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06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06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GB/T 12454—90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7—31批准1991—03—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定室内视觉环境质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启用后的建筑设施室内以阅读、书写、或类似活动为主要作业内容的工作场所视觉环境的评价。

2 评价方法

本方法藉助评价问卷考虑视觉环境中多项已知的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与心理舒适的因素,确定各个项目偏离满意状态的程度,进而通过评分系统算出各个项目评分以及一个视觉环境指数,用以指示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总的质量水平。

2.1 评价问卷

评价问卷涉及视觉环境中十项已知的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与心理舒适的因素,每个项目包含“满意”、“不太满意”、及“不满意”三种可能状态,由评价人员使用问卷进行现场观察与判断,投票确定各个评价项目所处的条件状态。评价问卷形式见表1。

表1 评价问卷

a.请利用这个问卷评价一下这个室内的视觉环境状况。

b.请先对室内做一次总的观察,然后任选一个工作位置就座,逐项填写问卷。

c.请从这个室内的实际用途出发进行一切判断。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感受,选定每个项目所处状态,投票或划勾。最好加注具体意见。

评价场所:评价时间:评价人员:

2.2 评分系统

对评价项目的各种可能状态,按照它们对人的工作效率与心理舒适的影响的严重程度赋予逐级增大的分值,用以计算各个项目评分;对问卷的各个评价项目,根据它们在决定视觉环境质量上可能具有不同的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值,用以计算视觉环境指数。各个项目权值及各种状态分值见表2。

表2评分系统

评价场所:评价时间;评价人员:

∑∑=

m

m

m n V m n V m P n S )

,()

,()()( (1)

式中:S(n)——第n 个评价项目的评分,0≤S(n)≤100; ∑——对m 个状态求和; P(m)——第m 个状态的分值;

V(n ,m)——第n 个评价项目第m 个状态所得票数。

∑=

n

n W n S S )()( (2)

视觉环境指数S 按式(2)计算如下(计算结果四舍入取取整数):

式中:S ——视觉环境指数,0≤S ≤100; ∑——对n 个评价项目求和; S(n)——第n 个评价项目的评分;

W(n)——第n 个评价项目的权值。 2.3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包括各个项目评分及一个视觉环境指数,用以指示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总的质量水平。各项评分及视觉环境指数越大,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越大,视觉环境质量越差。 为便于分析比较与决策,视觉环境状况按视觉环境指数分为三个质量等级。质量等级划分见表3。

3 评价步骤

3.1 建立评价小组

从评价现场的实际用户中随机选出十人以上组成用户评价小组,由从事视觉环境设计或研究的有关专业人员三人以上组成专业评价小组。两个小组采用同样的评价方法独立执行现场评价任务。

3.2执行现场评价

评价小组的每个评价人员藉助问卷(见表1)对评价现场视觉环境状况独立进行观察与判断,投票确定各个评价项目所处状态。

执行现场评价的同时要建立评价现场情况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评价场所及用途,评价时间及日期,评价人员,评价时的天气条件及照明条件,现场外观特征或现场照片,以及照度测量结果。

3.3统计计算评分

分别统计每个评价小组评价人员的投票分布,利用评分系统(见表2)及式(1)~(2)计算各个项目评分以及视觉环境指数。用户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与专业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分别作为基本数据与参考数据提供有关决策工作使用。

计算一个教室视觉环境指数的例子见附录A(参考件)。(略)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禾。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精心整理培训资料—2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 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 Coi—i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其他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 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 为: 1 2 9:00 3、降水评价方法 降水酸度(pH值)以pH=5.60作为划分酸雨界限,一般将pH<5.60的降水称为酸雨。用降水pH 年均值和酸雨出现的频率评价酸雨状况。 三、沙尘暴评价 (总站生字﹝2004﹞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印发<沙尘天气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31号)规定进行评价。详见表3-7。 表3-7 沙尘天气分级颗粒物浓度限值单位: mg/Nm3

