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杂论.

太极拳杂论.
太极拳杂论.

太极拳杂论

为了尊重历史,不埋没对太极拳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抢救和挖掘濒临失传的拳艺,本书披露民国初年曾轰动京师(北平)拳界的三世七太极拳。

三世七太极拳即民初宋书铭先生习练祖传太极功。宋书铭在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时曾做袁的幕宾,即文书之类的工作。善太极拳,尤擅长推手,自称他的拳是祖传的,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

近年来,有人评论过宋书铭其人其事,然而多从怀疑角度否定之。这些否定之言,仅是根据宋氏流传下来的少量文字资料,轻率下定论。评论者并不了解宋氏太极功,也未接触过宋氏太极功的练法。影响较大的评论是顾留馨,顾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命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绝非偶然。”事实上,顾既未见过宋书铭,也不知道宋氏打的是什么拳。顾的一生,除陈家沟陈氏拳之外,对其他人少有善言,恐怕今后只要有太极拳留传,批评顾氏就不会停止。

现在经历过宋书铭时期的前辈太极拳家均已谢世,直接了解这段史实的人已不存在,作者作为宋氏太极功的传人,把宋氏太极功的拳理、拳法公之于世,是完全必要的,使人们明白宋氏太

极功不同于其他流派太极拳,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特的拳架,有自己的拳理,有独特的技击应用方法,总之是可以操作的独立拳法。

我首先谈一下,为什么我要来披露宋氏太极功(拳)。

我九岁(1940年)开始习武,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同年拜我国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图南先生师从吴鉴泉先生学习太极拳,人们推崇曰“吴氏太极拳”。图南先生追随鉴泉公直到1937年抗战军兴,图南先生辗转撤退到西北大后方,师徒失散,鉴泉公歼于1942年。鉴泉先生承父(全佑)学,后拜宋书铭先生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深得奥妙。

宋书铭曾为袁世凯的幕宾,是许禹先生的好友。袁世凯在1912年到1916年执政。许禹生于1914年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的教员有纪子修、杨梦祥(少侯)、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许禹先生和宋书铭交往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段时间。研究教社员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巨子,然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凤山)往访宋书铭,与之推手,皆莫能自持。后除纪子修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书铭为师。如此,他们的太极拳就由杨氏改为宋氏。他们的拳,后来称为“吴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准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全佑的弟子。

作者是吴图南先生的早期弟子。20世纪50年代,我年少,只知学艺,不问源流,甚至不知我学习的太极拳称吴氏太极拳,只

知师爷是吴鉴泉先生,连太师爷是谁我都不知道。从1983年至1989年图南公逝世这六年间,我预感到先生年事已高,先生之后,一些不为人知之史、之技、之理,将人去艺绝。我工作之余,到先生寓中,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今天,我不可能用数纸文章记录这一切。况且许多功夫,仅得口授,知之不深,悟之不深,悟之不透,习之不精,亦无可奈何。下面就宋氏太极功之源流、功理、拳架、古谱诸方面,披露宋氏太极拳,限于篇幅,仅次其要。

(一)源流

宋书铭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记述宋氏太极功的源流。对此,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宋书铭自己编造的附会之词。作者为作考证,现仅录原文如下,供有兴趣的人研究。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续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茅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归。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势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闻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势。名目书之于后。

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栏

簸箕式凤凰展翅鹊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

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

双鞭翻身搬栏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

单摆连上跨虎九宫布揽雀尾山通背

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双摆莲

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如峰似闭左右分脚

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摆莲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脚踩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八门无步。以中央为准。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时尝居武当山南岩官。不食火食。第麦。故人称曰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缘余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之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势。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代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子之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后余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均州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孙且

看汝出手。莲舟怒极。进步连带捶。单未近身。道人飞起十余丈。平空落下。立无损。莲舟谓道人曰。汝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敌我者鲜矣。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莲舟悚然曰。此皆余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师祖。李道子曰。我在此数十寒暑。未曾开口。汝今遇我诚大造化哉。汝来吾再以功夫授汝。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势。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李道子所传莲舟口诀曰。

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作者提供的是宋书铭之后,吴鉴泉等人拜宋为师的历史资料。

1.许禹生著《太极拳式图解》(1921年版)记载:“有宋书铭者,自运远桥后,久客项城(指袁世凯,袁系柯南项城人)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狭隘非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多受业焉。(吴为全佑子,纪常与凌君为友)”

