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德】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陆建德】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陆建德】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陆建德

1968年,佩里?安德森在长文《国民文化的组成部分》里评价英国人文学科的现状。他说,除了文学批评和经济学,英国思想界的主要领域已为白人移民(主要是犹太裔)所把持,主导当时政治理论走向的是以赛亚?伯林载科克本与布莱克本编:《学生权力:问题、诊断、行动》,企鹅版,1969年,第214页至284页。。伯林的《人类乃樗栎之材》(1990)一出,安德森立即在《伦敦书评》发表评论。在这篇题为《英格兰的以赛亚》的书评后半部分,安德森特别指出伯林与魏茨曼以及犹太复国主义非同寻常的关系。伊格纳季耶夫系伯林生前认可的自己传记的作者,他的《伯林传》写作费时十年,虽多曲笔,仍较详细地披露了伯林的犹太背景和他参与以色列建国的细节。我评《伯林传》的文章《以色列的以赛亚》有呼应安德森之意。

在书评里提到犹太复国运动先驱赫斯,无非想说明伯林的学术兴趣往往跟他的犹太情怀有特殊的关联。近两年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土地换和平”的进程受阻,不久前,以色列的坦克和推土机已将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大部分建筑摧毁,巴勒斯坦人政治生存的空间愈益局促。在这种非常时刻,不妨借讨论伯林的机会就赫斯、犹太复国主义的缘起等话题再啰唆几句。

赫斯原属青年黑格尔派,后来醉心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批判犹太教,鼓励犹太人与异族通婚以求同化。1862年,他出人意料地发表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典文献《罗马与耶路撒冷》,这变化来得突然,原因非常复杂,恐非单一的“影响”所致。伯林在《莫歇?赫斯的生平与观点》一文对此不敢轻下断语,他在一条注释中说:“迄今为止,人们还不知道有一次事件或经历使赫斯突如其来地彻底改变(他对犹太民族的)态度。”1

但是我们也从伯林的文章得知,赫斯从小浸润于传统的犹太教育,他的外祖父说到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和犹太人的流散就老泪纵横。早年的情感经历为赫斯后来的犹太复国构想着上了底色。

赫斯在1862年提出犹太民族不仅要保存下去,还应回到巴勒斯坦。一位普鲁士托伦地方(现属波兰)的拉比差不多同时产生类似的大胆构想。加里波第领导的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成功(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成立)对赫斯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将“罗马”与“耶路撒冷”并置不仅强调两地历史意义同样重要,还表明犹太同胞应踵武意大利前贤。还有发生在1860年的两件事值得注意:世界犹太人联盟在巴黎成立;拿破仑三世的私人秘书拉阿朗内的《新东方问题》(全称为《新东方阿拉伯埃及帝国和犹太民族主义的形成》)问世。法国当时正在修建苏伊士运河,法国势力在近东地区扩张,久居巴黎的赫斯也像拉阿朗内那样希望犹太人在法国保护下回到还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重建家园,他知道财富等于影响力,相信犹太银行家只要稍微破费一点金子就能买得土耳其人的同意。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始终在大国的干预插手下进行。1875年英国首相狄斯累里从伦敦的“犹太皇帝”罗斯柴尔德手里借了400万英镑买下原属埃及赫迪夫(当时土耳其苏丹授予埃及执政者的称号)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英国成为该公司主要股东。此举奠定了英国在埃及和近东的帝国基业,也为犹太人在该地区的发言权埋下伏笔。详见尼尔?弗格森:《罗斯柴尔德家族》,维京出版社,1999年,第2卷第9章《“站在帝国主义一边”》。

赫斯长年与拉萨尔合作,协助后者创立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年轻时也做过重建犹太家园之梦。根据他后来的社会思想,国家是实现自由和道德价值的基本保证,倘若赫斯觉得这种思想可与犹太复国理想相辅而行那也不足为怪。伯林如此转述赫斯的国际主义:“真正的国际主义的首要条件是应该有民族(原文为“nationalities”,也作“国籍”、“独立国地位”解),国际主义是联合而不是取消民族的运动。”伯林在这篇文章里强调民族和国籍就等于淡化了跨民族的阶级的概念。

伯林对以色列的立国和发展壮大所作出的或明或暗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这也许使他对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原住民的悲惨境遇感到内疚,因而在临死前要求以色列人善待巴勒斯坦邻居。伊格纳季耶夫在传记中写道,1997年10月16日,亦即伯林逝世前20天,伯林发表一份声明,“恳请以色列人民接受与巴勒斯坦人进行永久性土地分割。耶路撒冷必须继续作为犹太国的首都,但他同时又敦促以色列人同意联合国制订的一份国际保证书,以保障穆斯林进入耶路撒冷圣地的权利以及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的居住权。”《伯林传》,第404页。1993年巴以双方已在奥斯陆就和平解决争端的一般原则达成共识,这份声明只是一个迟到的姿态。伯林一直与本-古里安、贝京和沙米尔等以色列强硬派(英国官方将有些强硬派定性为“恐怖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他在90年代?也赞成“目前的平静”,亦即满足于维持现状。像他这样一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要对阿拉伯人作出实质性的让步是不容易的。他是不是认为以色列应按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和338号决议从1967年占领的土地撤军?他是不是反对在占领地区继续修建犹太定居点?他是不是同意成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仅仅主张以土地换和平是不够的,要紧的是如何在土地分割时顾及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益。阿拉法特在和谈过程中一再让步,所谓的“国际社会”对这些无比重要的细节又知道点什么呢?爱德华?萨伊德就此在《伦敦书评》(2000年12月14日)上发表《处于围困状态中的巴勒斯坦人》一文,附有几张地图,感兴趣者不妨找来一读。

一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所理解的犹太复国主义不一定就是旁观者眼中的犹太复国主义。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说:“作为一个爱尔兰人并深以其民族自豪……并不会有碍于此人研究爱尔兰史。但若是芬尼亚派或奥伦治派上即反英和亲英派的信徒,我便认为他不适宜做爱尔兰史研究,就像犹太复国主义者亦同样不适合做犹太史研究。”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1992年版,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伯林忠于他的民族和犹太复国运动,最不能容忍犹太裔知识分子对犹太人社会、宗教和生活习惯以及以色列的批评。汉娜?阿伦特一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她出席了以色列对原德国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审判,对整个过程深感失望。艾希曼在1962年3月被绞死。第二年《纽约客》杂志连载了阿伦特五篇讨论艾希曼审判的文章,很多犹太人组织对阿伦特的思想独立大为恼火,对她“宣战”,从此阿伦特就有了犹太民族背叛者的恶名。说到她,伯林几乎不能自控,用语之激烈使人震骇;乔姆斯基曾说,联合国同意接纳以色列为成员国,条件是必须赔偿巴勒斯坦难民或允许他们重返家园,伯林试图封杀他的声音;史学家艾萨克?多伊彻不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伯林的一封信断送了多伊彻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的机会。伯林在致苏塞克斯大学副校长信上说,“从道德上考虑,他(多伊彻)是我唯一不能容忍出现在我所处的学术共同体里的人。”见《伯林传》英文版(伦敦,1998),第235页。中译本这一句译得不妥,故引英文版自译。伯林会坚称,这些人都是以意识形态为治学指南。以色列独立后伯林仍然住在英国,但他在英美政治界和学术界老练地服务于以色列的利益,其成效是一个生活在以色列的大学教授无法达到的。

读一读作为《跋》收入《个人印象》扩大版的《我生活中的三条主线》一文,我们会发现,这来自俄国、英国和犹太文化的三股线对伯林的意义绝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他热爱英国,但从未感到英国就是他的祖国。欧洲的犹太人改宗基督教后一般自然脱离由犹太拉比控制的犹太社区,伯林不是正式的犹太教徒,不过犹太精神始终是他的生命之光,他与英国的犹太社区始终相依为命。1932年11月,伯林成为牛津万灵学院第一位犹太裔院士,英国的《犹太纪事》报立即报道了这一消息,英国的大拉比向他道贺,罗斯柴尔德男爵还邀他到乡间共度周末,从此他就跻身英美社会的犹太贵族阶层。二战时他在华盛顿又通过犹太裔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法兰克福特结识了很多活跃于政界和文化新闻界的犹太人士。法兰克福特曾在牛津访学,他对罗斯福颇有影响,也是一位犹太复国主义的热心支持者。

