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文献内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茶道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道的崇尚。

它通过泡茶和品茶的仪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茶道领域的经典之作,由陆羽所著。

它被誉为茶道的圣典,被视为中国古代茶文化总纲。

《茶经》共分三卷,主要介绍了茶的分类、制作、品尝技巧以及茶道的精神追求。

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茶道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对于理解和学习茶道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茶文化大典》《中国茶文化大典》是一部权威的茶文化著作,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编。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品种特点、制作工艺、品味技巧以及茶具的鉴赏等内容。

它不仅具备学术性和专业性,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茶道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书。

三、《中国茶道史》《中国茶道史》是茶道历史的一部权威性研究著作,由史学家杨祖光撰写。

本书详细讲述了自茶的发现和使用开始,到茶文化的形成和茶道的兴起,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它通过对茶道的历史演进和影响的分析,揭示了茶道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四、《茶文化与茶道》《茶文化与茶道》是一本由李敖撰写的茶道文化著作。

这本书采用独特的视角,结合作者自己的茶道体验和感悟,探讨了茶文化与茶道的内在关联和精神寄托。

它以流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茶道与人生、自然、艺术等领域相互联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茶道与生活相融合的美丽图景。

五、《茶道世家》《茶道世家》是茶道宗师饶永生撰写的茶道传记,它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茶道大师们的故事和精神成长历程。

这本书通过对茶道世家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理解的描摹,展现了茶道艺术的卓越魅力和独特智慧。

同时,它也为广大茶道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六、《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一本由李骏庭撰写的茶文化著作。

它以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全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创新。

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

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

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茶道作为一门精深的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茶道,许多书籍涵盖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经典书籍,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中国茶道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之一。

它由陆羽所著,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分类、选购、保存以及烹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曾经对后世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国茶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二、《百茶新谱》《百茶新谱》是中国现代茶道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茶道专家周易。

这本书主要从茶的品类、特点以及泡茶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书中配有精美的茶叶照片和泡茶示范,对于读者来说更加直观生动。

三、《茶•生活》《茶•生活》是茶道大师陈砺东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书籍。

陈砺东以自己丰富的茶道经验为基础,通过文字优美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让读者深入感受茶与生活的融合与交融。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陈砺东对茶道的独特理解,还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四、《周易茶经》《周易茶经》是茶道专家王周初所著,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茶道指南。

这本书从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品味等方面逐一介绍,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同时,《周易茶经》还配有丰富的茶叶图片和注释,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道的知识。

五、《茶的道路》《茶的道路》是茶道爱好者杨海英的心路历程。

她从自己的茶道修行经验出发,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融入书中,用诗意的文笔展示了茶道的魅力与哲学。

这本书虽然不是传统的茶道教材,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表达,让读者更深地领悟到了茶道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中国茶道的几本经典书籍的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茶的分类、选购、制作与品味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茶道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中国茶文化知识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你们又知道多少呢?下面给你们分享一些中国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中国茶文化知识1、茶文化知识之茶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2、茶文化知识之茶德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3、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如: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4、茶文化知识之茶联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是茶文化的一种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

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

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

5、茶文化知识之茶书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6、茶文化知识之茶具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中国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

中国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

中国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茶文化底蕴深厚,那么茶文化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1传统茶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摘要: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标志,几千年来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国人的审美和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显现。

传统茶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不仅为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赋予了设计作品以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从研究茶文化的内涵出发,以家居的设计为例,分析茶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环境设计;应用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室内空间设计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但现如今,由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正受到冲击,标准化、规范化的商品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室内设计呈现相趋近的态势,而原本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区域文化在这种冲击下出现变化。

这种情况不是设计行业所期望看到的,设计界更希望看到的是各种文化百花齐放,带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设计被发扬光大,可以说文化是设计的生命之源。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直至现在,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研究茶文化并将茶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茶文化泛指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以茶为媒介进行传播或者展现的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影响也是十分广泛,在文明、教育、贸易、医学等许多领域都体现了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文明进程角度看,茶文化是商品经济与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产物,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主要体现在品茗歌舞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侧重点在于一个“雅”字。

