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巴黎和约》引爆了五四运动,它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的(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P251
2、1920年8月,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首先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发起组、核心、纽带),推陈独秀为书记,组织部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

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邓中夏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

1920年秋至1921年春,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先后成立了党的小组。

在此期间,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先后在中国留学生中也成立了共产党小组。

P264
3、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马林也出席了。

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4年1月1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以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同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P277
4、1925年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各地方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蒋介石逃到台湾,这是中国政府正规军队的建制。

P295
5、戴季陶主义
1925年六七月间,戴季陶在上海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了“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被称为戴季陶主义。

他宣扬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调和,宣扬团体游“排拒性”,反对共产党跨党,反对国共合作,说什么:“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体不固;团体不固,不能生存。

”戴季陶主义的出炉,是统一战线分裂的前兆。

(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P302
6、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主要是利用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和右派军官进行的。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李之龙通知海军局迅速派三艘得力兵舰开赴黄埔,李之龙当即派出中山、宝璧二舰前往。

中山舰等尊灵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却诡称“并无调遣该舰之命令”。

并以此为借口,擅自宣布广州市戒严,逮捕了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派人监视汪精卫,拘捕了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全部共产党员,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O事件”。

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打击了汪精卫,排挤了中国共产党。

P303
名词解释: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为借口,扣押中山舰,逮捕了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拘捕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

对这次阴谋事变,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依靠工农、联合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击,打击蒋介石反动气焰以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但陈独秀却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使蒋介石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
这是他篡夺国民党军权的开始。

这次反革命政变史称“中山舰事件”
7、东北易帜
1928年,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于七月中旬派人同蒋介石的代表在北平达成协议,预定在1928年7月21日易帜。

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未能实现。

在东北政局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张学良等人相继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借机分裂和占领中国东北的种种阴谋,逐步稳定了东北局势。

12月29日,张学良终于通电全国,宣布即日起“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至此,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P313
名词解释: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于1928年12月29日,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史称东北易帜。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8、训政体制
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标志着训政的开始。

这次会议决定以五院制的政治体制改组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消弱地方的党政军权。

1928年10月8日,经过修订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公布实施。

修订的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采取“合议制”,由主席和委员12—16人组成,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并设国务会议处理政务,解决院与院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

比西方的三权分立多了考试院和监察院。

无缘的建立是逐步进行的,至1931年2月监察院正式成立,以“党治”为原则,以五院为基础的国民党训政体制基本完成。

P317
9、《训政时期约法》
蒋介石与1931年5月5日召开了国民会议,会上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并与6月1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公布施行。

《训政时期约法》共8章89条。

其中规定中华民国国体永为统一共和国。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约法》在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无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民有“宗教信仰、迁徙、通信通电、结社集会、发表言论及刊行著作等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还规定人民“依法”有请愿、诉讼、诉愿及行政诉讼等权利。

同时也要依法纳税服兵役及工役等。

《训政时期约法》已具备了宪法的特征,可说是国民党政权训政时期的根本大法。

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的形式对民主自由及人民权利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制定了国民生计和国民教育两章,表明重视发展国民经济和教育。

它在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上是一个进步。

但是,它还是以《训政纲领》为依据,把《训政纲领》原封不动的搬入约法并成为它的核心内容,进一步维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地位。

而对于人民的自由权利,则可随时以“法律”的名义加以干涉或剥夺。

它还赋予了国民政府主席以很大的权力。

国民党制定的《训政临时约法》并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约法,而是在某些民主词句掩饰下,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约法。

P321
10、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由翟秋白、李维汉主持,讨论和决定的内容为:第一,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国民革命后期党中央在处理同国民党关系问题、农民土地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等方面的错误进行了尖锐批评。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土地问题作为
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第三,选出了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革命从此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星期的历史性转变。

但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防止“左”倾情绪,反而容许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

经过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共开始拥有自己的武装。

P327
名词解释: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瞿秋白同志主持下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会议在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

但是会议在反“右”倾时没有注意到“左”倾情绪的滋生,以至后来瞿秋白发展了“左”倾盲动主义。

11、1930年,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征的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正确阐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它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P331
12、毛泽东地位的确立过程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进入政治局,六委员之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博古。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对于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做了结论,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否定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

会议该组了中央书记处,张闻天任总书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任书记处书记。

随后,在红军转战至川滇黔交界的“鸡鸣三省”一带,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军事,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标志着毛泽东进入军事领导核心)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P352
②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最后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提出了新阶段中的基本任务。

王稼祥参与了这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认可。

P427
③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完全确立)
1942年2月。

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6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主持的学习委员会,领导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整风运动从思想上使全党达到了统一,以毛泽东为首,在思想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1943年3月,中央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任书记处书记,毛泽
东有最终决定权,负责中央日常事务。