伯林身后的势力深不可测。他在1949年就建议英国配合美国的外交政策行事,并指出这是英国的出路所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使英国处境尴尬,艾登称病辞职。1957年年初,新任首相的保守党领袖麦克米伦告诉伯林,他要向女王提议将伯林封为爵士,伯林欣然接受。麦克米伦急欲修复在危机中受到损害的英美关系,他是否想通过伯林以及他在美国那些身居要津的朋友们转达一种信息?要论学术成就和思想上的原创性贡献,英国不少学者绝对不比1957年的伯林逊色,不过伯林为数有限的著作或演讲中所含有的政治(冷战)意义加上他在外交、情报部门的出色服务使他具备得到爵士称号的资格。在美国的“权力走廊”中,在肯尼迪总统面前,伯林是以苏联问题专家著称的。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凯南对联邦调查局说,伯林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中有关苏联问题的最伟大、最有智慧的学者”。在麦卡锡主义横行时伯林不愿出面维护受害者的“消极自由”,甚至连法兰克福特也感到失望。伯林还是肯尼迪幕僚小阿瑟?施莱辛格、邦迪兄弟和查尔斯(奇普)?波伦等人的密友,他们之间的通信可证明伯林深深卷入冷战和越南战争,可惜伊格纳季耶夫经人提醒后仍未充分使用这些史料。详见克里斯多弗?希钦斯评《伯林传》的长文《不温和就要你的命》,载《伦敦书评》,1998年11月26日。英国政府克服了多年的游移将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这不能不归功于伯林倡导的“英美联盟”战略。以色列是这战略的直接得益者。

很难说伯林的著述中有一个和谐、连贯的体系,一以贯之的理论往往是他抨击的对象。在政治上伯林是极其敏感的,他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想的评价时时包含了对当下政治利益的判断。他常常在?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因而会从非自由主义的武器库借得一些装备来捍卫自由主义。他会像罗马神话中的天门神杰纳斯那样有两副面孔。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西方乌托邦观念的衰落》一文(作于1978年,收入《人类乃樗栎之材》),伯林又以高明的口技模仿起赫尔德的声音来。他说,赫尔德认为,人之为人,文化之为文化,就是不能用普遍的、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各种文化没有先进落后或高低之分;人们因共同的血脉、语言、土地和集体经验形成团体,归属于这个团体或共同体是人的根本需要。人要充分发挥潜能,必须“继续生活在他们以及他们祖先出生的地方,说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下过他们的日子。”他在介绍赫尔德,但也在为东欧那些拒绝同化、后来成为犹太复国运动中坚力量的犹太人辩护。中欧那些主张同化的开明犹太人士从未赢得他真正的尊敬,他甚至蔑称他们为“OTAG”(见《以色列的以赛亚》一文)。伯林还写道:

价值不是普适的;每一个人类社会,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个时代和文明,都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理想、标准、生活和思考以及行动的方式。能将不同文化和民族排出个优劣序列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判断尺度或标准是不存在的……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化视域,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脸。每个民族都有它幸福所系的属于

它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道德重力的中心……亨利?哈代编:《人类乃樗栎之材》(伦敦,1990),第37页。

那么属性不同的文化、民族应如何互相认识、理解呢?伯林一再呼唤一种被赫尔德称作“移情”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同情的想像力,尽量从异文化、异族的内部来认识它们。经伯林转述的赫尔德的文化多元论(或价值多元论)是针对启蒙派普世主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乌托邦理想而发,但是这一类型的多元论却可能走向个人选择的反面。正如自由派学者迈克尔?H.莱斯诺夫十分犀利地指出:“伯林的多元论以捍卫自由主义起家,结果却是认可了自由主义的一个最凶恶的敌人——社群主义。”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85页。但是莱斯诺夫未能理解伯林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忠肝义胆必然使他的学说有明显的社群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色彩,而这一色彩与他通过赫尔岑来阐发的“个人自由”极不协调。他说,赫尔岑严正信仰个人独立与自由:“只有特定的个人的目的才可贵;蹂躏这些目的,恒是罪行,因为没有任何原则或价值高于、可以高于个体的目的,因为(承上因)你没有任何原则可恃以侵暴或辱贬或摧残个体——一切原则与一切价值的唯一作者。”《俄国思想家》,第139页。小说家福斯特是一位典型的自由主义者。他曾说,假如他可以在背叛祖国和背叛朋友之间作一选择,他宁可选择前者。(当然,“假如”后面又暗含一些前提。)伯林则绝不宽恕背叛以色列国的犹太人。有趣的是他在50年代提出来的“消极自由”实际上是服务于以色列的利益。

爱尔兰学者兼政治家考纳?克鲁斯?奥布莱恩读了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人类的樗栎之材》后则发问,伯林在探讨乌托邦理想时为什么略去法国革命不谈?为什么只把炮火对准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的革命?伯林在回答奥布莱恩的批评时承认自己对法国革命有所偏爱。奥布莱恩的评论和伯林的回答作为附录收入奥布莱恩所著伯克传记《伟大的旋律》(芝加哥,1992),第605页至611页。这次讨论发生在1991年,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法国革命的理念被认为是开放性社会的基石,追求普遍人权的先驱,结束冷战、建立单极新秩序的功臣。但在五六十年代,法国革命在英美学界享有的名声或引起的联想却不大一样。奥布莱恩有所不察,其实伯林早先在追溯乌托邦源头时一再点明法国革命与20世纪革命的联系。在他最有名的文章《两种自由概念》(1958)里,伯林称法国革命是对“积极自由”的欲望的大爆发;《自由四论》,第162页。在《赫尔德和启蒙运动》(1965)的结尾部分,伯林以他典型的排比笔法勾画了法国革命的乌托邦性质和俄国革命与它的传承关系。《维柯和赫尔德》,第215页至216页。伯林在1991年回应奥布莱恩的指责时对此未作任何交代。

伯林不是一位不问世事的书斋学者。他在与贾汉贝格鲁的谈话中说,“对于各种观点、社会运动、人们的所作所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应该考虑它们对谁有利,谁获益最多。这些并非愚蠢的问题。”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思想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这确实不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附录:伯林谈两种民族主义概念

题解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区武装冲突频仍。有人把这些冲突归咎于民族主义的复活,而“民族主义”这词本身有时几乎成了罪恶的同义词。英国政治哲学家、思想史家伯林在这篇访谈录里梳理了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两种概念,这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伯林在学术上的贡献之一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的批判,而这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赫尔德研究。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思想家一样,赫尔德认为,个人并非完全独立自足,只有归属一个群体以及该群体的文化才能充分发展。伯林进一步发挥道,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互不相同,难以比较,对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优劣或先进落后的程度。在理想状况下,这些没有公度的文化应该相互尊重,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顺应其特殊的内在精神的要求,繁荣昌盛。力主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伯林明确反对世界主义,在他看来,那些四海为家的世界公民没有真正的同胞和家乡,他们没有亲疏之分的理想最终会使人性失去具体的内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自该民族生长于斯的土地,五方杂处的世界大都会也会催发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但20世纪初的维也纳毕竟不如18世纪的维也纳。“大熔炉”的目标是取消各种文化的特色与差异,代表了一种与赫尔德和伯林的民族文化观背道而驰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伯林对文化帝国主义相当警觉。他指出各地位平等的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不需要一个太阳来规定各自的运行轨道。当今英语已有渗透到世界各地日常生活中的趋势,对此伯林是十分悲观的。他预言,假如人们不再用本土的语言来表达内在精神和细微的感情,那将是文化的死亡。他甚至暗示,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中描写的技术专制社会已在悄悄逼近。就此而言,伯林和那些确信时代在不断进步的自由派思想家(如卡尔?波普尔)是格格不入的。

伯林还勾勒了另一种应引起警惕的民族主义。健康的民族精神受到外力遏制后就会像被扳弯的树枝一样产生破坏性的反弹力,有屈辱历史的民族容易形成进攻性的民族主义。伯林显然不赞成进攻性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本土灵魂”和“世界灵魂”之间,他无疑站在“本土灵魂”的一边。在20世纪的中国,“世界灵魂”有过几次发作。某些矫激分子在20世纪初要与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中文——一刀两断。赫尔德称怀乡是最崇高的痛苦,但是在80年代末一部妄说“蓝色文明”的系列纪录片里,两位闯关东的山东汉子的思乡之情竟受到嘲笑和责难。那时,一些热衷于“走向世界”的人仿佛不相信脚下中国的土地也属于世界。读一读伯林关于赫尔德民族文化观的论述对我们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是很有助益的。

当然,伯林对两种民族主义概念的梳理也留给读者一些疑问,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点:

一、作为“消极自由”的倡导者,伯林必然会容忍甚至鼓励同一个文化内生活方式上的多元主义。但是,把“消极自由”或个人选择自由当作福音的当代消费社会给世界文化带来的是单一性,而不是多样性。为了确保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之流”延续不绝,伯林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价“消极自由”?

二、我们切切不可忘记伯林是一位犹太裔思想家,他对民族精神的肯定也是对犹太民族复国愿望的肯定,赫尔德的民族文化观可以为犹太复国主义张本。我在前面几篇文章已强调,伯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他所标举的“个人独立与自由”的自由主义理想不大和谐。同时一种民族主义到底是不是具有进攻性往往视论者的立场而定。伯林认为二战后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民族主义是进攻性的。伯林在描述进攻性的民族主义时只把眼光投向“外邦人”,这恰恰是他自己扭曲的民族主义和老练的战略利益意识所致。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会强调,犹

太复国热情更有咄咄逼人的态势。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受到的苦难是不是也会使犹太民族精神像被强力折弯的树枝产生具有破坏性的反弹力?

