代之的是不平、无奈、痛苦与哀怨:麟之被获,有孔子出涕,而大鹏摧于中天,又有谁能为之出涕呢?李白这只“大鹏”终以悲剧命运结束,最后也没能振翅高飞。

正如许多方家所论证,李白由于家世的原因,与科举考试无缘,[2]而在以科考取仕的唐朝,李白又如何获得长安三载荣耀?离开长安后,他已成为一名“身在方士格”的道士,他又怎么会入幕永王而遭受流放夜郎的待遇?本文将对造成李白一生荣损的原因加以探索。

李白一直有很强烈的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一生都渴望能谋得高官之职,“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1](P715),希望自己能“投竿佐皇极”[1](P430),“起来为苍生”[1](P234),“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1](P596),然后学张良、范蠡等人“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1](P233),从而完成他所设想的“功成、名遂、身退”道家式的理想人生。然而,李白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不是走科考取仕的正轨之道,而是另辟蹊径:他一面“事权贵”,一面“访仙道”,希望以此扩大自己的名声,从而获得他所追求的高官。因此,他做了不少事:在安陆娶了高宗时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1](P605);结交了比自己大十一岁,在社会上已有不小名气的孟浩然这样的朋友;他也用诗赋拜谒了许多达官贵人,象张垍、韩朝宗、裴长史、李长史、李邕、崔宗之等,希望有达官贵人、王侯将相对自己加以引荐,“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1](P603)然而,虽然玄宗在735年大赦天下,并下诏:“其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及堪将帅牧宰者,令五品以上各举一人。”这道诏令似乎是专为李白而下,因他自认为正是如此的栋梁之材,可李白并不走运,他雄心勃勃所走的这条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路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官半职。而他同时所进行的通过寻仙访道而走的“终南捷径”却使他拨开云雾见月明了。天宝初年,李白终于“仰天大笑出门去”,并高喊“我辈岂是蓬蒿人”而被征召入翰林。

对于李白究竟被谁推荐从而能得到唐玄宗的召见,一直存在有争议。

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即认为是道士吴筠的推荐,《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都持此看法。《旧唐书·李白传》云:“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另一种说法,即

魏颢认为是得力于元丹丘向持盈法师的推荐,持盈法师再向玄宗的推荐。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阳冰所说的,是因名声甚大,为玄宗所知而征召:“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李阳冰《草堂集序》)

从以上几种有关李白入翰林的不同说法中能够看出一个共同点,即无论哪种说法,都和道教有关。

吴筠是唐朝有名的道士,与当时另一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都师承茅山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他著有《神仙可学论》、《玄纲论》、《形神可固论》等书宣扬他的求真成仙思想;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作,《全唐文》中有记载。李白曾说“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1](P496)他与吴筠曾一起隐居剡中。

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睿宗第十女,唐玄宗的妹妹,她太极元年出家入道。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玄宗召见司马承祯时,曾令玉真公主至其所居修金箓斋。李白在开元十八年秋季前后曾两次到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有诗《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留传。

元丹丘是李白所交往的所有人中,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一名道士。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且在其他诗文中又多次提到元丹丘。他俩曾一起隐居嵩山,同治十年修的《叶县志·人物志》说:“元丹,字霞子,叶人,居石门山中,与李白结神仙交,白称为…丹邱子‟……惜其事迹无征。然太白与之友善,屡见于诗,推许甚至,则其人品可知矣。”李白在三十岁时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这时已称之为“故交”。郁贤皓的《李白丛考》和詹鍈的《李白诗文系年》都认为李白与元丹丘的交往于李白二十岁左右在四川就已开始。李白的《登峨眉山》写的完全是游仙思想,郁先生就认为是受了元丹丘的影响,以至《峨眉山月歌》里的“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也是指他。郁先生还推测李白在刚出川就得以结识司马承祯也是因为元丹丘。这种推测很有道理:司马承祯在当时是何等身份,李白居然能得以相见,且被夸赞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1](P1)这对于一个刚刚走上社会、名不见经传的后辈来说实属不易!可见,李、元二人的交往确实非同一般,所以他俩能“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1](P251)李白在《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说:“天宝初,威仪元丹丘,道门龙凤,厚礼致屈,传箓于嵩山。”这一年,元丹丘正式成了胡紫阳的弟子。也是在此年,元丹丘被召入京。

这三人都是道人身份,说李白之被推荐与道教有关,是很容易看出。为什么说李阳冰的说法也和道教有关呢?这主要是因为李白的“名声”是和道教连在一起的,他曾获得道士司马承祯的“仙风道骨”和太子宾客兼道士贺知章的“谪仙人”的称誉;在李白的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狂傲不羁、飘逸洒脱来自他的神仙道教信仰。他从小即受道风熏陶,在他五岁时随父迁居“天师教”盛行的四川,此地因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后称“天师教”)而一直拥有浓郁的道教气氛;唐初又有著名道士王玄览、王太霄、王仙卿、赵仙甫在蜀传教,所以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紫云山和青城山都是道教胜地,而且离李白家也不远,这样的环境使他从小便对道教颇有好感,从十五岁后更是开始入迷,“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1](P536)在十五岁时李白即可能举行过最初的入道仪式,且不止一次行过受道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