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
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1]
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
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
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
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
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
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
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
2003 年6 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
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2]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 年6 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
总资产的13.6%。[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随着银
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4]经过近年来
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
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 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
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
统计,到2003 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 万亿元,占全部贷
款的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9 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 亿元,不良率为6.50%。[5]而且上述不良率的
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
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
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
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
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
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也还失于低效迟缓。中国银行的
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
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3 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
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
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中国银行
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
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
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
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
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
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银行业的市场空间
世界金融市场的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
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在20 世
纪80 年代直至90 年代初,以纽约为基地、主要面向公司客户的几家大银行,包括
Manufacturer Hanover Bank 、ChemicalBank 、Bankers Trust Co. 和Morgan
Guaranty Bank,在1990 年还都名列全美十大银行之中。但短短十来年之后,经过
了一系列的购并整合,这些银行均被吞并,不再独立存在。这是因为,公司客户具
有多种融资和投资渠道,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在投资方面也
有多种的金融品种。所以,向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异常激烈,从而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
缩。在中国银行业内争夺优质大客户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情况已经有所表现。
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
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但一家
银行只有在网点覆盖率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地吸引个人用户,降低综合资金
成本。对网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人业务的门槛,也相应地限制了个人业务
上的竞争。银行个人业务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就是最近在美国连续发生的两
宗重大银行购并事件:先是2003 年10月美洲银行( Bank of America)宣布以
400 多亿美元购并Fleet Boston Financial Corp.,短短三个月后,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 & Co.)2004 年1月宣布以500 多亿美元购并Bank One Corp.。
这两次购并都是出于发展个人业务的考虑和网络互补的要求。在此之前,这几家银
行都曾尝试过重点发展其它业务(如公司业务和
投资银行业务),但事实证明,个
人业务盈利较好、增长较快且较稳定。所以,这几家银行都逐步把重心重新放回到
个人业务上来。如这两宗购并都完成,将重新调整美国银行业的格局:在总资产上,
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将分列全美前三位;在信用卡业务上,花旗与摩根大通
旗鼓相当,美洲银行较落后;但在网点数量上美洲银行遥遥领先,是摩根大通的两
倍多,更是花旗银行的七倍多。[6]
在银行个人业务中,值得专门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从1997 年
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 年
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8000 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
贷款总额的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
38%和30%,在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
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可望是我国银行业务及盈利增长的重要动
力。而且,与其它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
在高失业率(如2002 年的美国和香港)、房产价格大跌导致房产市值低于按揭贷
款余额(如20 世纪90 年代的日本和1997 年后的香港)等不利条件下,按揭贷款
的坏账率和损失率也普遍较低。比如,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02 年的一项统计,香
港当时24%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余额已超过房产市值;尽管如此,香港住房按揭贷款
的坏账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当然也应该看到,住房按揭贷款在中国还面临着一
些特定的风险。中国的住房二手市场还刚刚起步,有关抵押物业处置和债权人保护
的法律及其执行也尚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将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信用卡业务在中国也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
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比起按揭贷款来其发展会有所滞后。但是,从国际经验上看,
当人均收入达到每年2000 美元~ 4000 美元后,信用卡市场就会起步。而中国已有
若干城市的人均年收入已进入了这个区间,具备了信用卡市场起飞的条件。当然,
银行个人业务的高增长、高盈利和低风险的特性,是以审慎原则为前提的,丝毫也
没有取代或降低信贷风险控制的需要。在这方面,近来韩国所面临的信用卡信贷危
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高速扩张可望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大量
的居民储蓄和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将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银行消化历史问题提
供良性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
随着WTO 时间表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将逐步放开,
竞争将日益激烈。所以,我国银行面临着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任务,需要在银行业完
全放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之前,打下基础,消化历史包袱。笔者认为,中国银行
业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由于其规模、网
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公业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另一方面,
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银
行必须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订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
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
的业务上间接地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体资金成本。产品创新的能力离不开银
行内部机制的灵活性,也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包括准确、实时衡量资
金成本和风险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一些较优秀
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根据中国WTO 协议,从2003 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已可以在许多大城市进行人
民币对公业务,2007 年后更可以全面进入各项业务。外资一旦进入,一开始最容易
争夺的是大客户,这当然也会加剧对公业务上的竞争。
2.相比之下,个人业务,尤其是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将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
的重要增长点。如上所述,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都尚处于发展初期,
将面临一个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按揭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会促进我国银
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其规模、品牌以及政府的隐含担保,在个人业务的竞争中同
样占有优势。但个人业务市场的扩张也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契机。个人业
务所需要的网点覆盖率,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网络密度。在中国,经济发达地
区相对集中,银行的网络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
所以中小银行可以把网络建设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而以较有限的投入弥补
其在网络上的不足。发展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绩会有更
明显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银行规模较小、历史包袱较轻,同样规模的业
务起的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且对网络覆盖率要求较低,这些银行尤其是其中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在相
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部分股份制商业
银行可望完成经营模
式上的转型,成为公司、个人业务并重,甚至以个人业务为主的银行。
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虽然对网络覆盖率的要求较低,但同样需要大量的
前期投资。住房按揭是典型的成本置前、回报置后的业务。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
该项业务的引入在各国都需要有大量的前期投资,用于建立基本的IT 处理系统、
打造品牌、形成收卡网点规模等等。而且在信用卡业务上,用户往往倾向于只使用
