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笔者在农村担任校长十年,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科学的办学理念

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要引导全校师生端正办学思想,使大家都能自觉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各类学生一起抓,升学、就业一起抓。”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新生,又要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做好人才准备,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校长要努力创办名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担任梅里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期间,积极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使这两所学校都成为了当时德国的名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长达22年之久,他带领全体教师长期坚持在办学中实践和探索和谐教育,使帕夫雷什中学成为驰名世界的名校。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坚持“教、学、做”统一;辽宁的盘锦实验中学(魏书生)、上海的阐北八中(刘京海)、江苏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等等,无一不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名校的形成,无一不是受益于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

二、深厚的文化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一名教育者,肩负着教育学生、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重任,要真正搞好教育,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努力成为一个“通才”,既要精通教育教学规律,懂教育,会管理,又要精通一两门学科,做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向教师学习,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位子,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的天才就能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这个想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苏霍姆斯基正是这样的一名好校长,一名好教师,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印象,这是他切身的感受。

校长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不能仅凭经验办学,要有前瞻性,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更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博览群书,了解全国乃至全球教育的发展动态,做一位大学者。

三、强烈的创新精神

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大胆地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改革,力争成为开拓型、创新型的校长。要敢为天下先,力戒陈规陋习。在办学方面,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加强学校同社会的交流沟通;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学方面,要变“知识型”为“能力型”,注重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变“家长型”为“民主型”“服务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尽其才,各展其能,使各项工作业绩最大化;在校长自身素质方面,要变“经验型”为“学者型”“科研型”,投身教育科研,做教育教学科研带头人,多学习、多思考、多调查、多研究,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

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校长首先要“冒尖”,要“一马当先”,要当教育科研的“领头雁”。

四、健全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态也是农村校长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校长要情绪稳定、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宽容、善待每一位师生员工,不能感情用事,急躁蛮干。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师生员工都能愉快生活,努力工作、学习,在误解和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不急躁,要有信心、有耐心,受辱不怒,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喜不狂,胜不骄、败不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要“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才能树一校之良风,育一代英才,创一流名校。

浅谈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应当树立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学校管理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所以,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本主义理论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