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己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
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
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教
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
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
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
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
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
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
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
它是师生在
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
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
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
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
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
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所要学知识的一种行为,一般配以讲解法。
构成要素:演示设计、指引观察、操作控制、归纳总结。
类型:挂图、幻灯片、电影电视等。
二、简答问答
1、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使用
内容: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选修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正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二,正确处理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规定基本内容,教科书的基本依据
第三,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本体部分、三维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第四,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注意力是课程的弹性,参考、选择性、结合实际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
课程。
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
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规律、原则
目标:宏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古代的政、经、文、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主流;反侵略史实,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规律:含义:历史教学是在一定的阶级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为主要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引导感知教材,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历史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
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简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提高。
原则:(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目标、具体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趋势:
总目标:
特点:
基本目标和理念:
8、历史教材的定义、基本特点
定义: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基本特点:(一)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二)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新课改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第一,要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
第二,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
第四,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第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1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定义、教学模式、课型结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进行,是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综合实施。
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
课型结构:
单一课
综合课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教学活动:
11、听课的定义、特征、基本要求
定义: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的基本特点
1. 目的性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
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
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
2.主观性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
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
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
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
3. 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
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
4.指导性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应将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
5.理论性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
6. 情境性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
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
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
7、共享性听课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可以从中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听课的基本要求
1、应有明确的目的
(1)学习目的: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2)研究目的:听课活动往往也是实验研究性质的,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评价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探讨某些问题。
(3)解决问题目的听课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解决教学各环节出现的问题。
观察他人在课堂引入、重难点处理、问题设计、语言技巧、课堂氛围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
2、应了解和熟悉教材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
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
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
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
4、应科学地做好听课记录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在听课活动中以看、听、思为主,记录为次;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12、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13、说课的定义、突出的问题、优秀说课的评价标准
定义:
突出问题:
评价说课的标准:
14、备课的定义、怎样备好一节课
定义: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
学活动。
课时教学的备课:
(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
(三)、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
(五)、发觉历史知识的内涵
(六)、找准教学重点
(七)、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八)、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九)、设计教学活动
(十)、准备教学资源
(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5、评课的定义、评定优秀历史课的标准
定义:
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
第二,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第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好。
第四,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
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
第六,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晰,镜头切换合理。
1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进修与提高
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和优秀史学家一样的“史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专业素质: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
进修与提高:
17、教育实习的形式
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第三,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
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
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
在实际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切实指导好教育实习。
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
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工作。
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讲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评议。
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习生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
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
1、转换角色,为人师表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论述
17、我国师范生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18、历史教学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第一,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第三,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学方法。
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第五,纲要图示法。
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
它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
第六,讲读法。
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
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第七,四字三段教学法。
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
第八,四段教学法。
又称自学辅导法。
第九,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第十,发现教学法。
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
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
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9、教师应如何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第一,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
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分散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
感知阶段,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第三,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分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
首先,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
检查和考核可以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
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
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
身备课的需要。
教学反思重在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寻找教学效果与重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2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
历史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改变过去了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
思想教育的观念。
体现出历史教学目标的新理念。
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
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过去的历史教育目标中,过多地强
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
育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自身成长。
因此,新的历史
课程教学目标理念特别强调了。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让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
度去认识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去吸取教智慧,在人类文化成果的学
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教学的首
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不是会学。
这种教学只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很不
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究性学习:就是让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经历史研究过
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教学过程与方法。
这里讲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
之间缺乏交往与交流,这种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造成教
师厌教,学生厌学。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
实现共同发展。
从交往的目的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与同学平等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
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与学生交流情感和体验,
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从教学主体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
上都是平等的。
教师不在是教学的权威,命令者和管理者,不在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