茶文化在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茶文化整合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哲理思想,并逐步转化成了各民族的一种特殊的礼俗,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分支。

中国茶道文化论文

中国茶道文化论文

中国茶道文化论文中国茶道文化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文化论文1浅析中国茶道中“和”文化特性摘要:“和”是中国茶道最重要的特性,茶道本身的构成要素茶叶、茶水、茶具体现了“和”文化特性。

从茶道自身发展看,在唐、宋、明、清茶道文化的发展中儒释道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儒释道精神中蕴含着“和”文化特性。

从中日茶道比较看,“和”文化也是日本茶道精神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与中国茶道文化“和”的含义有所不同。

中国茶道“和”思想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茶道儒释道传统文化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

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

”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由此可见,茶与水关系之密切。

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

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概论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概论
•东周时期:《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
•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
• 《飞燕外传》 所述: “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 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荼。 左右奏帝云, 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 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 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 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an)茶。或用葱、姜、枣、 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 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 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 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 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文献:明 张源《茶录》 明 许次纾《茶疏》
三、中国茶发展简史
•唐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西周: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 巴族地方出产 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云南《大理府志》:“点苍山……树之大者高一丈”。
《广西通志》:“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 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
野生的大茶树
① 西双版纳野生古茶树王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1962 年发现) 巴达大茶树。当时被誉为世界茶树之王。2012年 自然死亡(1700岁)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 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中国的茶文化的论文

中国的茶文化的论文

中国的茶文化的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有关中国的茶文化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摘要: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这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行为参照至关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团结协作之道,更是处世的终极之道。

个体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应归结为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小而言之,其实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种运用之妙。

关键词: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茶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最无私、最美好的恩赐。

茶的品饮之道以宽为其体,茶的品味之道以和为其魂。

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仪,又包含了以茶养廉之义,同时,亦包含了以茶明伦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1.1茶文化中生态自然的和谐所谓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蕴超然之气,独得自然和谐之机。

茶之一物,深刻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

大自然本就是和谐有序的浑然一体。

而茶�F则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态自然中的山川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因此,茶�F既是大自然和谐产物,又是大自然和谐的表率。

和谐既是中华民族弘传了数千载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

儒释道三教都将学究天人之际的和谐,视作一种最高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中国所特有的辩证思维精要,这种辩证思维精要,恰恰与茶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同时,二者之间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与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见,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人在草木间的悠然禅意,人即便是栖身于闹市之中,啜一盏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间的山水之韵。

显然,这种人乐活于草木之间的物我玄会的和谐,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亦是人与自然一期一会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

茶文化既饱含着生态自然的自体和谐智慧,同时更饱含着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谐智慧。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茶的起源与发展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据考古学家研究,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最初的药用植物,到逐渐被人们作为饮品品味和享受。

茶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绿茶、红茶、黑茶等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茶具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茶壶、茶杯、茶盘等都是茶具的代表。

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茶具的造型多样,有古朴典雅的紫砂茶具,也有精美华丽的瓷器茶具。

茶艺师通过茶具的使用和修养,展示了茶的精髓和文化内涵。

文人墨客与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古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品茶,他们以茶为良友,借茶来触发思考和灵感。

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文人墨客们驻足茶馆观人、品茶、作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茶文化氛围。

茶道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是一种将品茗、修身、修养、礼节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文化形态,通过茶的准备、煮制、品尝等环节,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茶道注重礼仪、忍耐、艺术,并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

茶道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茶室、茶席、茶具等都是茶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对茶的起源与发展、茶具文化、文人墨客与茶、茶道文化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对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的追求。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茶⽂化参考⽂献 中国茶⽂化⽅⾯的论⽂和资料⽐⽐皆是,那么中国茶⽂化的参考⽂献有哪些呢?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中国茶⽂化参考⽂献,⼀起来看看。

