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 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 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 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 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 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 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
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 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
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
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 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 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 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 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 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 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 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当日晚11时36分,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往永登县拉煤的司机张 先生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闪过, 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边停住,看 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米尾巴由西向东而去。 在兰州工坪区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说,他看到院子突然变得通红, 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天空中有一片红色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 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区西柳沟的米先生说,他正在休息,突然 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当时他还以为地震了。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 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 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
如何拟写新闻的主标题
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
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 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 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 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
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迚行整合、归纳、概括,
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本文的独特之处
例如:
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
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 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 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
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
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 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 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消息的构成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 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
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紧接的 是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 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把次要 的消息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 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倒置的金字塔。 “金字塔结构” 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 “悬念结构” 往往抓住读者急于了解事实结果的心理,抓 住事件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把读者一步一步引向 事件的高潮。 “自由式结构”
短新闻两篇
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特 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 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 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 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消息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 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消息的标题
• 单行 • 双行 • 多行
请找出文中最打 动你的一段话,说说 你的阅读感受。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 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 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 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 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 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 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 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新闻的特征
• 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 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 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 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 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 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 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 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 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 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 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 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
•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 7时45分,降旗仪式; • 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现在,我们就根据新闻要素,以“导语”为搜寻 概括的重点,同时兼顾其它内容,筛选答题信息点: 时间:分别有“2004年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 右”、“当日晚11时36分”、“12日下午3时”,其 中,第一、第二个时间都是最重要的时间信息,其实 是同一个信息,如果要受字数的限制,还应该压缩或 改变说法,这里可压缩为“12月11日晚”。 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人物(对象):兰州警方、张先生、冯先生、米 先生。其中,兰州警方是主要的。 事件(过程、结果):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寻 找关键性动词。这里有“出现”、“爆炸”、“震 感”、 “搜寻”等。 原因(目的):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 落。这一点不是主要点,可以略去。 12月11日晚,兰州警方连夜搜寻不明飞行物。
——普利策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 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 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 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 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 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 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 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 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 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 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 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 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 的多是犹太人。
消息主体的结构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 种参不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 叧是纯客观记叙,丌掺杂自己的感情和 判断,叧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 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戒 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 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 要点和要旨 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 新闻事实的主体。
新闻写作练习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
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 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 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 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 内陆冰盖之巅。
中国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 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 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 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 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 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 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 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 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 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 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 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 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5字)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 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 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 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 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 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总结
•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 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 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 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 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 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双行标题有两种写法
百事新星大赛频出明星脸
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叨肩题、眉题)
(引题) (正题)
“周杰伦”亮相南京 面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戓
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叨辅题、子题)
(正题) Hale Waihona Puke 副题)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 内容或主题思想。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 介绍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 补充、说明作用。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 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 含16字) 本报讯(记者 李丹)通过对成都市6个区县20余家企 成都市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或“成都市水环境质量亟待提 高”、“成都市水环境问题很多亟 待解决”)
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成都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 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成都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 严重污染。数据显示成都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 率提高了,但锦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 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 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 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 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成都市应认真研究解决锦江污染问 题,把整治锦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 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 的情况
•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 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 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 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 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 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 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 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 的罪行。
《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与平常我 们看到的新闻报道有 什么不同?
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即“五个W”: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为什么)。
新华网兰州2004年12月12日电 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甘 肃省兰州市夜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去,随即 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兰州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地方出现强烈的震感。 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为此兰州警方抽调大批警力连 夜进行搜寻。
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 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 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 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 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 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 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 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 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 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 段或语句。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
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 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
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
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 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 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 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 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 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 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 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当日晚11时36分,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往永登县拉煤的司机张 先生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闪过, 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边停住,看 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米尾巴由西向东而去。 在兰州工坪区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说,他看到院子突然变得通红, 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天空中有一片红色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 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区西柳沟的米先生说,他正在休息,突然 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当时他还以为地震了。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 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 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
如何拟写新闻的主标题
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
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 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 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 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
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迚行整合、归纳、概括,
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本文的独特之处
例如:
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
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 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 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
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
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 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 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消息的构成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 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
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紧接的 是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 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把次要 的消息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 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倒置的金字塔。 “金字塔结构” 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 “悬念结构” 往往抓住读者急于了解事实结果的心理,抓 住事件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把读者一步一步引向 事件的高潮。 “自由式结构”
短新闻两篇
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特 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 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 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 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消息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 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消息的标题
• 单行 • 双行 • 多行
请找出文中最打 动你的一段话,说说 你的阅读感受。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 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 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 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 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 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 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 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新闻的特征
• 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 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 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 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 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 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 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 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 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 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 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 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
•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 7时45分,降旗仪式; • 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现在,我们就根据新闻要素,以“导语”为搜寻 概括的重点,同时兼顾其它内容,筛选答题信息点: 时间:分别有“2004年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 右”、“当日晚11时36分”、“12日下午3时”,其 中,第一、第二个时间都是最重要的时间信息,其实 是同一个信息,如果要受字数的限制,还应该压缩或 改变说法,这里可压缩为“12月11日晚”。 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人物(对象):兰州警方、张先生、冯先生、米 先生。其中,兰州警方是主要的。 事件(过程、结果):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寻 找关键性动词。这里有“出现”、“爆炸”、“震 感”、 “搜寻”等。 原因(目的):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 落。这一点不是主要点,可以略去。 12月11日晚,兰州警方连夜搜寻不明飞行物。
——普利策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 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 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 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 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 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 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 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 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 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 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 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 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 的多是犹太人。
消息主体的结构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 种参不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 叧是纯客观记叙,丌掺杂自己的感情和 判断,叧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 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戒 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 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 要点和要旨 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 新闻事实的主体。
新闻写作练习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
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 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 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 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 内陆冰盖之巅。
中国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 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 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 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 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 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 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 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 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 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 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 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 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5字)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 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 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 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 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 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总结
•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 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 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 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 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 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双行标题有两种写法
百事新星大赛频出明星脸
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叨肩题、眉题)
(引题) (正题)
“周杰伦”亮相南京 面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戓
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叨辅题、子题)
(正题) Hale Waihona Puke 副题)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 内容或主题思想。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 介绍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 补充、说明作用。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 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 含16字) 本报讯(记者 李丹)通过对成都市6个区县20余家企 成都市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或“成都市水环境质量亟待提 高”、“成都市水环境问题很多亟 待解决”)
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成都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 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成都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 严重污染。数据显示成都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 率提高了,但锦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 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 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 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 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成都市应认真研究解决锦江污染问 题,把整治锦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 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 的情况
•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 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 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 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 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 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 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 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 的罪行。
《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与平常我 们看到的新闻报道有 什么不同?
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即“五个W”: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为什么)。
新华网兰州2004年12月12日电 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甘 肃省兰州市夜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去,随即 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兰州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地方出现强烈的震感。 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为此兰州警方抽调大批警力连 夜进行搜寻。
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 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 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 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 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 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 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 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 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 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 段或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