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中国”一词至少可追溯至西周,最初仅指洛阳一带中原核心地区,后来逐渐演变成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本文所谓“早期中国”,实即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简称,是指商代晚期以前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彼此交融联系而形成的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是商周王朝乃至于秦汉帝国得以建立的地理、文化和政治基

础,也可以称其为“早期中国文化圈”[1]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以中原为核心,并且至少自五帝以来就基本前后相承、连续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认识。但自晚清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中国弱势地位的显现,疑古思潮在国内外渐成风气,这一认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王国维、徐旭生等对古史的研究整理,以及20世纪20年代以来殷墟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极端的疑古思潮已经淡出史学领域,商代晚期以来的中国史基本为信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商代晚期以前等观点已成学术界共识,但商代晚期以前是否存在文化意义上连续发展的早期中国,或者这个早期中国有着怎样的文化格局、特质和发展过程,都还没有

定论或者不很清楚。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热烈讨论中,主要由中国学者进行的绝大部分研究都直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或国家起源的时间、标志、过程等,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早期或古代的“中国”这个概念本身需要加以深究。这当中张光直提出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经形成“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2];严文明认为中国史前文化具有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特点,并且存在“重瓣花朵式的格局”[3];苏秉琦指出先秦时期存在

“共识的中国”[4]

。可以说已经初步搭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基本框架。但所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或“重瓣花朵式的格局”的空间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待系统梳理。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植根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持续约200万年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铲形门齿等后世蒙古人种的特征普遍存在,砾石-石片工业传统贯穿始终,而南方砾石石器、北方小石器的差别也长期延续,表现出人类进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摘要:商代晚期以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根植于旧石器时代,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经历了古国时代、王国时代等发展阶段。早期中国存在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质,具有有主体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经历了有起伏有分合的连续发展进程。关键词:早期中国;庙底沟时代;文化格局;多元一体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5)03-0067-08

韩建业

(北京100191)

江汉考古2015.3/总第138期考古研究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作者:

化、文化发展上显著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特征[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秉琦说:“中国人的主体部分是东亚大陆土著居民,是北京人后裔;中国文化是有近200万年传统的土著文化”[6]。

至约公元前18000年华南和长江流域交界地带进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9000年新石器文化拓展至中国中东部地区并形成五大文化区或五大文化系统,即华南文化区的绳纹圜底釜文化系统、长江下游文化区的平底盆-圈足盘-双耳罐文化系统、中原腹地文化区的深腹罐文化系统、黄河下游文化区的素面圜底釜文化系统和华北东北文化区的筒形罐文化系统[7]。五大文化系统之外其他地区还仍停留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

尽管分属不同文化系统,但也不能藉此而对这些文化统一性的一面有所忽视。实际上不但新石器时代早期各文化系统的陶器有同出一源的可能性[8],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和同时的旧石器末期文化、中石器文化之间也并非天壤之别:虽然长江流域、华北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群已经种植水稻和黍类作物,但也还处于初始阶段,在食物结构中所占分量有限,可能只是采集渔猎经济的补充。

从整体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农业、陶器(陶容器)和磨制石器的地区,而且三者基本上是以组合的方式同时出现。虽然三者的最初发生不见得就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互相关联。这为中国此后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农业地区、最发达的陶瓷器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农业需要定居,需要不断调节社会内部以保持稳定,而不需要无节制的对外扩张,这使得中国文化逐渐形成质朴稳健、注重整体性思维、重视传统、稳定内敛的特质。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约公元前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尤其约公元前62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以后,各文化区交流明显频繁起来,中原裴李岗文化强势扩张[9],长江流域彭头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东进西渐[10],从而整合成四个文化区或文化系统,即黄河和淮河上中游文化区的深腹罐-双耳壶-钵文化系统、长江中下游-华南文化区的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华北-东北文化区的筒形罐文化系统三个大文化系统,以及泰沂以北地区的素面圜底釜文化系统一个小文化系统(图一)。这当中三个大文化系统已和严文明归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三个系统大致吻合[11]。