中国茶⽂化参考⽂献 唐宋中国茶⽂献(清⾄民国版本) 唐代以前国⼈对茶的认识仍未形成系统,茶⽂献零星散落。

进⼊唐代后,茶的发展⾸次进⼊关键时期。

⽽陆⽻《茶经》就是创造于唐中期,奠定中国传统茶学及茶⽂化之基础,历代茶学研究皆在其基础上发展。

其他茶⽂献亦具新见及独创性,其中论⽔品汤的《煎茶⽔记》、《⼗六汤品》之出现,意味着细化论茶之趋向。

宋代茶⽂化⽂献承袭唐代,有更⼤的发展。

这时茶已成为民⽣的必须品,进⼊茶⽂献的盛世,茶书⽂章数量甚多,其中,宋代出版的《宣和北苑贡茶录》附有各种茶团图模,图⽂兼备,增加了书籍的吸引⼒。

此外,宋代茶⽂献保存⼤量有关茶政、茶法之⽂献极为丰富,如《本朝茶法》。

另当时社会风尚⽃茶,《茶录》、《东溪试茶录》、《⽃茶记》,皆是反映⽃茶现象的特⾊⽂献。

元明中国茶⽂献(明⾄民国版本) 元代茶⽂献的撰述没有太⼤发展,只有杨维祯《煮茶梦记》、暗都剌《喊⼭台记》等少量⽂章。

⽬前所见元代虽没有茶书的出版,但这些茶⽂献作品,仍能反映当时茶对异族的吸引⼒。

到明代,茶⽂献再次⾛向⾼峯,把有关茶的经验流传及扩⼤。

茶⽂献中,更多专题式的⽂章出现,⽂章题材⼴泛⽽丰富,涉及地域更为扩⼤,地⽅性茶⽂献渐多,论述更为细致了。

明代茶理精闢,重视⼼性的追求,语精理全,对茶的认识及掌握累积精进,如《岕茶牋》、《洞⼭岕茶系》、《阳羡茗壶系》等。

清代中国茶⽂献(清⾄民国版本) 中国茶⽂化的著述发展⾄清代进⼊低潮,只有《茶史》、《岕茶彚钞》、《阳羡名陶录》等,专著甚少。

清代茶⽂化⽂献虽没有唐、宋、明茶⽂献灿烂多采,但三代茶⽂献我们今天仍能细阅,因此清代的承传功不可没。

清代是历代茶⽂献传承的⼗分关键时期,随着⽅志学发展使地⽅茶⽂化展现出更清晰的⾯貌。

东西⽅交流与冲突,留下⼤量历史⽂献,清代茶⽂献更紧贴历史的发展,表达出平实清新,果硕丰盛的时代风格。

中国茶文化——精选推荐

中国茶文化——精选推荐

《中国茶文化》作者:不详第一部分、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功赞茶叶审评茶叶的储藏茶菜肴非茶之茶茶具介绍茶艺沏茶工序饮茶与健康第二部分、名茶介绍绿茶类洞庭春福建雪芽高峰云雾贡字龙井狗牯脑惠明翠片雨花茶江山绿牡丹金奖惠明金坛雀舌汉水银梭龙王茶庐山云雾茶蒙顶甘露祁山白芽千岛玉叶雀舌四明十二雷天湖白绒花五云曲毫午子翠柏午子仙毫姿源茗眉姿源墨菊西湖龙井小布岩茶信阳毛尖花茶类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金银花茶玳玳花茶红茶类小种红茶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湖红工夫越红工夫祁门工夫红碎茶乌龙茶类安西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武夷四大名丛武夷肉挂闽北水仙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铁观音黄金挂永春佛手武夷岩茶紧压茶类圆茶竹筒香茶饼茶方包茶苻砖茶固形茶黑砖茶花砖茶紧茶康砖和金尖六堡茶米砖茶普洱方茶青砖茶沱茶湘尖茶白茶类白牡丹贡眉新工艺白茶银针白毫黄茶类君山银针北港毛尖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霍山黄芽鹿苑毛尖皖西黄大茶沩山白毛尖温州黄汤掌顶黄芽黑茶类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普洱茶四川边茶第一部分、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中国茶文化》范文

