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产 业利润论 )

(第三卷第1—3篇)

教学目的:掌握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探讨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教学重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价值转形理论”及其争论

教学内容:

一、中心思想:

阐明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产业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

二、理论要点:

“七个转化,一个规律”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W=c+v+m

这是按劳动耗费计算的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W=K+m。显然,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C价值和V价值的转化形式。

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p)。

剩余价值和利润质上不同,量上相等。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

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m)与全部预付资本(c+v)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有着明显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质上不同,量上不等

从质上说,M′=M/V 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P′=M/(C+V) 反映资本价值增殖程度。

从量上说,P′﹤M′。

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

(利润率变化的规律)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②资本有机构成(C:V)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两者成反比例变化。

③资本周转速度。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情况下,它将导致利润率的提高。

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这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相矛盾,所以要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的 。

生产部门之间若利润率不同,便会发生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从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

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似乎只与他所拥有的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5、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2)生产价格的定义

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注意: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第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总结:

①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③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6、个别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同一种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的结果,是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

市场价值的决定大体有二种情况:在一般的情况下,由平均(中等)生产条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在特殊情况下,由优等或劣等生产条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

市场价值的决定到底由哪种(中等、优等或劣等)生产条件决定呢? 关键看哪一种条件生产的产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总量中占优势。

注意:一个部门商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自己随便投入的劳动总量决定,而是由社会为了满足对这种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投入该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所决定。

7、市场价值转化为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简称市价)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

决定市场价格的根本原因,不是供求关系,而是市场价值。

但供求关系又影响市场价格的确定,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三、关于“价值转形理论”及其争论

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论述的是按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1894年《资本论》第3卷问世,论述的是按生产价格来交换商品。

西方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为这是《资本论》的“破绽”,企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

论。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攻击进行抵制和批判。

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批驳所谓《资本论》存在“破绽”的错误观点;(2)关于“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和“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这两个总额等式能否同时相等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