不仅如此,通过裴李岗文化的强烈扩张和影响,还使各文化区边缘都开始互相接触融合,几个文化系统发生一定的联系。无论是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还是华北的磁山文化,其临近裴李岗文化的边缘地区都开始出现较多泥质素面的壶、钵等裴李岗文化因素。这样一来几个文化系统就具有了一定共性,从而形成雏形的初具圈层结构或者“重瓣花朵式”结构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说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已经萌芽。此后在中国大部才会出现普遍的认同观念和以中原为核心的历史趋势[12]。

这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已经存在互补型的南稻北粟二元谷物农业体系,兼养家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化圈;有着丰富的陶器和讲究的器用生活,尤其核心区裴李岗文化发明了早期中国第一标型器——专门炊器鼎;出现早熟的木器手工业和梁架结构房屋;出现东西二元彩陶、似文字符号以及八角星纹、兽面纹等蕴含深意的图像;形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世俗化的信仰体系、多层次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当时社会虽然还处于比较平等的状态,但一些较专业的神职人员的地位已经开始凸显出来。

约公元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强。其一,黄河下游和淮河中游地区文化整合为北辛文化[13],后在北辛文化影响推动下产生初期仰韶文化[14],使得黄河流域和淮河上中游地区文化出现较为统一的面貌,形成瓶(壶)-钵(盆)-罐-鼎文化系统。其二,长江中下游-华南文化区的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在古老传统的基础上继续交融发展。长江中游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一期的印纹白陶传播到下游马家浜文化,反之,马家浜文化的石钺、三足盘等因素见于长江中游。此外,发源于长江中游的印纹白陶等还见于华南珠江口沿岸。其三,随着仰韶文化

的北向扩展,华北地区已经成了瓶(壶)-钵(盆)-罐-鼎文化系统的天下,筒形罐文化系统北向退缩形成东北文化区。这样,早期中国三大文化系统正式形成。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区虽然基本平行发展,中原地区核心作用反而不如前明显,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继续发展。此时两大农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农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玉器崭露头角,中国特有的玉文化传统正式形成。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分组房屋和凝聚向心聚落结构[15],还是大溪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排房,都将主要建筑秩序井然地安排在一个特定空间内,有的外周还有环壕或者城垣,在强调集体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

图一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文化区系(公元前6200~前5500年)

Ⅰ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Ⅱ深腹罐-双耳壶-钵文化系统Ⅲ素面圜底釜文化系统Ⅳ筒形罐文化系统

1~4.筒形罐(盂)(磁山T96②:38、25、兴隆洼F171④:10、F180④:8)5、10.深腹罐(白家T309③:4、裴李岗M37:3)6~9、13、14、16、18、20、25.钵(白家T204H25:1、T116H4:2、T117③:4、T121③:8、裴李岗M38:11、M56:4、彭头山T5⑤:4、F2:1、后李H1546:1、跨湖桥T0410湖Ⅲ:17)11、22.壶(裴李岗M100:10、后李H1677:1)12.鼎(贾湖H104:6)15、17、19、21、23.釜(罐)(彭头山H2:47、H1:6、后李H3827:1、H3832:1、跨湖桥T0411⑧A:132)24.双耳罐(跨湖桥T0411⑧A:24)26.圈足盘(跨湖桥T0513⑨C:2)(均为陶器)

妙。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平等友善、爱护弱小、重视集体、秩序井然的时代。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

约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从晋南豫西核心区向外强力扩张影响,以前的三大文化系统的格局大为改观,中国大部地区文化交融联系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其空间结构自内而外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区在晋西南豫西及关中东部,即仰韶文化东庄类型-庙底沟类型分布区和泉护类型东部,最具代表性的花瓣纹彩陶线条流畅,设色典雅。向外是主体区即黄河中游地区,也就是除核心区之外的整个仰韶文化分布区,花瓣纹彩陶造型因地略异,线条稚嫩迟滞,其中偏东部彩陶多色搭配,活泼有余而沉稳不足。再向外是边缘区即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仰韶文化的邻境地区,时见正宗或变体花瓣纹彩陶,但主体器类仍为当地传统(图二)[16]。

