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价值观
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
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尽管科技发展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但每个国家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身份和特色,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一、亚洲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亚洲作为人口最多的大洲之一,具有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儒家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之一,提倡孝道、仁爱和道德规范。
日本强调礼仪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而印度则注重宗教信仰和精神实践。
这些文化传统塑造了亚洲国家的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为亚洲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欧洲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欧洲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化的文化而闻名。
在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下,欧洲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
民主、人权和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不同国家间产生了细微的差异。
同时,宗教也是欧洲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基督教在欧洲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美洲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美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
尽管各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存在差异,但许多美洲国家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民主和自由主义观念在美国和加拿大取得了显著地位,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交关系。
此外,原住民文化也在美洲各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印第安人在北美洲和玛雅文明在中美洲。
四、非洲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非洲是一个多样化的大陆,拥有众多的不同文化和民族。
每个部落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一些非洲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社区合作,而另一些则注重家族和家庭价值观。
此外,宗教在非洲国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最流行的宗教信仰。
五、大洋洲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等地,其中的部分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移民国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特点。
“亚洲价值观”指引下的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
“ 亚洲价值 观 ” 指 存在 于东亚 国家和 地 区 、 以儒家 文 明为主体 的价值观在 当代东亚 的创新 与发展 。亚洲
一
东 南亚 横 A R OU N D S OU T H E A S T A S I A
2 0 1 3 ・ J 2
“ 亚洲价值观” 指引下的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
孙 娜※
摘要 :“ 亚洲价值观” 强调 国家为先、 家庭为根 、 尊重个人 。在其指引下, 新加坡廉政 文化建设 强调建设
a c h i e v e me n t s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h o n e s t a n d c l e a n g o v e r n me n t ,f o r me d a p r o b i t y c u l t u r e a t mo s p h e r e ,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c l e a n g o v e n me r n t . 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o f c l e a n a n d h o n e s t c u l t u r e i n C h i n a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 2 4 7 9 ( 2 0 1 3 ) 1 2 — 0 0 1 9 — 0 4
亚洲公司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分析
亚洲公司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分析亚洲是一个具有极其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大陆。
这里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亚洲公司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分析。
第一部分:亚洲公司的企业文化亚洲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深受该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影响的。
这些传统文化中包括了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信仰和经济理念。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就成就了亚洲的多元文化。
一般来说,在亚洲,企业文化是基于四大元素来形成的:人、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在公司核心价值观之上,如团队合作、信任和奋斗等。
这些公司的价值观的核心是“生产和利润”,但也必须有了“责任和社会担当”这样的元素来完成自己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
这样,才能形成亚洲独有的企业文化。
第二部分:亚洲的一些经典企业文化案例1. 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是亚洲公司文化中最为著名,大家常听到的案例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同时,日本的企业文化被誉为以“ Kaizen”(不断的改进)和“ Just-in-time”(及时)为核心原则的企业文化。
2. 韩国企业文化韩国企业文化则不同,他们聚焦于价值观即拼搏精神和信任合作等。
以下是三星企业文化准则:①尊重人才和创新②成为全球领导者③实现市场成功④谦逊和正直3.中国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则更加注重人和生态环境。
比如华为就将人文主义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010年,华为制定了“可持续成长发展规划2020”,这个规划提出了挑战性的目标:让全球市场销售额达到400~500亿美元。
同时,华为也放弃了对股权之于员工的减税细则,这反映出了华为对待员工的重视和精神支持。
第三部分:亚洲企业价值观合作、创新、诚信和尽责是亚洲企业价值观中最为广泛并且为企业所推广的。
这些价值观背后有其深层次的道德和信仰基础。
1.合作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亚洲企业更注重合作。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其在内部员工中间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现代评析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现代评析摘要:“亚洲价值观”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就是实现了儒家经济精神的更新,由旧儒家变成新儒家,由为农业自然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变成为现代工商市场经济服务,类似于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新经济精神,从妨碍现代发展的思想阻力变为推动经济飞跃的精神动力。
