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工厂到_时尚工坊_上海尚街loft园区的适应性改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柯凯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 200031)

收稿日期:2008-12-08

From Textile Factory to "Fashion Workshop"

——The Adap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ft Block of Shang Street in Shanghai

从纺织工厂到“时尚工坊”——上海尚街loft园区的适应性改造

■ 李 伟 ■ Li We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578111)上海是中国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政府主导下,具有历史价值、地标景观意义的工业遗产逐步获得了保护。有别于政府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建成年代较晚的现代工业建筑不是因其历史价值和建筑老化问题,而是因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空间置换。现代工业建筑改造在项目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发展商和企业主导,不是简单地把土地转让给他人,而是引入时尚创意产业联合开发(如建国路八号桥);另一类是由使用者和小业主主导, 由“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自发形成原生态、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如泰康路田子坊、莫干山路M50等)。

在上海已改造现代工业建筑项目中,以第一类组织方式即开发商主导所占比例最大也最具典型性。此类项目一方面不受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严格保护限制,另一方面又由于企业能级和投入资金有限,迫切需要在短期内体现建筑转型的直接经济效益。在改造过程中原有工业厂房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结构往往被视作过时或者不具备保护价值,在建筑的立面设计和内部空间改造中,采用装饰化的材料和施工方法进行“焕然一新”式的商业空间包装,而原有的工业建筑特征则被刻意湮灭。一、基地前身与现状

作为项目基地的三枪厂区前身为上海市第九纺织厂,建于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三枪”纺织老品牌的生产基地,于2006年停产,现厂区用地属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旗下。同类的纺织工厂分布于上海各区,见证了建国以来上海最为辉煌的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在上海创意园区的实践中占有一定比例。

基地厂区地处上海徐汇区中心地带,北临建国西路,东临嘉善路,位于上海城市商业中心徐家汇与淮海路商圈之间的地带,同时又处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内(图1,图2)。

基地原是一处相对封闭的工业大院,总面积12 780m 2。院内现存主体建筑包括1号楼9层主厂房、2号楼5层办公楼、3号楼变电所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总建筑面积近4万m 2。其中居于基地东侧的1号楼9层主厂房具有水平向长条钢窗外观,内部的框架体系空间高大,梁柱交接清晰,节点施工精良,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典型标准化厂房建筑(图3,图4)。二、融入城市性格局之中

20世纪80年代的老厂房虽欠缺历史重要性,但作为工业功能建筑组群,老厂区的工业建筑及其周围的建成环境使它们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柯凯建筑设计顾问公司(Kokaistudios)在改造设计中避免那些不顾城市街区和外围环境凸现“自我中心”的倾向,以“城市性”的理念实现从封闭的工业街坊到开放的时尚园区的转变。一方面,基于商业人流导入规律,进行基地格局和交通流线重整;另一方面,对大体量工业建筑进行视觉消解,使其以谦虚姿态融合于周边街区的历史环境。

改造设计保留了1号、2号、3号楼主体建筑。居于基地东部的1号楼体量非同寻常,因此将临嘉善路一侧确定为整个基地的入口,形成扭转向城市街道的动态。靠近嘉善路的2号楼做底层架空处理,玻璃敞廊将入口延伸到1号楼主厂房,以灰空间形式把两栋厂房“锚固”在一起。城市外部人流被自然导入基地内部的步行区域,形成了进入园区的入口欢迎空间。以室外步行区域连接,巨大体量的主厂房和办公楼从封闭街坊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时尚园区的开放性(图5~图8)。

沿嘉善路入口的2号楼有两个面向街区外围的立面,改造利用原出挑窗台板,以不同透明度的橙黄色玻璃包裹立面,同时暴露建筑的原实墙部分。透过玻璃,原来建筑质朴的混凝土墙面和钢窗仍然隐约可见,构成新与旧、光滑与厚重质感对比丰富的视觉风景,表达出了建筑再生所希冀营造的时尚感(图9~图11)。

1号楼主厂房对于整个基地乃至周边街区无疑是最具有主导性作用的巨型体量建筑。建筑原有的水平向的线条墙体、致密的窗框、土黄色的马赛克

墙面具有强烈的体感与肌理。设计采用了一个简明的办法“恰当”地改变了建筑面貌:原立面上的带型窗被复制到楼层墙体的部分,用致密的、类似于方格钢窗的肌理把建筑的主体包裹起来,与原玻璃窗等尺寸的不透明白色夹层玻璃覆盖整个水平窗墙带的部分,玻璃运用夹胶变幻出不同大小的“泡泡”,通过玻璃安装角度与透明度的微妙变化,在昼夜交替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图12,图13)。三、纺织工厂的功能再生

如何延续纺织工业的主题记忆,将纺织厂房变为时尚创意的孵化器,为时装设计师和相关时尚行业提供工作、展示、交流的场所;如何将人体尺度的商业和办公空间以及富于人情味的使用功能引入失去原有功能的硬线条工业建筑,最大限度提高厂房的功能适应性,是本次改造设计面临的课题。

1号楼主体建筑前部原本放置大型机器的机床区域拥有较高的层高和较大的柱距,因此将1~2层改造为入口大厅和餐饮休闲区。其3层工业建筑结构保存完好,改造为大型的时尚发布和展示多功能区。1号楼主体建筑中后部柱距规整,其预压混凝土梁结构使空间易于被分割成极富变化的多维空间,改造后既有公共的露台可供人流驻足,又可植入悬挂状的箱体空间供高端品牌用作展示之用。错落有致的公共空间使落户其中的各商铺都可以充分自我展示,避免视觉死角的存在。动线布局不拘常态,给来访者营造有趣味的空间体验。提高了商业聚合度,同时展售单元标准化,可分可合,灵活满足未来不确定的需求(图14~图17)。

1号楼5~9层改造后用于设计工作室的办公场所,其内部设计了两处对称的采光内庭,将新鲜空气和阳光直接送入办公区域。在尊重原有工业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基于防火、隔声等相关规范合理配置基本的设施如楼梯、电梯、管道井等,新的空调设备和管道系统则重新进行了系统组织。四、展现工业美学的空间记忆

视觉场址意义的表达对于时尚文化产业非常重要,在改造设计过程中避免了商业空间过度“装修化”的倾向,而对工业街坊的建成环境、工业建筑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