《中国茶文化》范文

《中国茶文化》范文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历史。

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茶叶作为一种药物被人们使用,古代人们认为茶叶有益于消化和清热解毒。

而到了唐代,茶叶逐渐成为一种饮料,并在士大夫群体中流行起来。

唐代诗人陆羽更是写下了“茶盛与诗仙齐,客栈门前起风波”的名句,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

到宋代,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之时,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人必读的经典之作,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道、茶礼更是成为重要的一环。

茶道是一种追求心灵静谧的礼仪和仪式,通过烹茶、斟茶、品茶等环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茶道强调了对茶叶的尊重和珍惜,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修身养性的追求。

而茶礼则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社交礼仪,通过泡茶、敬茶等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谊。

中国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自古以来,茶叶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商品,茶叶也随着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也成为了国际友好交流的桥梁。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国茶文化通过茶道、茶礼、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茶文化也是一种跨国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茶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如何让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引言: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中西方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了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起源与历史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茶的记载,茶被视为一种药物和饮品。

而在西方,茶的起源相对较晚,直到16世纪才从中国传入欧洲。

最早的茶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后来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

二、茶的种类与制作方法中西方茶文化对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茶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品饮方式。

而在西方,茶的种类相对较少,主要有红茶、绿茶和花草茶等。

西方人一般将茶泡在热水中,饮用时加入糖或牛奶。

三、茶文化的社交与礼仪中西方茶文化在社交与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茶具有较高的礼仪性,茶艺表演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茶席上的主人会向客人献茶,表示尊敬和好客。

而在西方,茶的社交功能相对较弱,茶一般被视为一种饮料,人们在喝茶时更注重放松和享受。

四、茶文化的象征意义中西方茶文化在象征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象征,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具有清心、宁神的作用,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而在西方,茶的象征意义相对较弱,茶被视为一种普通的饮料,人们喝茶更多是为了解渴或享受。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中西方茶文化在影响和传承方面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茶文化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茶文化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而在西方,茶文化的传承相对较弱,茶在西方国家的地位相对较低,人们更多地选择咖啡作为日常饮品。

结论:通过对比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可以看出中西方茶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茶文化史

中国茶文化史
茶叶简朴的象征。
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
• 历史背景:唐朝经济发达,国家安定
• 1、饮茶习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 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 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
佐证1:《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 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 饮。”
茶艺
茶的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尧、舜、禹)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发现茶,作为药品。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其中“荼”即茶。这是我国最 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
2、周朝演变
菜肴 自己种植 野生大茶树被人工种植
3、秦朝
全国统一,促进茶叶的发展 转变 调煮羹饮
3、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 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 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 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 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例如: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 满碗花徘徊”。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 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1、“客来敬茶” 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2、茶文学初步兴起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 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 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中国古代茶文化1.茶源与茶缘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菜、制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

茶原产于以大娄山为中心的云贵高原,后传入蜀。

周武王伐纣时,西南诸夷从征,蜀人将茶带入中原地区,故周公知茶。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

”古代“荼”(tu)字与“茶”字通。

《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大体上书,该书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西汉宣武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两项条款。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均系蜀人。

《舆地纪胜》、《四川通志》亦载,蒙山在西汉时已经开始种茶。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和湖北江陵马山西汉墓的考古挖掘中,均有茶叶出土。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可以得出结论,早在西汉时期,茶已由云贵高原经四川盆地沿长江东下。

长江流域的土壤和气候都很适于种茶,故东汉时期已有名士葛云在浙江天台山设立“茶之圃”的记载。

和茶最早结缘的是文土、雅土、隐士和僧人。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逸”和“闲”。

茶的这些“知音”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降,清淡家、道家、释家……均有饮茶之风。

唐朝的陆羽集茶之大成著《茶经》,茶文化开始形成。

由于茶的产地在南方,故茶文化首先在长江流域形成,然后向南北辐射。

从总体上讲,茶文化中心一直在南方,这不仅是茶的产地在南方所决定的,也是唐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区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所决定的。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气候寒冷,茶树不宜生长,但北方人亦嗜酒,中州、三晋、齐鲁、燕赵之地,虽不产茶,但茶文化也各有千秋。