可以看出,这个三层次结构共同体的核心区和主体区基本就是此前的黄河流域、华北和淮河上中游文化区,换句话说它主要是在瓶

图二庙底沟时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公元前4200~前3500年))

Ⅰ.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Ⅱ.早期中国文化圈Ⅲ.筒形罐文化系统

A.核心区B.主体区C.边缘区

1、7、1

2、13.盆(章毛乌素F1:4、庙底沟H11:75、胡李家T1②:1、H14:2)2、8、20.罐(章毛乌素F1:2、庙底沟H322:66、蜘蛛山T1③:47)

3、10、1

4、16、22.钵(章毛乌素F1:6、大地湾T1③:1、胡李家T1004②B:3、城头山H210:3、西水泉H4:2)4、9、11.瓶(庙底沟T203:43、大地湾F2:14、QD0:19)5.釜(庙底沟H12:112)6.灶(庙底沟H47:34)1

5、23、27.鼎(城头山M665:2、大汶口M1013:5、崧泽M10:3)17、24、28.豆(城头山M678:4、大汶口M2005:49、崧泽M30:4)18、25.杯(城头山M679:3、大汶口M2002:8)19.筒形罐(西水泉F13:31)21、2

6、29.壶(西水泉H2:21、大汶口M1013:2、崧泽M30:3)(均为陶器)

(壶)-钵(盆)-罐-鼎文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边缘区则包括了新整合而成的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的鼎-豆-壶-杯文化系统,以及东北南部和西部的筒形罐-彩陶罐-钵文化系统。在这个三层次结构的共同体之外,还有华南的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东北的筒形罐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都和上述三层次结构共同体互有联系。如果站在现代中国的角度,那实际上已经是第四层次了。

庙底沟时代的这个三层次的文化共同体,与商代政治地理的三层次结构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7]。该共同体无论在地理还是文化上,都为夏商乃至于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称为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标志着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的正式形成。此时两大农业体系走向成熟,陶器、玉器、漆器和丝织品等“中国”特色器物繁荣发达,彩陶盛行。

庙底沟时代中原核心区仰韶文化出现大型“宫殿式”房屋,社会地位分化显著而贫富分化、社会分工有限;东部诸文化-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出现随葬大量玉器和陶器的大墓,社会地位分化、贫富分化、社会分工都很明显;而北方地区仰韶文化则不但看不出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就是社会地位分化也很不明显。当时已具家族凸现、男权军权凸现等一般趋势,又初步形成社会发展的三种不同模式,开启了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先河。我们可将这三种不同模式分别称之为“中原模式”、“东方模式”和“北方模式”[18]。这种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是早期中国文化有中心的多元一体特点的又一种表现方式。

人们不禁会问: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庙底沟时代,如何会形成范围如此广大的早期中国?强势的核心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其文化因素渗透到周围地区,使其认知成为周围广大地区的主体认知?或许战争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此后这种认同趋势得以长期延续,显然与中原核心区令人仰慕的文化特质和足

以服人的文化策略有关。“中原模式”稳定内敛、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决定了其社会政治的本质特点在于协调稳定内部秩序,被认为中国文化一大特征的礼制应当在此时才真正出现;决定了其社会管理基于血缘关系,由近及远,按照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尊重各地区不同文化,形成一种有着相当稳定结构的文化共同体,最初期的“朝贡体系”或许已经萌芽;决定了其主张“王权”而非“霸权”,主要依靠优秀文化的辐射影响而非军事经济干预。

约公元前3500~前1800年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古国时代。

大约公元前3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即仰韶后期,中原核心区实力减弱,难以对周围文化产生强力影响和辐射,周围文化就各自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对当时的中原文化来说,正好有机会吸收更多周围文化因素,不过其对传统的维持也比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要顽强。对于周围文化来说,终于有更多机会变革和创新,但总归基于原有基础。总体上此前形成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得到继续发展,并未因为中原核心区的衰弱而解体;不仅如此,由于周围文化向更外缘的大幅度扩展,早期中国的范围也得到更大扩展。这是文化上中国和政治上中国很不同的地方。

