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精神
一、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
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三、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四、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已精神。
五、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
六、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
大禹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
海内外中国血统的人常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形容自己,作为自己的代名词,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文明史,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心是相通相印的,根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大禹的精神是那么的崇高、伟大,使中华民
族子孙为自己能是大禹后人而感到那么的光荣、骄傲和自豪。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一、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
尧、舜时代,许多地方连降暴雨,湖泊涨溢肆虐,洪水冲毁了大量农田和房子,家畜大多也死于非命,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帝尧为了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处寻找能够治理洪水的能人,四岳和众大臣都推荐鲧担此重任,帝尧便委派鲧负责治水。
鲧治水采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不仅没有治平洪水反使堤溃坝毁,造成更大的灾难。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助帝摄位行政的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当时风险之巨大,任务之艰苦是可想而知
的,面对这种情况,大禹以民为重,公而忘私,抱着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怎奈天下苍生的信念,毫不犹豫,毅然挑起了治水重担,开始了长达十三年艰苦而又漫长的治水历程。为完成治水任务,大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据史料记载,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后就告别娇妻,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十三年,其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就连他的儿子启降生时,他也未能回家看望,照料,以致“启生不见父,昼夜呱呱啼泣。”《尚书·益稷》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废土功。”《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孟子·滕文公上》曰:“疏九河,瀹济漯,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已成为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代名词。
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里,大禹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虐之劳,不苦于此矣。”《尸子》曰:禹“手不爪,胫无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为完成治平洪水,拯救百姓的伟大目标,大禹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吃最差的饭菜,穿最差的衣服,住最差的房子,把所有财物都用于治理洪水事业上,他白天带领人民开山劈地,战斗在治水第一线。晚上苦苦思索,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方法。在治水中,为了赶时间,大禹在陆地上就乘车,水路上就乘船,泥泞之地就乘撬,左手确定平直,右手测量长度,一年四季,都在为治理洪水而奔波忙碌,可谓“劳身焦思”。大禹的这种行为,取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史记·夏本纪》曰: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左准绳,右规矩,
载四时,以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正是大禹这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创业精神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典范。
三、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在治理洪水漫长岁月里,大禹认真吸取了先辈治水的经验,特别是失败者的教训,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洲,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习性,使用原始的测量手段,测量地形高低,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制定了“因水之力”疏导积水入海的方略,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针。《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孟子·滕文公上》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离娄下》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则说:“按照水势就下的
规律加以疏通,使之注入大海。”大禹这种疏导的方法,不仅利于治水,而且对治国治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已精神。
治水成功后,大禹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大禹原有喜欢饮酒的嗜好,有一次大臣仪狄进献美酒给大禹,大禹享用之余,忽然惊觉,“遂疏仪狄,绝旨酒”,从此不再喝酒。大禹当时已即帝位,喝酒对他来讲本来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他能从这样一件小事中,忽然惊觉,恐饮酒而误了国家大事,从此戒酒,这生动反映了大禹近乎苛求的律已精神。对于这一点,《墨子》书中有较充分的阐述:《夏书》曰:“禹七年水,……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另外,大禹的节俭自律也体现在他的薄葬举动上。《墨子·节葬下》说:“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陷,土地
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认为,大禹“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其节葬并非“忧财用之不足,”实乃节俭自律之生活原则。《越绝书》曰:“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吕氏春秋》:“禹葬会稽,不烦人徒。”
大禹以他严以律已,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道德精神,成为历朝历代法度的楷模,行为的指针。《史记》说: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当时,司徒皋陶曾下过一道命令,要人民以大禹为榜样,以大禹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不然就是犯了法。《史记·夏本记》记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全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五、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
在严明法度,公正执法中,流传最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