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退休的现状、问题及必要性分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单位代码:
密级:学号:
期末作业论文(设计)
题目:关于延迟退休的现状、
问题及必要性分析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和旭东
指导教师:谢雨
关于延迟退休的现状、问题及必要性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延迟退休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
围绕延迟退休与社会公平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观点截然对立。
延迟退休对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是不同的,加之这个问题处于理论与现实、学科与学科的交会区,由此引起的观念碰撞和争论,有利于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降低决策成本。
中国退
休年龄基本沿用了 20 世纪 50 年代的规定,存在着退休年龄较低、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提前退休较为严重等问题。
从降低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应对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和
增强经济竞争力等各种现实情况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具有必要性。
但是,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上要通过弹性制度、自愿选择等方式,降低对社会公众的影口向。
我们认为,公平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范畴,延迟退休是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养老金制度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任何延退政策都不可能对所有人都绝对公平;而且延迟退休中的公平问题又有效率意义上的和伦理意义上的两个向度。
应该理性看待延迟退休中的公平问题,以形成正确的理论和舆论导向,促进最大程度的社会合意的达成,促进这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必要性;养老全缺口;就业率;社会公平
目录
关于延迟退休的现状、问题及必要性分析 (II)
摘要 (II)
第 1 章绪论 (1)
1.1 政策概述 (1)
1.2 政策简析 (1)
第 2 章中国退休年龄规定存在的问题 (1)
2.1 退休年龄偏低 (1)
2.2 退休年龄人群差异较大 (1)
2.3 提前退休情况较为严重 (1)
第 3 章中国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2)
3.1 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2)
3.2 应对人口结构转变 (2)
3.3 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 (3)
3.4 增强经济竞争力 (3)
第 4 章延迟退休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3)
4.1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 (3)
4.2 可能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4)
4.3 延迟退休对养老金缺口的补偿效应 (4)
结论 (5)
第1章绪论
1.1 政策概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但时
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积极性不高。
这提醒政府部门,改革具体方案出台之前,一定要做
好厘清社会观念的准备。
正如有关负责同志此前强调的,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深入
研究一系列技术性问题。
这里面不仅包括政策目标问题,还有时机选择、节奏掌握、配
套措施以及监督实施等细节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重新构建工作和退休平衡机制的认识分歧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
是对强化个人工作责任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就业形势及强化个人责任可行性的认识;
三是对社会公正性的认识。
要设计好延迟退休政策,恐怕需要厘清这些观念问题。
1.2 政策简析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养老保险改革就一直强调建立以国家、企业、个人“三支柱”的制度体系,减轻国家直接责任,充分调动市场和个人的积极性。
但现实中,由于
国家征管能力不足和市场发育不完善,基本养老金仍然是绝大多数人退休后惟一重要的
生活来源。
从替代率看,我国基本养老金水平处于国际前列,缴费率也明显偏高。
在
“未富先老”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要维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一般有三条出
路:降低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缴费率以及延迟退休年龄。
权衡利弊,延迟退休确是现
实中负面影响较小、阻力较弱的一种选择。
退休固然可使高龄劳动者退出市场,为年轻人腾出更多岗位。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民工荒”趋向常态化,劳动年龄人口总数持续下降,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绝对过剩转向结构性不足。
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减弱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预期,进而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而国内外经验表明,生育激励政策并不能很快取得预期效果。
与放松生育相比,延迟退休更有利于增加劳动供给。
还有一个焦点是关于所谓“权责不对等”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比企业职工“缴得少而领得多” ,导致他们相对而言更愿意接受延迟退休。
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应被视为普通劳动者,理应与企业职工一样同等缴费同等享受,这正是推进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一群体的特殊
性,重视建立以廉政为前提的职业年金,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
总之,在所有社会分歧较大的政策调整面前,政府既不能当绕开社会矛盾的“老好
人”,也不能当只做不说或者先做后说的“内向人” ,而应该积极推进社会理性对话,讲清改革利弊得失,同时要根据现实精心设计技术方案,小步快行,尽量减轻对社会的冲
击。
定力和灵活,是社会政策改革不可或缺的两只手,调整工作和退休的动态平衡,要
多发挥评估咨询和社会参与的优势,如此,才能推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走上更加健康可
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2章中国退休年龄规定存在的问题
2.1 退休年龄偏低
中国目前对退休年龄的一般性规定,基本沿用了 1951 年劳动保险条例 1955 年 5 关于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对退休年龄的规定,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条件
下,这一退休年龄标准明显偏低。
首先,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不相适应。
1950 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仅为40 岁,女性仅为42 岁,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男性69 岁,女性73 岁。
其次,退休年龄与受教
育年限延长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的受教育
人均年限和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有了显著提高,进而推迟了劳动力就业的平均年限。
维持
原来的退休年龄规定,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期的缩短,劳动力可能处在人力资本高峰
期退休,这既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同时也会转而抑制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阻
碍人力资本总量的提高。
最后,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不相适应。
据预测,