这样的新经济精神成为“亚洲价值观”的本质要素。
人们从这个意义上对“亚洲价值观”作充分的肯定,确保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源于儒家的“新经济精神”成为“亚洲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亚洲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中。
关键词:“亚洲价值观”;新儒家;现代经济精神20世纪80年代,东亚出现“四小龙”起飞的热潮,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先后创造经济“奇迹”,步入发达国家与地区行列。
继“四小龙”之后又有所谓“四小虎”,即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采用市场经济制度,出现经济腾跃。
由此,新加坡李光耀提出“亚洲价值观”。
其主要意义有三:第一,以勤勉、节俭、信用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伦理精神。
第二,以家庭、社会为本位的亚洲文化是治理社会的政治理念。
第三,以上伦理精神与政治理念合为区别于西方而适合于亚洲的“亚洲价值观。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也提出近似的思想,与李光耀同为“亚洲价值观”的举旗人。
“亚洲价值观”在中国引发讨论。
焦点为儒家思想是否促进东亚发展的现代经济精神;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现代威权主义与大家长理念对错如何;亚洲经济危机与“亚洲价值观”中的儒学元素有否关联。
一、“新儒家”与现代经济精神的肯定“亚洲”,地理意义上指的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与西亚等,从文化意义上又可以分作儒家思想的亚洲、伊斯兰教的亚洲及佛教的亚洲等。
“亚洲价值观”,有李光耀解说的儒家文化区亚洲价值观,也有马哈蒂尔解说的伊斯兰教的亚洲价值观。
其实,“亚洲价值观”本指东亚及儒家文化区的价值精神。
正如一些学者所论,“当前所谓的亚洲价值实际上并不代表整个亚洲五大文化区域。
亚洲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与传统
亚洲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与传统亚洲大陆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家庭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与传统,并分析其对家庭结构、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一、家庭作为核心单位在亚洲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传统的亚洲家庭结构通常以多代同堂或三代同堂为主,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这种家庭结构为代际间的亲密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这种家庭结构也促进了家族价值的传承和强化,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更加牢固。
二、家庭的权威结构在亚洲文化中,家庭的权威结构往往以长辈为中心,以长子或长女为继承者。
这种传统观念强调尊重和服从长辈的权威,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分工明确。
在亚洲家庭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家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他们不仅要负责养育子女,还要传授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子女则被期望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指示,并且要尊重和孝顺长辈。
这种家庭权威结构既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助于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亚洲家庭非常重视教育,把培养子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放在首位。
在亚洲文化中,父母亲自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关注的是品德和行为的培养。
家庭教育强调孩子应该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意见及感受,注重礼节和懂得感恩。
父母会不断强调家庭的价值观和传统,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培养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种家庭教育,子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自己和家庭带来荣耀。
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亚洲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促进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
亚洲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亲密关系,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亚洲宗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
亚洲宗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亚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洲,孕育了众多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在塑造亚洲人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亚洲宗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在当地文化中的体现,并分析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佛教是亚洲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超脱尘世的束缚,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相互依存的。
人们的命运由自己的业力所决定,因果报应是宇宙法则的体现。
这样的宇宙观塑造了佛教的道德价值观。
佛教的道德价值观主要包括慈悲、无私和平等。
佛教倡导对一切生命的慈悲和保护,鼓励人们摒弃自私和贪婪,追求无私与慷慨。
此外,佛教还强调平等,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不分贵贱。
佛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对亚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道教是另一重要的宗教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谐相处。
道家强调随顺天道,追求无为而治。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的道德价值观注重个体修身养性。
相对于佛教的普世主义,道教更注重个体的修炼与道德提升。
道教倡导“为人民造福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以身作则,关爱他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和谐。
道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对亚洲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印度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印度教是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宗教,其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也对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律。
他们认为人们的灵魂会通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来体验各种生命,以偿还前世的债务。
印度教的宇宙观与佛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又有所区别。
印度教的道德价值观注重职责和信仰。
印度教鼓励人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同时追求精神的解脱。
他们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虔诚地信奉自己所选择的神灵。
亚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是什么?