少数信用卡,使该项业务有明显的“首发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所
以更增加了对前期投资的要求。
3.混业经营将在中国银行业逐渐起步,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代理、理财服务
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增加。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间收入往往是
银行收入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银行各项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是,中国
对银行的混业经营仍有许多的限制,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来说,
这种限制是合理的,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另外,中国客户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现阶段的利率管
制,银行存贷利差较大,着重争夺存贷款业务是这种条件下的理性商业行为,从而
使银行有可能会把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的筹码而免费或低价提供。而且,中
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如保险和基金产品推广),往往也意味着现有客户投融资渠道
的扩展,可能会冲击银行的现有业务。综上所述,中间业务收入在近期内不会成为
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4.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增长主要反映在规模的扩大,资产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不
会有显著的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约为0.18%,[11]而根据五家上
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的信息,其资产收益率大约在0.3%到0.7%之间。
我国银行资产收益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利率管制和中间业务发展上
的种种困难,制约了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的利润增长空间。第二,银行的税收负
担相当沉重,其中包括5%的营业税、按总收益缴纳的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此外,
银行对呆账的核销也受到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税率。第三,四
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需要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银行还普遍要在网点等方
面大量投资。另外,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约束力方面还普遍不足,资本
回报的观念还不够。追求规模、过度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的普遍问题,这种倾向在
银行业也同样存在,低资产收益率便是其自然后果。
上述因素在近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
变,仍将限制我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水
平。
四、中国银行业的监管
银行业监管的目的在于促使银行业健康运行,发挥其金融中介有效配置资源的
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储户的利益。自从1995 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
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有了长足的进步。2003 年4 月中国银
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 年12月27 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
督管理法》,并对《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作了修改,明确了银监会
的监督权限和职责,从法律上把银行业监管从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分离出来,形
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系统分业监管的体制。
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近年来的重点是,加强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提高透明度,降低不良贷款率。监管上形成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对银行的管理、资产状况及其它多项指标进行考核、监控或检测。从2002 年开始,
监管部门在中国银行业推行国际上常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而且从2004 年开始,
将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原来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
度。这对于提高我国银行的透明度、增加市场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实行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规定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必须满足的要
求。
今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工作重点仍将是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
和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
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消化不良资产包袱,只依靠银行自身的盈利在近期内是很
难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政府的支持。政府近日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450
亿美元的注资就是一例。
随着我国银行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必须相应地增加资本,才能满足资本充足
率的要求。所以,从监管上就必须为银行提供规范可行的融资渠道,包括有关银行
如何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公开或私募发行股票等等的法规。最近,银监会发布了《境
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供了
明确的法律依据。几乎同时,银监会还发出通知,明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次
级定期债务可以计入其附属资本。这种用次级债来充实附属资本的方式,在各
国银行业中是常见的。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率。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实行利率制度
的改革,逐步放宽了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2003 年12 月10 日,中国人民银
行宣布从2004 年1 月1 日起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
动的上限,在人行制
定的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可以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7
倍。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增加银行根据风险、资信情况调节利率的空间,
鼓励银行提高其资信评估能力,也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的
问题。
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是分步进行,先本币后外币,先贷款后存款,
存款中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最近这次人行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没有同时
改变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这种渐进的策略是明智的。我国银行目前在内部管理机
制上还存在许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
动性不足,有高息揽储的可能。[15]在这种条件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或贷款利率
下限需要相当慎重,否则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对银行系统产生巨大的冲击。
但是,从长远来看,放开利率势在必行。即使在近期,放开利率的步伐还会受
到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最近已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始发行货币市场基金。
这些货币市场基金已在流动性上达到相当程度,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势必
会对银行存款产生压力。以美国为例,在20 世纪70 年代货币市场基金出现后,引
起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Loans Association)存款的大量流出,这种冲
击促使政府放开了一直受到控制的存款利率。利率的放开则进一步引起了存款上的
恶性竞争,成为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国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期内,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将是执行加入WTO 有关银行业开放
的承诺,根据WTO 时间表,逐步放开现有的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和地域等方面的
限制。在执行这项工作时,监管部门应该明确其根本目标还是要在中国银行业建立
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外资的进入,将为中国银行业增加新的竞争主体,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
五、结语
在今后几年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逐步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
的份额会逐步增加,但是在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结构和市场份额不会发生根本
性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几年中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不良资产、裁
减人员和网点,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经过业务和公司结构重组,在资本
充足率方面达到一定要求以后,上市融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只靠其
自身的盈利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不良资产,所以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
国有商业银行近期的这些迫切任务给股份
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一些
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望利用这个时机和银行业务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在部分
业务上达到与四大国有银行相匹敌的实力。但是,这个时间上的窗口不会持续很长,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缓解其历史问题,加上市场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中国银行业
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且,利率一旦放开,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以及隐含的政府担
保将使它们在资金成本上有很大优势。届时,现在这样有十几家全国性银行的状况
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合并、购并在所难免,许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股份制银行要为那一天做准备,就必须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在品牌、规
模和网络上打基础,发展个人业务尤其是按揭和信用卡业务,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
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健全各项风险控制体系,并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而
要这样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靠银行本身盈利的积累往往是不够的。要么长大,
要么缩小规模走专业化或社区银行的道路,这是中国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股
份制银行近期的一系列融资活动,很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这种战略要求。
应届生招聘 名企校园招聘 实习招聘 兼职信息 公务员招聘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校园宣讲会 校园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