三、有的地区(如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和民族间的武装冲突并不完全是自生自发的,大国的干预往往使局势急转直下。欧美列强的殖民主义和炮舰政策往往是产生激进民族主义的温床,正如所谓的“反恐战争”(实为卑鄙的侵略战争)在不断发展“恐怖分子”。

四、“酒足饭饱”的国家也存在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其表现形式(且以美国为例)即是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力把自己一套价值标准包装成不受“时间、地点和社会生活”制约的普遍永恒的价值强行输出,并使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文化攻势服务于本民族的全球地缘政治利益。

五、伯林把苏联解体看成18世纪启蒙理想的失败,这观点颇值得玩味。美国意识形态战略家对价值普适性深信不疑,在美国?府的报告中,“普遍性的理想”(即美国认可的、服务于美国利益的“自由”、“民主”)时时可见。启蒙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显然要比伯林所想像的更为复杂。

内森?嘉德尔斯是美国《新视角季刊》编辑,这篇访谈录是根据他于1991年夏天在意大利波多菲诺与伯林的一次谈话整理的,原载1991年11月21日《纽约书评》。——陆建德

内森?嘉德尔斯:用已故的《部落偶像》一书作者哈罗德?艾萨克斯的话来说,我们正在目睹各民族的“猛烈聚集”。民族间公开的战争在不远的南斯拉夫激烈进行。苏联境内的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复活,苏联四分五裂。

在柏林墙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世界新秩序已经踏上通向巴别通天塔之路。什么是民族主义的起源?这聚集的风暴来自何方?

以赛亚?伯林:巴别通天塔起初想具有单一的性质:一座独一无二的巨大建筑直刺天庭,人人使用同一种语言。

嘉德尔斯:上帝不喜欢它。据《圣经?创世纪》记载,挪亚的后代“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但后来他们要在巴别建通天塔,“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上帝怒其狂妄,变乱人们的语言,此塔终未建成。“巴别”一词后指混乱嘈杂的地方。

伯林:有人告诉我,希伯来语里有一句看到怪物时说的绝妙祝福:“感谢我主上帝创造了如此丰富的世界。”看到巴别通天塔彻底倒塌,我们当然高兴,尽管有些后果最终可能是危险的,我是指民族间的激烈冲突。不幸的是,那也不是什么新现象。

在我们现今的时代,民族主义并不是复活了,它从未死去。种族主义也是这样,这两者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潮,很多社会制度里都有。

没有一位伟大的19世纪思想家预见到这一点。圣西门预见到工业家和银行家的重要性。傅立叶知道,如果制造得出摔不破的玻璃,装玻璃的工人就没工作了。他深深懂得所谓的“资本主义矛盾”。雅各布?布克哈特预见到军工综合企业的出现。马克思说技术改变文化,这是

至为重要的洞察。大企业和阶级矛盾是由此产生的两个结果。

他们都以为,列强的帝国政权是20世纪的主要问题。一旦这些暴虐的庞大混合体——大英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殖民主义一起被推翻,受它们铁蹄蹂躏的各族人民就会和睦相处并以创造性的、促进生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命运。当然,他们都错了。

虽然绝大多数19世纪自由派哲学家反对帝国主义残酷剥削“黑肤色民众”,没有一个人想到黑人、印度人或亚洲人会有国家、议会或军队,他们完全是欧洲中心论者。

我猜想,1904年的日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想法。一个亚洲民族击败了一个欧洲强国,这一事实在很多印度人、非洲人和其他人的心里产生了电击般的效果,并大大促发了坚决反帝国主义、要求民族独立的观念。在20世纪,凡是在亚洲或非洲——在印度支那、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或伊拉克——获得成功的左翼运动莫不带有民族主义情绪。

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把那种观念的起源追溯到很有影响的18世纪德国诗人和哲学家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赫尔德(1744—1803)的主要著作有《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和《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

赫尔德实际上首创了“归属”这个观念。他认为,人们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正如需要吃喝并享有安全和行动的自由。人们如果被剥夺这种归属感就会感到孤单,与世隔绝,就会变得不愉快,仿佛自己因此就渺小了。赫尔德说,在所有痛苦中,怀乡是最高尚的。成为人类一分子意味着能够在某个地方感到像在家一样自在,那里有自己的族类。

依照赫尔德,每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V olksgeist或Nationalgeist(民族精神)——一整套风俗习惯、一种生活风格、一种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它的价值就在于它为群体所特有。文化生活的整体取决于内在的独特传统之流,而这传统之流又源起于只有该群体成员才共有的集体历史经验。因此,举例来说,只有你亲身经历过(就如赫尔德在去英格兰途中所经历过的)粗犷勇猛的海员与北海的大风大浪所作的搏斗,你才能充分理解伟大的斯堪的纳维亚史诗。

赫尔德深刻的民族观是非进攻性的。他所要求的无非是文化自决。他否认一个民族会比另一个民族优越。任何持此论的人都是在说假话,赫尔德相信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他认为所有民族文化都能够和平共处。每一种文化都同样具有价值,都值得重视。在赫尔德看来,历史上的恶人是诸如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或者查理大帝那样的征服者,因为他们消灭了占领地的本土文化。他的逝世使他没能看到拿破仑一系列胜利带来的最终后果,但由于这些胜利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他也许会原谅拿破仑。

只有独特的东西才有真正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赫尔德也反对法国启蒙运动中那些相信价值标准普适性的人。他只认很少几个永恒的真理:时间、地点和社会生活——即后来所说的公民社会——就是一切。

嘉德尔斯:可是赫尔德的“民族精神”变成了第三帝国。

今天,塞尔维亚的“民族精神”和克罗地亚的“民族精神?处于交战状态,亚美尼亚人

和阿塞拜疆人已经打了很久,在格鲁吉亚人和俄罗斯人中间,甚至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人中间,群情激昂。

是什么使得文化?决的热望演变为民族主义的进攻?

伯林:我在别处写过,一种受到伤害的“民族精神”,打个比喻说,就像一根被强力扳弯的树枝,一旦放开就会猛烈地弹回去。民族主义,至少在西方,是压力引起的创伤所造成的。至于东欧和前苏联,现在看起来有一个巨大的、开裂的伤口,经受多年压迫和屈辱之后,解放了的民族和它们的领袖容易产生一种剧烈的反作用,产生一种突然爆发的民族自豪感和往往具有进攻性的坚持自己主张的行为。

虽然我不该对德国史学家这样讲,我还是相信,路易十四要为17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担负主要责任。当欧洲的其他地方——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荷兰,尤其是法国——经历了一场艺术与思想以及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宏伟复兴,在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阿尔特道弗的时代之后,除了在建筑方面,德国成了一个相对而言死气沉沉的地方。德国人一般被法国人看不起,被视为外省人,简单而又有点儿滑稽的爱喝啤酒的乡下佬,会读书写字,但缺乏才能。

起初自然会有很多对法国人的模仿,但是后来事情总是那样,出现一种反动。一些虔诚的德国传道士问,“为什么不要成为我们自己呢?为什么模仿外国人?让法国人有他们的王宫、沙龙、庸碌的神父、士兵、诗人、画家和他们空洞的光荣吧。这一切只是浮渣。一个人与自己的灵魂、上帝和真正的价值的关系才重要,那些价值有关精神、内在的生活和基督教真理,其他都无所谓。”

到了17世纪70年代,这种虔信派和民族主义的逆向运动已经展开;康德、赫尔德、海曼以及东普鲁士的哲人们是在这个精神运动中成长的。这种教士们的恐法仇法心理无疑因反罗马天主教而增强,看起来很像大规模的酸葡萄心态。民族主义的强硬立场始于那时。到1720年,一位叫托马修乌斯的并不重要的德国思想家竟然改用他自己的语言德语而非拉丁语在大学授课。那被视为重要的一步。

德国从拿破仑战争到《凡尔赛和约》受到的耻辱更为痛切,其后果与上述的情况遥相呼应,一目了然。

今天,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和其他的人们正在争取追回他们被俄罗斯帝国强权所逼到隐藏处乃至淹没的历史。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文学尽管在斯大林时期受到迫害,还是存留了下来:伊萨坚和雅什维里是很有天赋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翻译的瓦兹?普沙维拉和塔比泽读来极为出色。里宾特洛普在1939年去见斯大林的时候,赠送给他12世纪格鲁吉亚史诗鲁斯塔维里的《虎皮骑士》德文译本。在西方,谁听说那里后来还有杰作问世?

