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商务课件之(最新)当前酸雨形势和治理对策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酸雨形势和治理 对策 Acid rain:definitions,issues &
solutions
Contents
1 2 3 4 5
酸雨的概念 酸雨的成因
酸雨的检测
酸雨的危害
酸雨的防治
酸雨的概念



“酸雨”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史密斯于1872年提出。 酸雨正式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 “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 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 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 性物质而言。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酸碱值等于7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 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 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5.6,因 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 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 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 值会降至5.0 左右。因此.在19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 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 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
涪陵及其周围地区的pH值明显高于西南和中部,可能存 在局地影响;中部和东南部的pH值也较低,酸化程度也很 严重;东北部可能由于地处四川盆地边缘,酸化程度较轻。 可见,重庆地区酸雨的局地性特征较明显,这与1980年 代有关研究结果认为重庆酸雨的来源主要是自身污染造 成的较一致。
重庆市酸雨的季节变化

酸雨的概念

中国的酸雨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区域性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 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多呈酸性。 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 盆地等地区,其中长江以南酸雨严重的地区主要集 中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 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重庆、四川、云 南等省市。华中中心区域也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为 严重的地区。
酸雨的概念

酸雨是污染造成的,为了对比,必须找一个无污 染的相对干净地区进行酸雨监测。联合国有关组 织分别在中国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山麓,印度洋的 阿姆斯特丹,北冰洋的阿拉斯加,太平洋的凯瑟琳 和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等地建立了内陆、海洋和 海洋与内陆联接的清洁降水背景点。通过数据对 比,中国酸雨区域大致属于内陆型的,其特征是酸 性来源,首先是硫酸根,其次是硝酸根;酸缓冲物以 铵和钙离子为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庆市酸雨的季节变化
重庆市酸雨的季节变化

上图中给出了2005年各个季节不同程度酸性降水 的频率。可以看到,每个季节发生强酸性降水 (pH<4.5)的频率均大于弱酸性降水(4.5<pH<5.6); 强酸性降水在暖季(春、夏)出现频率较低,而在 冷季(秋、冬)相对较高;而弱酸性降水频率则相反。 因此可以说,秋季强酸性降水频率增加是导致其 降水酸性最强的主要原因;而夏季虽然弱酸性降水 频率不低,但强酸性降水频率最低,故总体看来 其降水酸性最弱。此外,空气中一氧化硫和氮氧 化物浓度一般在冷季(秋、冬)升高,暖季(春、夏) 降低目春夏的降水量明显多于秋冬,可能是导致
重庆地区近十年酸雨时空分布 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参阅的文献利用2005年重庆各区县31个观测站降 水的pH值资料分析了当年整个地区的降水酸度的 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选取中国气象局酸雨 观测网中沙坪坝、涪陵、万县、奉节和巴东5个观 测站点1997年至2006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对重庆 地区近10年来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情 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降水 酸性和电导率的地区间差异较大,降水酸性的季节 变化较明显,冷季(秋、冬)较暖季(春、夏)要强。西 南部降水酸性较强,受污染程度也较严重,但没有明 显的变化趋势;东北部大多为弱酸性降水,且受污染 程度也较轻,但是日趋酸化和污染加重的趋势却较 明显,且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其中夏秋两季pH值的 明显减小是其近10年来酸化加重的主要原因。涪
我国三大酸雨区
1
华中酸雨区
目前它已成为全国 酸雨污染范围最大, 中心强度最高的酸 雨污染区。
2
西南酸雨区
它是仅次于华中酸 雨区的降水污染严 重区域。
3
华东沿海酸雨区
它的污染强度低于 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的概念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 气体,进入大气后经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使雨、 雾、雪和雹等酸化,导致酸性湿沉降(简称酸 雨)。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的酸雨污染呈加 速上升趋势,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 三大酸雨区。“六五”期间我国进行了第一 次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酸雨区主要位于长江以 南,西南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酸雨问题已 变得相当严重。在“八五”期间的有关研究 又进一步表明,1982至1992年的十年间我国酸 雨的面积已大幅度地扩展。重庆是西南地区 的工业重镇,酸雨问题十分突出,因而也是我国 开展酸雨调查和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
重庆市酸雨分析小结



2005年的31个站的观测资料和近10年间5个酸雨观测站的 资料均显示,重庆地区降水酸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冷季(秋、 冬)较暖季(春、夏)要强。可能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 氧化物浓度在冷季升高,暖季降低,且春夏的降水量明显多 于秋冬。 就整个重庆地区而言,降水酸性和电导率的地区间差异较 大。重庆西南部由于位于四川盆地内侧,大气层结较稳定, 受污染程度较严重,降水酸性较强,但近10年来没有明显的 变化趋势。而东北部可能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外侧,受污染 程度较轻,大多为弱酸性降水,但日趋酸化和污染加重的趋 势却较明显;同时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其中降水酸性最强的 秋季和最弱的夏季pH值均明显减小是其近10年来酸化加 重的主要原因。 2005年涪陵及其邻近地区的pH值与其他地区相比普遍偏
重庆市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

下图显示了2005年重庆各区县31个观测站年平均 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重庆地区降 水酸性的地区间差异较大,主要可以分为4个不连 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内侧 ,可能由于盆地的大气结构较 续的区域 ,即西南部、涪陵及其邻近地区、中部和 稳定,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故而降水酸化的程度较严重; 东南部、东北部。
2005年整个重庆地区31个观测站的降水pH值,春季平 均为4.6,夏季为4.7,秋季为4.3,冬季为4.4,标准偏差分 别为0.91,0.96,0.93和1.05,可见降水酸性在秋季最强, 夏季最弱。对31个观测站四个季节降水的pH值进行 方差分析,利用P值检验法对其进行显著性水平为0.05 的检验,由于其P值小于0.05,故可以认为2005年整个 地区pH值的季节变化较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