注:凌君即凌山,同输载有:当露禅先生充营教师时,得其传者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喜发人、一善柔

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旋从先生命,均拜班侯先生之门,称弟子云。’’

2.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太极拳法阐宗》(1927年版)云:清末遗老宋氏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式太极拳大同小异,唯其拳法注重单式练习,推手则相同。宋参幕项城,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室,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出皆寻丈以外,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时纪师年逾古稀,寿与宋相若而愿为弟子,宋与纪师约秘不传人,纪师曰:‘余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勿学耳。’于以见宋之技精,与纪师之而好学与坦率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其支派论》为宋远桥所手记,其论太极拳原理备极详细,并可信证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宋氏家传本于民初乱世,前辈多抄存者,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幅,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晚年困瘁家居,抱道自娱,积稿盈屋,许公禹生数敦其出,皆不应,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鳞半爪耳。旋居保定作古,遗著不知流落何处?徒令向往而已。”

3.吴志青著《太极正宗》第七章向恺然(二、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笔名平江不肖生,著有当时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后改编拍成连台本默片电影《火烧红莲寺》,当时上海

万人空巷,争看此片,不肖亦红极一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记载:“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于北平(即北京——作者识)之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也。遂都辞出。”

4.向恺然《我研究推手的经过》一文(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现存与台湾沈孚瑞先生处,1995年重刊于中国台湾《太极拳》杂志第97期)中记载:“1929,在北京,从许禹闲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从宋书铭学的,是宋远桥的一派,专注意开合,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可惜他那时主办北平国术馆兼办北平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位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粘、黏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

以上史料足证,吴鉴泉先生确实拜宋书铭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之精髓。此外,吴式太极拳的主要传人刘恩绶、刘彩臣也拜宋氏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至今,能见到的史料,宋氏除吴鉴

泉等人之外,未再传授宋氏太极功给他人。

(二)拳架

由于历史上的曲折,宋氏太极功之原貌今已不可得,我们所能见到的拳架有三个样版:吴图南拳架,见吴图南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31年版);李先五(刘彩臣的弟子)拳架,见李先五著《太极拳》(1933年版);王新午拳架,见王新午著《太极拳法阐宗》(1927年版)。现在根据吴南图拳架,笔者披露宋氏太极拳(功)特点,我们以杨式太极拳为参照系比较如下:

1.导引术

宋氏太极功原本功法,是引导术。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宋氏太极拳意在手指尖,伸臂以指尖引导,曰:“端引”。杨式太极拳意在掌缘,臂从后向前推。而宋氏则由前向后拉,一推一拉,完全相反。

2.伸臂、立腕、凸掌、舒指

仍以“搂膝拗步”为例,宋氏要求右臂伸直,立腕,凸掌心五指自然向上伸展。这都是杨式太极拳之大忌。杨式太极拳认为:手臂直则僵,立腕使气血流行受阻,掌心凸则紧张。我们认为这些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许多吐纳导引术都是这样练习的,例如最著名的“华佗五禽戏”。

这样练习的实质是拉伸到极限,宋氏太极功练习松弹劲和粘黏劲所必需的方法。

3.手向前伸,肩向后拉

拳架,所有向前伸臂动作,无论伸单臂或双臂,如搂膝拗步、

搬揽捶、双峰贯耳、高探马、倒撵猴等,每个定势都要求“手向前伸,见向后拉”。这个要求是意念,内动外不动,外形不动。久而久之,松弹力自出。

4.拉开关节

拉开关节有“横、斜、侧、竖”之分。

“横”,如“单鞭”一势,马步两臂平举,两臂伸直,两胸合背,从一臂经胸到另一臂,完全拉直,通开。

“斜”,“如封似闭”一势之过渡,身向前斜,头、劲、脊、腰、臀、后足成一斜直线,把全身关节拉开。

“侧”,如“斜飞”势,侧身,一臂高另一臂低,两肩拉开,不许相错。

“竖”,如“手挥琵琶”一势,两脚并拢,全身直立,手向头顶上举,头向上顶,把颈椎、脊椎拉开。拉开才会“节节贯串”,拉不开只会节节压迫。这种练法有极好的健身效果和健美效果。