迟早会有无法控制的强烈反应。人们再也不愿容忍一个有优越感的民族、阶级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盛气凌人的态度和侮辱。迟早,他们会提出民族主义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得听他们摆布?”“他们有什么权利……”“我们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不能……”

嘉德尔斯:所有这些被强行扳弯的树枝在反抗的时候最终都可能推翻意识形态的世界秩

序。苏联体制的突然崩塌也许是对启蒙运动理想——统一性、普遍性和自由派唯理主义——的最后一次解构行为。

伯林:我想确实如此。用俄罗斯作为例证来说明法国启蒙派的谬误是很恰当的。大多数俄罗斯的西化派信奉18世纪法国思想家,钦佩这些法国人敢于向教会挑战,敢于向反动倾向挑战,敢于向命运挑战。伏尔泰和卢梭是他们的英雄,因为两人用理想和自由的权利来对抗反动。

但即便是我所喜欢的激进作家亚历山大?赫尔岑也从来没有接受(比如说)孔多塞的断言,即存在可以认知的永恒真理。他认为,不断进步的观念是幻象。他抗议新的偶像崇拜,坚持不能向新的祭坛——贡奉活人的牺牲,不能为了未可知的未来而牺牲现在,那并不能一帆风顺地解决世上的问题。

赫尔岑对抽象的统一性和普遍性抱有深深的怀疑。对他而言,英国是英国,法国是法国,俄国是俄国。国家之间的差别不会而且也不应该被取消。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对于赫尔岑,正如对于赫尔德和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各种文化是难以比较、没有公度的。虽然他们没有详加说明,但我们可以由此推断,追求完全的和谐或十全十美的国家是错误的,有时候会导致致命的结局。

嘉德尔斯:可不可以这样说,赫尔德“横向”地批判了法国启蒙派,因为他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性。维柯则从“纵向”的或者说历史的视角来反对启蒙运动的普遍性的观念。你在著作里写道,维柯相信,各个时期的文化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

伯林:他们两人都驳斥了启蒙主义的这一观点: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人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他们,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容否认的,我也这样认为。

嘉德尔斯:苏维埃政权是普遍性理想的产物,以你之见,它的解体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度过最后一个现代世纪的余下的年头。

伯林:我差不多同意这样说。普遍性的理想已变得如此反常,它会使当初推崇普遍性的18世纪启蒙哲学家大惊失色。这理想在受欧洲影响的边远地区显然还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嘉德尔斯: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如果是维柯和赫尔德而不是法国启蒙哲学家或者黑格尔占了上风,如果本土的灵魂没有被世界的灵魂所侵扰,20世纪将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纪。

伯林:那怎么可能呢?普遍主义在18世纪是文化最昌盛的国家法国的信条。人人都想仿效它那灿烂的文化。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规律,随着它们的兴起,很多人把自然视为有机体或者机器,并希望在所有领域使用科学方法。这些想法曾经非常流行,在它们的影响下,19世纪的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发源于维柯和赫尔德那样的非量化(实际上即是讲究品质的)哲学家的思想之流更显孤独。

那个时代的习性可以从约可伯?塔尔蒙在他一部著作中提到的故事窥见一斑。他写到两位捷克教师在19世纪初的一则谈话。“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后能说捷克语的人,”他们互相说道,“我们的语言完结了。我们在中欧势必都要说德语,巴尔干各国恐怕也是这样。我们是本土文化最后的幸存者。”

当然,这类幸存者如今在很多地方是掌权的。

嘉德尔斯:巴尔干化——甚至连巴尔干国家的巴尔干化——是一件好事吗?

伯林:巴尔干化就是指很多充满民族骄傲、仇恨和嫉妒的小国在民众领袖的煽动下互相征伐,就像1912年前后的巴尔干国家那样。巴尔干化的前景是非常暗淡的。

赫尔德也许是过于天真地相信,社会可以沿着它自身内在的路线和平地、非暴力地发展,对其他同样致力于和平发展的社会非但不存嫉妒与敌意,而且还非常同情。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爱国者马志尼也怀有这样的信仰。

嘉德尔斯:也许专制制度欺人太甚,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以致人们不会如此宽厚善良。

伯林:哈维尔会告诉你捷克人没有任何侵略意图。他一生堂堂正正,完全是现代捷克斯洛伐克(我想现在是叫作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创始人托马斯?马萨里克那号文化自由派。我肯定,亚当?米奇尼克或者勃罗尼斯拉夫?格列米科会希望波兰的情况也是如此。我愿意相信,瓦文萨和叶利钦会和哈维尔差不多。不幸的是,世界的那个部分无疑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爆发种族冲突。

嘉德尔斯:怎样的政治结构才适合这文化自决的新时代并且维护自由,避免有一些一触即发的流血冲突?

伯林:没有政治框架的文化自决恰恰是现在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东方而言。西班牙有巴斯克人和加泰隆人;英国有北爱尔兰;加拿大有魁北克人;比利时有佛兰芒人;以色列有阿拉伯人,等等。原来谁会想到布列塔尼民族主义或者苏格兰的国民党?

像赫尔德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显然并没有考虑到这问题。奥匈帝国在政治上把不相容的成分连接成整体,赫尔德为此憎恶它。

在东欧,人们看起来真的是互相厌恶。罗马尼亚人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多年来不喜欢捷克人。而布列塔尼人不会那样恨法国人,那是一种性质不同的现象。在西方,只有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憎恨)与此相似。

只有在美国,很多族裔群体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己原来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没有人在意。意大利人、波兰人、犹太人、韩国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报纸和书籍,我听说还有电视节目。

嘉德尔斯:也许当移民离开故土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民族精神”中激昂的一面留在身后。然而,即使在美国也新出现了学术界中的文化多元运动,它力图强调的并不是共同的价值,而是学校课程中所没有的东西。

伯林:对,我知道。黑人文化研究,波多黎各文化研究以及其他等等。我想,少数族裔在美国多族裔的背景下感到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反抗也是一种扳弯的树枝的反弹。但是我相信,所有社会都极其需要的共同文化并不会分化瓦解,除非意识到有共同认同的少数族裔或其他团体十分激烈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多族裔性不是赫尔德的观念。他并不鼓励德国人学荷兰语或德国学生研究葡萄牙人的文化。

对于赫尔德,种族和血缘都不是重要的。他只说及土地、语言、共同的记忆和习俗。他的主要论点是:孤独与其说是别人的缺席,还不如说是生活在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的人们中间;只有当人们归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交流几乎像是出自本能一样全不费力时,他们才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我的一位门的内格罗(即黑山)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我以为赫尔德不会容忍地看待本世纪初维也纳的文化摩擦,当时很多民族的人都拥挤地生活在一块小小的区域里。那文化摩擦产生了天才人物,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都是神经质的,比如说?斯塔夫?马勒、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卡尔?克劳斯、阿诺德?勋伯格、斯蒂芬?茨威格。这社会主要由犹太人组成,因而尤其缺乏安全感,精神分析恰恰是在这里诞生的。

并不容易互相融合的文化——斯拉夫人、意大利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的文化——产生巨大的碰撞,这又促发了极大的创造力。这种文化表现是与莫扎特、海顿或者舒伯特所属的维也纳的文化表现是全然不同的。

嘉德尔斯:在对付魁北克分离主义者的时候,皮埃尔?特鲁多时常求助于艾克顿勋爵。他感到,只要政治上的边界与异族文化的边界相一致的时候,沙文主义、仇外排外的心理和种族主义必然会危及自由。

只有联邦共和国宪法保证的个人权利——不论是何族裔,人人享有平等公民权——能够保护少数族裔和个人。特鲁多引用艾克顿说:“民族的理论是历史上倒退的一步。”

伯林:艾克顿勋爵是一位高尚的人物,我赞成他的观点。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任凭特鲁多努力,魁北克人还是在寻求独立。

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王室和教会垄断了权力和权威,中世纪人宏观上讲在某些方面比充满骚动的19世纪文明,糟糕的是比我们自己可怕的世纪更是文明得多。我们的世纪处处是暴力和沙文主义,这些又导致种族上以及政治上的大屠杀。在中世纪当然也有种族摩擦,又有对犹太人和持异端者的迫害,但是民族主义是不存在的。战争具有改朝换代的性质。那时(在欧洲)有共同的教会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

我们无法使历史往回走。但是我确实希望不要放弃这一信念:世界应像一件有多种色彩的外套,各个部分都弘扬自己固有的文化特色,互相宽容,相安无事。这并不是乌托邦梦想。

嘉德尔斯:可是,这样的外套该用什么共同的材料来制作呢?

在一个由自治独立的文化世界组成的宇宙里,每个世界都像行星一样有自己运转的轨

道。使各行星不偏离轨道、不互相碰撞的太阳又在何处呢?

伯林:那又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在赫尔德的宇宙里,你不需要有太阳。他所理解的文化不是行星,而是不会碰撞的恒星。我得承认,在20世纪末,从历史记载来看,实现这理想的可能微乎其微。

我已经82岁了,度过了本世纪绝大部分岁月。这个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糟的。

在我一生中,世界上发生的可怕的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

只能希望在各处于交战状态的民族打仗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嗜血的潮汐会渐渐平息。除非止血带能用来止血,绑带能用来包扎伤口使之慢慢愈合——即便留下疤痕,我们免不了还要继续经受极糟的局面。

我们不必为之感到痛苦绝望的国家只剩下那些酒醉饭饱、活得腻味的国家,它们有的没有创伤,有的受了伤又痊愈了,比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那样的自由民主国家,我希望还包括日本。

嘉德尔斯:也许两种未来将同时存在,互不关联。打个譬喻说,一种是土地的文明,一种是卫星的文明。

酒足饭饱的国家终将形成一个小世界,不会在暴力下四分五裂。血和土地的激情在使社会一元化的消费主义和大众娱乐的作用下渐渐枯竭。会是这样吗?