亚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是什么?一、亚洲文化中的家庭观念亚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之一就是家庭观念。
亚洲人非常重视家庭,视之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家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互相照顾,这不仅体现在亲属之间,还包括其他家庭成员,如邻居和朋友等。
亲情关系的维系和尊重不仅仅局限于长辈和晚辈之间,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助。
亚洲人善于重视家庭价值观,这种在亚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中被广泛传承。
1.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关系在亚洲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家人之间互相照顾、关爱,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相互支持。
这一点在亚洲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也许会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2.尊重长辈在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化中,年长者往往享有特殊的地位。
尊重年长者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
年长者通常扮演着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并且承担着一些重要的职责,如继承家产和进行婚姻上的安排。
年轻一代应该尊敬他们并照顾他们的需求。
二、亚洲文化中的教育观念亚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之二就是教育观念。
教育在亚洲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父母认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他们经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学校教育虽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完成个人的奋斗,文化内涵,知识和技能,独立性和个性特征等,家庭教育起到了更基本、更时刻的作用。
1.注重基础功夫在亚洲文化中,注重基础功夫是重要的一个传统教育价值观。
父母认为,孩子必须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否则他们就不能在人生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2.尊重老师在亚洲文化中,尊敬老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育价值观。
亚洲人认为老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们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技能不可忽视。
学生们应该保持敬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工作。
三、亚洲文化中的尊重传统亚洲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之三就是尊重传统。
亚洲人非常重视家庭和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价值观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中都是被广泛接受。
人们往往会践行这些传统,不断地传承和保护。
“亚洲意识”的文化论述和历史渊源
“亚洲意识”的概念2005年5月24日,《新京报》发表了《亚洲意识是亚洲未来发展框架》。
文章提与“吴仪副总理强调树立亚洲意识……带动全面合作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
这是中国对于整个亚洲负责任的政策宣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首先提出“亚洲价值观”。
对秩序和集权的认同构建整个亚洲共同的价值体系。
“倡导‘亚洲价值观’的初衷本是回应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
是保护国家利益的举措;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策略;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文化相对主义的一种表现”。
①“亚洲共赢是要让亚洲所有国家共同受益。
在国际舞台上,在国际竞争规则的制定中用一个声音为亚洲的整体利益说话”。
②中国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亚洲价值进行了归纳:“一是我们亚洲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二是亚洲的价值标准要比近几百年来主导世界,也主导了亚洲的西方价值标准更为优越;三是今后人类的价值观应当以亚洲人的标准为标准。
”③这种归纳虽不全面,同时也充满着另外一种“优势”思想,但却能基本上反映出亚洲价值观倡导者的意图。
此外,很多领域的学者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提到“亚洲意识”。
如日本的三池贤孝就在他的传播学文章中提到“亚洲中心”。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理论概念:坚持将亚洲价值和亚洲理想置于求索的中心位置,从亚洲人民作为主体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亚洲现象。
④“亚洲认同”则是另外一个常见的表称,其含义是指“以亚洲这个特定地区为忠诚物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确切地说,是亚洲各国人民基于现实存在的世界地理分界而产生的一种‘自性’认识(或一种‘自我认同’)”。
⑤它要求“在亚洲这一地区范围内的各成员国,甚至每个个人都能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亚洲的一部分,都会因为自己是个亚洲人而骄傲。
如果这种认同能够实现,那么亚洲也会形成一个整体。
各成员国就可能在磋商、妥协中形成一个个决议,顺利推进亚洲地区主义的实现”。
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21世纪新亚洲的目标是应建立一个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平等互利、安全上互信协作、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和谐亚洲”。
亚洲价值观评析
川荆川㈣i;|f|川J||}矧||J|㈣川㈣剖f』——亚洲价值观评析●郑易平1 陈延斌2(1.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2.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008)[内容提要]本文对亚洲价值观的来源、内涵和核心作了阐述。
作者认为东亚文化各异,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而目前宣扬的所谓亚洲价值观漏洞颇多,难以卣固其说。
亚洲价值观以意识形态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恰恰暴露出其落后性;亚洲价值观的倡导者在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不仅无的放矢,击不中要害,甚至用陈腐的观念反对进步的思想,对此迈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亚洲价值观;儒家思想[中圈分类号】B3 [文献标识猖1A(文章编号11003—3637【2004)02—00064—04前些年,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国际上泛起一种新如今的亚洲价值观和战前日本右翼所鼓吹的亚洲价值理念——亚洲价值观,其倡导者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和马观已有根本区别,但仍有一定的联系。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
亚洲价值观提出后,不仅受到东亚一的日本右翼都反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主张“以国家主些国家政要的青睐,也得到包括日本和中国大陆在内的不少义对抗国际主义,反对约束日本国家利益无限制扩张的国际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的欢浊,担忧西风东渐的人无不欢欣鼓秩序”,而在这方面亚洲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他们的观念很近舞,以为找到了与之对抗的武器。
好景不长,在亚洲经济遭似。
众所周知,日本新右翼的头面人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到20世纪末的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一向被认为对推动亚洲郎,既不承认日本曾侵略过亚洲国家,更不承认曾危害过亚经济崛起发挥主导作用的亚洲价值观自然难辞其咎,受到广洲人民,公然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捏造。
前些年.他泛怀疑与指责。
东西方均有学者撰文指出,亚洲价值观正是写了本针对美国的《日本可以说不》名噪一时。
不知是他言导致东亚经济危机的根源。
怄文化是难以被证伪的。
企业家如何对待“亚洲价值观”
列, M是英 文单词 m ng r a a e( ) 缩写 , 经理 的 后缀 的 一个 数 字
8 6
表 明 “ 级 ” 老总 本人 是M I。 等 。 O 只要成 为M , 怕是M 1 哪 , 所 有 的一 般员 工都 必须 以其名 字 敬称 为 “ 总 ” XX 。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普通 员工 的 工 作业 绩 经 常 被 高 层 级 占有。 而对 领 导 有意 见 , 很多 时候 被 视 作一 种背 叛 , 会 遭 到或 明或 暗的 处 分。
