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与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与屈原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是两种人生观的对话,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大剖析。初读文章,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屈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高尚的。渔父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屈原的形象。”如果我们读文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么未免有点肤浅了。

我们首先要分析渔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渔父是一个捕鱼的人,但又不仅是一个捕鱼者。因为从他的语言表达看,他的文化修养是很高的。那么在我们的文学形象中是否见过这类人呢?我们想到了柳宗元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隐士。又想到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嘱”的飘然。而渔父的“父”字,又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那么把这些以往的经验整合起来,我们发现这位渔父是一位历经沧桑坎坷,内心归于恬淡的隐者形象。文章中渔父与屈原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渔父“莞尔而笑”,这一笑意味深长,或许在说年轻人,你太刚性了;或许慨叹世事的污浊;更或许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回忆。但我想莞尔而笑不应该带有任何的蔑视,因为作为智者的渔父知道,社会需要像屈原这样的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的形象让我们想起了“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让我们想起了“梅妻鹤子”的林逋。他是千古以来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无法改变社会,那么就隐居起来,到山林,到乡村,到闹市中,或者修身养性,恬淡悠然的过完自己的下半生。或者等待圣主或盛世产生(像卧龙先生)。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有人会认为屈原很傻,他的自杀对当时的楚国没有任何影响的,反而让自己的家人白白的伤心。但反过来再想,为什么到现在还会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可见他不傻。如果他傻的话为什千古以来又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效仿他,一曲绝唱“广陵散”后赴死的嵇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吾以吾血溅轩辕”的鲁迅,细想之下我们发现这些人无不身处政治昏暗的乱世,他们不惜用自己的鲜血为国家为民族呐喊。最终唤醒更多的沉睡的人,刺痛更多麻木的心。

正因为有这些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人的存在。我们的民族屹立几千年而不倒,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我们或许不缺想渔父那样的隐者,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像屈原一样的民族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