也许那是民族和平融合的代价?米兰?昆德拉最近写道,从人类学来讲,轻浮无聊的文化是没有能力打仗的。它们也不能产生毕加索。

伯林:在这一点上,我倒不相信只有悲剧事件和创伤才能制造天才。在中欧,卡夫卡和里尔克是有创伤的。但是拉辛、莫里哀、普希金或屠格涅夫——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没有深深的精神创伤。歌德看起来毫无伤痕可言。我们这世纪的俄罗斯诗人的命运十分不幸,那是另一回事。

毫无疑问,在技术发展的压力下单一性将有增无减,正如欧洲已经在日益美国化。有人憎恶这现象,不过这势头无法阻挡。

我们在讨论时谈到,就像当时在奥匈帝国那样,在政治和经济单一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文化上的多样性。理想的是最终在“酒足饭饱”的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单一性,不过世界其余地方的和平的多样性又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承认,现在的趋势是背道而驰:有些很小的群体态度激烈,咄咄逼人。

嘉德尔斯:自由派世界主义的梦想即使在酒足饭饱的国家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你有何想法?

伯林:跟赫尔德一样,我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只有属于一种文化才能获得发展。

即便他们反抗一种文化并彻底改造它,他们依然属于一条传统之流。可以创造新的河流,在西方,基督教、路德、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都是开创性的,但它们归根结底还是有共同的源头,一个潜在的、中心的传统始终延续不绝,尽管有时表现形式非常不同。

假如河流干涸,比如说男人和女人不再是文化的产物,他们不再有亲戚朋友而且对人不再有亲疏之分,不再有本土的语言,那么一切人性的东西就被抽空了内容。

嘉德尔斯:维柯和赫尔德是文化多样性的热心倡导者,你认为他们是指明未来道路的科学家吗?

伯林:是的,不过我们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很多价值观念的影响。从希腊人和希伯来人开始,一直到信奉基督教的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统一性历来最被看重。真理只有一个,多种并存的真理必定是错的。

浪漫主义运动使我们认识到多样性的优点。我把赫尔德和维柯视为多样性的提倡者,他们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之后,多样性、多元论(它要求允许很多互不相容但都有人拥护的理想并存)、真诚(未必引向真理或善)都被视为优点。一旦生活方式上的多元主义被人接受,在不同的、不能统一的观点之间就会有相互尊重,很难设想所有这些差异能由巨大的长统靴踩碎碾平。

关于这一点,让我来为25世纪作一个预言。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不像奥威尔的《1984年》那样富于戏剧性,但它描绘的未来社会更险恶,因为其逐步发展的危害不易为人察觉。到25世纪,这样的社会可能已经形成,这部分程度上也是对两个千年之交连绵不断的种族暴力和民族主义竞争的必然回应办法。在这制度下,人人有吃有穿。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按照同一个模式过日子。

迟早会有人造反,有人会吵着要求更多的活动空间。人们不仅会反抗专制主义,也会反抗一种本意良好、无所不管的温和制度。

第一位不服管束的讨厌家伙会被活活烧死。但是制造麻烦的人肯定会继续出现。我活到这么大年纪,我非常确信的一点就是人们迟早会反抗单一性以及任何全盘一致地解决问题的企图。

宗教改革就是对单一权威的反抗。到了一定的时候,幅员辽阔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就告崩溃了。后来奥匈帝国也完结了。大英帝国的太阳下山了。

有一个俄罗斯故事,讲的是一位苏丹决定惩罚他妻子中的一位,因为她有不端行为。他下令把她和她儿子封闭在一只木桶里,然后让他们在海上漂流,慢慢死去。

几天后,儿子对母亲说,“缩在这里动也动不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要伸伸腰。”“你不能动,”她回答说,“你要是把桶盖顶开了,我们就会淹死。”

又过了几天,儿子再一次抗议:“我渴望活动空间。”母亲说,“看在上帝面上,千万别动,我们会淹死的。”儿子然后说,“让它去吧,我一定得伸伸腰,就伸一次,该怎样就怎样

吧。”他得到了一刻自由,然后就死去了。

俄罗斯激进派赫尔岑巧妙地用这则故事来形容俄罗斯人民的处境。他们迟早会为自由而出击,不管后果如何。

嘉德尔斯:在赫尔岑的时代,我们没有经历过北海的风暴可能就无法真正欣赏一部伟大的斯堪的纳维亚史诗。今天,通过音乐电视(MTV),从香港、莫斯科到洛杉矶的十几岁的少年能同看一场麦当娜音乐会,同过一把瘾。文化自决在这样的年代又意味着什么?

伯林:过去的差别依然会有影响。曼谷和瓦尔帕来索智利中西部港市。的年轻人是透过不同的眼镜来看麦当娜的。据说,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岛屿上有很多语言,相互之间完全不同;在高加索有类似的情况。如果你认为所有这些语言终将让位于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不是光为学术的目的、政治或商业贸易,而是用它来传达感情的细微之处,表现内在的生命,那么我看你所说的就真的可能发生:这不会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而是文化之死。我很高兴我已经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

犹太人智慧作业3

1、犹太教的传统有哪些?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的根源是什么? 答:(1)犹太教律法规定的节期较多,以逾越节、住棚节和五旬节为三大节日,此外还有除酵节、修殿节、普林节、读经节、元旦、赎罪日、哀悼日、安息日等。 极端正统犹太教信徒在约瑟夫墓旁祈祷除十诫外,犹太教律法还有种种戒规,从社会伦理到饮食起居,涉及犹太人的全部生活。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 (2)根源是现在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 2、亚伯拉罕诸教有哪些教?基督诸教有哪些教? ?答:(1)亚伯拉罕诸教有 ?巴哈伊信仰虽然不是传统的被包括在亚伯拉罕诸教中,但它也接受同些神之代言人。 ?巴哈乌拉和拉斯特法里教类似的接受《圣经》权威而且相信它们是亚伯拉罕的后代。 (2)基督诸教有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3、世界性宗教必须同时具备那三个条件? 答:第一,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教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将逐渐减少,最终是要消亡的,但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第二,宗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宗教的存在,是以大量群众信奉它们为前提的。由于宗教的这种群众性,它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关键看能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它们,减少它们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它们中的积极因素。第三,宗教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相交织,是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科学依靠的是什么?科学和科学技术是一个事物吗? 答:(1)依靠的是实践与经验,还有宗教的辅助。 (2)不是一个事物。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

犹太历史与文化(第三章)

第三章犹太民族的文化 第一节塔木德文化 一、塔木德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罗马帝国的统治 2.“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教的发展面临新的转折 二、塔木德文化的内容 1.《密西拿》 它是一部包含公元初年犹太人各种成文和口传的宗教法、民法和道德法的大典,于公元3世纪广泛流传于各散居地犹太人生活之中,在6世纪时成为《塔木德》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6卷,63篇: 第1卷《泽拉伊姆》(播种):主要阐述与农事有关的章则,共11篇。 第2卷《摩耶德》(节期):记述宗教节期及奉献礼仪,共12篇。 第3卷《那希姆》(妇女):关于订婚、结婚、离婚及婚姻誓约的律法,共7篇。第4卷《涅济金》(损害):阐述债务、遗产以及偷盗等民事和刑事处理条例,共10篇。 第5卷《科达希姆》(圣事):探讨宗教献祭仪规及有关圣殿事宜,共11篇。 第6《特哈罗特》(洁净):是关于身体、食物、居室和用具等方面的洁净与比洁净条例的规定,包括12篇。 2.《革马拉》 巴比伦犹太学者在详尽研究《密西那》的基础上对之进行补充与诠释,以当时西亚犹太人通用的亚兰语编成又一部律法释义汇编。 3.《塔木德》 《密西那》与《革马拉》合并,在经页上左右分列,组成《塔木德》。在公元4世纪中叶由巴勒斯坦拉比们完成的被称为《巴勒斯坦塔木德》(75万字);而6世纪初由巴比伦学者完成的被称为《巴比伦塔木德》(250万字),即一般意义上所通称的《塔木德》。 《米德拉西》:占《塔木德》中三分之一篇幅,阐述道德伦理训诫和宗教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布道经卷。它的内容又划分为《哈拉卡》(规范)以及《哈嘎达》(宣讲)。 三、塔木德文化的历史影响 1.它反映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1000年文化宗教生活的历史演变。 2.它给流散中的犹太人提供了宗教生活的礼仪准则以及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对于巩固和完善犹太教律法、维护和加强犹太流散民族同一性发挥了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塞法迪文化 一、塞法迪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2.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 3.西班牙犹太社团 在公元8-13世纪,西班牙犹太人热情地投入到文化复兴运动中,在科尔多瓦、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民族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它也曾忍受欺凌,时间长达 1800 多年, 但是秉承犹太文明的精神内涵,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上帝选民们却成为如今世界民族之 林不可缺少的大树。 从关注巴以冲突开始认识以色列, 从爱因斯坦开始认识犹太人。 犹太人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在中东乱局中竟然居主导角色, 而且在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讨伐下屹 立不倒,反而更加强大,看了《犹太人文化史》这本书,我完全被震撼了。对于犹太文化的曲折和坚韧, 对于犹太宗教的先进教义和犹太人对于传统宗教道德的严格遵守, 我只能敬佩。 我对于一些宗教里关于饮食的戒律常常不解。 原来, 对于饮食的禁忌是起源于犹太人。 犹太 人的饮食戒律是基于人的健康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尽管如此, 也有人不守教, 也 有人怀疑, 但是这样一句话却将我幻想有朝一日能信仰一门宗教的愿望打破, 一个人连嘴巴 都管不住谈不上信仰。 犹太人一直在外人的排挤中保持群居的状态, 内部严格遵守教规和法 典, 这样的形式确保了犹太人在长大千年的驱逐流浪史中保持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 我突然 对于宗教肃然起敬。 多少民族被历史的长河卷成烂泥,如古埃及、 古希腊、苏美尔,新月平原现在已成为阿拉伯 人的土地, 而原始的巴比伦文明早已作了古,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怎么立足长远,源