2030 年左右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届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 24%人口老龄化程度
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突出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人力资本存量
减少、社会保障压力提高等方面,而中国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条件下,却依然维
持较低的退休年龄规定,将对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2.2 退休年龄人群差异较大
退休年龄的人群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和身份差异。
目前中国男女退休年龄存在
较大差距,男女干部之间退休年龄差距为 5 岁,男女工人之间退休年龄差距为10 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且女性人均寿命高于男
性,因此男女之间缩小甚至实行完全相同的退休年龄规定,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文明
进步的基本表现。
根据联合国对2002 年 166 个国家退休年龄的统计数据,有6?'Jo 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男女同龄退休,而在实行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中,中国男女工人10 岁的退休年龄差距居于第一位。
[3〕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过大,造成女性工作时期相对缩
短,不利于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性人力资
本投资积极性,也不利于女性在工作期间获得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并且进一步增加了
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压力。
除了性别之间的退休年龄差距较大之外,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还存在着退休年龄的身
份差异,突出表现在工人退休年龄低于干部。
目前一般女性工人退休年龄为 50 岁,一般女性
干部退休年龄为 55 岁。
在 1950 年代由于工作条件所限,对于女性工人设定较早的退休年龄是相对合理的。
但是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技术进步,目前从事技术性劳动而
非体力劳动的工人比重提高,因此全部女工人退休年龄依然保持一致并和女干部之间存
在差距的规定需要调整。
同时,目前延长退休年龄的对象只限于高级职称专家和处级以
上女性干部,对于技术性工人没有延迟退休的政策,这种制度规定也不尽合理。
2.3 提前退休情况较为严重
提前退休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老年人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也是大多
休问题同样比较严峻,按照中国退休年龄的规定,特殊工种、工伤残疾等情况可以正常提
前退休,这是对劳动者的正常保护措施。
但是,除了正常提前退休之外,中国还存在着较
多的利用提前退休规定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非正常退休情况。
目前中国关于养老金
领取资格的规定是达到最低缴费年限 15 年,并取消了最初的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补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收益激励不足以及给付机制存在问题造成了
提前退休的现象发生。
第3章中国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3.1 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是各个国家所经历的普遍现象。
人口预
期寿面的延长进一步引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金需求急剧上升,养老保险制度的
持续运行面临着挑战。
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上升同时表现在制度赡养率和自我赡养率两个方面。
从制度赡养率来看,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必然引起养老金需求的提高,进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能力提出挑战,特别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对人口结
构变化更加敏感。
从自我赡养率来看,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相应延长了劳动者退休之后的
生命余年,意味着同样的工作时间要负担的退休后生活时间延长,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相当于在个人账户缴费期不变情况下,支付期延长。
由于目前对于个人
账户支付期的普遍规定为 10 年,支付期过后的养老金来源于统筹基金,这也同样会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资金压力。
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持续运行的有效措
施。
3.2 应对人口结构转变
一般来说,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相伴随的人口现象是出
生率先上升后下降和死亡率的逐步下降,这会造成人口结构的变迁,表现为一定时期的
劳动力比重上升即人口红利期,以及人口红利期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的人口负债期。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多,造成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普遍水平。
如果依然维持现行退休制度不变,将会
面临人口红利枯竭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人口比例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的影响作用。
一般认为人口结构转变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和技术进步三条渠道对经济
增长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劳动人口比例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
口转变的情况比较特殊,原因是出生率下降较快,造成少儿抚养比下降与老年抚养比上
升之间的间隔也很短,使得总体抚养比只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未来
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社会总扶养比上升,将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提高退休
年龄可以延长劳动者工作年限、降低社会总抚养比,对于延长中国人口红利期和应对劳
动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劳动资源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
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教育投资决策方面。
人力资本
理论认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知识与技能主要是
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
由于个人教育投资决策是以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的,因
此推迟退休年龄增加工作年限,使劳动者教育投资的回收期延长,将促进劳动者增加教
育年限,提高平均教育水平,有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
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本
的充分利用也具有影响作用。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力资
本峰值出现的时间后移,在目前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本存量依然较高,此时退出劳动力市
场将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同时有研究表明,熟练的老员工继续工作可以给企业带来收
益,并节省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
由于起始工作年龄的延后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如果依旧沿用原来的退休年龄规定,不利于促进个人的教育投资决策,也不利于对人力
资本的有效利用。
3.4 增强经济竞争力
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劳动力成本主要是由工资和包括养老金在内的保险福利待遇组成,无论养老保险制度采