P453
中共七大(在思想上组织上均完全确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党章的一个最大特点。

在6月19日举行的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等13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5人为中央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

P510
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遵义会议后逐步确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和到党的七大在组织上、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

13、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动机:统一抗日
结果: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建立。

失误:张、杨对国内外局势了解不足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会议虽然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抗日方针,没有检讨过去政策上的错误,没有根本放弃反共立场,但开始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式上向着有利于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P363
我们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执行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P484
15、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形成,民族资本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国家垄断重工业)
⑴控制国家的金融系统
国民政府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首先是从控制金融系统开始的,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组件和改组“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P364
⑵币制改革(为统一货币,稳定经济秩序)
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束缚了工商、外贸等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外国银元在中国的大肆流通,严重侵害着中国的主权。

1933年4月5日,国民政府实行“废元改两”。

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政策,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后加入了中国农民银行)所反省的货币为法币。

法币政策的推行,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屡议而未果的币制改革,法币代替银元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货
币,缓解了当时的金融危机,扩大了货币流通范围,使得外汇平稳,物价回升,银行储蓄和放款增加,活跃了金融,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复苏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

同时,法币政策的实施也是对日本侵略者企图把华北经济卷入“日元集团”的一种防范和抵制,并成为华北危机以后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对日经济作战的一种武器。

P366
16、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
中国政府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抗战的态度:蒋介石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保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同时还强调“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被逼迫承认伪满洲国,裸购桥事变)。

P398
17、洛川会议
为了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并具体制定知道抗战的纲领和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一直到1946年5月4日,《五四指示》);保卫、巩固和建设陕甘宁边区,时期成为抗日民主的模范地区。

会议成立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实际称为主席)。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正确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制定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从而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P401
名词解释: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会议指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必须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18、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代表大会,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敌后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P419
19、中国政府采取的抗日政策:“持久消耗战”“以时间换空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P421
日本:速战速决→→以华制华
20、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的各项政策P449
⑴三三制。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的左派人士、中间派人士在政权机关中各占1/3,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从政治上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中间力量,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克服困难,团结抗日有重大作用。

⑵减租减息。

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要求地主、债主减租减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同时要求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地主、债主对土地财产的
所有权。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地区实行不够彻底。

1942年1月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总结了经验和问题,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各根据题深入普遍掀起此运动。

减租减息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⑶精兵简政
⑷拥政爱民,拥军优抗
⑸统一领导
21、皖南事变(只谈结果)P483
194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电诬称新四军“抗命叛变,逆迹昭彰”,宣布撤销其番号,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是为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中共立即予以反击。

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动员各地掀起抗议活动。

在重庆的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国民党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挽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诗,怒斥其暴行。

同年中共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命令,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

名词解释: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

国民党当局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

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突遭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①是国民党无法容忍中共力量无限扩大的必然结果;②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而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有关。

2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P513-514
①不平等条约被废除
英美等国在中国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为取得与中国合作抗日,也为了抵制日本散步的“盟国内部不平等”的宣传,决定放弃治外法权等在华特权,与中国改订新约。

1943年1月11日,国民党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

在美英与中国订立新约后,西方各国纷纷效法,使中国收回了一部分主权。

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也是中国走向完全独立平等的国际地位的第一步。

但中外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状态。

②开罗会议
美英苏中四国于1943年10月30日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宣言的发表为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中国四大国之一的地位,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四个发起国之一,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又于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在开罗召开会议,讨论远东问题。

开罗宣言于12月1日正式发表。

宣言表示必须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为此三国将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开罗会议对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敌后亚洲及世界的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中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的国际会议中级别最高的一次,也是蒋介石参加的唯一一次盟国首脑会议。

这一切使中国对外关系有所加强,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3、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P519
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战场始终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一直抗击和牵制着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和海空军。

中国抗战还打乱了日本的“北进”、“南进”计划,一方面使日军无力“北进”,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另一个方面也延缓了日军“南进”时间,大大减轻了日军对英、美等国军队的压力,并出兵缅甸与盟军协同作战。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共计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去的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是中华民族最终战胜一切入侵的帝国主义,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关键一环,是中华民族重新奋斗的转折点。

24、重庆谈判P527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5、1946年1月10日,在停战协定签订的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于1月31日闭幕。

这是民主政治的先声。

P530 26、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发出由刘少奇起草的《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确定党和军队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即将主攻方向放在北方,特别的东北,在江南则取守势。

P235
27、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土地问题。

为此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把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P523
28、在同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目的是为了鼓舞斗志。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P538
29、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