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2

做更好的自己2
做更好的自己2

集体备课教案

备注:宋体、五号或小四号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 榆中县骆驼巷学校教师:张林 教学内容:直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精校本】人教部编版2019秋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时做更好的自己

第2课时 做更好的自己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做更好的自己 教学难点:接纳与欣赏自己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著名小品演员潘长江身高只有1.60米,但潘长江一点也不觉得憋屈:“咱本来就袖珍嘛,这有什么了不得的,记住了──浓缩的都是精华!”潘长江不断努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 师:这段话给我们哪些启示? 总结: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和欣赏自己。我们成不了别人,却可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接纳与欣赏自己 1. 分享“我的生命线” (1)解读生命线的含义及其任务:下面的一条线,代表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请你找到适当的位置,把它用*标出来,代表你今天的年龄。你了解自己吗?请标注出以下各项。 (2)通过分享,我们发现了共性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总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每个人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随着对自己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自我形象也会越发清晰。 2.自我反省 (1)你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有哪些缺点和不足?请完成下列句式(填写出5句)。 我喜欢我自己,是因为( ) 我不喜欢我自己,是因为( ) (2)思考:你会抱着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提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成长路上我们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缺点和不足。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接纳自己,主动改正缺点。 教师总结: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3)接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容易的,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有时候会很难,如:和别人相比,个子矮、上课不敢发言等,我们该怎么办呢? 提示:我们需要向小品演员潘长江学习,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3.学会欣赏自己 一位人力三轮车师傅,30多岁,我问他为什么做这样的活儿。他笑着从车上跳下来,并夸张地走了几步给我看,哦,原来是跛足。可他很坦然地说:“为了能不走路,蹬三轮车便是最好的伪装,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1)材料说明了什么? (2)材料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三轮车师傅是一个能接纳自己的人;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我们不仅要接纳自己,而且学会要欣赏自己。 教师总结: (1)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2)要求: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成长道路上面对压力与挫折的自我鼓励与自我奋进。 (3)表现:欣赏自己的同时,善于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合作。会欣赏他人的人,才会真正地欣赏自己。 目标导学二:我要飞得更高 1.接纳自己和做更好的自己(教材P34)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同学的问题,并反思自己对“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哪些类似的困惑。 (2)教师提问:你能帮助他们解答困惑吗?邀请学生选取其中一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要认识到任何事情都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当中,人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青少年身心急剧变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我们进步和完善的动力,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我们在自我接纳与欣赏的基础上主动谋求发展,便可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2.做更好的自己的要求 19世纪作家果戈理,有一次拿着自己的作品给一位自己讨厌的人看,一心准备接受批评。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应道:“正因为他不喜欢我的作品,所以我才要拿给他看。他可能会提出一些严厉的批评,但是这些总比赞美的话 要有益多了。” (1)果戈理为什么要去听取别人严厉的批评? 提示:做更好的自己,需要我们客观看到自己的缺点,并能用自己的 决心、信心、勇气和毅力去改正缺点。 (2)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吗?你有哪些改正缺点的方法? 提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缺点,我们要能正视自己缺点的存在,运用正确的方法去主动改正它们,进而完善自我。 教师总结:(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3.材料链接 失去双臂的刘伟,凭借高超的双脚演奏钢琴的水平,获得首届“中国达人秀”的冠军。 胡达·克鲁斯在70岁的时候学习登山,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破

(完整版)第6讲和差倍分问题

第6讲 和差倍分问题 内容概述 在和差倍问题中引入“分数倍”酌概念,并理解其含义.解题中应合理选取单位“1”,题目中隐藏的不变量或公共量往往是关键. 典型问题 兴趣篇 1.运输连要将450枚弹药送到前线,其中炮弹占了9 5 其余都是手榴弹.由于遇上敌军伏击,炮弹损失了 52,而手榴弹只剩下8 3 ,送到时还剩多少枚弹药? 2.学校举行新年自助餐会,一共准备了1000瓶饮料,其中一部分是可乐,剩下的全是果汁,一个小时后,果汁已经减少了5 1 ,但可乐的数量却没有改变.如果此时饮料还剩872瓶,那么可乐的数量是多少瓶? 3.口袋里装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其中红球占总球数的31,黄球占总球数的4 1,绿球比黄球多50个.口袋里一共有几个球? 4.游戏公司计划生产一批限量版的游戏机.现在已完成计划的12 5 ,如果再生产340台,总产量就超过计划的 8 1 ,原计划生产多少台? 5.一个工人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51,第二天完成了剩下部分的3 1,前两天一共完成了56个.请问:这批零件共有几个? 6.红星机械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三车间人数和的2 1 ,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三车间人数和的3 1 ,第三车间有105人.求该厂工人的总数. 7.甲桶中的水比乙桶中的多 51,丙桶中的水比甲桶中的少5 1 .请问:乙、丙两桶哪桶水多?如果把三桶水倒人一个大缸里,甲桶中的水占其中的几分之几?

