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者:唐运前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高校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青年组织,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重要功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新的形势下,团的工作特别是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问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D 2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04-02
党的十七大及团的十六大明确了共青团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应该认识到,近年来,团的工作和团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主体,也是主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青年的流动性日益加强,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团的工作确实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机遇。特别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高校团的自身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团的社会职能转变缓慢,工作覆盖面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共青团组织过分强调政治职能、忽视和弱化社会职能的情况已难以适应服务大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团的新任务的要求。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高校的扩招,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的加强等等都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团的政治职能的前提下,必须不断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团的社会职能,增强共青团组织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其次,团的运作形式单一,凝聚力减弱。一是过去行政色彩很浓的系统性、统一性的管理体制与基层团组织复杂性、多样性、层次性发生了矛盾。过去,全团工作自上而下层层指挥布置,自下而上层层负责,各级再根据实际增加一些特色工作,从而造成工作越到基层,名目越多,“帽子”
越大,涉及范围越广,难以真正落实,团干部也没有精力去落实。二是团干部兼职过多,团的工作落实成为难题。兼职过多,无法全身投入工作,致使基层团的工作越来越虚,越来越疲于应付。造成很多工作热在上面,冷在基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三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竞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使得基层团组织的情况千变万化,指令性的领导方式已适应不了基层情况的变化发展。另外,单独依靠党政支持独立开展工作的工作推动方式面临团的工作社会化的挑战。
再次,团的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建设是当前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促进共青团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寻找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社会经济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以此来带动和激活各系部团总支工作,培养一大批讲政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通才型学生团干部,但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渠道,导致团的工作在广阔的经济领域活力不足、动力欠缺。
最后,团的工作前瞻性不强,系统思维不够。团的理论探讨和创新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团的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影响到团的工作的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影响到团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使团的工作更多地变成具体的事务指导、繁重的活动组织、简单的行政调度、空洞的政治教育,而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前瞻性地思维方式,没有真正构建起青年学生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高校共青团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学习社会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责任更重的挑战,以往那种以教育者为中心、层级分明、上行下效的管理模式逐渐表现出了它的弊端。已经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是绝对的管理主体,学生是绝对的管理客体。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逻辑的指导下,两者被完全割裂。被定位于管理客体的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压抑。二是教师的管理方式是单向式的,数量堆砌式的。格式塔心理学指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非整体性教育与管理行为在数量上的简单累加使“1”加“1”的教育、管理效果等于“0”,数量众多的教育、管理行为的最终作用被相互抵消了。三是师生之间等级森严,甚至带有“官本位”的社会特性。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由其职位决定,不允许受到任何的挑战。四是各组织规章制度是绝对确定的,是不允许随意改动的。学生必须机械的遵循这种规章制度,但这种遵循只是具有表面上的作用。五是教师倾向于寻求立竿见影的管理效果。这样,教师就喜欢对学生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团建工作创新动力不足
从组织形式、工作手段和特色文化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机制相对滞后,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形式滞后。首先,从现有组织设置来看,高校对团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缺乏规范。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将校一级团组织的机构合并或归属到其它工作部门,团组织独立的运作机制、职能范围和经费体系未能得到确保;其次,从创新组织形式来看,传统的校团委、学院分团委(系团总支)、班团支部三级组织形式,覆盖不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和网络等独立性越来越强的重要阵地,适应不了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二是工作手段薄弱。高校团组织的工作手段一直发展不平衡,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以及有效介入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对于服务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创新工作手段的能力不强,没有很好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载体和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手段单一化,网络手段表面化,工作社会化进程缓慢。三是特色文化缺乏。由于共青团的工作面比较广,内容丰富,活动是其主要载体,一些高校的团组织热衷于追求扩张工作阵地和提升活动层次,以及满足各种评价指标的积累,往往忽视或缺乏在自身层面上的内涵充实和特色塑造。
四、高校团建工作的保障机制仍不完善
首先,高校团组织的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足。随着团员青年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取向日趋普遍,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引导作用和号召力在社会转型之际表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共青团工作依托的组织基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高校团组织基层建设面临的困难比以往更多、更复杂。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团组织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或满足现状,故步自封,体现不出共青团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次,高校团组织与校内其它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薄弱。一直以来,高校团建工作经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在院系一级党政部门对团的工作支持配合程度往往因院系而异,而专业教师则普遍对团的活动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一些部门和专业教师对共青团工作的冷漠态度,不单单是理解和认同的问题,显示出团的工作对外协调不足,宣传不力。
再次,高校团组织对相关配套制度等政策运用不充分。尽管团中央、教育部对高校团干部的待遇问题有明确的政策,但实际上不少高校团委的行政级别问题、团干部的待遇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落实。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的一个窗口,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书育人,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教育素质。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