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德国另一位行政法学者弗莱纳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一书中也曾用“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的名言,比喻警察行使权力的限度。
随着民主、法制的发展,比例原则后来超越了警察法领域,被德国联邦法院赋予宪法地位,但其核心内容仍是行政成本应与行政效果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在合法的范围内,注意合理的比例和协调。
”但绝大部分的德国学界及宪法裁判均采用广义的“比例原则”,而很少采用“过度禁止”说。
(一)适当性原则,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是正确的手段。
也就是说,在目的———手段的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
这个原则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要求。
(二)必要性原则,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
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
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的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
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的一种。
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
我国的成语“杀鸡焉用宰牛刀”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诠释。
(三)狭义比例原则,又称比例性原则、相称性原则、均衡原则,即行政权力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达到的目的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
具体讲,要求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
二、比例原则的借鉴与适用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都将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
台湾著名公法学者陈新民先生认为,比例原则是拘束行政权力违法最有效的原则,其在行政法中的角色如同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角色一样,二者均可称为相应法律部门中的“帝王条款”。
三、借鉴比例原则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现代行政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对政府的行为进行适度的限制,如何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特别是在政府必须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的前提下,怎样才能保证政府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而不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要合比例。
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其本身就已蕴涵着对抗国家权力对于自由领域的不当侵害与限制的意味,也就是表示国家权力行使是有限的,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就必须凭借某种审查标准来判断上述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允许,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在其间便要有比例原则来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作为判断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分寸的量尺。
因此,比例原则不仅具有规范执法的重要意义,更是司法上据以审判的重要工具,其在行政法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而,比例原则借鉴的必要性首先就集中体现在其对于中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上。
比例原则的借鉴对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环节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比例原则,可以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立法行为。
其一,可以根据比例原则之适当性原则作出判断对行政立法的必要性进行判断,能够达目的的行政立法就是可为的,反之,则无需立法。
其二,可以根据比例原则之必要性原则,对不符合必要性原则标准的行政立法加以变更,尽量选择对公民权利利益侵害最小的方式来立法。
其次,根据比例原则,可以约束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行为。
在行政执法方面,行政主体依据比例原则,利用立法者给予的自由裁量的空间,对具体行政事务进行斟酌、裁量。
比例原则的运用会有效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限制行政权恣意。
此外,比例原则也给监督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政提供了一把标尺,对行政腐败的遏制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再次,根据比例原则,可以推动行政主体的行政司法行为。
行政司法在我国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
正确适用比例原则可以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裁决提供一个较为客观、容易把握的判断标准,并据此做出公正的决定或裁决。
例如,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对“滥用职权”的,可以撤销或部分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在这里,
“滥用职权”、“显失公正”的标准就较难把握,而用比例原则这把标尺来衡量,就可以更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此外,从实践的角度讲,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加以借鉴也是完全可行的。
仔细研究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不难发现,比例原则的因素已经开始出现。
例如《《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行政复议法》第28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撤销或变更。
但是,由于对一些法律术语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使其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而比例原则能为此提供具体的标准。
因此随着现代行政法的发展以及行政法治的日益健全,特别是司法审查制度的日益完备,比例原则以其内容明确、操作功能强而日益走进我国的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中去是完全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