佛的 神 坛上 早 已堆满 了历史 的尘 埃 。 作为 一种 个人修 身 养 性和 个人信 仰层面 的精 神主 张 , 儒也 好 , 道也 好, 佛也罢 ,
都 有 着精 神上的 指 引作 用。 历史证 明 , 道佛 一旦成 为一 个 组 织 的文 化规 范 , 儒 却 往 往 会 横 生 事 端 , 绳 索 一 般 限 制 了 自由 身份 和 自由精 像
也是 绝大 多数M们 所必 备的 。
现代 商业 精神 的 出现 , 以人 的 解放 为前 提 的 , 以 是 是 对 科学 的 尊重 为发端 的 。 文艺 复 兴第一 次将 人从 上 帝的 怀 抱 中切 割 出来 , 为具 有 自我 意 识 的个 体 , 成 人不 再 是 依 附
随 着市 场 的饱 和 竞争 参 与 者的 大 量 进 入及 竞争 层次
如何运用传统管理思想
儒道 佛等 与 现代商 业 的冲 突还体 现 在 文化使命上。 作 为现 代商 业 组 织 , 公司 雇 用员工 的 目的不 是为了信仰 某 种 教义 , 他的 目的 就 是要 为社 会提 供有 价 值的 服务 , 需要 并 不断 创新 这 种有价 值 服务 , 以保证 企业 的生 存。 企业 对员工 的态 度在 不 同的阶段 也会 有所不 同。 在早 期 公司 萌 芽 的阶 段 , 由于 市 场需 求 要求 不高 , 空 白市 场 且 多, 企业 对 员工的 付 出仅 提 出体力 和 简单劳 动上 的要 求, 其具 体 表现 为, 要求 工作 时间长 , 生产单件产 品时 间短 。 这 时, 工人不 需要思考 , 只需要完 成本 职的 工作就行。
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理论认为亚洲的集体主义传统使得亚洲有异于西方对解放价值(emancipativevalues)和自由民主(liberaldemocracy)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同样认为亚洲的发展并不是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亚洲能够以一种不采用西方的现代化强调解放价值和自由民主的模式而实现经济现代化。
东亚一些学者也提出,儒家的伦理,特别是崇尚教育、劳动、勤奋等这些价值也是东亚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不少亚洲学者和政治人物都参与了这个话语的建构和讨论。
其中声音最响亮的应该是两位政治人物,一个是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另一个是马来西亚的总理马哈蒂尔。
他们认为,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但是也可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甚至是更好的现代化。
李光耀认为,“亚洲价值观”使新加坡从原来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变成了比较富有的国家。
亚文化 价值观
亚文化价值观亚文化的价值观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次级文化群体,通常由一群拥有共同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组成。
这些亚文化群体在社会中存在着,并且对于塑造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亚文化的价值观。
亚文化的价值观是指亚文化群体所认同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它们是由亚文化成员的共同兴趣、经历和理念塑造而成的。
亚文化的价值观可能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差异,甚至有时可能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冲突。
在亚文化中,价值观通常是与他们的特定兴趣和活动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音乐亚文化中,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被视为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亚文化中,个人的创造力、音乐技巧和表演能力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亚文化的价值观也可能涉及到亚文化成员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例如,在环保亚文化中,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浪费被视为核心价值观。
这个亚文化的成员通常会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和保护自然资源。
亚文化的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出亚文化成员对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
亚文化通常提供了一个共同体和支持网络,使亚文化成员能够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并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这种亚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观通常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紧密相关。
亚文化的价值观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亚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成为塑造他们个人认同的重要因素。
亚文化的成员可能会从亚文化中汲取力量和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
在社会层面上,亚文化的价值观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
亚文化的存在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景观,并为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这种多元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亚文化的价值观也可能引发社会争议和冲突。
当亚文化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冲突时,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冲突和对立。
这种冲突可能会引发文化对立和社会分裂,需要适当的沟通和理解来缓解和解决。
总的来说,亚文化的价值观是亚文化群体所认同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南美与亚洲文化对比从宗教信仰到社会价值观
南美与亚洲文化对比从宗教信仰到社会价值观南美与亚洲文化对比:从宗教信仰到社会价值观南美洲和亚洲是两个极具多样性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这两个地区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本文将对南美和亚洲文化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异同。
一、宗教信仰1. 南美宗教信仰南美洲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导的宗教地区。
它的宗教信仰深深根植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时期的传统。
在南美的国家中,如巴西、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天主教仍然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天主教将南美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对南美洲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亚洲宗教信仰亚洲是世界上宗教多元的地区之一,主要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在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广泛传播,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则是中东地区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宗教。
二、社会价值观1.南美社会价值观南美洲的社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背景所塑造。
家庭、亲情和社区的重要性在南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南美人民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友善热情、乐观向上的态度都是他们独特的社会价值观。
2. 亚洲社会价值观亚洲社会价值观强调社会和谐、尊重传统、孝顺和忠诚。
家庭在亚洲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孝顺是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亚洲人民注重集体利益,尊重长辈和权威。
三、文化差异1. 宗教仪式南美的宗教仪式通常充满热情和欢乐。
庆祝宗教节日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而亚洲的宗教仪式则更加庄重和内敛,通常以冥想和虔诚的方式进行。
2. 饮食习惯南美和亚洲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南美人民喜爱辛辣食物和烧烤,他们通常认为食物应该是丰盛且美味的。
而亚洲人则更加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价值,他们倾向于蔬菜、米饭和海鲜等健康食品。
3. 艺术与音乐南美和亚洲的艺术和音乐也具有不同的风格。
南美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其中的萨尔萨音乐和桑巴音乐是南美地区的代表性音乐类型。
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区别?