仰韶后期粟作农业扩展至河西走廊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稻作农业扩展至广东北部,甘青等地则出现源自西方的家羊的养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磨光黑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及红山文化、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精美绝伦,冠绝一时。尤其玉器异常发达,成为早期中国东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值得关注的是此时彩陶在大部地区衰落而文字符号兴起,这或当与社会普遍复杂化的背景相关。“中原模式”、“东方模式”和“北方模式”的特征更加凸显,同时普遍存在社会分化、家族凸显、男权军权凸显等

一般趋势。东方模式如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应当已经出现初始国家组织,能够对较大地域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管理,已进入初始文明社会阶段;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贫富分化虽然不很明显,但也未尝不能对较大地域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管理,社会发展阶段与东方模式大体一致。

当时的中国出现很多地区中心和强势文化,如以良渚遗址群为核心的良渚文化、以石家河遗址群为核心的屈家岭文化、以大汶口墓地和丹土城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以牛河梁遗址群为核心的红山文化、以西坡大墓为代表的仰韶文化西王类型、以大地湾乙址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等。苏秉琦曾提出“古国-方国-帝国”的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之路[19],严文明调整为“古国-王国-帝国”[20],王震中修正为“邦国-王国-帝国”[21]。我们可称此时这些互不统属的小国并存的时代为早期中国的古国时代或邦国时代。

另外,此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主要通道有青藏高原南北侧的“彩陶之路”南道和北道,如马家窑文化就通过南道影响到南亚的克什米尔,西方的羊等因素则传播到甘青地区[22]。中西交流为早期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约公元前2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在新兴的海岱龙山文化的带动下,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明显加强了重新整合的趋势,龙山时代到来[23];以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界,还可以将其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24]。龙山时代诸文化实际是新时期文化上早期中国的主体文化,而西部的马家窑文化等则已经变成早期中国的边缘文化。

龙山时代中原北方地区广见源于西方的小麦、绵羊等,多元化经济趋势进一步加强,为其文化崛起埋下了伏笔。此时形成以鲁东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灰黑陶文化圈,鼎、鬶、盉、鬲、甗、斝等典型“中国”式三足器的大范围扩展,说明“中国”式烹饪饮食方式走向成熟并逐渐普世化。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普遍发现铜器,特别是中原地区铜容器的发现,表明已经拥有泥质复合范铸造技术,已形成中国特色的铜器铸造传统。文字明确出现,而且还不止一个系统。社会变革趋势进一步加剧,三种模式得以延续并互有交融。

龙山时代大江南北形成多个以大型城垣等中心聚落为核心的地区中心,很多已经进入初始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每个考古学文化至少有一两个这样的中心,中心之间虽互有影响,但总体并非统属关系,呈现出群雄并起、各领风骚的时代风貌,因此仍属于“古国时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趋于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风光不再,石家河文化也开始走下坡路,中原核心区则再度崛起,其对外影响逐渐加强:龙山前期陶寺文化的发展程度难有其匹,其文化影响至少及于中原龙山文化大部地区,颇有核心文化的样子,或许已经进入雏形王国阶段[25];龙山后期王湾三期文化向周边大幅度扩张和强烈影响,造成石家河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范围的空前扩大。总体上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又大致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圈。

约公元前1800~前1300年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王国时代。

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从中原核心区向外强势影响,使得文化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再次交融联系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共同体,其空间结构自内而外至少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郑洛核心区,有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超大型中心聚落和成组大型宫殿,拥有较多体大精致的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第二个层次主要是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偏晚还延伸到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也就是核心区之外的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分布区,有东下冯、垣曲商城、台西、盘龙

城等大型中心聚落和若干区域性中心,青铜礼器、玉礼器体小量少且不如核心区精致。第三个层次是周围的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长江上游、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包括岳石文化、马桥文化、吴城文化、三星堆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有城子崖、吴城、三星堆、石峁等超大型或大型中心聚落,形成若干地方中心,有少量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第四个层次是再外围的华南地区、西北甘青宁地区、东北北部地区,包括黄瓜山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等,缺乏高级别聚落和礼器。此时中原腹地伟大复兴,达到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真正的王国阶段,周围各层次文化则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原腹地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大地上再度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圈,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空间范围和统一性方面得到显著发展。这个时代可称“二里头-二里冈时代”。