8.图6-1是某市的园林规划图,其中草地占正方形的 43,竹林占圆形的7 5 ,正方形和圆形的公共部分是水池.已知竹林的面积比草地的面积少450平方米,问:水池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9.阿奇和小悦都有很多科普书,阿奇的科普书数量是小悦的8 3 .后来小悦送给阿奇l l 本书后,阿奇的科普书数量就变成了小悦的7 4 .原来阿奇比小悦少多少本书? 10.课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活动,其中女生占总人数的9 2 ,后来又来了12个女生,使得女生人数达到男生人数的 7 3 .操场上现在有多少名同学? 拓展篇 1.等候公共汽车的人整齐地排成一列,阿奇也在其中,他数了一下人数,发现排在他前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排在他后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 1 .从前往后数,阿奇排在第几个? 2.五年级原来有学生325人,新学期男生增加25人,女生减少了 20 1 ,结果总人数增加了16人.请问:现有男生多少人? 3.冬冬、阿奇两人玩电子游戏,通过第一关后,冬冬得了120分,阿奇得了200分.接下来,他们俩在第二关得到了相同的分数,累加两关总得分,冬冬的得分是阿奇的4 3 .两人在第二关各得了多少分? 4.有一堆砖,搬走总数的41后又运来306块.这时这堆砖比最开始还多了5 1 .这堆砖原来有多少块?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 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角学生会在脑海里出现一角两角的角、角落等,而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学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接触到,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整堂课设计为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差倍分问题教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课时教案活页纸 总课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总课时 6课时 第 1 课时 课题 和差倍分问题 课型 新授课 2011年10月24 教材 分析 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教材力求体现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教科书的第四节安排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初步介绍了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四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会不断加以渗透和应用,在九年级上、下各设置一章予以阐述。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基本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教科书通过几个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画线段示意图、列表等手段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设元方法、变换问题的条件、根据方

程设计问题情境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学 目标 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和差倍分问题”,体会借助图表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作用,树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教学 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而解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移项法则的基础上,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 难点 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 方法 启发式讨论 教具 PPT和导学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七年级政治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2课时 做更好的自己

第2课时做更好的自己 1.为什么要学会接纳与欣赏自己?【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有自己的________。 2.我们应该怎样接纳自己?【怎样做】 (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________。 ①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②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③既接纳自己的________,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2)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______________。 3.我们应该怎样学会欣赏自己?【怎样做】 (1)欣赏自己的________,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2)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成长道路上面对压力与挫折的__________与________。欣赏自己的同时,善于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合作,才能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的我。会欣赏他人的人,才会真正地__________。 4.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怎样做】 (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__________。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____________。改正缺点需要决心、信心、勇气和毅力,改正缺点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________。 (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________、________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1.【我的烦恼】我在学习上不是特别用功……老师提醒我应该更加努力。我觉得我现在如果太刻苦了,将来不就没有“潜能”可供挖掘了吗? 走出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蕴藏丰富,价值连城。相关资料显示:人脑的结构特点,使它的信息存储密度非常大,比电子计算机容量高100倍。有人估计,在一生中一个人的大脑,可容纳下5亿本书的知识。即使一个人用尽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去学习,大脑也永远装不满。所以,没有潜能可供挖掘的想法是错误的。 2.如何接纳自己,完善自我? (1)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认识自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接受自己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3)接纳自己需要做到,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需要学会肯定自己,为自己拥有的长处、优点而自豪,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4)接纳自己,就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缺点,改正错误,不断追求进步。 3.如何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味着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要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了解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不足,增强自信心。 我们容易接受自身的积极方面,但对自身的消极方面不愿意、不乐意接受,这其实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的心理在起作用,我们不想接纳现在的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是一个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练习 题及答案解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 1 mol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A.2 912 kJ B.2 953 kJ C.3 236 kJ D.3 867 kJ 解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 molCO燃烧可放出566 kJ热量,则1 mol CO完全燃烧释放283 kJ热量,同理3 mol CH4释放3×890 kJ=2 670 kJ热量,所以1 mol CO和3 mol CH4完全燃烧共释放热量为2 953 kJ。 答案:B 2.已知A(g)+B(g)===C(g)ΔH1,D(g)+B(g)===E(g)ΔH2,且 ΔH1<ΔH2,若A和D的混合气体1 mol完全与B反应,反应热为ΔH3,则A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解析:设1 mol混合气体中含A x mol,D y mol,