10 2、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达不到规定时间者,其分级下降一级; 3、未达到分级标准的其它沙尘现象统称为“受沙尘天气影响”。 四、地表水评价 限值进行比较,以该断面(或河流)污染最重因子的类别作为该断面(河段)的水质综合类别。 ⑵地表水域功能标准 根据陕西省地表水域功能标准进行水质超标状况评价 ⑶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污染分担率来计算和评价各水域(或河流)间的污染程度大小和污染年际变化(污染指数计算,采用第Ⅲ类标准值)。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姓名:郭海燕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学院:金融学院【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简介:厦门市旧城区绿地系统绿线控制规划运用专家法分析旧 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以经验模式探讨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研究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方案优选。 关键字:视觉分析;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原理 1.1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 1.1.1 研究内容 在有关人们对环境的知觉的记录与分析中,“自然的城市” 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在“自然的城市”中,建筑组成(如整体规划、 基础结构、建筑物或街道空间)与自然(如地理位置、地形、水体、植物)之间的界面及相互作用充满了复杂性,它们为环境规划与设计者 在执行工作时提供了丰富、多样、多层次的研究内容。 (1)对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城市活动进行讨论。在最大的尺度中,城市环境活动由区域城市化或增加发展密度的适合性来决定。也就是说,视觉分析可以帮助环境规划与设计者决定哪些地理区域适合作为城市发展区。 (2)在城市新交通干线的配置与设计中,或是在对现有交通干线的分析中进行城市景观分析。因为人们是在高速公路及交通干线上对

城市环境产生知觉的,所以大部分城市景观分析都是在交通规划和研究中进行。 (3)提升地区及邻里的视觉品质,保存历史街区,或是对已经失去景观品质的市镇或河岸进行复兴。此类分析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作业过程中考虑群众的价值与态度。 (4)控制使用会产生环境视觉问题的土地。最典型的土地混合使用的例子就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及使视觉杂乱无秩序的商业区。 (5)针对城市中某些特殊结构的配置与设计,减少不同建筑物在尺度与材质上的不同,以避免设计主题的对比过于鲜明,并避免如视觉障碍、阴影、炫光、风洞等实质影响的产生。 1.1.2 分析方法 (1)专家法。专家法是一种以绘图方式对城市景观进行记录与分析的方法,由此可以发现城市景观的连续关系、排列位置及顺序。专家法的视觉调查与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决定工作人员在城市景观环境调查中的观察位置、描述视觉景观、展示城市视觉环境及评估视觉品质。 (2)社会科学法。社会科学法力求在环境的实质属性与群众反应间找到联系。可用此法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一些特殊状况,如高层建筑与住户的关系、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在社会科学法中,更为直接、有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对用于展示的媒体、观察者、环境的展示、问卷格式4项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3)专家法与社会科学法的结合。这种方法是将对专家与对群众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摘要:旅游产业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旅游产业的评价体系做了总结和阐发,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潜力 1.旅游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全球第二大创汇产业, 同时也是提供 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部门, 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日益重视。田中喜一 ( 1950)、Porter ( 1969) 及 Bekhter( 1974) 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旅游产业的主要性质及旅游活动运行的主要特点[ 1]; K rapt ( 1954 ) 和 M.Troisi ( 1955) 对旅游投资与收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游客开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发展旅游业创造经 济增长与就业研究中, Adwar dyi n 、Mar ktle ( 1978) 同美国商业经济发展局 ( 1981) 均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 2]。我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较晚, 但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做出了一些有价 值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孙尚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旅游产业进行了战略、规划、项目的深化研究[ 3]; 唐留雄( 2001) 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研究入手, 完整地阐述了旅游产业经济特 征[ 4]。 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2.1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由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 ,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之一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而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 ,可以清楚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以便区域旅游管理部门针对优势和不足提出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具体战略。 旅游产业竞争力, 是旅游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争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 业发展要素以获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国际上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旅游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外方面,K.Metin和 R.Mike 构建了包含软指标和硬指标在内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 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土尔其相对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选学)导学案.pdf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主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旅游业 1.特点:、、 2.发展国际旅游可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国内旅游可,加快 ;促进和繁荣的经济发展;扩大,调整和优化,带动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是一样的吗?二者的关系如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受其制约,旅游业具有的特点。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旅游者的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之间距离过远会制约旅游动机的产生。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_________上,其次,看与其他景观是否构成_____________,再考虑同一区域内是否拥有_____________且更具___________的资源。

