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丽燕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和家长对学生成才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独生子女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重等心理问题的出现,种种迹象表明,教师与学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所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接纳的若似亲人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中的正常需要。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从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培养到对学生心理特征、转型期的困惑等问题的解决都应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品质的形成要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其行为特点表现为求知欲强、模仿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正是教师的教育原动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当需要的足够营养,要学会不断为学生搭设实施才能的舞台,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重视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要保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事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人格特色,高层次的闪耀着灿烂人性的光彩,要有一位教师独到的“教师的品位”。教师的品位是一泓美丽清澈的师爱清泉,是浓郁的书香和艺术人生的美韵,是恬静的心灵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敢于正视自身的弱点与不足,要善于和学生一同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将自己的教学变成一种将教育艺术化的追求历程,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将自己对学生的批评也变成育人的阳光雨露,那么也许这便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了吧。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可行性的、递进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快乐的成长。
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易于学生的自我实现,学生在体检成功的同时会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会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去实现更大的奋斗目标。远大的目标固然有伟大的动力。可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过分强调学生客观成绩的功利性过强,揠苗助长,其负作用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反而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矛盾激化,周而复始,最终走向恶性循环,促使产生一批厌学学生,为社会加速“生产”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过分自我的“危险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犯罪不正向我们敲响警钟吗?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不愿意做“教师强迫孩子接受的事情”。因此说,教师的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要得良好的贯彻,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作保障。科学的教育方法即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有条件的话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日志》,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要不吝惜地给予足够的肯定表扬,多一分赏识,多一分夸奖,给孩子增添一分实现人生价值信心,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让学生乐观、自信、快乐地成长。在学生遇到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帮助孩子查找问题所在,掌握孩子犯错误的心态,及时找出正确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采取喋喋不休的训斥、指责和体罚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百害而无一利。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遵循教育规律。正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思想、行为有很强的反复性,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正确引导。伴随学生的不断成长,教师要时常调节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要经常性转换心理角色,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到科学育人。
教师要学会善待每一位学生,要将微笑、阳光给予孩子,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一种具有人道的、诚挚的、有效的爱。
第四,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学生行为的楷模。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中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文明行为,艰苦奋斗、勤学善思、勇于拚搏的工作热忱等无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都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影响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如有错误,也要勇于低头向学生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做孩子的样板,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接纳、认可学生的表现,同时也要得到学生敬佩,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树立“威信”。教师的威信树立了,教育思想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证。
倡导“尊重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说,“尊重”是无前提条件的。但人作为主体其主体性发展和成熟有个过程,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也有个过程,这两种过程的契合是人类最复杂、最艰巨、最崇高的自我提升建构活动。其中各因素的组合和变量,导致教育过程中各类互动主体
的素质水平和发展方向参差不齐的常态性,规定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不能没有条件,不能没有层次,不能没有底线。教育史上有“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爱之甚则求之切”的说法和做法。其核心蕴意不外是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尊重的体现。确切地说,“尊重的教育”不是无条件尊重一切,对教育中一些人的不正常需求和活动,对不良素质和违法乱纪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应严格禁止和要求改正提高。这种严格要求是对当事人尚未意识到其人性尊严和发展短路而进行的终极性尊重,对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的循序过程的尊重。
另外,我们的现实是在许多青少年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吃过苦的印记,从他们记事起,作为长辈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怕孩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又生怕自己的孩子将来比别的孩子差,所以长辈们总是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孩子在家中,简直就是小太阳。在孩子眼中,别人为我服务,面对此种性格上的不良习惯,当然不能,我认为,我们不仅需要“蹲下去”,更重要的是“站起来”,高屋建瓴,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帮助他改掉性格中的不良习惯,健全自己的人格。
多年来教学一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统一步调,轻个性发展。在此影响下,教学主要是统一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导致教学方法僵化刻板,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和人性化的发展,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其结果遏制了众多兴趣差异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教材为中心的格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表现自己,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潜能,使学生在主体思想互相沟通和碰撞中,增强自信心,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认识别人,发展自己,达到唤醒主体自觉参与的目的。
培养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主体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倾向,是推动人类求知的一种力量和动力,当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的状态,会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拓展自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组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处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
个性的形成既与先天遗传有关,更与后天学习锻炼有关;教育与环境在个性“日生日成”、“习与性成”中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表现不同个性,教师应识别、了解学生的个性,有机的引导教育。对不同的个性,不能强求统一,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潜力得到发挥。
总之,尊重学生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天下没有不好的庄稼,只有不勤奋的庄稼汉”,让我们在辛勤耕耘中尽兴倾听生命拔节中的优美乐曲,为青春的萌动放声歌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