此时西北地区畜牧经济和青铜文化迅猛发展,这使得原先文化低迷的广大北方地区迎来了人类发展的高潮,并刺激和推动了中东部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这是自从“新石器时代革命”以后中国文化格局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堪称一次“青铜时代革命”[26]。当时中国青铜器大致可分为两大传统,一是以工具、武器、装饰品为主的西方或北方传统,二是以容器、武器为主的中原传统。另外,甲骨文系统-古汉语文字系统于此时正式形成。

二里头-二里冈时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以中原和西方两种社会发展模式最具代表性。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早期中国主体区的社会发展以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为代表。中原核心地区出现超大型中心聚落,周围各地区涌现出不少超大型或大型中心聚落,形成若干地区中心。出现专门的宫城和成组宫殿,反映已经初步形成宫室制度。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漆器、骨器等制作技术高超且更加专业化,社会分工显著发展。总体看中国中东部社会出现显著的社会变革,已经进入成熟文明社会阶段;在宫室、墓葬、器物等方面都表现出相

当的世俗性、层级性和秩序性,当为礼制日渐成熟的反映;以前社会发展三大模式逐渐融合,形成新形势下的“中原模式”,且范围几乎可以囊括中东部各地。而西部边缘新疆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诸文化一般都有大规模公共墓地,墓葬在大小和随葬品数量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总体显示出较为平等的氏族社会的景象。这些文化还流行偶像崇拜,工具、武器发达而缺乏礼器的现象也与中原全然不同。总体上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或可称之为“西方模式”。

总体来看,商代晚期以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根植于旧石器时代,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经历了古国时代、王国时代等发展阶段。早期中国存在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质,具有有主体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经历了有起伏有分合的连续发展进程。文化上早期中国特征特质的形成,与中国相对独立、广大多样、以两大河流域为主体、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有莫大关系;而其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也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这当中很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气候暖湿引起中原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早期中国的形成,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气候转冷造成初始文明社会的全面兴起,而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冷期则引发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和成熟文明的出现。究其原因,无论是气候转暖或趋冷,相对于地理环境广大多样的早期中国来说,并非整体趋于适宜或恶化;气候变迁本身并不能引起整个早期中国文化的兴盛或衰落,只是为文化变迁提供契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G007)、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IDHT20140507)

注释:

[1]韩建业:《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第65~71页。

[2]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6页。

[3]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第38~50页。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第161页。

[5]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第38~50页;吴新智:《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人类学学报》第17卷第4期,1998年,第276~282页;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13~316页。

[6]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4~123页。

[7]韩建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4月,第24~36页。

[8]张弛:《中国南方的早期陶器》,《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9]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第11~15页。

[10]韩建业:《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第62~66页。

[11]严文明:《中国古代文化三系统说——兼论赤峰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17~18页。

[12]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第41~47页;韩建业:《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第59~64页。

[13]韩建业:《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第47~51页。

[14]韩建业:《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6~35页。

[15]巩启明、严文明:《从姜寨早期村落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第63~71页。

[16]韩建业:《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第59~69页。

[17]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韩建业:《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卷,2003年6月,第84~96页。

[19]苏秉琦:《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6~251页。

[20]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第1期,第49~54页。

[21]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28~32页。

[22]韩建业:《“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第28~38页。

[23]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第41~48页。

[24]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第1~22页;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第179~204页。

[25]韩建业:《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第11期,第71~78页。

[26]韩建业:《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第66~70页。

The Origin,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Early China"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Han Jianye

(Beijing)

Abstract:Before the late Shang Dynasty,early Chinese culture was rooted in the Paleolithic,and bloomed during the middle Neolithic(around6000B.C.E),formed in the Miaodigou era(around4000 B.C.E),and experienced an evolutionary course from the time of ancient states to the time of kingdoms. Early China has several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such as agriculture-oriented ideology,introverted cul-ture,holistic thinking,and ancestral worship.The cultural structure of past Chinese culture is multiple but integrative,while the evolution of it is continuous but unstable.