4.旅游地的及交通的_______性。 5.旅游地的能力及环境。 6.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体性旅游活动形式,近几年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陕西延安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 2.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动植物资源:盗挖偷猎;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3.对策: (1)对自然景观区应治理和,保护; (2)对于古典景观,应修复文物古迹、与旅游区相协调。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 合作探究:旅游业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读图3-3—1 “1978—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答下列问题:(1).1978~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应的旅游外汇收入有了什么变化?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概念 旅游资源:能够吸引顾客产生旅游动机,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被利用来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并能产生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基于开发旅游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 二、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1)、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3)、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4)、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5)、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拟定未来旅游资源结构和开发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由于评价的目的、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导向等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在具体应用时则根据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理想。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法使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者的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评价的结果主要与评价者的经验与水平有关,因此也叫做经验评价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数据资料和精确度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结论的非精确性和推理过程的相对不确定性。 定性评价法主要有“三三六”评价法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方法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六”字“七”标准 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美是指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为有悠久的历史;名是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指特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表示给人新奇之感;用是有应用价值。 七项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定量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予以量化,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较之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准确。但是定量评价难以动态的反映旅游资源的变化,对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难以表达,且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选用某个评价途径的某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为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一般多见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的评价,如登山、滑雪等尤为适用。 比较有影响的旅游要素的单途径单因子有日本洛克计划研究所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乔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6855556.html,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作者:陈明亮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重庆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梳理空间分异特征,对更有效的制定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着深远的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差异化;优化调控 从概念上来看,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称之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乡村范围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之间要素进一步流动,乡村主体也有了更加广阔深远的行为空间,其更加多元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乡村空间系统进一步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对于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相关难题要进行有效化解。以重庆为例,面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矛盾,怎样才能使这一难题得以破解,进一步优化其乡村人居环境,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首先,进一步有效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针对农民生活环境和品质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重庆的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为依据,确保这5个方面成为一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0个二级指标,由此进一步充分构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评价。从根本上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硬环境,大多数时候,交通水利设施的条件越优质,信息通讯外部交通越发达,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就会变得越高。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村域之间的道路硬化率,村内部的主要道路路灯等指标,针对单元的交通水利设施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由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引入到旅游业与目的地环境的关系;阐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有利影响,而重点突出它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针对这些现实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即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影响

目录 引言 (1)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2)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3)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 3.1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3) 3.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 3.2.1交通工具污染 (4) 3.2.2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4) 3.2.3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 3.3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4) 3.3.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4) 3.3.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5) 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5) 4.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5) 4.2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6) 五、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6) 5.1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6) 5.2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 (7) 结论 (8)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雪财务1141 10号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

《视觉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精)

《视觉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 72课时,第五学期进行 一、课程教学目标 展示设计既是一门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又是关于视觉传达的艺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比较熟悉展示设计范围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鼓励学生尽可能尝试新的展示方式。通过本课程展示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专题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论 1、展示的基本概念:揭示展示的本质和内涵,了解展示目的和类型 2、展示与人:明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分析人的参展方式和动机,强调信息传达的双向性。 3、展示设计程序:介绍展示设计的操作流程。 第二章:展示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1、展示设计的历史沿革:介绍18世纪末~20世纪各时期的展示风格和展示手法。 2、信息时代的展示设计:了解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第三章:展示环境 1、展示空间形式:展示空间的功能分区,展示空间的总体空间形式和具体空间形式。 2、展示空间设计:空间配置和场地分配,时序与动线、展示空间的平面计划以及展示空间构成。 3、展示环境的照明设计:了解明明和技术语,主要照明光源和灯具以及展示照明的方式、类型和照明效果。 第四章:展示视觉传达设计 1、设计的视觉要素:介绍展示设计中的基本视觉要素。 2、文字和平面视觉设计:文字处理、照片和图形符号以及展示版面设计。 3、展示中企业形象设计:了解展示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的纵向

