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民间艺术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藏民间文化发展
走近二十一世纪以来,西藏的佛教文化走向世界性的日趋显出。在科技高速的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着宗教文化,追求自然与心灵的统一。跟随着佛教的鼎盛,西藏民间艺术也开始焕发着新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孕育着西藏人们,而西藏人文艺术学得高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样启迪着全世界的人类。
西藏地处南亚、西亚与东亚相交叉连接的中心位置,同时又是欧亚古代陆路交通要冲之一,扼丝绸之路南方枢纽地段,是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融汇之地。它又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中心位置,是世界屋脊和地球至高极地。在这个背景下积累起来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呈现出藏文化丰富而又独特的多样性特征和景观。一方面,由于历史上西藏长期处于农奴社会和严重缺少与外地区的联系,藏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等文化都受到它的巨大影响;还在国内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内蒙古等省区,国外如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克什米尔,以及俄国的布利亚特地区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藏文化圈。而在藏族整体文化内部,又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不同程度地兼容和保存了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们认识中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而就其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身来说,由于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长过程受其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渊源、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多样性特征异常鲜明,为我们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
西藏在被世人熟知的情况不仅仅于它世界屋脊的冠名,而更多的是作为西藏人的精神支柱的藏传佛教而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向往。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古印度佛教后期变质过的坦特罗性力派的密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喇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喇嘛教法中的密宗。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藏传佛教是经历了社会制度变革和时代的转变后藏传佛教的精髓。它的信仰中孕育着藏人对生活、社会生产和内心世界追求的最纯真的渴望。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尚处在原生形态,既依然保存着原始宗教古朴稚拙的遗风,又呈现出系统宗教的成熟、发达和精致,从中可窥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探寻到藏民族的历史以及多种文明交融发展的轨迹。
今天的西藏,尤其是以拉萨为西藏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的时代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的进步的前提下,展示给世界的是藏传佛教脱俗真人的真谛。现在社会,人的欲望过于强化,而引发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美国有个研究藏传佛教的机构指出,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
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 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藏传佛教中, “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 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 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 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 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 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
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 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 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 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 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
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在新的时代藏传佛教必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所宣扬的博爱、还俗求真以及心灵净化的理念在高科技发展的未来时代是迫切渴望的;但同时藏传佛教也必须受到时代的考验和挑战。
舞蹈作为动态的艺术,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精神世界的追求。西藏各个地区自古以来有许多的优秀的传统舞蹈,在文化的交流和时代的变更又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优秀的舞蹈艺术。其中最有特色的属昌都舞蹈。昌都有三大舞蹈品种:热巴、弦子和锅庄。均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舞蹈造型闻名于世,其音乐以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为特点,主要内容多表现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等等。热巴传统古老,流派众多,技艺高超,是藏族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品种。在每一种舞蹈中,都可以看出康巴人的刚毅豪放,质朴粗犷,乐观爽直。锅庄是西藏常见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多见于农牧区。锅庄的音乐以淳朴明亮、奔放流畅为特点,歌词内容极为丰富,舞者如一只只雄鹰,翱翔在蓝天之下,无拘无束;时而快速腾挪,时而衣袖挥舞,豪放不羁,自由奔放。创造出一种群体的气势,一种力量的美。包括弦子在内的三大舞蹈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
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藏戏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