源不断地繁衍下去? 从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人就失去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国土基础, 巴比伦人、 波斯人、 希腊人、 罗马人、 阿拉伯人不管怎么奴役他们的身体和限制他们的生存, 毁坏他们的建筑和圣殿, 但 是犹太精神始终藏在书里,这群 “圣书之民”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很多殖民者都屈服。 只 要书籍律法还在,他们就能坚持自己的信仰道德和民族精神。就像 18 世纪将自己已经失传 的文字希伯来语再度复活一样。 犹太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母教。犹太教始创一神论,对于宇宙认识坚持一元可认识论,特别的是他们一直强调人的作用, 坚信人生而平等, 历史是向前发展, 而没有那种维护统治 者残暴统治的所谓轮回一说。 犹太教能够流传至今, 而犹太人又能如此聪明也在于这种先进 的思想吧。 犹太教有 613 条诫命,一本《托拉》为主的圣经(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古兰经》 的来源之一),一本《塔木德》还有众多经典,这些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 但是他们要读一生。 所以犹太人是少有的无文盲的民族。 每个孩子从小就被贯彻书籍 “比 蜜甜”的思想。 这些经典涉及人生活的许多方面, 衣食住行几乎都有, 然而犹太人坚持按照它们行事一做就 是上千年。

读《我爱唠叨的妈妈》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我爱唠叨的妈妈》有感精选范文 5篇 《我爱唠叨的妈妈》主要讲的是安美娜,非常讨厌妈妈因为她很唠叨。有一次她被石头绊倒了,可是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当上了反唠叨国的女王。在审判的过程中安美娜发现这群人中竟然还有自己的妈妈、姥姥还有老师。那么我爱唠叨的妈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我爱唠叨的妈妈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我爱唠叨的妈妈》有感范文一 我爱唠叨的妈妈有两个作者来写和一个绘者有朴惠淑、姜析昊、林英兰,朴惠淑写过《不再鸣叫的鸟》、《笑的稀里哗啦的便便》等作品,姜析昊写过送行。 我爱唠叨的妈妈这本书我非常喜欢看,我爱唠叨的妈妈这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觉的唠叨我们是不对的,但是我反复又看了几遍,原来呀!唠叨我们是为我们好呀!

我爱唠叨的妈妈我最爱看的就是反唠叨大赛了,反唠叨大赛主要讲的就是:安美娜和她的爸爸、妈妈、老师、姥姥比赛,要是安美娜赢了,就能当反唠叨国的女王,来统治爱唠叨的人。 读《我爱唠叨的妈妈》有感范文二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安美娜的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安美娜一开始总是不喜欢妈妈唠叨。有一次,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她当了反唠叨国的女王,正在惩罚那些爱唠叨的大人们,由此可见,安美娜是多么讨厌妈妈唠叨。后来,安美娜不想再让妈妈唠叨了,于是制定了一个《反唠叨方案》,改正了那些总让妈妈唠叨的缺点,从此,妈妈再也不唠叨她了。 这本书的后半段是讲,安美娜参加了一个反唠叨大赛。前面几位选手都没有拿到反唠叨国的王冠和宝物。安美娜对奶奶、妈妈和老师采取了不同的反唠叨对策,最后,终于赢得了冠军,拿到了反唠叨国的王冠和宝物。 安美娜,我很欣赏你知错就改的品格,我要向你学习。 读《我爱唠叨的妈妈》有感范文三 有一位叫安美娜的小朋友,天天受妈妈的唠叨,她很烦恼。有一天,她梦到自己成了一个反唠叨国的女王,它惩罚这些爱唠叨的家长。从梦中醒来后她疑惑地问妈妈,你们为什么爱唠叨我,是不是喜欢唠叨?妈妈告诉她,每个妈妈都不想唠叨自己的孩子,

爱唠叨的妈妈五年级作文500字5篇

爱唠叨的妈妈五年级作文500字篇一 我的妈妈很唠叨。她总喜欢扎着长长的马尾辫,一套浅蓝色的工作服和一双棕色的平底鞋,看起来十分朴素。 唠叨就是妈妈对付我和爸爸的武器。有一次我正在看课外书,突然听见”童丝云——“,我吓了一跳。转过头来一看,原来是妈妈呀。只见妈妈瞪着我,眼里爆发出多少生气,多少伤心。那目光像一团雄雄烈火在燃烧,又像千斤巨石压的我喘不过气来。那目光好像说:”把你在家做的坏事统统说出来!‘‘“说!你在家做了多少坏事!”妈妈怒气冲冲地问我。我吓得烟飞魂散,半天才说出几个字:“我……我打碎了……一个……一个花瓶。’’这时,妈妈拿出了她的”必杀技“——唠叨。”我跟你说过了N次,这次是N+1次了。不要乱动我的东西。还有,如果那花瓶的玻璃碎片伤到你怎么办?还要用纸包扎手。你难道不知道用卷纸就相当于几棵树呀?很……“我快被妈妈唠叨死了,赶紧用手塞住耳朵,回到房间看课外书去了。 ”老童!“哎呀,刚才说我,现在又说起爸爸来了,你看。”你一天到晚就是玩电脑,你知不知道我整天忙来忙去很辛苦的,赶快去给我洗衣服去……“我看见妈妈的脸拉得老长老长,眉毛竖起来,眼睛盯着爸爸,好像生怕爸爸偷懒似的。 这就是唠叨大王——妈妈。虽然很唠叨,但这也是妈妈对我的一种关爱。 爱唠叨的妈妈五年级作文500字篇二 ”伊琳,桌上怎么这么乱?还不快去收拾?哎,你都上五年级了,也应该自己安排作息时间了呀,还不去做作业……“妈妈炸雷般的唠叨声又在我耳边响起。”好了,好了,我这就去收拾,真是的!“我放下手中的书,整理好桌上的东西,拿出作业本,一边写一边在心里嘀咕:妈妈怎么了?从早到晚唠叨个不停,我耳朵都快长出茧了。嗨,要是妈妈哪一天不唠叨就好了! ”瞧你这写的叫什么字?还不赶快重写!“正在写作业的我吓了一大跳,转身一看,只见妈妈气呼呼地站在身后,双目圆瞪,好像火山马上就要爆发。我无可奈何,只好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爱妈妈的句子_关于母亲的句子精选写给妈妈的话唯美简短