则有??? x +y =1ΔH 1x +ΔH 2y =ΔH 3,解得????? x =ΔH 2-ΔH 3ΔH 2-ΔH 1y =ΔH 3 -ΔH 1ΔH 2-ΔH 1 故x y =ΔH 2-ΔH 3ΔH 3-ΔH 1 。B 选项正确。 答案:B 3.已知25℃、101 kPa 条件下: (1)4Al(s)+3O 2(g)===2Al 2O 3(s) ΔH =-2 kJ/mol (2)4Al(s)+2O 3(g)===2Al 2O 3(s) ΔH =-3 kJ/mol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C .O 3比O 2稳定,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D .O 2比O 3稳定,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解析:(2)-(1)得:2O 3(g)===3O 2(g) ΔH =- kJ/mol ,可知等质量的O 2能量低。 答案:A 4.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 2、CO 和少量的甲烷。相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 2(g)+O 2(g)===2H 2O(l) ΔH =- kJ/mol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 kJ/mol

【学霸笔记】第3章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认识-

【学霸笔记】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 第3章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认识 1、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从角的一条边向另一条边画一条弧线,并标上数字。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这个角可以记作“∠1”,读作:角1。 3、角的大小 (1)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 (2)与边画的长度没有关系。 例1.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个角. A.3 B.4 C.5 D.都有可能 【分析】根据角的意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由此可知,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有3种不同的剪法,沿对角线剪剩3个,沿一个角剪剩4个,沿一个角上方一点剪剩5个.据此解答. 【解答】解: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沿对角线剪剩3个,沿一个角剪剩4个,沿一个角上方一点剪剩5个. 如图: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角的意义及应用. 例2.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周角;2直角= 1 平角.【分析】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360°;平角=180°,直角=90°,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周角; 90°×2=180° 2直角=1平角. 故答案为:周,1. 【点评】此题考查了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含义. 例3.图中没有角.×(判断对错) 【分析】由一个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图中有一个直角,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图中有一个直角. 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角的概念及辨别方法. 例4.如图中被布遮住的是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表面被布遮住了几个直角?假如被布遮住的物体是正方体,那么这个正方体表面被遮住了几个直角? 【分析】根据直角的意义,90度的角叫做直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顶点由三条棱互相垂直相交,所以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个顶点有3个直角.这个长方体表面被布遮住了4

【部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时训练3.2 做更好的自己1试题

3.2 做更好的自己 一、单项选择题 1.大明一直很推崇两则名言,一则是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另一则是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 ) A.人生的价值在于正确认识自己 B.正确认识自己,才可能活得精彩 C.只有自己才能解读、认识自我 D.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 2.右图漫画《把缺点掩盖》启示我们要( ) A.树立自信,就要超越自卑 B.保持乐观心态 C.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 D.立身需要自尊 3.小明在《成长记录手册》中这样写到:“我热情开朗,乐于助 人,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优良;但我个子不高有些微 胖,平时不爱运动,有时也会犯粗心的毛病,这是我需要改进的缺点。”这说明小明( ) A.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 B.能够通过集体认识自己 C.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D.能够在与他人比较中认识自己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告诉我们( ) A.每个人都有优势,也有不足 B.圣人没有缺点 C.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D.金子的纯度不高 5.下列关于人的潜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蕴藏丰富 B.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 C.人的能力是天注定的,潜能只是美丽的谎言 D.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 6. 成功大师陈安之说:“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与他本身的学历、背景、相貌等都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发挥这与生俱来的潜在本能。”这启示我们( )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B. 发掘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C. 一个人的成功与学习、背景、相貌无任何关系 D. 发掘了潜能,就一定能成功 7.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的战将,孙权总认为吕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吴下阿蒙”。可谁知吕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孙权赞叹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五年级奥数解析2.和差倍分问题