取何种制度模式,无论养老金来自于企业缴费、个人缴费还是政府财政拨付,从全社会
层面看,养老金始终表现为劳动成本的一部分。
如果养老保险保险制度入不敷出,企业
可能会面临养老保险费率的提高,即使是国家利用财政拨付等手段弥补养老金缺口,最
终依然可能引起其他税种税率的上升。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退休年龄越
早,养老金规模越大,造成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减弱。
特别是在中国人
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之下,曾经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劳动力成本优
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金规模提高而逐步减弱,这将会对中国经济的
持续增长造成较大压力。
同时还要负担住房公积金等其他制度的缴费。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或间接税率继续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
业成本负担,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4章延迟退休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4.1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
推迟退休对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首先,从不同闲暇 )收入偏好人群来看,推迟退休对更加偏好闲暇的人群造成的负效应的较大,因此这部分人群可能会对推迟退
休比较抵触,而推迟退休对更加偏好收入的人群的影响相对较低。
其次,从不同收入水平
人群来看,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推迟退休将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因此可能更支持推
迟退休,而收入较低的人群由于推迟退休的收入激励效应较低,因此可能对推迟退休的意
见较大。
再次,从不同职业人群来看,脑力劳动者由于工作本身的身体劳累程度较低,并
且推迟退休之后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较小,高级知识分子、医生、干部等职业推
迟退休年龄甚至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推迟退休之后收入曲线可能继续上升,因此脑
力劳动者可能更支持推迟退休,而体力劳动者例如工人等由于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较
高,推迟退休之后身体承受能力下降,并且由于工业绩效的下降收入水平随之下降,因
此可能不支持推迟退休。
最后,从不同就业性质人群来看,稳定就业人员由于收入稳
定,因此对退休金的需求程度较低,而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养老保险缴费
率较高,因此更加希望及早退休以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特别是一些已经接近退休年
龄的下岗、失业人员,由于缺乏稳定生活来源并对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退休领取养老金
可以较大提高这部分人群生活水平,因此,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未就业人员可能不支持推
迟退休。
由于推迟退休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要求推迟退休方案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不
同人群的需求,在政策设计上灵活安排,尽量降低推迟退休对特定人群的影响,提高社会
对推迟退休的支持度。
一是推迟退休可以考虑在制定最低退休年龄基础上实行自愿
推迟退休,以提供灵活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闲暇一收入的不同偏好 ;二是强化与完善工资和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机制,特别是原退休年龄之后的工作年限应该确保工资水平适
度提高以及养老金水平的相应增长,以提高推迟退休制度本身的利益驱动力 ;三是针对不同职业设定最低退休年龄,针对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的特点设定科学合理的退休年龄调
整方案 ;四是针对不同就业类型设定最低退休年龄,特别是要关注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
下岗人员的利益。
4.2 可能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这是因为实证结果揭示了老年人的就业与青年人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我
国目前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主要是青年劳动力,因此延迟退休必然对这一部分人群产生
挤出效应,影响青年人的就业。
之前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就业与青年人就业之间并不存在替代性,并且老
年人就业还有利于青年人的就业。
主要是因为 :国外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异,劳动力之间表现为显著的不同质,因此导致老年人的就业岗位与青年人的就业岗位之间并
不存在相互替代性。
但在国内,目前社会上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相对而言比较
少,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的劳动者之间所具备的
素质和能力相近,造成了劳动力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就某一岗位而言,年龄大
的人和年龄小的人均能胜任,老年人不退休,就空不出岗位给年轻人,因此表现为老年
人就业与青年人就业之间的显著替代性。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延迟退休终将是大势所趋,国家和社
会所能做的不应是尽可能减缓甚至阻挡延迟退休工作的开展,而是应“未雨绸缪” 、早作准备,为延迟退休争取更大的操作空间。
4.3 延迟退休对养老金缺口的补偿效应
在短期内效果不会十分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对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具有重要
意义。
也就是说,对国家而言绝不能把延迟退休作为缓解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唯一手段,
还应该同时考虑其他渠道,多手段、多方法维护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
此外,从延
迟退休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来看,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并不大,但与新增就业人数
相比,却要占到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而且,延迟退休对新增就业的挤出效
应是实际存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关系。
结论
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规划蓝图,延迟退休已经是
大势所趋,需要尽快细化和落实,变为现实。
不能以不公平为由,否定或者延误延迟
退休的改革。
二、我国的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既坚持“经济理性”,又彰显“人文关
怀”,尽可能达到二者的均衡点。
三、公平是相对的,而延迟退休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岗位和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利
益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是不同的,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绩效的影响
也是有差别的。
所以,延迟退休政策不可能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满意与支持,政府决策
应该寻找最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社会公约数,以求得大致公平和相对公平。
同
时,为了照顾少数群体的利益,延迟退休政策应该“弹性化” ,让他们在给出的弹性区间范围内依据自身情况,自由合理选择。
四、延迟退休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互相制约。
所以,
这项改革要与其他社会保障改革协同推进,以收相得益彰之功。
改革的实质,是一场
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绝大多数改革都是一场绝对或者相对的“零和博弈” ,很难使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和同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