关于母亲的句子精选写给妈妈的话唯 美简短 撰文丨尼克 编辑丨文档小组手 来源丨《热搜图片网》 2020年第6期

文题展示 1.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刘安1.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刘安 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从未做过贼,却想偷个幸福给你!从没坑过人,却想骗个快乐给你!从未害过谁,却 想拐个开心给你!从没赖过谁,却想抢个平安给你!妈,母亲节快乐。3. 从未做过贼,却 想偷个幸福给你!从没坑过人,却想骗个快乐给你!从未害过谁,却想拐个开心给你!从没 赖过谁,却想抢个平安给你!妈,母亲节快乐。 4. 打我、骂我、指使我,这天都由你了。我保证打不还手,骂仅还一口——亲你一口,老妈,您辛苦了。4. 打我、骂我、指使我,这天都由你了。我保证打不还手,骂仅还一口——亲你一口,老妈,您辛苦了。 5. 第一眼见到你,我就命中注定粘上你,虽然你打我骂我不理我,但我知道世界上你 最疼我爱我关心我!没别的意思,就想说:妈妈,母亲节快乐!5. 第一眼见到你,我就命 中注定粘上你,虽然你打我骂我不理我,但我知道世界上你最疼我爱我关心我!没别的意思,就想说:妈妈,母亲节快乐! 6. 翻版的货色通常是差劲的,但是您复制给我的基因,却是最美好的!谢谢您,翻版 皇后。6. 翻版的货色通常是差劲的,但是您复制给我的基因,却是最美好的!谢谢您,翻 版皇后。 7. 告诉老妈一个秘密,好多人都羡慕我有你一位朋友般无话不谈的母亲呢,我要祝老 妈越来越开心,让羡慕的人更加羡慕吧!7. 告诉老妈一个秘密,好多人都羡慕我有你一位 朋友般无话不谈的母亲呢,我要祝老妈越来越开心,让羡慕的人更加羡慕吧! 8. 工作,常常让我流连;爱情,时时让我留恋。纵然想念不相见,对母亲始终有亏欠。就让风带去我的挂念,就让云捎去我的祝愿:祝亲爱的妈妈永远快乐!8. 工作,常常让我 流连;爱情,时时让我留恋。纵然想念不相见,对母亲始终有亏欠。就让风带去我的挂念,就让云捎去我的祝愿:祝亲爱的妈妈永远快乐! 9. 假若有人要我说出一百个爱妈妈的理由,我会毫不犹豫地对他说:第一个理由就是 爱妈妈是不需理由的;其余的九十九个理由都是因为我爱我妈妈。9. 假若有人要我说出一 百个爱妈妈的理由,我会毫不犹豫地对他说:第一个理由就是爱妈妈是不需理由的;其余 的九十九个理由都是因为我爱我妈妈。 10.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王冕10.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王冕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赚取了世界上30%的财富,获得了世界上17%的诺贝尔奖。他们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引导着世界先进科技与文化方向。——他们是谁?——他们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确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民族。在美国历史上200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教授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律师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有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有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有27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格林斯潘、巴菲特、红色资本家哈默、壳牌石油大王塞缪尔;报界之王普利策;美国钢铁大王库恩·洛布;通讯之王路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威廉·利;美国全美广播公司总裁萨尔诺夫;纽约时报创办者雷蒙;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斯皮尔伯格;英国报业巨头马克斯·韦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英荷壳牌公司创始人马库斯·塞缪尔;南非大富豪巴纳特······有人说全世界的财富都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的财富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三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杰。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史观,这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新思路,新方法。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这三位思想家分别在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从哲学上讲是分别在天人情三大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犹太民族绝对是一个特别的民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那么为什么犹太民族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犹太人杰灿若繁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追溯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犹太民族发源于古代西亚闪米特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迦南,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为躲避自然灾害迁徙到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于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称),并将首都建成在城南的锡安山上。从此,耶路撒冷成为历代王国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和犹太人向往的圣地。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在其后数百年中,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被镇压后,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逐渐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反犹排犹活动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极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18世纪,欧洲犹太人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开始争取犹太民族的解放。19世纪,

近代以来犹太教

一、欧洲启蒙运动与哈斯卡拉 近现代的分界点: 历史学家,传统上认为是17世纪晚期,即马兰诺(The Marranos指中世纪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境内被迫改信基督教而暗地依然信奉原来宗教的犹太人或摩尔人)的出现,以色列学者则倾向于1700年,因为在大流散后,在此时首次出现犹太人迁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以色列国家的建立。政治,社会史学家界定在 18世纪后半期,美国法国的革命最终导致犹太人的首次解放,废除歧视,隔离犹太人的法律,习俗;并作为公民被赋予法律地位,个人自由。不过虽然选择的分界点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流放开始结束,在异国他乡等待了数世纪后,犹太人首次看到上帝救赎的曙光。 普遍认为德裔犹太人(the Ashkenazim)在中东欧发起的哈斯卡拉运动(Haskala)(犹太启蒙运动)标志着犹太教现代化的开端。 17-18世纪欧洲爆发了启蒙运动,成为全欧转向现代文明的推动者,对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历史上一个以理性为主要标志的时代到来了。在这 100 年中,启蒙运动发动的对宗教神学的质疑与批判,对蒙昧状态的揭露与解蔽,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抨击与鞭挞,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讴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场运动在启发人们头脑的同时更与中世纪的蒙昧、腐朽断然决裂。为整个欧洲社会从迷梦中苏醒,随着运动的步伐逐渐走入新时代敞开了大门。“启蒙运动的成功标志着现代主义精神的形成及现代思想的确立,经历了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实际上已经步入了现代社会。”启蒙运动的大师们都积极宣传人权、自由、平等思想。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人发现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人;……” 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的进步思想不仅深深地震撼着欧洲的主体民众,更为长年居于隔都中的犹太人点燃了希望之火。千百年来,内部的自我封闭、外界的排斥压迫在启蒙思想的映染下深深地启发了一代生长并受教于欧洲的犹太知识精英,他们决心反省自强,引领手足同胞挣断传统的枷锁,投身于时代大潮之中,于是一场启示同族人、以实现自身解放为奋斗目标的社会文化运动开始了。这场犹太人的社会文化运动称为“哈斯卡运动”,

爱唠叨的妈妈作文范文5篇

爱唠叨的妈妈作文范文5篇 爱唠叨的妈妈作文范文【一】 说起我妈妈呀,真是我们家里的“唠叨大王”。 这不,早上我还在做着好梦,她就在我的旁边的大吼大叫的:“起床!快起床!太阳晒到屁股上了!”唉!本来还想再睡一会儿懒觉,妈妈又拍了我一下屁股,说:“快起来上学,要迟到了。”听到这,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起床了。不然不知道还要唠叨多久。我刚进洗手间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声音:“快点,别拖拖拉拉的。”“洗好了没”,“快吃饭,”…… 我背起书包,刚要去上学,那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今天很冷,衣服多穿些。”说着,将衣服递给了我。“路上车很多,过马路要当心!”“要看没有车才能过去”“冷不冷?”“千万别着凉呀”……我赶紧跑出来,心想:唉,妈,您也太唠叨了吧,这些话你已经说过千万次了哪一次不是这样说的呀!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那里唠叨着…… 中午放学刚回到家里,那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有没有作业”“作业多不多”……我听厌了,便说:“妈,我们家有没有棉花啊?”妈妈问:“要干吗?”“要塞住耳朵呀!不然您一整天就这样唠叨,我都快烦死了。”妈妈便解释说:“我回这样做全是为了你呀。如果你生病了怎么办,上课迟到怎么办?”……唉!连解释都那么罗嗦! 爸爸回来了,便坐在沙发上抽起烟来。妈妈看见了,就走到爸爸

身边,说:“死老头,还抽,还抽,再抽就变成了黑心肝……”我朝爸爸看了一眼,爸爸那无奈的眼神,让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心想:爸爸呀!你真可怜啊!怎么会去惹我们家的“唠叨大王”生气呀!这回你可惨了。 你说,我妈妈是不是可号称“唠叨大王”了? 爱唠叨的妈妈作文范文【二】 妈妈生了张婆婆嘴,唠叨起来真叫人头痛。别的不说,就拿学校组织去冬游的事来说吧,你就可见一斑。 那天清早,我收拾好物品准备出发,几个要好的同学已在家门口等候多时。妈妈拉着我的手叮嘱说:路上要小心,不要乱跑,当心车子!不要和同学打闹,当心摔跤。不要爬树,不要到河边去,那样很危险。累了,自己要注意休息。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往外走,我刚跨出门槛又听见她说:要早点回来,不要在马路上玩,要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我走远了,她还在门口说些什么,我已经听不到了。然而,那唠叨的惯性还在向前滑行…… 尽管妈妈平时唠唠叨叨的有点让人受不了,可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算得上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有时听不到妈妈的唠叨还有点不习惯,我爱我那唠叨的妈妈! 爱唠叨的妈妈作文范文【三】 我的妈妈今年41岁,高高的身材,一头自然卷曲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平时她总是唠唠叨叨的,每当晚上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唠唠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Agency)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最初,网络开通时只有四个站点:斯坦福研究所(SRI)、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SB)、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和犹他大学。ARPANET不仅能提供各站点的可靠连接,而且在部分物理部件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在网络的操作中可以不费力地增删节点。与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许多通讯网络相比,这些网络中的许多运行不稳定,并且只能在相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才能可靠地工作,ARPANET则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间互相通讯。 ARPANET的两大贡献:第一、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第二、产生了今天的Internet,即产生了Internet最基本的通讯基础---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在九十年代以前,Internet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主要供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但近年来该网络商业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研究教育网络向商业网络过渡。Internet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信息传递。(2)与专家和科研人员的网上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布告板提出问题听取专家学者和用户各方面的建议。(3)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更多的公司通过Internet收集、调研和销售与商贸活动有关的信息。(4)远距离数据检索:查询各种商业性和专业数据库。(5)文件传输(FTP):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联络:如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将设计方案直接传输给生产厂家。(6)检索免费软件:目前在Internet的公共软件里,有许多免费软件,很多公司利用这些软件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7)研究和出版:出版商利用FTP进行文稿的传递,编辑和发行,以减少出版和时间和费用。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7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1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在中国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信息检索,开始初步接触Internet。1990年,中科院高能所、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石家庄54所等单位先后通过X.25网接入到欧洲一些国家,实现了中国用户与Internet之间的电子邮件通讯。1993年,中科院高能所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的互连。

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 王志军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对资本主义传统社会毫不妥协的革命者、批判者,同时也是一个吸取了多种文化滋养的文化巨匠,正因如此,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被忽略。本文将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犹太教对马克思的精神气质的影响;二是犹太教对现实的、社会的“人”的重视与马克思思想的主旨具有一定的暗合性;三是与基督教的“博爱”“来世精神”相比,犹太教更突出了“平等”、“公义”和现实生活,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有一定联系;四是马克思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犹太教与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直接对 应起来;五是马克思的著名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蕴含着明显的犹太情怀。 关键词:马克思犹太教影响 作者王志军,1969 年生,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学博士。 无论从父系或者母系来看,马克思都是出生于一个纯正的犹太世家。他的祖父马克思.利维是一个犹太拉比,马克思的伯父是特利尔城(Trier,马克思的故乡)的首席拉比。马克思的祖母爱娃.里沃夫也出身于犹太拉比世家,里沃夫家族产生过不少著名的犹太宗教学者。马克思的母亲

