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深入,我国的校本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分析了校本课程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校本课程开发所起到的辅助与推动作用。以期今后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0 引言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便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课程改革热点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具有资源共享、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等诸多优点的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新型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
1 开发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内部层次的立体结构,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范围正在逐步扩大。过去只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
为开发的主体,现在还包括家长、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社区教育工作者甚至是社会人士,他们都可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假如当开发校本课程就教材选用问题,需要参考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时,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障碍,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以上开发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及时。另外,置于社会环境且与之密不可分的课程环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容忽视,依存新型课程环境基础谈课程开发,也就不可忽视这些课程开发的外缘主体和潜在主体的观点。由于互联网兼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一些“非主流”团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有效完善课程评估和监督机制。例如,近年来互联网上的微博、博客、wiki、digg正慢慢渗透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某些教育现象刚出现时就可以反映出教育界内外各类人士的看法。单就引导人们热烈积极探讨教育问题的氛围这一点来说,就充分体现出互联
网在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这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2 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化、更新实时化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课程的体系要做到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开发停留在传统的文本形态上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和数码设备可以存取大量信息;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信息及时获取,知识的传播、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多媒体工具制作、演示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CAI课件等,达到学习者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各输入通道的连通,使学习内容生
动灵活、具体形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成为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支架。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信息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增长迅速、形式多样,并且其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语言的知识。比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来控制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苏打水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巧,搜索相应任务所需的信息内容等。此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如moodle、sakai可以为学生提供制作方法与技巧,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汇总与评价。值得强调的是,网上教学平台的优势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环节,而且随着网上教学平台应用的普及,其师生知识管理和师生互评反馈功能逐渐得到教师们的重视。
3 课程环境开放化
如果说多媒体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延伸,那么网络则让人们思接千载视同千里的理想成为现实。新型的课程环境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为校园、课堂等物理环境,而已经扩展到没有具体有形界限的时空里去,即学校环境、院校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新型课程环境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开发性、多元性特征。面对这样巨大变化的课程环境,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借助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功能;网上搜索到的各类门户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资源库提供的课程资源良莠不齐,难以形成
系统,使用SNS、tag之类的Web2.0软件工具使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合理重组信息,有效处理信息。此外,开放的课程环境,还体现在教学反馈和评价上的网络覆盖面广和及时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广泛听取来自社会各层的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说学校的内适环境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学校和家长、社区、社会开展深入沟通
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繁荣的教育环境。
4 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虽然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强调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所遇到的难以避免的困难,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程度较浅,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生理或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开发模式依然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如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导入一些社会网络软件,抑或建造一个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如BBS、腾讯QQ、SNS 社区、Secondlife等,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跳出拘泥于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暂时除去课堂上管理者的角色,而以真诚相待的朋友、积极的学习辅助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创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互助合作。
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要根据本校需求积极探索和尝试,将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合理迁移到教学过程中,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进行教育技术环境建
设,组织并开发资源,推广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或引进教育技术应用平台,加强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等,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殷利.信息技术条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软件导刊,2007(10).
\[2\] 车树国.网络课程校本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3\] 车树国.校本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