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_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 Vo l.24,N o.1 2010年2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F eb.,2010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李光斗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云南昆明 650051)

摘 要: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具“五楼一梯”的矿化结构。它是典型的多因复成矿

床,主要成矿作用包括早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及喜山早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控矿要

素包括火山机构、火山旋回、火山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隐伏花岗斑岩。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

详细研究,提出了找矿靶区。

关键词:银铅锌铜矿床;控矿要素;找矿靶区;老厂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10)01-0059-05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滇西昌宁-孟连晚古生代大陆边缘裂谷系的澜沧裂谷北端,已有600多年的采矿历史。矿区累计探明铅金属量86.58万吨、锌33.55万吨、银1736.84吨、铜11.61万吨、硫铁矿283.61万吨及伴生金805kg。近年来,由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的实施,老厂深部又发现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石炭系为主要赋矿地层。泥盆系(D)为黄绿色、黄灰色砂页岩、千枚状板岩夹硅质岩,厚400m。石炭系下统(C1)为一套火山杂岩,主要岩性为集块岩、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及熔岩等,厚540~870m,可分为C11、C21 、C31、C41、C5+6

1、C71 、C81共八层,Ⅰ、Ⅱ、Ⅲ三个旋回。中上石炭统(C2+3)为白云岩、石灰岩夹泥晶灰

岩,厚310~430m。二叠系下统(P1-2

1)下部为块状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210~280m;上部为生物灰岩,厚50~140m。

1.2 构造

矿区处于SN向构造带与NW向断裂交汇处,褶皱和断裂发育。褶皱自西向东有象山单斜、雄狮山向斜、老厂背斜、睡狮山向斜。老厂背斜又称火山穹隆,沿背斜轴部,火山机构明显。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即位于背斜倾伏端南西侧火山沉积洼地中。

断裂以SN向、NW向为主。SN走向断裂陡倾,自东往西有F8正断层,F1、F3、F11逆断层。3个逆断层为导矿和储矿构造。F2与F4为NW向缓倾斜层间滑脱构造,为Ⅱ1、Ⅱ2号矿体的储矿构造(图1)。

1.3 岩浆岩

矿区有酸性及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地表有石英钠长岩脉、辉绿岩脉及辉石云煌岩脉出露,深部有花岗斑岩脉穿插。在花岗斑岩脉附近有较强的矽卡岩化及铜、钼矿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目前控制矿带长1600m以上,宽200~400m,已揭露原生矿体138个,其中主要矿体有8个,占原生矿体总储量的92.5%,以Ⅰ1+2、Ⅱ2号矿体规模最大。原生矿体可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号共6个矿体群(图2)。

59

收稿日期:2009-03-10 作者简介:李光斗(1957-),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管理工作。

图1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

简图及找矿靶区区划图

Fig.1 Geolog ical map and prospecting targets of the Laochang Ag-Pb-Zn-Cu deposit,L ancang,Yunnan P21-下二叠统生物灰岩 P11-下二叠统块状灰岩 C2+3-中上石炭统白云质灰岩 C1-下石炭统火山杂岩 D1-3-泥盆系砂页岩夹硅质岩 N15-辉绿岩脉 QAb-石英钠长岩 v -辉石云煌岩 1-地层界线与产状 2-背斜轴、向斜轴 3-实测、推测断层及编号 4-火山口 5-找矿靶区

Ⅰ号矿体群产于C15+6中,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包括29个银铅锌矿体和5个硫矿体。Ⅰ1+2矿体长975m,宽50~258m,厚2.5~22.6m,矿体品位: w(Ag)平均为222.3×10-6,w(Pb)为5.38%,w(Zn)为4.38%,伴生w(Cu)为0.21%。

Ⅱ号矿体群主要产于C2+3与C81过渡带(即F2层间断层),其次产于C71 顶部,为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包括32个银铅锌矿体和3个硫矿体。

Ⅲ号矿体群产于C2+3—P1碳酸盐岩中,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及不规则状银铅锌矿体。除C2+3下部灰质白云岩中的39个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外,还应包括群内多已被古人采空的小矿体。

Ⅳ号矿体群是指产于F1、F3、F11等主断层中的陡倾斜大脉状银铅锌矿体,产于下石炭统火山岩中及C2+3—P1碳酸盐岩中。

Ⅴ号矿体群产于C15+6中,为似层状、透镜状含铜黄铁矿体。其产出层位与Ⅰ号矿体群相近,总体位于Ⅰ号矿体群之下,两者间常呈过渡关系,上部为铅锌黄铁矿体(Ⅰ号矿体群),下部和南东部逐渐变为含铜黄铁矿体,共同构成“上黑下黄”的矿化结构。见矿工程平均厚9.46m,平均含w(Cu)为0.61%、w(Ag)为213.8×10-6、w(S)为24.87%。

Ⅵ号矿体群产于C15+6及以下层位,包括矽卡岩型铜矿(化)体和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体。矽卡岩型铜矿(化)体主要见于ZK908和Z14824钻孔深部,其中ZK908穿矿总厚143.16m,w(Cu)平均为0. 46%。矽卡岩型铜矿石具块状、角砾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按矿物组合可分为3个亚类,即矽卡岩型含铜白铁黄铁矿石、矽卡岩型含铜磁黄铁黄铁矿石和矽卡岩型含铜磁铁黄铁矿石。有3个钻孔揭露到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铜矿及黄铁矿,并含白钨矿。其中ZK14824孔深578.3~588.5m处平均w(Co)为0.318%、w(Cu)为0.06%, 610.5~613.3m平均w(Mo)为0.11%、w(Cu)为0.17%,其下还有穿矿厚25.5m的矽卡岩型铜矿体。目前所见矽卡岩型铜矿(化)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

在垂直方向上,Ⅵ、Ⅴ、Ⅰ、Ⅱ、Ⅲ号矿体群与Ⅳ号矿体群(即陡倾的大脉状矿体)构成了独特的“五楼一梯”的矿化结构。其中,Ⅴ、Ⅰ、Ⅱ号矿体群主要是早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产物,属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系列,但受到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Ⅵ、Ⅳ、Ⅲ号矿体群是与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矿体,属花岗斑岩成矿系列。其中Ⅵ矿体群矽卡岩型铜矿化形成于中高温热液成矿阶段,细脉-浸染状钼(铜)化形成于中温热液成矿阶段,Ⅳ、Ⅲ号矿体群则形成于中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共同构成典型的岩浆热液成矿温度分带。

推测在矽卡岩型铜矿化体和细脉浸染状钼(铜)矿化体之下还存在斑岩型铜钼(钨、锡)矿化。果真如此,则老厂矿区具“六楼一梯”的矿化结构。

2.2 成矿元素及金属矿物分带特征

矿区成矿元素垂向分带明显,自地表往深部为Ag、Pb、Au、As—Ag、Pb、Zn—Cu(Ag)—Cu、Mo (W、Sn)。平面上,中心为Ag、Pb、Zn、Cu带,旁侧为Ag、Pb、Zn带,外侧为Ag、Pb、Zn、Au带。金属矿物亦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自上而下为雄黄、雌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辉铋矿)。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