漠南、漠北、漠西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茶更是情有独钟。

《新唐书·回纥(he)传》中就有回纥人朝驱马市茶的记载。

宋元明清均有“茶马互市”,草原上的奶茶飘香,也象征着民族和睦国家昌盛。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但飞鸟难逾的崇山峻岭却挡不住茶马古道的通畅。

藏胞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生活都离不开茶,有酥油茶的地方也就会有歌声和诵经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饮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

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品茗礼仪等方面,每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茶的历史与传播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随着茶叶的传播,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釜煮茶等。

二、茶叶的种类与特点茶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例如,绿茶口感清淡爽口,带有丰富的植物香气;红茶则醇厚浓香,适合与牛奶、糖等调料混合饮用。

三、制茶工艺的演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讲究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制茶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但仍有许多地方坚持传统手工制茶,以保留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

四、茶文化中的品茗礼仪茶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包括品茶的过程和礼仪。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如洗茶具、倒水、注茶、观色、闻香、品味等,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这些礼仪使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加庄重和有品味。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茶叶的传播不仅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推动了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茶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媒体等领域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茶文化形式和产品,如茶礼表演、茶具设计、茶文化节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茶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姜天喜.[2].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兰台世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8期.包大明.任天飞.[3].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2期.余悦.[4].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兰台世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36期.庄严.[5].浅析中国茶文化及茶产品的英文翻译.《福建茶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4期.卿婷.[6].中国茶文化门户网站的文化分析.《科教文汇》.2015年21期.刘博文.[7].佛教与中国茶文化.《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5期.杨君.[8].中国茶文化对在华留学生的教育功能分析.《福建茶叶》.2015年6期.文斌.段成.[9].基于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艺术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2期.张小芳.[10].和:茶之灵魂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蕴研究.《传承》.2014年3期.熊素玲.二、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被引次数:13作者:张文莲.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07(学位年度)[2].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周易华.设计艺术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3].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李婧.文艺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中国名茶品鉴》(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作者:赵晓乔.翻译学(英语笔译)沈阳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作者:董晓.茶文化学山东农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6].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被引次数:1作者:谭振.设计学青岛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7].中国茶文化英译研究——以姜欣、姜怡译作为例.作者:许萍.东方语言与翻译学曲阜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8].中国茶文化空间形态研究初探.被引次数:2作者:邱尚周.木材科学与技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学位年度)[9].明朝时期浙江茶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徐国青.农业推广·园艺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学位年度)[10]中国茶文化公关传播误区的思考.被引次数:1作者:王春.科学技术哲学北京林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中国茶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龚永新.张耀武,2009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茶业国际高峰论坛[2]准文化产业的海外传播及其可能路径:以茶产业出口美国为例.林玮,2013第三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营销与消费专题论坛[3]试论网络时代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俞晖,2006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4]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事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状况、原因与建议.余悦,2008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5]来自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研究报告.叶沛芳.朱宝康,2010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6]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程启坤,20082008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7]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为考察视点.刘清荣,2006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8]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发展中国茶区乡村旅游的好模式.施由明,2006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9]关于新时期中国茶文化之管见.梁新京.梁晓宇,2012中国黑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10]中国茶文化对饮茶器皿发展的影响.高雅春.耿谦,2010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孔宪乐.中外茶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童启庆.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张科.说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童启庆,寿英姿.生活茶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林治.中国茶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阮浩耕等.茶之初四种.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余悦.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赵关印.中华现代礼仪.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日]高野健次著,詹龙骧译.新手泡杯好红茶.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詹罗九.名泉名水泡好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蔡荣章.茶道基础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董学友.茶叶检验与茶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刘菂.普洱茶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鸿宇.说茶之日本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阮浩耕.中国茶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夏涛.中国绿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北京:中华书局,2006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宛晓春.中国茶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丁以寿.中华茶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刘勤晋.茶文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黄志根.中华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蔡荣章.茶道入门——泡茶篇.北京:中华书局,2007夏涛.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马守仁.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陈文华,余悦.茶艺师——技师技能、高级技师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陈栋,凌彩金,卓敏.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蔡荣章.茶席·茶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静清和.茶席窥美:九州出版社,2015陈文华.茶艺·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4)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05(4)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2)丁以寿.中国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2(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农业考古,2003(2)丁以寿.苏廙《十六汤品》考评.茶苑,2004(2)丁以寿.新世纪中华茶艺发展问题的思考.茶苑,2005(2)马守仁.中国茶道美学初探.农业考古,2005(2)马嘉善.茶艺美学漫谈.农业考古,2005(4)范增平.茶艺美学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覃红利,覃红燕.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余悦.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业考古,2002(4)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06(2)余悦.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06(5)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关于茶的古籍