延伸。 第五章:展示道具 1、展示道具选用原则:介绍展示道具选用一般原则。 2、展示道具的分类:介绍展示道具的种类和特色。 3、展示道具的设计:了解道具设计的人机尺寸、结构构造、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作业评分,总成绩为实践环节①、②的平均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与分级 一、定性评价 (1)“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大条件(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理位置条件、景观地域组合条件、环境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投资条件和施工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考虑。对旅游资源本身采用六字评价: 美、古、名、特、奇、用;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标准是: 季节性、污染状况、联系性、可进人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状况等。 二、旅游资源的分级系统 在体现旅游资源单体规模时,新的分类以等级来区别。一个单体根据其本身特征可归纳为某个景型之某级类。本着不使问题复杂化及定量评价简捷化,设定景型的规模分三个等级: 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见表2)。景域、景段、景元分别是体现大、中、小规模或重要性的概念。规模分级的“景域—景段—景元”与属性分类的“景系—景类—景型”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属性分类系统中的“景系、景类、景型”三者之间是包含和从属关系,即“景系”包含“景类”,“景类”包含“景型”。而分级体系中的“景域、景段、景元”在特征方面是一个并列关系,互不包容和从属。只是体现其规模与空间尺度。表2中小写字母a,b,c代表资源属性分类中的景系,小写字母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属性分类中的景类,小黑点后面的数字

表示景型在景类内的编号。在属性分类前冠以大写字母A,B,C,代表规模等级分类。 如Aa1.01表示自然景系(a)地文景类(a1)第一景型(.01)中的景域(A)。 “景域”、“景段”、“景元”作为基类“景型”的三个规模,但并非所有的基类“景型”都有这三个规模,不同的“景型”据其特点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规模等级,只有少数景型具有三个规模等级。如瀑布,既有大型瀑布群(景域),又有大中型瀑布(景段)和小型瀑布/人工瀑布(景元)。有些景型的资源则仅有景段(如风景草原)或只有景元(如塔等单体古建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 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 房屋总体印象 房屋质量 水体清洁度 树木保护状况 生活垃圾处理 饮用和水源状况 文体设施情况 上学方便程度 服务设施状况 人身安全 财务安全 出行道路状况 田地道路 到集市方便程度 到县城方便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 情况; 邻里 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 墙、院子内的绿化;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 程度; 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社区服务 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 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 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 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 社会环境 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 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 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 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小区规划设计 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 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

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态环境 水环境系统 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 利用率 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 光环境系统 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 日照时数(大寒日) 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 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 统 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 技术环境 智能技术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 救助系统 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 住宅设计指标构成 住宅设计指标 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 住宅层高(米) 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 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 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 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 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 通风状况(X2) 结构健全(X3) 储藏充足(X4) 容易维修(X5) 电力稳定(X6) 楼层高度(X7) 防火材料(X8) 隔音设施(X9) 充足光线(X10) 内置橱柜(X11) 绝缘防护(X12) 室温控制(X13) 管道良好(X14) 卫生设施(X15) 方便厨房(X16) 不互相干扰的 通道 (X17) 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 饮水水质(X19) 噪声污染(X20) 洪水淹没(X21) 交通要道(X22) 垃圾堆场(X23) 化学工厂(X24) 污染水体(X25) 易燃易爆(X26) 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 住区小品(X28) 建筑密度(X29) 自然景色(X30) 户外保持(X31) 建筑保持(X32) 住宅间距(X33) 绿化草坪(X34) 休闲广场(X35) 建筑样式(X36) 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 医疗保健(X38) 蔬菜市场(X39) 供电系统(X40) 电信服务(X41) 给水系统(X42) 排水系统(X43) 各类学校(X44) 公共停车场所 (X45) 文化娱乐设施 (X46) 社区文化环 境邻里和谐(X47) 社区治安(X48) 住宅特色(X49) 住区荣誉(X50) 紧邻亲朋(X51) 紧邻高校(X52) 流动人口(X53) 远离棚户(X54) 市民广场(X55) 心理归属(X5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4394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