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论

“石漠化”治理工程是一项造林绿化的攻坚工程,实施该项工程,以培育和恢复森林植被为目的,坚持科学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一齐上的造林方针。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境内现有的7万亩“石漠化”地带开展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到2006年全面完成“石漠化”区域内的造林绿化任务,实现山地绿化面积纯增7万亩,项目实施后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壮大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二章项目县基本情况及项目背景

2.1项目县基本情况

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在东经111º51´54"—112º35´05",北纬27º12´28"—27º42´49"之间,东毗衡山、湘潭;南接衡阳,西邻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全境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9.2公里,总面积25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0万亩。

全县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石灰岩、板页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堆、紫色砂页岩、钙质页岩等。山地土壤有4个土类、9个土属、20个土种。

全县境内共有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635.5公里,

其中流程5—10公里的25条,10—25公里的19条,50公里以上的5条,境内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四座,小型水库20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5座,小二型水库175座)。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农林场所,896个村,30个居委会,19490个村民小组,25.5万户,总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占全县总人口91.1%。

2.2项目背景

六十年代前的双峰县,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素以“木、竹、茶”驰名三湘。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然几经沧桑,由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木被大量采伐,加上农业生产政策上的多变和林业粗放经营管理,人们掠夺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植被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1997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泥沙淤积水库、河床,测水、湄水河床每年被抬高30cm左右,每年有1500余亩的良田沃土失去耕种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形成农民因穷而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我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石灰岩和紫色砂砾岩和钙质页岩等石漠化面积达11万余亩,占山地面积的10%,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大县,这些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砾石含量高,土壤脊薄,蓄水保肥力弱,造林

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是造林上难啃的“硬骨头”。我县石漠化地域主要分布在甘棠、三塘铺、青树坪、蛇形山、洪山、走马、杏子、花门、锁石、梓门、印塘、永丰等12个乡镇。自1998年开始,对石灰岩、钙质页岩和紫色砂砾岩等“石漠化”典型地带采取炮轰、手撬、撩壕、客土等手段进行造林,截止2002年,全县完成“石漠化”治理改造面积达4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为保护湘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缺乏资金投入,至今仍有7万亩“石漠化”面积没有得到治理。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我县决定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林业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在近4年内治理7万亩,建设好一条新的农业生态屏障。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可行性

3.1.1自然条件优越

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光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3—300天之间,≥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537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日照时数1621.9小时,日平4小时,太阳总辐射年平105.73千卡/cm2,适宜各种林木的生长。

3.1.2领导重视

我县“石漠化”地带多数是贫困乡镇,这些地方要脱贫,潜力在山,致富在山。对此,县、乡、村各级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十分重视“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3.1.3群众有要求

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林业是农业必不可少的大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加速森林资源培育,改善生态环境早已是人心所向。

3.1.4营林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

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组织机构、实施措施、营林技术、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建设方案,积累了较丰富的营林工程经验。全县技术力量雄厚,有林业工程师18人,技术员182人,且广大林农有着十分丰富的营造林经验,因而对“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有牢固的营造林技术基础。

3.1.5营林物质基础好

种苗是营林工作的物质基础,我县有良好的良苗历史,全县先后建立了良种苗木基地16处,面积1500余亩,种子园基地6处,面积3000余亩,每年培育各类针、阔叶林苗木400多亩,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1.6社会经济条件可行

全县人口密集,劳力充裕,在90万人口中,劳力占41万,每个劳力承担耕地不足0.5亩,富余劳力多,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剩余劳力可以投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

3.2必要性

3.2.1“石漠化”治理面积大。

我县的“石漠化”治理面积达7万亩。特别是在湘江支流的涟水、测水两岸汇水区,石漠化治理面积多,分布广,极大地影响着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3.2.2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大

全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大于2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1400mm左右,雨季集中在3—6月,多形成暴雨,地表径流量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引起山洪暴发,甚至产生泥石流,一旦降雨,便成灾害。

3.2.3不合理的耕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我县大多数“石漠化”地区,都是人多耕地少的贫困乡镇,农民为着温饱,不少十年九不收的坡耕地仍然还在耕种,由此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日益恶化。

3.2.4“石漠化”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关键所在。

“石漠化”地带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强度大,我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治水之本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