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法论文: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式阅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法论文: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式阅读法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法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的认识,加深记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比较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总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法;比较教学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指出:“那些只是缓慢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的道路的人走得更远。”形象地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法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的认识,加深记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浅谈几例:
1、《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异同
相同之处:由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不同之处:
1.1 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三部分:议论、记游、议论。第一段是质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为记叙部分;
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之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为议论文字。第一段议论引出第二段的记叙,第二段记游是上下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以上议论、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叙-议”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游褒禅山记》可分为记游和说理两部分,前边记游山,后面发议论,本文记叙、议论上下相对,前后呼应,构成典型的二合结构。
1.2 议论事理不同。《石钟山记》由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简明,仅为一句话,不须加以阐述。《游褒禅山记》借游山为喻,对事理作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证,有论说文特点。
1.3 记游不同。《石钟山记》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上看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叙事、描写交相烘托,既以叙事经过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游褒禅山记》记游部分简明扼要,概括地叙写景物,以叙事的简要明了取胜。
1.4 文章风格不同:前者因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为一炉,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又轻快自如。后者借景说理,叙议丝丝相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之感,逻辑严密,论证透辟。
2、比较《雨中登泰山》与《登泰山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为五岳之首,著名的登览胜地,谁不想领略一番,一睹它的风采,下边先分析两文的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具体写出了登山的路径,好像一个导游,引导读者一道攀登,读来觉得亲切有味。在登山过程中,都突出了一个“险”字,照应了泰山“高可千仞,雄峻峭拔”的特点。
两篇文章不同之处:
2.1 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景色不同。《雨中登泰山》描绘景色处处紧扣“雨”字:雨使古老的泰山别具风貌;雨,使古老的泰山越发具有迷离的神韵;雨,增加了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雨,使原先的潺潺山泉,发出了訇訇的雷鸣;雨,使山上到处呈出大小不一的瀑布,远望似一条“两尺来宽的带子,随风飘动”。正因为有雨,一会儿灰濛濛一片,一会儿风过云开,一会儿云薄了,雾又上来了,飘来飘去,其景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登泰山记》绘出了朝阳初生时积雪的泰山之巅特有的色彩,红白错杂,比之单一的赤红,显得更丰富绚丽。详细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以颜色和气氛两个方面,对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作了神采飞动的形象描绘。
2.2 风格不同,意境不同。《登泰山记》感情热烈奔放。
描写雨中景,抒发雨中情。雨,一路陪伴作者,雨,给登山增添了无限乐趣,同时也更增加了山路的艰难。使作者一行“敢于雨中登泰山”,敢于征服一切困难,使得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终于攀上“天梯”,登临“天街”,领略到无限风光,更有“自己的独得之乐”。
《登泰山记》中作者重学问考据,表现了桐城派古文的独特风格。如: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准确的数字。这在一般游记中极为少见。写泰山正南三谷,有亲历者,有得之旧籍传闻者,引述郦道元的话,并叙及古今之不同,显示了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姚鼐曾说:“以考证助文章之境,正在佳处。”从本文可见他是有意做这样的追求,从中可见作者博雅君子的情怀见识,别有它的耐人寻味之处。
3、《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异同
相似之处:都肯定了秦之强大,都强调了秦走向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政”。
不同之处:
3.1 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官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
3.2 表达方式不同:《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述了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3 文体不同。《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