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这个大家族里的人物命运各异,最终落得不同结局,而核心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要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悲剧呢?纵观全书,这样的结果其实有其必然性。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使然
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宝黛二人的恋情不合符礼法道德规范。
在封建社会,婚姻大事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是自然萌发的,显然为世俗所不容,更谈不上得到家庭的许可。
因此,这样的情感是无法公开的,只能秘密地存在于二人之间。
(二)贾母的威慑
对于宝玉的婚事,贾母一直表现得十分慎重。
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是最有希望继承贾家大业的人,因此贾母必须挑选一个将来能够协助宝玉接管家业、有能力会持家的孙媳妇。
很显然,林黛玉不符合这一标准。
贾母表面上疼爱黛玉,可对于黛玉和宝玉亲近,她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黛玉)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
若是他心里头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
”这才是贾母最真实的心思。
黛玉虽是外孙女,可毕竟比不得宝玉在贾母心中的位置。
而贾母作为贾府的权力核心,她的意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贾母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就不可能会有结果。
(三)背后推手的存在
也许贾宝玉直到与薛宝钗结婚都没有觉察到,在他的周围,一直都有推手在有意地促成他们的婚事。
首先是元春。
元春在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时,赏赐了宝玉和宝钗同样的东西,而赏赐给黛玉的则和迎春、探春等人一样。
元春一直关心着宝玉,“自如恭候,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
母之忧。
”元春一直心系贾府,担忧这个大家族的未来,因此也对宝玉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十分看重。
她和贾母一样,想要挑选一个贤能的女子来协助宝玉打理家业——她选中了薛宝钗。
而这样的“良苦用心”也被薛宝钗欣然接受。
其次是袭人。
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宝玉的身上。
她注意着宝玉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可能不利于宝玉前途的人,她就会十分警觉。
所以,在无意间听到宝玉与黛玉调情的话以后,她迅速禀报了王夫人,说出了自己的“小见识”。
而这“小见识”正暗合王夫人的心意,于是这个“体贴得近乎庸俗”的大丫鬟,不仅获得了王夫人更多的信任,也找到了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将黛玉清离宝玉身边的靠山。
最后是凤姐。
宝玉最终娶了宝钗而不是黛玉,凤姐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剂“掉包计”可谓釜底抽薪,彻底切断了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最终造就了这场爱情悲剧。
(三)宝钗的能力与心计
肌骨莹润,才华横溢,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闺秀的端庄娴雅——近乎完美的形象使得薛宝钗在贾府上下赢得一片赞许。
在凤姐生病期间,薛宝钗协助探春理家,充分显示了她管理事务的才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腕。
贾母最终之所以会选择薛宝钗当自己的孙媳妇,正是看中了她的能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善于利用机会和为自己制造机会。
一向不爱花儿粉儿的她却一直把元春赏赐的沉甸甸的红麝串戴在手上,不过是因为跟宝玉的一样;在协助理家时积极表现,博得了王夫人的认同;发现黛玉无意间说出《西厢记》中的词句不当场戳穿而是过后与之“谈心”,使黛玉彻底放下戒心对她掏心掏肺……这些颇具心计的做法,多少会流露出一些狡诈的意味,然而这并不影响她成为长辈眼中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
以“热面”掩“冷心”,薛宝钗成功维持了自己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淑女形象。
(四)黛玉的孤独与痴情
林黛玉是孤独的。
偌大的贾府没有真正能够给她关心的亲人。
敏感多愁的性格加上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远离是非,洁身自好,
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然而,“行高人众必非之”,在贾府的其他人看来,林黛玉爱使小性儿、说话尖酸,是个难以相处的人。
只有贾宝玉能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她,给予她理解和安慰。
只有在贾宝玉面前,她才能够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所以,林黛玉将贾宝玉视为唯一的精神支撑,将一生的命运牵绊在了他的身上。
对于两人的感情,林黛玉视若珍宝。
爱情具有排他性使她不允许贾宝玉对她的情感存在杂质。
《红楼梦》第八回中,林黛玉去探望薛宝钗时发现贾宝玉也在,便有了“含酸”之感,借着数落小丫鬟雪雁的话来“敲打”宝玉。
但在贾宝玉要回去时,她又嫌小丫头笨拙,亲自为贾宝玉披上斗笠,整理发冠。
这正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矛盾的态度:又气又爱,时时牵挂。
然而,林黛玉这样痴情于贾宝玉的后果就是,一旦二人的爱情无法继续,她的精神世界也将随之崩塌。
(五)宝玉的软弱与多情
贾宝玉一直反感追名逐利的仕途人生,厌恶主流社会价值观,但他并不是反传统,对于传统的礼法道德规范他依然遵守。
所以,即使打心里不愿意,他还是要遵从贾政的意愿到学堂学习,并不时地去见一些达官显贵之人。
在晴雯被赶出贾府之时,贾宝玉虽然难过,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情绪。
这样的事例说明,,贾宝玉虽然外在表现得十分叛逆,但在传统道德礼教面前,他是软弱的。
贾宝玉的多情是显而易见的。
在初见林黛玉时,他细细打量,笑说有似曾相识之感;而见了薛宝钗以后又背其容貌气质所吸引,可谓“有了姐姐,忘了妹妹”。
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与其他一些女子也往来密切。
湘云、妙玉、袭人、香菱、平儿、金钏、龄官,都与贾宝玉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虽然与众多女子关系暧昧,但就此把贾宝玉定性为好色之徒,多少有失公允。
因为在贾宝玉眼里这些“水做的骨肉”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是未被世俗污染的一片净土。
“女儿”在贾宝玉眼里如此洁净神圣,主要原因在于女性不需要从政,而世俗官场正是他所厌弃的。
跟这些女子在一起,他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性情,不必勉强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当湘云劝他去见为官之人,学习“仕途经济”的时候,遭到了他不留情面的呵斥。
贾宝玉不仅寄情于“女儿”,对具有女儿性情特征的男性也表现出了好感。
学
堂里的秦钟、香怜,玉爱,为秦可卿送葬时路遇的北静王水溶,都有女儿一样的外貌和性情,因而贾宝玉也愿意与他们亲近往来。
贾宝玉如此多情,与林黛玉的痴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贾宝玉无法像林黛玉那样至始至终钟情于一人。
对于林黛玉来说,爱情是生命的全部,而贾宝玉则只把爱情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态度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两人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尾的重要原因。
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贾宝玉与林黛玉这对恋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这样的结局虽然遗憾,但也的确在情理之中。
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争论再去争论这场悲剧中究竟谁对谁错,因为其中每个人都犯下了错误,最终也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今天这样的时代早已不同于《红楼梦》成书的年代,我们只要体会到那些古今相通的东西,从中有所感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