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显生宙地史
地质学基础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这些断陷盆地中接受了少量新生界的沉积,喜山运动,喜马 拉雅海褶皱成山,使西部内陆盆地地壳大部分抬升,造成第三 系的缺失。见图 见图 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接 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积, 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处于 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观 。 思考题 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2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地质学基础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二)新生界 1.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极为繁盛的海生菊石类已绝灭,海生、陆生 淡水型双壳类、腹足类等占统治地位。 2.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霸主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取而代之的是哺 乳类。哺乳类在新生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属繁多,所以我 们称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中晚期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生代生物进化发展的又 一重大事件。 3.植物界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由于被子植物对环境的 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裸子、蕨类 植物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三叠纪 中国北方三叠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差 异性升降运动加强,北方大片地区抬升为陆,沉积盆地向西迁 移,形成大型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陆相河湖沉积,沉积物主要
3
地质学基础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含石膏,说明当时的气候干燥。 三叠纪晚期,气候转为潮湿,沉积了一套黄绿色砂页岩含油及 煤层。 南方早三叠世早期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除古陆边缘 有少量碎屑岩沉积外,大部为灰岩沉积。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气 候干燥,主要为白云岩沉积,但此时中国的“南海北陆”格局 仍保存。中三叠世晚期中国南方的印支运动(早期)使华南地 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江南古陆和华夏古陆古(浙、 闽、赣古陆)大范围抬升成陆,导致华南地区统一的海盆发生 解体。 见图 晚三叠世,西侧为大陆近海盆地,以滨-浅海碳酸岩沉积、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为主。东侧为海湾型海陆交互含煤沉积。在 闽西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内陆断陷盆地,并有 少量中酸性大陆火山喷发活动。因晚期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 海退,海水退出华南,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从而结束了 见图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东西分异”的序幕。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8
地质学基础
插图1
9
插图2
10
插图3
11
插图4
12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13
地质学基础
插图5 喜马拉雅山脉
14
插图6 毛乌素沙漠
15
插图7 陕北黄土高原
16
插图1 断
17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一、中-新生代的时限划分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新 生 代
第四纪( ) 第四纪(Q)
0.02亿年 亿年 喜山构造阶段
(K Z)
第三纪(R) 第三纪( )
0.67亿年 0.67亿年
白垩纪( ) 白垩纪(K) 中 生 代
(M Z)
1.37亿年wk.baidu.com亿年
燕山构造阶段
侏罗纪( ) 侏罗纪(J)
6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地质学基础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纵观中国中生代大地构造特点可总结为: 印支运动早期中国 东部海盆开始发生解体,但仍保持南海北陆的构造格局,印支 运动晚期南北大陆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南海北陆 构造格局结束,开始了东西分异现象。燕山运动,东西分异进 一步强化,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带现象。 第三系 中国东部的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及大的 沉降带中,主要为陆相河流、湖泊及山麓沉积,在东部沿海地 区普遍形成重要的油气藏及含煤沉积。 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我国晋、陕、甘等地,为风成黄土,例如 我国的黄土高原。另一类主要为一些洞穴堆积,如周口店等地。 见图 见图 第四系的主要特征为未固化成岩,较松散。 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史概况 燕山运动后,在我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在
5
地质学基础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3.西南部海相沉积带 西南部的J—K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南部等地,主要为海 相碎屑沉积夹薄煤层及少量火山岩。 中国J—K纪地史概况 T末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海退,大部分地区均 为大陆环境,北部与南部连成一片,结束了中国东部长期以来 的“南海北陆”状况。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大雪山两侧出现 了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促使J—K纪的地层出现明 显的分带现象,东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火山活动频繁 并由西向东迁移,同时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东部受太平洋 气候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造成了东部沿海陆相盆地广泛 的含煤沉积及油气藏的形成。西部为内陆干旱气候为主,造成 了西部大型内陆盆地中的大量紫红色砂泥岩沉积,并形成重要 的盐层。
1.95亿年 亿年
三叠纪( ) 三叠纪(T)
2.3亿年 亿年
地质学基础
印支构造阶段
1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二、中、新生代的生物界 (一)中生代 与古生代生物相比,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一新。 1.海洋环境 曾称霸一时的三叶虫、笔石,蜓、四射珊瑚全部绝灭, 腕足类也急剧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菊石类、双壳类及六射珊瑚 等。 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晚期被子植物出现并迅速发展 2.陆地环境 而取代裸子植物。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不仅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部分又 重新进入海洋,并占领了天空,成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 重要化石。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 鸟类也相继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陆、空三度空间,呈 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同时因陆地面积的扩大,导致陆生 淡水型生物的空前发展。
4
显生宙地史
地质学基础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侏罗—白垩纪 根据中国J—K纪的构造运动,特别是岩浆 活动—火山喷发活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差异,中国的J—K系可 以分为三个带: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陆相为主,火山岩发育。 西部大型稳定类型内陆盆地。 西南活动类型海盆地区 见图 1.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 此带北起黑龙江畔,南抵海南岛的广大地区,区内以陆相沉 积为主,火山活动强烈,并造成区内地层间的多个不整合接触。 J系以陆相坳陷盆地河湖砂泥岩沉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 K系则以河湖及沼泽含煤沉积为主。说明中国东部燕山构造运 动对本区的影响较强,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十分频繁。 2.西部大型陆相沉积盆地 西部的J—K系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盆地,以河湖沉 积为主,基本不含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砂泥岩,局部夹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