罕丽达.普列斯波克也同样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荷兰拉比家庭。马克思的父亲希尔舍.马克思35 岁(1817 年)时宣布放弃犹太教信仰,成为一名基督教新教信徒,并把自己的原来名字“希尔舍”(Herschel)改成一个基督教名子“亨利希”(Heinrich)。1824 年,亨利希.马克思让他的6 个孩子都接受了基督新教洗礼,此时,马克思只有6 岁。从中学时代的作文中,人们很容易发现马克思有着较浓厚的基督教情怀:“和基督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这种一致我们就会被上帝抛弃,而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②“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基督的爱,出于对神的爱”。③随着思想的逐步发展,马克思成为一个宗教批判 ①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0400985)主要成果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老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傅有德教授的指导、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1982 年,第820 页。 ③同上书,第822 页。 的领袖人物,在博士论文中,他借着普罗米修斯的口说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①。在随后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不仅认识到“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②,而且发出了对转入云霄之中的宗教王国的世俗基础“革命化”的呼唤③。 犹太教家庭可能对于马克思产生的特殊影响、西方传统文化强烈的基督教情节,以及成年以后的无神论思想倾向,为人们正确地评价马克思思想与犹太教的关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值

20101126 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基础知识 主讲人:杨春明 第一节互联网发展史 一.Internet 的起源和发展 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ARPAnet称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它是Internet 的主干网,它为Internet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Internet 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 的商业化。 1983年ARPAnet 分裂称为两部分: ARPAnet和存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NSFnet 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 而称为了Internet 的主干网。 NSF 指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它建立的网站NSFnet。 NSFnet对Internet 的最大的贡献是使Internet 全向社会开放。 二.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1.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成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 ChinaPAC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1993) 第二个阶段起步阶段(1994~1996) 第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至今)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化工程进入互联网,实和Internet的TCP/IP 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有互联网的国家。 3 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 施。 ●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 标志之一。 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犹太人问题》读书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读书笔记 读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之后,自己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了解又多来一些。心里还是有一些感慨的,说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马克思主要讨论了两个大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在文中马克思简要的谈了自己对政治解放,国家解放,宗教解放和人类解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是通过批判鲍威尔的一些想法和在阐述他的一些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并通过举一些国家的例子的说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德国的犹太人的争取政治解放的问题,指出在德国,没有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更别说是犹太人,在这样一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果双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又何谈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只要国家还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还是犹太人,二者的一方不能给予自由,另一方也不能得到解放”。然后反问有什么理由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在此,引出宗教解放问题。在这里,文章分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对立问题,然后指出要解除这种对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废除宗教,只有废除宗教以后才能恢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问题,是属于普遍意义上同样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问题。在提出鲍威尔关于国家任务的时候,指出在法国犹太人也没有得到解放,在生活中收到限制,生活仍然被宗教特权控制划分开来,使得生活本身并不自由。后来在法国这一问题有过短暂的解决,但是在谈过鲍威尔的关于政治解放以及其国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联系之后,马克思反问道:政治解放的观点有权力要求犹太人废除犹太教,要求一切人废除宗教吗?在德国,犹太人问题只是纯粹的神学问题,在法国这个立宪制国家,犹太人问题是个立宪制问题,因为这里还保存着国教,政治解放还不彻底。只有在北美的自由州,至少在一部分州犹太人问题才失去神学的意义而成为真正世俗的问题。而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对宗教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类解放的问题”。一般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应该是国家从这些宗教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国家不再信奉任何宗教时,才以自己的形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然后提出人的解放是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国家是人以及人的自由中间的中介人。接着作者讨论了关于私有财产的问题这个部分和上面部分到底有着如何紧密的联系。然后提到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等,谈到“公人”和“私人”问题,公民身份和私有财产维护等问题,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矛盾的存在。指出宗教信徒和公民的差别就是个人和公民身份的差别,是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问题。然后提出无神论国家,民主制国家等进行比较。后来他指出所谓基督教国家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就是它的不完善性的补充和神圣化。因此宗教对于基督教国家来说必然成为了手段。民主制国家,真正的国家则不需要宗教从政治上充实自己。确切的说,它可以撇开宗教,因为它已经用世俗方式实现了宗教的人的基础。在民主制国家就出现这种情形。这种国家的基础不是基督教。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世俗社会中犹太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待钱的态度问题。他们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礼拜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便是金钱。然后马克思在此批判了这一世俗的态度,并指出他认为这种实际本质是毫无价值的,若犹太人从这种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便可以真正的得到人的解放,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视金钱如一切的人类,具有普遍的意义。进而指出犹太人的解放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得到解放。然后作者举了些他们对金钱的态度问题的例子,比如他们是实名就是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在北美,作者指出,这种犹太精神对基督教世界的世纪统治已经达到明确的,正常的表现。在许多人眼中神职只是一个赚钱的行业。犹太人的神也被世俗化了,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神了。再此,作者大加批判之辞。然后指出由于这种精神的指引,在犹太宗教中,自然界虽然存在,却也是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他们想象中的民族是商人的民族。犹太人的焦化手段就是自私自利的世界对统治者和它的法律之间的关系。然后又说基督教太高尚了,其实骨子里却又实际需要的粗俗性,,所以要维持表面的光鲜,就是压抑甚至消灭犹太教。最后作者指出,社会一旦消除了犹太精神的经验本质,犹太人就不可能存在。

爱唠叨的妈妈_二年级日记

爱唠叨的妈妈 爱唠叨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个爱唠叨的女人。一句话她总要说上四五遍,说得我和爸爸都不耐烦了,她仍然不停地唠叨着。瞧,她又唠叨了。 每当我出去玩时,她总会唠叨上几句。每当我上学时,她也会唠叨上几句。每当我……,她还是会唠叨上几句。有一次,我和爸爸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妈妈便唠叨起来:“你们不要看太久了,会伤眼睛的。看完了要做眼保健操哦!对了,放广告时你们不要看……”我和爸爸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知道了,请你不要挡住电视!”妈妈又说了一大堆话,才肯“心甘情愿”地走出客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次。那次,妈妈带我去学游泳。我刚一下水,妈妈就开始唠叨:“伸腿,伸手,缩腿……”我把头探出水面,气冲冲地朝妈妈大吼道:“我知道怎么游的。”可是妈妈还是不管不顾地喊:“伸腿……”我没办法,只好听着她那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声音,不停地游着。 虽然妈妈的唠叨很烦,但离开妈妈的唠叨我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爱唠叨的妈妈我的妈妈长着一双小小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缝;小小的眉毛细细的,宛如美丽的“月牙”,还有一张大嘴巴,难道她爱唠叨是因为她有一张大嘴巴的缘故? 在我的印象里,每天早晨当我爸爸要准备送我上学的时候,妈妈总会说:“吃饱了吗?作业都带齐了吗?上课要回答问题,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矛盾;下课多预习预习要不就复习复习,可别到处乱跑;不会的问题多问问老师和同学。我说话你听见了没有啊!”当我下楼时,妈妈又会对我说:”路上多想想今天要学的东西,别想那些游戏、小说、电视的呀!注意只有假期我才会让你玩儿的啊。“每当这时,我都会无数次地重复着”知道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好像和我有着特殊的缘分似的! 下午一放学,妈妈就会来学校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就开始问我:“怎么样啊?小测了吗?作业都做完了吗?上课回答问题了没有啊?老师表扬你了吗?批评你了吗?和同学之间有没有闹矛盾啊?”每天这些问题都会在我的耳边绕来绕去,使得我“不得安宁”。 但直到有一天放学,妈妈上夜班,我和同学回到家后,觉的家里是那样的安静,总觉得家里好像少了点什么。从那时,我便知道了,那个爱唠叨的妈妈已经成为了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爱唠叨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她不漂亮,但很可爱,短短的头发,圆圆的、带微笑的脸蛋,白白的皮肤,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找我妈妈看病。可是,妈妈的唠叨让我有点不喜欢。 每天早上6时整,妈妈像个闹钟一定会准时在我耳边唠叨:“陈熠博,快起床,要迟到啦,快点,快点!”当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妈妈肯定又会唠叨:“陈熠博,要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玩电脑噢!”诸如此类的唠叨举不胜举。 虽然有的时候听到妈妈的唠叨我有点烦,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我不听妈妈的唠叨而吃亏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写“三打白骨精”的文章时,老师让让我们回去准备一下。妈妈帮我买了西游记的书,同时唠叨我让我好好看书,我不听,觉得自己能写得很好了。结果第2天考试的时候,闹了大笑话,我写成了唐僧打“白骨精”,扣了15分,我真是无地自容。

internet的发展简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Internet的发展大至经历了如下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