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区别?一、家庭结构的不同在传统的亚洲家庭中,父母一般享有严格的权威地位,他们会掌握家庭的重要决策,并且他们的儿女有责任照顾他们,尤其是在老年时期。
但是,在西方国家,大部分儿童会独立出门,到大学就读或者工作,他们并不会像亚洲国家的儿童那样一直留在家中。
在一些北欧国家,人们的居住方式非常不同,比如说,许多人租借共同居住的住所,这表明了亚洲和西方国家家庭结构的不同。
二、教育与家庭的关系在亚洲国家,家庭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父母会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他们会鼓励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参加类似于数学和语言学习的课程。
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家庭通常会扮演支持孩子发展的角色,他们会尊重孩子取得的所有决策,比如说他们可以在早年旅行到其他国家,或者从事个人兴趣爱好,以增加学习体验。
这些教育差异意味着,亚洲和西方家庭在社交能力、个人理念和家庭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
三、家庭责任的不同亚洲国家的家庭价值观通常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家庭负责照顾年老和病患的家庭成员。
在这种家庭结构下,儿女通常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同时还有可能照顾老年人或儿童。
但是在西方社交文化中,照顾老年人的责任通常由治安部门或其他专业工作者承担。
同时,许多家庭也雇佣家政人员来处理家庭事务。
这表明了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家庭价值观在责任感的表现上存在明显不同。
结论总之,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家庭价值观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家庭结构、教育、家庭责任是这些差异显著体现的方面。
虽然这些不同点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区别,但是在许多方面,家庭仍然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例如情感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因此,尽管亚洲和西方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这些背景共同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以便于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的人际关系。
东方之心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
东方之心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东方之心,是指亚洲文化的核心所在。
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亚洲国家,也深深地影响了全球。
在亚洲文化的核心中,有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塑造了亚洲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尊重。
尊重体现在亚洲人民对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上。
亚洲国家在传统上一直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然的力量。
亚洲人民对于他人的尊重也体现在他们与家人、长辈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的相处之中。
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倡导团结、和谐与互助,这些价值观念在许多亚洲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中得到了反映。
另一个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家庭观念。
亚洲人民对于家庭的重视程度在全球范围内是独特的。
家庭在亚洲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个体人生和社会治理的基石。
亚洲人态度谦卑,充满孝道。
亚洲人经常在家庭中相互关心和帮助,关爱长辈,并以此为传统准则。
这种强烈的家庭观念也导致了亚洲社会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
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还包括了智慧与谦和。
这些品质在东方文化中得到高度重视。
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于知识和经验的渴望,以及在面对挑战时的灵活应对能力。
谦和则体现在人们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能够保持谦虚和平和的态度。
智慧与谦和在亚洲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平衡,它们共同塑造了亚洲人民的特有个性和行为方式。
在亚洲文化的核心中,亲善与友谊也被视为重要的价值。
亚洲人民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努力创造和谐的友谊关系。
亲善与友谊的重要性在亚洲的社交和商业环境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人们通过互助和合作来取得共同的目标。
总的来说,东方之心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亚洲人民对尊重、家庭观念、智慧与谦和、以及亲善与友谊的重视。
这些核心价值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亚洲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思维方式,也为亚洲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力。
作为亚洲人,我们应该发扬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积极传承和传播这些传统智慧。
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差异
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差异亚洲和欧洲是两个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样的大陆,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许多方面,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就亚洲和欧洲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
一、价值观念差异1.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集体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个体的价值观往往被社会整体利益所影响,个人往往以家庭、团体或国家的利益为重。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个体价值和权利的保护较为突出。