各种具有和差倍分关系的综合应用题,重点是包含分数的问题.基本的解题方法是将已知条件用恰当形式写出或变形,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而求出相关的量,其中要注意单位“1”的恰当选取. 1.有甲、乙两个数,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就是乙数的1 8 ,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 【分析与解】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则甲数缩小到原来的 1 100 ,设这时的甲数为“1”, 则乙数为1×8=8,那么原来的甲数=l×100=100,则甲数是乙数的100÷8=12.5倍. 2.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已知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 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2 5 .如果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 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如下表所示: 设全部黑子为“5”份,则第三堆里的黑子为“2”份,那么剩下的黑子占5-2=“3”份,而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将第一堆黑子和第二堆白子调换,则第二堆全部为黑子.所以第二堆棋子总数为“3”份,三堆棋子总数为3×3=“9”份,其中黑子占“5”份,则白子占 剩下的9-5=“4”份,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的4÷9=4 9 .

3.甲、乙两厂共同完成一批机床的生产任务,已知甲厂比乙厂少生产8台机床,并且甲厂的生产量是 乙厂的12 13 ,那么甲、乙两厂一共生产了机床多少台? 【分析与解】因为甲厂生产的是乙厂的12 13 ,也就是甲厂为12份,乙厂为13份,那么甲厂比乙 厂少1份=8台.总共=8×(12+13)=200台. 4.足球赛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那么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分析与解】设原来人数为“1”,则现在有1+0.5=1.5. 原来收入为l×15=15,降价后收人为15×(1+1 5 )=18元,那么降价后门票为18÷1.5=12元,则一 张门票降价15-12=3元. 5.李刚给军属王奶奶运蜂窝煤,第一次运了全部的3 8 ,第二次运了50块.这时,已运来的恰好是没运 来的5 7 .问还有多少块蜂窝煤没有运来? 【分析与解】已经运来的是没有运来的5 7 ,则运来的是5份,没有运来的是7份,也就是运来 的占总数的 5 12 .则共有50÷( 5 12 - 3 8 )=1200块,还剩下1200× 7 12 =700块. 6.有两条纸带,一条长21厘米,一条长13厘米,把两条纸带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以后,发现短纸带 剩下的长度是长纸带剩下的长度的 8 13 .问剪下的一段长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方法一:开始时,两条纸带的长度差为21-13=8厘米. 因为两条纸带都剪去同样长度,所以两条纸带前后的长度差不变. 设剪后短纸带长度为“8”份,长纸带即为“13”份,那么它们的差为13-8=5份,则每份为8÷5=1.6(厘米). 所以,剪后短纸带长为1.6×8=12.8(厘米),于是剪去13-12.8=O.2(厘米). 方法二:设剪下x厘米, 则138 2113 x x - = - ,交叉相乘得:13×(13-x)=8×(21-x),解得x=0.2, 即剪下的一段长0.2厘米.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3.2做更好的自己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

3.2 做更好的自己 1.下面漫画启示我们接纳自己就应该( ) A.保持低调卑微的心态 B.接纳自己的全部 C.只接纳自己满意的部分 D.不接纳自己不满意的部分 2.“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什么都不是”的人( ) ①会过度地肯定自我,夸大自己的优点②靠自吹自擂来赢得别人的注意与赞美③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④会增强自尊自爱意识,有利于自我进步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不断改变自己,模仿他人的外在形象 B.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 C.不断丰富自己,他人的一切要全盘接受 D.不断发展自己,彰显个性,标新立异 4.“你应该庆幸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面对现实,努力拼搏,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 B.要善于欣赏自己的一切优点,勇敢面对一切缺点 C.要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完善自己 D.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多于缺点,不必在意缺点 5.“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处境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观念。”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②我就是我,没有必要向他人学习③在人际关系中要宽以待人,接纳所有不同的人④我们要具体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那就当一片绿地;不能是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 ) ①发掘潜能,完善自我②隐藏缺点,完善自我③态度乐观,悦纳自我④全面发展,认识自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七年级(5)班班主任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每天上课前都大声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能行。”这一做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李老师发掘学生潜能使用的方法是( ) A.让学生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形象,激励自己的斗志 B.经常让学生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C.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D.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