Keywords:early China,the Miaodigou era,cultural structure,multiple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校对:蔡丹)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都跟龙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就是龙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各时期的龙崇拜的不同,演绎了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龙的原型和龙崇拜的发展历程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方向。龙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中国历代人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现代社会任然保持了一部分古代龙崇拜的的影子,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起源、龙崇拜、龙文化、发展 根据中国考古现在掌握的资料和古代的一部分民俗资料、文化传承来看,龙的主要形貌特征是蛇身。在秦汉以后,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古籍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南宋罗愿《尔雅翼》所载画龙口诀“三停九似说”也说到“项似蛇”,其次,从出土的文物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出土的有关龙的文物都是马头蛇身,由此可见,中国龙的原型只能是蛇。 但这又引发一个思考,蛇一直被认为是五毒之一,甚至被当做五毒之首。为什么让人们害怕的动物最后成为人们的图腾和精神象征呢?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禁忌某物或者祟拜某物。人们禁忌某物,一定是由于人们认为该物有某种特殊之处,不能冒犯、亵渎,不能惹它生气,否则就会招致灾祸;人们崇拜某物,也一定是由于人们认为该物有某种特殊之处,预期能够给人们带来某些好处。人们总是根据自

己的需要制造神灵崇拜、向神灵祈求和索取的。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铁的规律。中国的人民崇拜以蛇为原型的龙也就不难解释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古代的科技没有这么发达,很多的现象难以解释,人们就只能以最纯真的方式来表达最深的感受,崇拜油然而生,祈求在祭拜中得到保佑。中国人有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方面喝雄黄酒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更含着深深地文化。雄黄酒一般用雄黄、大蒜、酒和米潲水制成。雄黄,又名石黄、鸡冠石,性温,味苦,有毒。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可治疥癣恶疮、虫蛇叮咬等病症。大蒜也具有杀虫灭菌的作用。酒和米潲水的气味都很浓烈、刺鼻。正因为这样,雄黄酒便用来驱除蛇蝎等毒虫,同时也用来辟邪御凶。其次,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后,需要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一方面是填补精神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希求能得到保佑。跟人们最近的莫过于生产生活,人们为了祈求能有风调雨顺的气候以保证自己的生产,跟“雨”息息相关的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这也就能解释在古代的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龙王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古典故事了。 龙虽然与蛇有很多共同的方面,龙的原型是由蛇发展而来,但是龙形貌的变化却不是完全遵照蛇形,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在蛇身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如:濮阳蚌塑龙和黄梅卵石龙都是一前一后两条腿。世界上哪会有这种怪物?这就说明:龙的形貌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是逐渐将很多动物形貌特征拼凑起来的、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一前一后两条腿便是龙形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 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 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 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 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 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 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 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 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 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 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 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 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 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国龙的起源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 但真正的龙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的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了。在远古时代,人们常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他们崇拜它们,祈求得到它们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 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说法很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年在河南省淄阳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了,人称“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还出土了一个玉龙,样子很漂亮,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教学内容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探索茶文化的人越是越来越多,茶文化的知识众多,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关于中国汉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摘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3917047.html,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作者:付华丽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5期 李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后两章立足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饮食、节庆、婚俗进行了詳尽的阐释,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坚持从宏观到微观。该书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在绪论部分宏观性地介绍了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又用了四个章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等,同时又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领域作了微观上的详尽介绍。有繁有简,详略得当,有浅有深,深入浅出,引导读者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坚持从纵向到横向。该书在理论框架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时,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说明,又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形成了横纵联合的理论结构,理论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同时该书还有很多颇有见识的观点,特别是对“美美与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国际观,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反映,同时还是对文化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再研究与再论述,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该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涵盖大量知识点,且语言平实通俗,简单易懂,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该书在编排上采用简明的方式,用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趣味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思想积极,观点创新,对指导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 (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 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 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 ?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 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 ?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艺术 信仰崇拜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货物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原始先民的婚姻 ?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发展轨迹:多偶婚---对偶婚---单偶婚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