5.松腰

“活泼于腰”,腰不能承重,不能使力,行拳走架势过招必须松腰。

6.弓步倒三七开

与杨式太极拳相反,弓步时前脚承重占三成,后脚承重占七成。杨式弓步正三七步,前脚承重占七成,后脚承重占三成。倒三七有什么好处?倒三七步比正三七步稳定得多。若不相

信,姑且试之,自明。

7.脚掌平铺落地

“地心为第三主宰”,说明接地之重要。

打太极拳,脚到底该如何接地?一些练家主张“五趾抓地”,即五根脚趾向下扣,抓地。这种主张来自姜容樵《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第一首第四句:“五指抓地上弯弓”。实际上是“五趾抓地”。宋氏太极功要求脚掌铺开平落地,身体重量由全脚掌承担。切忌由脚跟承重,脚跟承重全身就拔起来。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的真实性。

8定势

三十七势,每势含若干个动作,其中一势为代表姿势,要求停下来,调整内部,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定势为弓步,身正头悬,一臂向前顶,把颈、脊椎关节拉开,上身直立中正,不允许有一点驼背,不允许向前倾,后仰、左歪右斜;重心落于后脚,忘掉前脚,伸出之臂,肩向后拉,手向前伸,其他各定势,各有要求。

9.六阳经

宋氏太极拳大六阳经,何为六阳经?即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六阳经循行人体外侧,与天地相连,曰:大周天。六阴经循行人体内侧,即手臂内侧、

胸腹。为小周天。打六阳为整体劲,打六阴为局部四肢无力。

人身毛孔遍布于人体外侧,神经分布集中,触觉非常敏感。

故曰:“混元一气感斯通”,又曰:“全体发之于毛”。

(三)功理

太极本无极,混混沌沌,无形无象。随感而应;二气分,天地判,是曰:太极。由此可见,太极拳有两套,练法不同,殊途同归。一曰:“先天逆运”,一曰:“后天顺行”。故,拳有先天、后天之属。两套太极拳,各执一端,达到神明之路不同,这就是易理的推测。

宋氏太极功,属先天拳,重逆运之功法;杨式太极拳,属后天拳,重顺行之拳法。杨氏拳为小周天法,非常注重腰的地位;而宋氏拳却没有给腰以那么重要的地位,而把这个重要位置赋予天地、大自然,曰:“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又曰:“应物自然”。杨式拳注重虚实;宋氏拳重开合,开合为一混沌,故曰:“浑噩于身”、“遍体气流行”、“表里粗精无不倒”。虚实不清,触摸不定,彼此不分之境,故曰:先天逆运,回归混沌。

结论:宋氏太极功是先天拳,是大周天法。

(四)古拳谱解

本文仅解释宋氏太极拳古拳谱的关键句,不做一般解释。

心会论

腰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

地心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解:人身折叠,左右旋转。承上启下,都要用腰,故曰:“主宰”。所以,腰就成了攻击的重要目标。如果用腰化解敌之攻击力,或使腰力去攻击人,这恰好使腰处于直接被打击的地位,腰极易受伤,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控制了腰就控制了人之命脉!

猴(喉)头通顶,为天,故《周身大用论》有“猴头永不抛”之句,露喉则失天,即失去运动的空间。君不信:低头、仰面,皆失视野,空间尽失,无有不失败者。行拳走架,不得仰头露喉。地为立足之所,地心为立足之根。对人,先断其根:对己,先固己根。故,欲固根不断,脚必落地生根。如何落地生根?曰:“足掌平铺地,周身松透。”关键是“四通”,通腰、通胯、通膝,通脚腕。一处不通(憋劲),则上下不达,根自断。

主宰,全局之关键也。

何为宾辅?局部之辅佐也。宾辅有两个作用:防护之用,攻击之用。丹田为气海,辅佐腰。以气摧力,无坚不摧;气沉丹田,不可动摇。掌指为力梢,辅佐喉头,门户也。足掌接地,桩也,地心之辅。何为桩?导引彼力向脚下。彼力愈大,我愈固;若彼力愈大,我愈动摇,则不为桩。桩亦可拔。拔与不拔,一方法也,二功力也。无方法,功力不长;无功力,方法不验。

十六要论,蹬之于足,行之于脚,纵之于膝;

