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创作要地域特色与现代意识相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众舞蹈创作要地域特色与现代意识相融合2010年金秋十月,中国舞蹈家协会第94届舞蹈教学成果展暨大连市第三届群众舞蹈模特比赛在大连降下帷幕,尽管很多节目十分精彩,但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大部分舞蹈节目有些陈旧,没有脱离俗套,创新与现代意识缺乏。

我们应该肯定,大连的群众舞蹈曾经产生过轰动效应。2000年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的舞台上,中山区文体局选送的男子群舞《捻船的汉子》、大连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舞蹈《梨园秋娘》分别获得全国大赛金奖和银奖。2006年西岗区文化馆选送的舞蹈《打蛎子》、旅顺口区选送的舞蹈《送海灯》分别获得辽宁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有下列原因:(1)这些舞蹈所展现的内容具有地域特色,并融进了现代意识,触及了时空的空白点,诸如《打蛎子》《送海灯》《浪花那个醉》。(2)这些舞蹈所体现的风格多彩多姿,适应了新时期舞蹈魔方式的审美需求,《捻船的汉子》具阳刚之美而《红色记忆》具柔和之美的美学特色。(3)这些舞蹈所展示的技巧,高超娴熟,适合了当代人求新的猎奇心理,《打蛎子》、《送海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连群众舞蹈的成功基本来源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大连地处东北三省的辽东半岛,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文化。大连群众舞蹈的创作优势,形式多样,风格多彩,技巧精湛,然而就在这些优势中又暴露出其顾此失彼的局限性,地域性的突出,弱

化或者忽视了现代意识的融合。

一、表现内容陈旧俗套,艺术吸引力减弱甚至消失。

“喜新厌旧”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心理,而大连的一部分群众舞蹈创作者还停留在把传统的民间舞素材重新编排组合,试把一些劳动过程,民俗风情几乎原样地从生活搬到舞台上。虽然有些编导把一些生活中的欢乐场面编排得气氛热烈,场面宏大,服装华丽,灯光炫耀,但却没有真正从内心吸引更多的观众。

任何时代的艺术必然刻记着时代的烙印,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闪过光彩,是那个时期的人们的精神食粮,精华部分具有长期的外用力和共同的审美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但是,过去时代的精神产品总是受那个时代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发展阶段客观因素的制约,带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性。而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美学观和艺术观也随之发生了大的改变,而这一切,又必须促使各门艺术形式为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而争相改变自身。人们呼唤日新月异的新的生活,群众舞蹈在反映现代生活时,不能只反映生活表象,要强调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走进活生生的人的内心,表现生活的本质。儿童舞蹈《下雪了真滑》、《宝宝会走了》,不再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再现和形象的描述,而是概括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象,凝聚了更为真实的孩子们内心的天真和快乐,因而一个几分钟的舞蹈使专家为之振奋,观众为之倾倒。相比之下,大连群众舞台创作就显得薄弱而相形见绌了。

二、表现形式突出程式化,与当今观众的感情拉开了距离。

国外舞台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我国当代审美心理和影响尤为深刻,这些因素使人们的现代意识大大加强,时空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理想意识也强了,人们的感情变得成熟冷静,多味而杂色,而大连群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仍固守着某一过于程式化的组合表演形式,无疑再也不能充分满足人们起初的内心感受,与观众的感情拉开了距离。这是因为规范性艺术有着完整的程式和明显的照搬以及人工雕琢的痕迹,欣赏这种的舞蹈作品,只是按别人的意志,在这样思考,那种行动,若长期重复没有突破,必然会令人产生陈旧感和厌倦情绪。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 舞蹈大赛,群众舞蹈《中国妈妈》、《进城》等,令观众眼前一亮,编导们并没有把程式化舞蹈组合罗列在一起,而是注重主体动作的合理的发展和演员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现,在舞蹈的编排上,观众并没有看到夸张语汇和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在整个舞蹈作品几乎没有看到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而具生动地表现了当今人们的真实性格及时代精神风采。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我们大连的群众舞蹈创作,何时能出现象《下雪了真滑》、《进城》、《中国妈妈》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呢?遗憾的是,对此现状,我们有一些舞蹈工作者及一些分管的领导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满足于现状。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早就指出:有的人认为,只要把几千年来各地的民间舞蹈挖掘出来,从原来的舞蹈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生产新的形式,这就是所谓新的民间舞蹈了,实际上,

这只不过是从形式到形式的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形式出发的,而不是从生活内容出发的,即使一些有内容的作品,也是从思想路线和概念出发,把内容硬塞到固定的形式中去,或者贴上政治标签。鉴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我们必须寻觅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审美感应力,这个感应力来自内容与形式的两者契合的整体,而作品中充满着,促使人们精神升华的意蕴,内涵则是主导方面,形式的价值是“一种以某种方式能够打动我们的形式。”(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第17页)民间舞蹈的现代化,首先应是精神风貌的现代化,对原有的传统的形式、风格、气派和表现手法应该是大量的,因为这种发展符合舞蹈本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要求,比较能适应现代社会人的审美心理,对人们有颇大的吸引力。

三、继承传统和寻求时光的契合,是舞蹈发展的希望之路

大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艺术资源丰富是可喜的。这几年,一部分老师仍吃着老本,整天忙于上课,而没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没有脚踏实地深入基层,采风调研,也没有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提高,没有跟着新时期的脚步创新,陷入了“资源自豪”的盲目性中,却又有点可悲,舞蹈艺术这个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形态,绝不会,也不可能像化石一样凝固不变,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在哲学中学到,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运动中相互转化,对立的双方,必然有主导的一面,它起着推动事物的能力作用,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大连的群众舞蹈艺术,继承与发展,主导的方

面应当在于发展。大连群众舞蹈艺术必须审视自我,超越自我,否则,终有一天,它不仅被中国舞蹈界遗忘的可能,而首先有可能要被大连人所抛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连的群众舞蹈工作者,应该深刻反思,着眼于未来,从长远的战略上寻求出路,打破以往编导中固有的程式化东西,摆脱那种袭用的描摹和再现生活的过程,在追求和把我传统艺术风范和民族精神内蕴的同时,寻觅传统与时代的契合,努力架设传统与时代的精神的桥梁,力图从生活更高的层次上开拓和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当代生活气息,既符合民族的审美习惯,又有现实的时代感的舞蹈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