关于茶的古籍

关于茶的古籍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茶相关的古籍。

这些古籍记录了茶的起源、品种、制作方法以及与茶相关的礼仪和健康价值等内容。

通过研读这些古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经《茶经》是中国最早关于茶的专著之一,由东晋时期的陆羽所撰写。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茶叶、采摘、制作和品尝方法,并强调了喝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茶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专论饮茶之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茶经》中,陆羽首次提出了“臻者无物”、“百草争香”等观点,强调了选用优质原料和精心制作过程对于制作高品质茶叶的重要性。

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水源对于冲泡出优质茶汤的影响,并提出了“一气呵成”、“一泡到底”等冲泡技巧。

茶录《茶录》是明代的茶学著作,由宋濂撰写。

这本书以《茶经》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关于茶的知识体系。

《茶录》不仅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品种、制作方法和品尝技巧,还详细记录了各个历代名人对于茶的评价和赞美之词。

在《茶录》中,宋濂提出了“煮熟不煮老”、“冲泡要轻柔”等冲泡原则,并讲述了当时流行的一些特殊冲泡方式,如用竹竿搅拌、用竹管吸取等。

他还提到了饮用不同类型茶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绿茶清热解毒、红茶提神醒脑等。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是清代乾隆年间陈嘉庚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保存和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大观茶论》中,陈嘉庚提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如煮茶时要先敬给长者、品尝茶叶时要注意气息和口感等。

他还强调了茶的品质评判标准,如外形是否整齐、汤色是否清亮等。

茶经典除了上述几部重要的古籍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古籍也对中国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许多关于草药和植物的知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与茶相关的内容。

《太平御览》则收录了大量关于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文章,其中也有对于茶的记载。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经典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怎么写?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1传统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参考文献[1]陆玉麒.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11-113.[2]蒙吉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1-163.[3]马秋芳.;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146.[4]杨小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4):216-218.[5]吕春霞.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6(2):124-126.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2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参考文献[1]彭新勇.日语中茶文化的外延[J].外国问题研究,2009(2):79-82.[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3]石隆瑞.日语中的文化元素及其生活艺术体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4):1263-1264.[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5]刘朴兵.略论日本茶文化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2(2):282-289.[6]徐静波.镰仓、室町时期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日本学论坛,2008(3):19-27.[7]周宝玲.中日茶贸易中商务日语沟通技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40-41.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3茶文化时代大学生管理策略参考文献[1]谈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J].王娅静.科技视界.2013(04)[2]浅析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伍爱京,肖晓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3]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张艳军.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3)[4]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柳暗花明”———项目教学中难点突破初探[J].赵玉芹.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3)[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刘应君.煤炭高等教育.2011(03)[6]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朱红缨.茶叶科学.2016(01)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4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参考文献[1]Thies,A.Phatic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F rom:WikipediaFreeEncyclopedia,2006.[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5]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33-135.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5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参考文献[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4]王漪.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5]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文献内容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

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发展简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一,中华茶文化与养生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古籍中有不少记载。

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

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

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

历代相袭而不易。

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

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

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

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

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

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

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