(新)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2课时反应热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焓变,热化学方程式)【学习目标】 1.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2.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学引导】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1.焓 描述物质所具有的物理量,符号是。 2.反应焓变(ΔH) (1)定义:总焓与总焓之差。 (2)表达式:。 (3)与反应热的关系:热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即ΔH Q p 。 如果ΔH>0,即反应产物的焓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是能量的,为反应; 如果ΔH<0,即反应产物的焓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是能量的,为反应。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在热化学中,将一个化学反应的和反应的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如298K时,1 mol H2(g)与1 2 mol O2(g)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则 表示该过程的方程式H2(g)+1 2 O2(g)===H2O(l) ΔH=-285.8 kJ·mol-1即为热化学方程式。 注意:其中反应焓变单位中的mol-1表明:。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的问题 (1)要在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一般用英

文小写字母、、分别表示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水溶液中溶质则用表示。 (2)在ΔH后要注明,因为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同一反应,其反应是不同的。如果不标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条件下的反应热。 (3)ΔH的单位是。 (4)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可以用整数或简单分数表示。同一化学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不同,ΔH也不同。根据焓的性质,若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加倍,则ΔH的数值;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但数值。 【自学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反应产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破坏反应产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无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483.6 kJ 4.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表示( )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能量 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1 mol一氧化碳和1 mol氢气并吸收131.3 kJ热量 C.1 mol固态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氢气并吸收131.3 kJ热量

和差倍分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3.1 和差倍分问题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2.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比一元一次方程简便。 3.通过方程模型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1(8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9页【探究1】,完成下面问题: 1.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那些未知量? 2.问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本题的等量关系: 大牛的饲料量+小牛的饲料量=1天总的饲料量 原来: 30只大牛1天所需饲料+15只小牛1天所需饲料=675; 后来: 42只大牛1天所需饲料+20只小牛1天约需饲料=940 4.数学建模----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设一只大牛1天需要饲料 x kg ,一只小牛1天需要饲料y kg. 列方程组: 解方程组: 对实际问题作答: 每只大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20kg 和5kg 自学检测1(5分钟) 只列方程组不求解: 某校师生积极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在得知灾区急需帐篷后,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帐篷厂采购,帐篷有两种规格:可供3人居住的小帐篷,价格每顶160元;可供10人居住的大帐篷,价格每顶400元.学校花去捐款96000元,正好可供2300人临时居住.求该校采购了多少顶3人小帐篷,多少顶10人大帐篷? 分析:大帐篷居住人数*数量+小帐篷居住人数*数量=安置总人数 大帐篷单价*数量+小帐篷单价*数量=花去捐款数 解:(1)设该校采购了x 顶3人小帐篷,y 顶10人大帐篷, 答:该校采购了100顶3人小帐篷,200顶10人大帐篷 . 3015675, 4220940. x y x y +=??+=????==520y x

角的认识及画法-教案

3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拼出锐角和钝角。 【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学具画锐角、钝角和直角。 【教学指导】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认识角和直角。让学生亲身体验角、直角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指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如折角、做活动角、画角等活动,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通过亲自操作,获取实践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知识打下基础。

3.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浅显,但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 第1课时角的认识及画法…………………………1课时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1课时 第3课时锐角、钝角的认识………………………1课时 第4课时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和差倍分问题》配套练习题

