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访学是一种良性人才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交流访学是一种良性人才投资【摘要】在“革新中国应试化教育体制,加强优质化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号召下,近些年出台的“大学生交流访学”政策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国内交流多在“985学校”及“211工程”类高等学府间进行试验性推广,并以兄弟院校间交流为主。由于相关政策推行年限短和交流办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交流访学政策施行范围狭小且受众度不高。在此,从交流访学带来的收益上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交流生组织管理方面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交流管理制度;流动人才;人才投资
人才不仅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更是稳固中国在世界
地位的支柱,而人才的交流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1]
1 交流访问模式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交流访学现阶段管理制度如下:获批准的交换生在第二校园学习深造期间,按照各自专业属性被分配到相应班级中,作为班级成员有资格参与其班级、学院及学校的各项活动。待交流期满后,学生凭借校方证明和成绩单回原校进行学分转换,结束交流经历。
国内交流访学政策虽提出较晚,但推行较为顺利,近几年已在国内著名高校间深得重视,具体数据见图1。如:2002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由复旦大学、浙江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启动的“长三角高校交换生项目”;2009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
国内以山东大学的交流访学实行最早、体制较为健全并收效最佳,仅就本科生访学工作而言,围绕着规范本科生访学构建了“校际合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学院”三级管理服务,并借助于校际科研合作这一平台与各兄弟院校之间的高层次学术互访日益频繁,很好地扩充了校内教学资源并推进了科研进步。这为在全国高校推广交流访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也证实了交流访学模式有
利于高校进行优势互补。
2 国内交流访问分析
2.1 国内交流访学互利性分析。
交流访学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交融,促使校方向着更开放的方向发展和优化学校道德风尚;还可以带动师生研讨的积极性,引入开放和竞争思想意识,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参与到学校科研创新实验,沟通交流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和强势领域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改善本校科研风范、调整研究方向,使得研究理念更具交融性;也能参与到相关学生管理服务组织中,针对各校的管理制度、设施建设、机遇挑战等进行比较,并通过座谈形式与校方进行沟通,促进完善组织管理建设,可提高国内大学之间领导小组、管
理部门、科研教师等的沟通合作机率。[3]
高校间的联合培养还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经费支持,如,“山东大学于2007年度国内合作项目经费有1858万元,科研经费总量已达到3.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近30%。”交流访学制度使校际共同学习进步,加强科研合作和完善办学体制等方面有着互利共赢的成效,并对推进教育改革有着突出贡献。
2.2 国内交流访学体制缺陷分析。
随着国内交流访学政策的逐步实施,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交流访学制度的普及。
2.2.1 缺乏规范性。
目前,各高校在国内交流管理方面上,还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导致在学分转换和评优评奖方面上存在问题。规范的模糊导致交流生在选课和学分办理上存在困惑;各校考试难度系数的差异导致交换生在交流期间的评审处于劣势甚至会减少研究深造的机率。
2.2.2 缺乏广泛性。
改革开放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国内校际交流人才培养项目集中在中东部较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中,相比之下,西部地区高校校际交流发展相对缓慢。长时间发展下去,会严重阻碍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国内交流体制改善措施建议
针对国内交流访学制度现状,结合人力资源角度,为使最大化的达到人才流动的价值、产出创新性人才、赢得最优化的校际互利互赢收效。应从三个基本价值入手,“资本价值”、“流动价值”、
“发展价值”,[5]
而通过一系列激励合作措施来实现更好的流动价值,最后重点培养不断联合以达到发展价值产出高品质创新性人才。所以,在高校具体实施交流访学制度期间应加强以下四点,重点监督执行,构建“选拔—培养—激励—合作”体系,详见图2:
被选拔的优秀学生在接收学校中,经过自主择课、鼓励实践和激励创新等开放性培养,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创新性人才。同时,优秀学生出色的成绩和积极态度引入了竞争活力,带来理念的冲撞和知识的交融。促进了高校办学管理制度、科研项目合作和多校文化交流,促使国内高校合作交流体制的完善,加强开放办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从而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性人才。随着就业前景看好、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学校年招生人数随之增多,优秀学生总数也会增多。当交流生回归本校在继续深造学习中,通过参与学生管理服务、科研实验和为学校教育改革出谋划策,再次完善国内高校合作交流体制。并能享受合理的优惠政策、公平的评选评优、顺利的学分转换等激励措施,在此基础引发了新生的交流热情,使得申请人数增多、交流政策更加普及。按照此系统,国内交流访学体制能够不断完善、多方共同赢利的收效。
3.1 选拔优秀学生。
我们应该对提出交流申请的学生进行测评和筛选,保证进行交流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6]
沟通交际能力、英语水平、家庭居住地、思想道德水平等。
3.2 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职责,对于交流生的培养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加强对交流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对后备人才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3.2.1 自主择课、开放办学。
为便于管理,校方应按交流生所属专业性质拟定校际间专业及课程大纲的定向分配和规划,并允许交流生根据自身兴趣跨专业、学院选课。这样才能兼顾明确的制度和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有助于交流生涉猎知识和研究领域的全面性,有利于交流生全方位的提高。
3.2.2 提供实验、实践平台。
学校提供实验、实践平台的培养方式,既可辅助于老师的科研工作又可留住潜在研究生资源。各高校还可以专为交流生组织研究生生活体验活动,使其更多的了解接收校方对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激发交流生继续深造的兴趣。
3.3 激励交流兴致。
经常为交流生提供与老师、校方沟通交流的机会,及时了解交流生的需求、答疑解惑、适当进行奖励,以增进学生的交流热情,应采取以下措施:
3.3.1 经常召开座谈会。
学校应为交流生专设教师辅导小组,定期召开交流心得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