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作者:姚林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2期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深度教学已经成为历史教育研究的一个方向,现在很多历史教师都在课堂上贯彻深度教学的思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将深度教学融入历史课堂并改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两次教学活动,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对于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深度的教学,有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教学;郑和下西洋

什么是深度教学?所谓深度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主题探究而不是以知识讲授为内容和任务的教学形式。《标准》也指出,历史课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所以当下的教师都在积极尝试深度教学。下面我们就以《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历史学科进行深度教学。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是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朝的建立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强大的明王朝,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呢?而这些交流对中国和世界又有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一教学任务,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我们制订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地点以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和我国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

3.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依照以上的教学目标,在第一次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用三张邮票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招贤纳士引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从故事中得出感悟—通过四张邮票讲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从故事中得出感悟—对比中西方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条件,比如说:(1)国家富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2)政治稳定,有强大的军事实力;(3)造船业发达;(4)航海技术发达。那么在人才济济的大明朝,明成祖为什么会让郑和去做出使西洋的使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我播放《百家讲坛》的视频节选,讲解选择郑和下西洋的原因:(1)小时候的经历练就了他刚强的性格;(2)跟随朱棣多年征战,在吃尽了苦头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讲述,老师得出一个学史心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家说对不对呢?

生:对。

片段二:

师:通过前面四张邮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那么观察这四张邮票,大家能得出怎样的心得呢?

生1:郑和很伟大。

生2:我也不是很确定,我觉得郑和太辛苦了。

生3:郑和给西洋这些国家带来了那么多的礼品,这些人非常高兴。

师:那大家有没有觉得郑和受到了西洋国家人民的欢迎呢?

生:好像有。

师:这是我教给大家的第二个学史心得:要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首先应该学会尊重别人。

……

以上两个片段并不是教材上的内容,而是我去挖掘的知识。但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次尝试一点都不成功,对于学生来讲,学史心得不是他们自己通过学习得出来的,而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达伽马和哥伦布学生都不太了解,我仅仅通过航海目的的不同就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不是太片面了?是不是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所以第一次的教学活动和我的预想效果相差甚远,重点没有抓住,难点没有突破,应该说这次教学是以失败告终的。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用三张邮票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招贤纳士引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通过四张邮票讲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用评价邮票人物的方式结束,让学生得出自己的感悟,升华情感。

……

第二次的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从最开始用大家熟悉的人、熟悉的邮票导入新课,到学生活动招贤纳士,大家畅所欲言,自主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再用材料引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顺理得章地得出明王朝的和平外交。

总之,一场深度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让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茅育青.深度探究教学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7,29(3A).

编辑任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