2. 面子文化vs.诚实文化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着以面子为重的文化习惯。
人们注重维护面子,避免犯错或失误,更加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
而在欧洲国家,诚实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人们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太注重个人形象的维护。
3. 传统尊重vs.个人自由亚洲国家常常尊重长辈、权威和传统价值观。
尊重家族和社会的期待,以及遵循社会角色和地位是亚洲文化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追求独立和自主决策。
二、风俗习惯差异1. 礼仪与尊重亚洲国家的文化普遍注重礼仪和尊重。
例如,对长辈的尊敬、送礼、宴请等礼仪在亚洲文化中尤为重要。
而在欧洲国家,礼仪相对简单,尊重则更多体现在平等和个人尊严的表达上。
2. 饮食习惯与用餐礼仪亚洲和欧洲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亚洲国家的饮食多搭配米饭,喜欢使用筷子,而欧洲则以面包、土豆等为主食,使用刀叉。
此外,亚洲国家用餐时注重热情好客和供饭制度,欧洲则更多注重就餐效率。
3. 社交习俗在社交方面,亚洲和欧洲也存在差异。
亚洲国家更加注重群体的交往,例如集体旅行、团队合作等;而欧洲国家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注重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社会结构差异1. 家庭结构在亚洲国家,家庭观念普遍较为重视。
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和对长辈的尊敬是亚洲家庭价值观的核心。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性,强调个体成员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2. 教育体制亚洲和欧洲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亚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
亚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亚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亚洲文化传统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演变而形成的,包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种思想体系和民族文化。
而现代社会价值观则是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多元化。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一定的冲突与矛盾,也有相互渗透与融合。
首先,亚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与矛盾。
传统的亚洲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孝道和社会等级制度。
而现代社会价值观更加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选择。
这种冲突在年轻一代身上尤为明显。
年轻人常常面临着家庭观念和个人价值观之间的抉择,他们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又面临着家庭的期望与压力。
此外,亚洲传统文化强调尊敬长辈和顺从权威,而现代社会则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
一些人可能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平衡传统文化要求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然而,亚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价值观也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现象。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如对他人关怀、家庭观念、传统艺术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人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价值追求。
例如,传统的亚洲医学哲学,如中医和气功,不仅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也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种传统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健康的价值观相契合。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洲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解构。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与平等,这对传统亚洲社会的等级观念提出了质疑。
女性权益的提升和性别平等的追求也在改变传统亚洲社会的婚姻观念和性别角色划分。
此外,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多元化,使得亚洲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亚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既存在冲突与矛盾,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理解和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的责任。
亚洲文明价值观
亚洲文明价值观
亚洲拥有丰富多彩的文明和价值观,其中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印度教等。
这些文明与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亚洲国家,而且对世界文明的演进也有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仁者爱人”,注重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自然至真”。
佛教思想注重消除痛苦,提倡“四谛”、“八正道”,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印度教强调“千面神”,提倡宽容、多元化和超越世俗的精神。
