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奇迹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奇迹之谜》
《亚洲奇迹之谜》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于1994年所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克鲁格曼在文章中指出,东南亚缺乏科技含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并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是“纸老虎”。
而随后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印证了克鲁格曼的语言。
一,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肯定了东方经济体系带来的惊人的经济增长,但质疑这种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文章提到“产出的快速增长,可以利用投入的快速增长来充分说明:扩大就业,提高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是大量投资有形资本。
一旦全面考虑这些投入,产出增长是不足为奇,或是换句话说,令人惊讶的是仔细检视苏联的经济增长,这根本不是一个谜。
”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先以苏联为例进行分析,说“经济扩张是两个增长源头的总和,可能是赘词。
一方面是增加「投入」:就业增加,劳工教育水平提升,有形资本(机器,建筑物,道路等)存量增加。
另一方面是每投入单位的产出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更好的管理或更好的经济政策,但长远来看,主要是由于知识增加。
”而苏联增长是基于投入的快速增长。
最后得到“对共产主义国家增长的经济分析,意味着她们的工业扩张在未来有一些限制;换言之,这意味着天真地以过往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很可能会极度夸大真正的前景。
基于扩大投入的经济增长,而不是每投入单位的产出增长,必然会受限于收益递减。
苏联经济体系根本不可能维持劳动力参与率,平均教育水平,以及最重要的有形资本能一如往年的增加。
可预见共产经济体系的增长将放缓,或许大幅度放缓。
”的结论。
延伸来看,作者发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与苏联的发展模式“惊人的相似”。
以新加坡为例“从1966至1990年,新加坡经济每年以可观的8.5%增长,三倍于美国;人均收入增长6.6%,大约每十年翻一番。
这成就似乎是经济奇迹。
但奇迹原来是依靠汗水而不是灵感:新加坡增长是通过调动资源,斯大林会感到自豪。
就业人口比例由1994年的27%增至51%。
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急剧升级:在1966年,超过一半的工人没有正规教育,到了1990年,三分之二已完成中学教育。
最重要的是,该国惊人投资于有形资本:投资占产出的份额从11%增至40%以上。
”除了新加坡,其他国家也似乎如此“无可否认,新加坡的情况是最极端的。
其他迅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体系没有这样增加他们的劳动力参与率,没有这样显著改善教育水平,或是这样提高投资率。
尽管如此,基本结论是相同的: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有提高效率。
”
相反,日本经济的发展很大部分源于她在科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日本经济在1950和1960年代的增长,并不类似1970和1980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增长。
日本不同于东亚小龙,增长似乎是源自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
今天的快速增长经济体系没有趋近美国的效率水平,但日本毫无疑问在科技上有追赶上来。
”
最后文章总结“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非凡记录,大大影响经济政策和地缘政治的传统智慧。
也许有许多全球经济作家现在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经济体系的成功说明三个论点。
首先,世界科技正在重大传送,西方国家正在失去传统优势。
其次,世界经济重心将无可避免转移到西太平洋的亚洲国家。
第三,这可能是少数人的观点,我们在西方不情愿接受较少公民自由和更多规划,亚洲的成功反而展示这些经济体系的优越性。
所有这三项结论都有问题,简单的观察已指出东亚经济增长的出色记录是相应于强劲的投入增加,亚洲经济增长不再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谜团。
”
二,文章的反思----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否重复了她们的错误?
1993年9月,世界银行发表了《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探讨了东亚奇迹的各种成因。
因而使东亚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般观点认为,发生东亚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常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甚至是专制的政府。
日本: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官民协调体系
韩国:指导的资本主义
台湾:政府的干预和主导
新加坡:政府的宏观管理
东盟四国:建立国有企业,制定发展计划,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
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仍然非常明显。
第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贸易立国(1955—1988,出口增长率11.1%,进口增长率9.8%)
亚洲四小龙:6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东盟四国:1968-1976年先后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大成果
第三,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
“如在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大企业通过政府干预形成的银行贷款,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迅速扩张,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
“到现在为止,间接融资仍然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融资方式。
各东亚国家在政府主导下发生在融资领域中的现象,或多或少地也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
”《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以儒家传统文化为特征的企业和社会文化。
第五,发挥后发优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
但是,不能仅凭这几点就断定中国会重复她们的发展轨迹。
首先,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征。
“中国的经济体制虽然还属于政府主导的体制,但是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直接干预是随着体制转轨而逐渐减弱的。
银行的间接融资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得到解决。
同时,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
中国经济这一梯级分布的特点,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在不同地区间实现。
区域经济差异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特有的资源;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较大,这使得中国可以时间地利用发展中经济的后发优势。
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在另一方面,这意味着中国有潜在的广阔市场,可以通过发展内需扩大需求。
从拥有的自然资源上看,中国也是其它东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
从科技的投入来看,中国对科技的投入偏低,现状堪忧。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研究咨询中心吴双发表的《国外政府科技投入及我国科技投入现状》指出“从人均科技投入经费的比较来看,我国的差距明显。
美国以人均730美元高居榜首,反映出该国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和经济实力的雄厚,瑞典、日本紧随其后,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美日两国能长期在国际经济竞争,特别是高技术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有着坚实基础的。
我国的人均科技投入经费仅为58美元,不足美国的8%,也仅是韩国的15%,这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科研经费总量的增加由于人口基数的巨大对于人均经费增长来说显得杯水车薪,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对科技投入力度的不足以及我国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
”
表3 各类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强度(2005)表4各类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所占比例(2005)
三,总结
科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应加大科研力度,使我国做到高效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