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脾为气血生化之源_生理病理认识初探_尚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

第15卷 第6期 2013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6 Jun .,2013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历代医家对

脾尤为重视。为深化对脾生血的认识,本文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从古至今的理论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1 从解剖形态角度,中医对脾的认识

古代医学对脏腑功能的描述主要是心主血、肺

主气、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肾主水等,其中心、肺、肝、肾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部分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与胃以膜相连”。《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1]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中记述为“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出于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

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

[2]

其功能与《难经・四十二难》所说“温五脏”和脾“有散膏半斤”相似。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认识到中医藏象之脾应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脏”和“胰脏”,

[3]

故脾主统血、主运化水液、主生血等,就不是简单的现代西医中脾的基本功能所能概括的了。

2 中医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关系的认识2.1 脾为“仓禀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其则主要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气化)而形成的,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内经・脏腑分十二官》认为脾胃互为表里,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主升清,“为胃行其津液”;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主水谷之消化、吸收与输布。说明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由于脾胃接受水谷,经腐熟消化后,摄取其中的精微,成为血液最根本的物质,通过在心肺中会合的作用,血液的化生才得以完成。故《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景岳全书・脏象别论》曰:“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调经门》亦曰:“夫

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生理病理认识初探

尚冰1,丛培玮2,王铎1,王蕊芳1,史冰洁3,许南阳3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辽宁 沈阳 110847;

3.辽宁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该文从生理、病理两大角度探讨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认识,而现代研究对“脾为气血生化之

源”的认识将为中医脾本质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本;气机之枢

中图分类号:R3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6- 0096- 02

收稿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5L254)作者简介:尚冰(1974-),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文献学、中医藏象学说及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

Research of Spleen Being the Source of Qi and Blood from Aspects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SHANG Bing 1,CONG Peiwei 2,WANG Duo 1,WANG Ruifang 1,

SHI Bingjie 3,XU Nanyang 3

(1.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Resources,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Teaching Experiment Center,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3.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 :

The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TCM theory of spleen being the source of Qi and blood from aspects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but the modern studies will seek new ways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spleen in TCM.

Key words :

spleen being the source of Qi and blood ;source of Cangbing ;key position of Qijing

15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补脾和胃,血自生矣。”《灵枢・营卫生会》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气》亦有:“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五味》亦云:

“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邪客》又指出: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也精辟地说明了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是营卫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若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4]在《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指出: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此所谓诸气胃所生,实际是概括了脾胃能生化气血而言。如果脾胃失调,元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百病皆生。

明代薛己对于脾胃生理的认识,不但完全继承了李杲的观点,而且多从脾胃与气血的生化功能来突出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他认为“脾胃为气血之本”(《明医杂著・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櫜蘥,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其在《名医杂著・痰饮》中有:

“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不能生血也”。

2.2脾为“气机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内经》认为脾胃居于中焦,对于水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气具有将水谷所化生营血和津液上注心肺,以营养全身的升清功能。金元李杲识其要,著《脾胃论》阐发了脾气升发,谷气上行,才能使元气充足,生机活跃之理,他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气血支持、供养着脾胃及其全身的气机升降运动,而脾胃的升降运动又促进运化着水谷以产生气血,体现出脾胃为“仓禀之本”。若影响其脾胃的升降运动就会影响气血的化生与运行。如饮食不节,食积于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职,则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腐泛酸,升降失司则清浊不分而肠鸣泄泻、臭如败卵,不仅如此,还出现脾不升清,不能化生气血的症状,如周身倦怠乏力等。再如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思则伤脾”,首先影响脾胃升降之枢而气结,表现出肠胃病症,进而影响气血化生不足,而出现心脾两虚证,其中归脾汤就是对症之方,以健脾生血,名曰归脾,实则归脾以解脾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此可见,脾生血依赖“受气”即脾气和“取汁”即精微水谷的共同作用,才得以化生从而充养于一身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3 “脾生血”的生理、生化、免疫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研究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血异枸橼酸脱氢酶(ICD)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总活性及同工酶LDH3相对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随临床症状及胃镜象改善,其生化指标也趋于正常。对脾虚、脾不统血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这类病人血小板数基本正常,但血小板之膜糖蛋白结构发生变异,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收缩功能下降。另外,脾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表现为高黏状态,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血流速度减慢,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等改变说明在脾虚状态下,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这可能是脾虚患者出现倦怠懒动、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等症状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脾虚证患者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随脾虚程度加重而减少,脾虚患者的血清游离氨基酸(F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可能与肠道吸收不良有一定关系。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这些活性细胞可以释放大量造血因子,因此在机体防御和造血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脾虚小鼠模型单核细胞的吞噬指数及校正吞噬指数均降低,碳粒廓清指数下降。在免疫细胞因子的研究中,脾气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抑制IL-2介导的免疫反应)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IL-15的活性及经PHA刺激后产生的IFN-γ的活性均低于正常。

1985年,科研人员运用健脾益气药治疗血虚动物,试验结果充分说明,健脾益气药物治疗血虚证及贫血类疾病的疗效机理在于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从而增加造血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这就是对“脾生血”理论实质的验证,本项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随着现代生物学领域的扩展及广泛应用,从现代生物学角度阐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本质,为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依据的科学研究将成为脾本质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 1 ] 秦越人.难经集注[ M ] .,王九思,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58.

[ 2 ] 王清任.医林改错[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7. [ 3 ]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五・胃气解[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94.

[ 4 ] 许国瑄.内科讲座[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0.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