这些价值观在亚洲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多遵循儒家思想,推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印度教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则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除了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外,亚洲的文明和价值观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已经超越了亚洲大陆,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儒家思想也在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亚洲拥有多种多样的文明和价值观,它们不仅是亚洲国家的重要文化基石,还对全球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发电机]到多米诺?卢西恩·派伊在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盛衰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人们对亚洲国家基本文化因素所广泛持有的看法,竟然在大约40年之内两次翻了跟头。
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经济“奇迹”,尤其是出现了“四小龙”,人们原先长期认为亚洲文化缺乏造就经济增长的能量这样一种看法,剧烈粉碎了。
然后,更加突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危机和崩溃。
首先是日本经济没劲了,即使说不是萧条,也该说是严重衰退,迄今已持续了整十年了。
接着是东南亚和韩国的经济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更根本性的挫折。
说了十年的“亚洲价值观”如何优越的大话一下子泄气了。
亚洲经济在连续十年保持10%年增长率之后,在1998年缩减了15%,他们股票市场的股值损失了一半以上,货币贬值30%到70%。
在1996年,流入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五国的资本约为960亿美元,可是在1997年流出的资本超过了1500亿美元。
在一年之内,印度尼西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038美元降到了600美元左右。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亚洲失业人数约达1000万。
因此,在一年工夫里,亚洲经济的未来变得很不明朗,宣扬亚洲方式伟大的吹鼓手们哑然无声了。
然而,不应该因为“奇迹”垮了,就停止有关“亚洲价值观”的讨论,而是应该更冷静和批判性地分析价值观在造就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重要性。
现在需要的,不是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关亚洲价值观的那种“辩论”中的有点伤感情的民族主义责难,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居然既造就了狄纳莫[发电机]式的动力,又造就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亚洲经济先是从停滞走向了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然后又走向了崩溃,像这样走极端的事实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挑战,即根据文化因素来解释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否还正确有理。
要知道基本的文化在这期间并未改变。
为了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揭开所谓亚洲价值观优越性的夸张言辞,争取比较现实地理解亚洲国家的经济表现。
我们还需要在理论上澄清有关亚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包括回顾一下马克斯·韦伯对儒学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论述。
然后,我将提出两点假设,它们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文化价值观会造成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点是:同样的价值观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起作用时,可能而且往往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说,亚洲文化的价值观仍是原样的价值观,但环境变了,因此原先的正面结果变成了负面结果。
第二点假设是,文化价值观总是成簇的价值观,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方式的组合,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是一个微妙的论点,要小心对待,防止有人利用它来争辩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总是有可能找到某种文化上的“解释”。
有效的解释必须有适当提出的文化变量,以及准确的因果联系。
关于“奇迹经济”只要事实,不要夸大其辞对于亚洲价值观辩论中出现的许多夸张词藻,人们会认为那不过是亚洲取得成就之后的得意洋洋情绪的一种表现,因为当时西方正因为记得冷战胜利而得意洋洋,喧喧嚷嚷,亚洲想要盖过那种嘈杂,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因此,不难对这些夸张辞藻置之不理。
然而,“四小龙”出现了,中国也显出了即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新超级大国的势头,它们都是程度不等的模仿日本的由国家指导的资本主义的模式,这些就为亚洲声称自己有特殊性提供了依据。
经济成就与集权统治的结合显然让人想到亚洲国家真是发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东西。
亚洲价值观的概念迅速成为对经济成就的一种简捷解释,以及对集权政府做法的一种辩护。
亚洲价值观的辩论还由于以下事实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亚洲“奇迹”经济和西方衰落的景象,不仅吸引了亚洲人,而且也吸引了西方人的注意力。
关于亚洲成就究竟有多么特别,出现了一些夸张的说法。
因此,有必要从适当的角度看看实际的情形。
首先,某些人有一种奇怪的倾向,把日本这一个亚洲奇迹经济的领头者说成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强国。
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工业化,那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来,美国开始工业化大约是与此同时。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已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国,它还利用了欧洲经济被战争打乱的机会,先在亚非,然后在欧美,挤占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的市场。
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拥有了世界上第三大海军,商船队也居同样地位。
到30年代后期,它的经济居世界第三位或第四位(差别在于它在朝鲜、台湾和满洲的投资是否包括在内)。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的汽车工业已与欧洲大体相当,当然,它还制造出一种很了不起的军用飞机,即零式战斗机。
那些在20世纪60年代才看到强大日本崛起的人,往往忘记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构成何等的挑战。
关于亚洲另一些地方原先的落后状况,也有一些言过其实。
中国的乾隆皇帝当年写信给英王乔治三世,傲慢地表示中国不稀罕英国的小巧装置,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制品。
