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所谓的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在我们的教学中,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而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了,则很容易理解、认可作者作品的情感,这比起由老师硬性灌输给学生,效果好得多。

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

1、用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悬念能够造成一种期待的心境。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寻下去的心理,带着这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定能加倍增强。

例如,在《警察和赞美诗》的教学之前,我这样导入:“一般人都不愿意蹲大狱,美国人苏比却渴望能够进监狱,这是为什么呢?”简洁利索,但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已经在学生心中引发悬念,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了。于是,这个小小的悬念,把学生的思维很快带入了课堂的中心问题上。

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段。针对当时所教的班级女同学数量较多,不熟悉《水浒传》的状况,我先请同学听了评书《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一段,从林冲做八十万禁军教头说起,妻子如何被人调戏,自己又如何遭受陷害发配充军,如何碰到鲁智深并多次被救,然后又在小酒店通说贼人又来陷害……评书内容非常精彩,同学们沉浸其中。正当林冲命运未卜之时,我关掉了录音机。林冲的命运如何了呢?他被害死了吗?同学们充满疑问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期待着。于是,我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个个埋头苦读,十几页的篇幅不一会儿就读完了。然后再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课后还有几位女生表示,一定要去看看《水浒传》。我想,这和课前利用悬念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悬念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研究文本,有所收获。

2、用真实唤起共鸣,创设教学情境。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所创设的情境美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品读才能体会到。但当作品中的情境由于时代、地域等种种关系,使学生产生陌生感时,学生的阅读往往无法深入。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相似联想,将学生引入一个相似的生活情境,以消除学生对文章情境的隔膜感,阅读效果会更好。在《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初步阅读、理解,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封自荐信,而且马上有几个男生在底下七嘴八舌地指出苏辙在信中吹捧韩太尉,是“拍马屁”,我想,如果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理解上,不免有些误解,也会影响学生对苏辙其人的正确认知,怎样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品读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同学们大学毕业,正面临就业的问题,你要向一家心仪的单位写一封信进行自我推荐,你将如何利用好这一封信去打动素未谋面的、不了解你情况的招聘单位呢?仅仅靠一些对招聘单位的夸赞、溢美之词就可以了吗?马上有人在下面说:“当然不行的!”我接过话说:“苏辙肯定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请大家再仔细品读这封信,去体味苏辙究竟用什么来打动太尉?”这一来,大家一下子又来了兴趣,也明确了品读的方向,又一次沉浸到研读中去了,这一次,他们因为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投入到苏辙写此信时的情境中去了,所以读得更仔细、更投入,也更有共鸣了。再次讨论时,有的同学通过对信中内容的二次把握,读出了苏辙借自荐信显露的学识,有的同学通过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语气的品味读出了苏辙的自信和锋芒,更有同学由此深入,探讨起写自荐信时对语气、口吻的分寸拿捏,看苏辙在这封信中是如何做到不卑不亢,既展露自信又在前辈面前不失谦逊的……最后总结时,有一位同学还说:“苏辙这封信为我们以后写自荐信上了一课,让我知道说话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可见,借助相似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情境,有时,更可以将这种情境活用到生活实用中,对学习为人处事有所帮助。

3、用表演深入人心,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的课堂,学生应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索、全身心地参与。而表演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主动钻研文本,洞察文章内涵,更能够在课堂上让同学投入其中。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这是一部四幕话剧,课文节选了第二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下精读作品、深刻了解人物性格,我在班级成立了《雷雨》剧组,表演第四幕,由同学自告奋勇担任导演及演员。由于人物众多,上台表演的同学多

达将近二十人,其余同学就做《雷雨》公演后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的记者。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我心里不免有些惴惴,但学生们的表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借来了原著,很短的时间内研读、排演。终于到了课堂表演的那一天,孩子们的表演非常投入,观众也非常认真,并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导演和演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评论演员的表演,气氛热烈活跃。末了,我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谁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演员们由于对自己表演人物研究最多,纷纷表示自己是“最悲的人”,观众各抒己见,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都很浓。看得出,通过组织表演所创设的情境,同学们已经完全沉浸在《雷雨》的作品中,并深深为之感动。

4、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影音资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创设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更直观的情感体验,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手段。

文人墨客把自己知识经验写入文中,成为一篇篇传世佳作。但是,当学生重拾他们的文章时,阅历上的局限往往成为理解上的一道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画面、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投入文章中去理解。例如教授《荷塘月色》时,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但考虑到城里长大的孩子对于荷塘基本没有感性认识,很难体会这种淡淡的韵味美,在教学设计中我就糅合绘画与音乐的元素,努力为学生创设出文中的情境。于是,我选择了席慕容的油画《初心》,因为它的意境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诸多神似之处,我又挑选了几曲宁静的、带有淡淡忧郁的古典音乐,在这些图片和音乐营造的背景下,引领学生很自然进入朱自清笔下的那个充满荷香月色的世界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在课堂内同样创设出了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足不出户,却能身临其境,与作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就容易多了。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融,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良好情境的创设,对于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