《和差倍分问题》配套练习题 一、解答题 1、大白兔和小灰兔共采摘了蘑菇160个.后来大白兔把它的蘑菇给了其它白兔20个,而小灰兔自己又采了10个.这时,大白兔的蘑菇是小灰兔的5倍.问:原来大白兔和小灰兔各采了多少个蘑菇? 2、甲、乙两桶油重量相等.甲桶取走26千克油,乙桶加入14千克油,这时,乙桶油的重量是甲桶油的重量的3倍.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3、小云比小雨少20本书,后来小云丢了5本书,小雨新买了11本书,这时小雨的书比小云的书多2倍.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本书? 4、物价上涨20%,相当于我手中的钱贬值了百分之几? 5、地铁5号线的某节车厢中刚好坐满了乘客.如果在下一站男乘客的下车,则车厢里还里还有 120人,如果下一站下车的是女乘客的,则车厢里还有114人.则地铁一节车厢的定员人数是多少? 6、将分数的分子减去一个整数,分母加上这个整数,约分后得到,那么减去的数是多少? 7、有50名学生参加联欢会.第一个到会的女生同全部男生握过手,第二个到会的女生只差1个男生没握过手,第三个到会的女生只差2个男生没握过手,依此类推,最后一个到会的女生同7个男生握过手.问这些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 8、甲、乙、丙共有100本课外书.甲的本数除以乙的本数,丙的本数除以甲的本数,商都是5,而且余数都是1.那么乙有书多少本? 9、甲、乙、丙三人共同加工642个零件,甲加工零件个数的比乙加工零件个数的多8个,乙加工零件个数的比丙加工零件个数的多12个,那么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10、某一届的正保学校共有四个年级,合计男生是女生的倍.又已知: (1)三年级男生和四年级女生的人数相等,四年级男生是三年级女生的1倍; (2)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人数相等,且五年级男生比六年级女生多100人; (3)五、六年级男生是女生的倍; (4)四年级的男生占所有人的.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第2课时《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第3课《发现自己》教学设计 第2课时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材分析 《做更好的自己》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发现自己》的第二框内容。本课旨在鼓励学生做更好的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引导学生认识到接纳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很难,需要乐观的心态、勇气和智慧,思考坚持原则和重视别人建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接纳、欣赏自己的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有关问题,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做更好的自己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十分注重自我形象,往往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本课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的评价,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形成更积极的自我形象。“潜能”这一话题往往令人感到遥远、神秘,而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但是初中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身上存在什么潜能,也不知道如何挖掘潜能,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做更好的自己可以落实的行动。 2.能力目标 能够积极接纳自己,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掌握改正缺点、激发潜能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要以自己的态度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接纳自己就是一个人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

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学难点 了解接纳自己意味着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意味着接纳自己的成功,也接纳自己的失败。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故事:《晓蓉的“累”》 进入初中以后,晓蓉比以前更关注自己了,她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学习勤奋,做事很认真,对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会思前想后,对别人很关心,在音乐方面有些天赋,在穿着打扮上比较保守,遇到一些事情喜欢哭……有时候,晓蓉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但有时候,她又很羡慕别人;别人能把她认为平淡无奇的事情神采飞扬地讲出来,并引来一群听众和阵阵笑声;别人对她认为重要而需要思前想后的事情却一笑了之;别人打扮时尚而自己太过保守,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土气……有时,她会学着别人的样子讲话、做事,这又让她觉得很累。 师:晓蓉为什么会感觉到“累”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环节二】接纳与欣赏自己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分享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能够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师:导入环节中的晓蓉为什么会感觉到“累”?你如何看待她的“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师点评。 晓蓉感觉到“累”,是因为她有时会学着别人的样子讲话、做事,这样做就不是她自己了,做别人会感觉到非常累。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实用)

第三、四讲: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的学习,正确运用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的有关公式,理清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清类型,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题目是“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中的哪一类,然后正确运用相关的数量关系 需要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解答和差应用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数作为标准,设法把若干个不相等的数变为相等的数,某些复杂的应用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与差,可以通过转化求它们的和与差,再按照和差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例1:有甲乙两堆煤,共重52吨,已知甲比乙多4吨,两堆煤各重多少吨? 分析:根据公式,我们要找出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解决问题。由题意:堆煤共重52吨知:两数和是52;甲比乙多4吨知:两数差是4。甲的煤多,甲是大数,乙是小数。故解法如下: 甲:(52+4)÷2=28(吨) 乙:28-4=24(吨) 例2:两只笼子里共有15只鸡,从甲笼提出3只后,甲笼比乙笼还多2只,两只笼子原来各有多少只鸡? 分析:从题意知:甲比乙多5只,所以,两数和是15,两数差是5.甲是大数。 甲:(15+5)÷2=10(只) 乙: 15-10=5(只)

练习: 1、两堆石子共有800吨,第一堆比第二堆多200吨,两堆石子各有多少吨? 2、黄茜和胡敏两人今年的年龄是23岁,4年后,黄茜比胡敏大3岁,问黄茜和胡敏今年各是多少岁? 3、把长8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使长比宽多6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二、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又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和倍问题。 解决和倍问题的基本方法:将小数看成1份,大数是小数的n倍,大数就是n份,两个数一共是n+1份。 基本数量关系: 小数=和÷(n+1) 大数=小数×倍数或和-小数=大数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的3倍,甲乙两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从题目中知,乙班的图书数较少,故乙是小数,占1份,甲占(3+1)份。 乙:160÷(3+1)=40(本) 甲:160-40=120(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