人们现在谈起此事,总以为乾隆皇帝是一个滑稽小丑,其实他在位时,中国经济的确大于英国经济。
当世界经济尚未受工业革命改造而仍然以农业为主时,整个亚洲的产值在18世纪末占世界经济产值的37%。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亚洲经济奇迹被吹得神乎其神,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只有31%。
在亚洲经济尚未遭危机打击之前,亚洲经济据估计也要到2010年才能重新达到原先37%的水平。
最近二三十年,亚洲经济的增长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亚洲经济有10%的增长率,而西方经济增长率还不到3%,相比之下,亚洲人曾令人敬畏。
可是人人只注意百分比,而没注意净增长值的绝对数字。
中国经济保持“十年的10%年增长率”,这确实令人兴奋。
但事实依然是: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经济没有任何一年的净增长值能与美国经济同年的净增长值相比。
因此,在这十年增长期间,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不是在赶上美国,而是落后得更远了。
简单明暸的算术是:6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10%是净增600亿美元,75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2.5%是净增1875亿美元,前者尚不到后者的1/3,这道理就是,只注意增长百分之几,而不考虑基数,是可能产生严重错误印象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贬低亚洲人的成就,而只是反对把它们说成那样神奇。
高增长率确实给亚洲人千家万户带来实惠,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以中国人为例,在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100美元,1998年时已增至360美元,这意味着:彩色电视机原先平均每5户还不到1台,现在平均每1户已有1台以上,拥有冰箱的家庭原先还仅占总户数的7%,现在已达到73%。
中国人生活水平的确有显著改善,他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孩子的未来会更光明。
马克斯·韦伯实际说过些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事实以后,我现在想探讨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亚洲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但首先我要回顾一下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说的。
在论述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方面,韦伯当然是最大的匠师,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众所周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在于基督教新教伦理,可是他的论述被后人通俗化以后,不幸变成了几句陈词滥调,跟童子军的誓词差不多:勤奋,奉献,诚实,节俭,可靠,不自满,重教育。
其实,韦伯对资本主义文化起源的看法要复杂得多。
他尤其对两个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感兴趣。
第一个现象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僧侣们全身心修来世,在隐修院中过着苦行僧生活,但他们却建立了非常有效率的组织,赚取今世的利润。
第二个现象是,在建造资本主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的角色,是那些相信得救预定论的加尔文派教徒,而不是那些相信善有善报的其他基督教徒。
韦伯认识到,以会计账簿方式对待善报恶报,太容易使人陶醉或灰心,而相信只有上帝预先挑选的人才能灵魂得救,就会有一种深刻的心灵不安全感,因而会努力抓住每一个可能证明自己属于“蒙上帝挑选者”的迹象。
关键的动力是心灵的焦虑。
韦伯细心分析过中国的文化,在对比儒学和基督教清教教义时,强调儒学很重视君子要“修身养性以适应外界,适应世情”。
儒学文化的理想是达到心灵和谐,没有强烈的内心紧张或心灵不安全感,没有“神经”问题,而韦伯指出欧洲人的“神经”却有问题――即弗洛伊德所分析过的那些问题。
韦伯详细描述过中国人的性格,认为中国人是经过了良好的调节,有“无限的耐心”和“有节制的礼貌”,“不在乎单调”而且“能不间断地努力工作”。
但是韦伯认为这些品质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韦伯又以相当大的先见之明指出,中国人的这些品质有助于他们十分能干地模仿资本主义的做法。
他写道:“十有八九,中国人将会很能干地――很可能比日本人更能干地――将现代化文化地区已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充分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加以同化”。
由此可见,有人批评说儒学国家近二三十年来的经济成就推翻了韦伯的理论,这是错误理解韦伯的理论。
事实上,韦伯预见到中国早晚会模仿资本主义的做法。
从许多方面看,韦伯就像启蒙运动思想家一样对中国持正面的看法,而历史的事实依然是,亚洲国家取得成就,是由于它们进入世界经济体制,而不是由于内在的、自主的发展。
儒学价值观与经济行为之间的似是矛盾的关系在考虑儒学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同化时,我们碰到了若干似是自相矛盾的现象,与韦伯对僧侣和加尔文教派信徒的经济行为的论述相似。
例如,儒学将商人这一行业几乎列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其社会地位甚至在农民之下。
中国商人不得不忍受这种窘况,没有别的选择,只好高明地赚钱。
当然,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儿子读书,通过一道道考试而当官。
但这样一来,自己辛苦创办成功的事业就只能保持一代人的时间。
若想代代传下去,就只能留在儒学官吏和学者所鄙视的这一行成为精明高手。
他们的处境是在社会的边缘,跟封建欧洲中的犹太人多少相似。
第二个现象是会堂鄙视辛劳和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
美国人从小都读熟了霍瑞肖·阿尔杰写的那些故事,把艰苦工作看做是由穷变富的必经之路,所以对儒学的这一现象感到难以理解。
儒学君子的理想是坐享清福,他们把手指甲蓄得长长的,以证明自己不必用手操劳。
道教提倡“无为”,把它提到最高哲学原则的境界,主张以最少的力气将事情办成,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辛劳的鄙视。
在中国的军事思想中,最理想的制胜之路是避免大动干戈,不战而屈人之兵。
就我所知,在世界上各种文化中,像中国人这样崇尚无为而鄙视艰辛体力劳动的看法,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人看来,希腊神话中所说的暴君西西弗斯死后入地狱,被罚推石上山永无休止,只是一个逗乐的笑话而已。
肯定地说,在中国文化中,辛劳本身不是重大美德,而只是迫于环境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人不崇尚辛苦,但强调“好运”的重要性,认为举止端庄得体可以增加交好运的可能性。
在这方面,道教又起了作用,它讲究“道”,即自然和历史的力量,这就从哲学上支持了中国人的一种基本观点,即人生的许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外界力量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