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现在人口性别比已经长时期偏离正常范围,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也很显著。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其中。
“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人口性别构成的两个主要指标。
性别比(或人口性别比)分为男性比和女性比两种,大多数国家使用男性比,即在同一年龄组中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
正常的性别比应为93-106。
一、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现状
我国的性别比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阶段,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两千多年的重男轻女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了。
性别比的失衡是从出生就开始出现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很显著!
出生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出生时的婴儿。
计算方法是:出生性别比=某年出生的男婴数÷该年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比又叫第二性别比。
第一性别比是胚胎形成时的性别比。
1.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西北低、东南高,区域差异明显
从表1可以看到,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云南腾冲-黑龙江黑河一线)基本相同。
在102-107之间的正常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和云南的部分区域。
2.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发达地区的性别比较低
根据表2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性别比较低,而经济落后区的性别比
较高(一般情况)。
江苏省的性别比最低(101.54),而其GDP总量及人均GDP都名列前茅;海南的性别比很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末尾。
人口性别比问题突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
以广东、海南、广西和陕西为主的高性别比区域,应作为我国的重点整治区。
二、造成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成因分析
1.造成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
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这些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受生育政策的导向。
我国现行生育政策规定,农村“夫妻只有独生女的”可以生育第二胎,而第二胎往往成为育龄夫妇生男孩的唯一合法机会,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思想。
加之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低生育率也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条件性原因。
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生育的有计划性与国家生育控制的有计划性之间的矛盾。
三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劳动分配、政治生活参与程度等方面与男性仍有一定差距,这也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倾向男孩。
四是科技手段的滥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前从没有引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明显失衡,直到近2O多年才出现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以往人们尽管有多生男孩的意愿,但是却无力左右生男生女。
2O世纪80年代以来,B超、染色体技术用于胎儿性别检测之后,使生育选择性别有了可能性,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才显现出来。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科技手段的滥用也是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原因。
2.造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发达地区的经济收入高,而且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比不发达地区高,人们的追求在提升。
传统的生育观的更变,不再执着于非生男孩不可的地步,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消弱。
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
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这些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
社会性别的不平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劳动分配、政治生活参与程度等方面与男性仍有一定差距,这也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倾向男孩。
三、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影响及对策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结构性的,也是深刻的和长远的。
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具有普遍性、由点到面、由覆盖人口少到覆盖人口多、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和迄今没有得到遏制和逆转的特征。
从空间扩散过程有由东南向西北的扩散过程。
因此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1.对婚姻性别造成挤压。
配对困难
2.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冲击,性犯罪增多
3.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
4.男性劳动力过剩,就业性别挤压加大
针对以上影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既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具体对策:
1.加强领导,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合理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保障机制。
2.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协调梳理社会政蓑,切实提高妇女地位。
3.强化舆论宣传,推动树立男女平等的文明婚育观念。
4.加强法制建设,严惩非法鉴定等医学技术越轨行为。
5.建立完善综合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以对历史、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像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那样,切实治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性别结构失衡本身以及所带来的问题,将在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升级,需要我们切实行动起来,把治理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作为系统工程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创新公共政策体系,采取综合的有力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问内,基本遏制人口性别比上升的态势。
同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改善人口性别结构,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创造尽可能好的人口条件。
总之,我国出生人口别比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是一个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后果、人口安全问题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的复杂问题,因此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认真面对的问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上应当采取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耸人听闻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王翠英.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5
2.汤兆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 3.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和初生性别比【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4.张丽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增刊,118-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2011
6.傅端林,伍彬: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