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一身,

全体发之于毛。

解:“蹬之于足”,此处之“蹬”乃踩字之误,古踩字写为“”,后人不解何为义,误之蹬。一字之差,相距千里。其意完全相反,蹬之向上,踩之向下;一漂浮,一沉固。《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脚五行”,有“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中央之土只能是踩,而非蹬。蹬与踩,一言行,一言驻。人立于地,静则踩,动则蹬。言桩则踩而不蹬,蹬地则根自断。见前进、后退,必须蹬地。关键是,“蹬而不拔,行而不起,纵而不断”,其根自固。“活泼于腰”枢纽也。腰位于腹背之中,胯之上,身之下;触之极灵活,但极脆弱,由背、腹两大肌腱保护,易受损伤。是故,腰忌大摇大摆、大旋大转和强搬硬扭,如此,轴将折断。所以,不能用腰力击人,更不能用腰抗击敌之强有力攻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腰放在第一线。当前,人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太极拳经典中论述腰的重要地位的话,如:“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解释为用腰行拳走架,用腰承接来力,用腰力去攻击人,把腰直接暴露在第一线,把性命攸关的事当儿戏!

“灵通于背”,此“通背”也。太极拳的拳架,与通背{也叫通臂}拳有渊源关系。黄百家内家拳六路的第一路就是通背(臂)拳,曰:“佑神通臂为最高。”要求两臂拉开,由一端之指掌另一端之指掌,拉成一条直线,此曰“单鞭”;臂平、肩平、背平、

胸平,曰“四平势”。掌、指为力梢、故曰:“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此力之所出,气之所使,故曰:“流行于气”。发力有带气与不带气之分:带气为劲,不带气为力,各有所使。

“神贯于顶”,领袖全局,为敌司命也。

“敛之于髓”,此神内敛也。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一书中写道:“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即到而意先到。拳不到意已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交,变化环生。”又曰:“习太极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功之效也。”

“达之于神”,运之于目,此“望”也,视觉也;“凝之于耳”,此“闻”也,听觉也;“息之于鼻”,此为力气之相也。故,与敌交手,观其动静,闻其鼻息,知其全局耳。

“呼吸往来于口”,此吐纳之术也。息力生气之道。

“浑身一颤”,乃天地之始,混沌也。阴阳不测,虚实不分,开合不定,前后不明,左右难寻,身如腊肉,触之无物。凡此,皆先天逆运。

“全体发之于毛”,毛为血梢,血为气母,六阳经循行之表,神经集中之所,故很敏感。六阳为手之背、膊之外、腿之侧、脊之背,故曰:“力由脊发。”气敛入骨,发之于毛。

总之,《十六要论》讲的是天、地、人的大系统。不明此理,则人无以立,无以行,无以跳跃,凡此皆为“地”;不明此理,

则力无从以蓄,劲无从以发,凡此皆为“人”;不明此理,则二气不分,天地不判,无感不应,无以逆转,凡此皆为“天”。总之,不明十六要之理,虽依势画葫芦,也难以成效。

八字歌

漰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解:八字为捋按采挒肘靠。八字与王宗岳论相同,唯最后一句为八字点睛之言。

宋程《洺水集》,记有小九天十五势,今仅存其名,曰: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一书中写道:“以上十五势皆韩(拱月)先师之所传也。其用功之要,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清史稿·艺术传四·曹竹斋》记载:“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不可沾。凡此,皆无形象,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出于庄子。《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意思是:门的转轴在圆槽之中,门才能转动任何方向。唐司空图《诗品·雄辉》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比喻超脱拳外,才能应万变,其关键在“不支离”。

支者着架顶抗也,离者脱离也。不支离,即不丢不顶之意,故前句有“果能粘连黏随字”,说出“粘连黏随”的关键是“不支离”。

出手论:人之两手分左右,出手有虚实前后,有先来后到;快打猴头,慢击腰,不紧不慢拔起脚;按向后坐,捋向前移;直来横往曲绕,千变万化不离中心;实变虚,虚变实,亦实亦虚,虚实不分,捉摸不定。

接手论:接手怕接空,故有“接一寸,不接一尺”。接空,我手已出,彼手已撤,注意打彼第二手,曰:“接一大二”。接手要知拍,彼出手换招均有节奏,即“拍位”;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要做到这点,必识拍,即彼之攻击节奏,要有一个提前量,这叫::“打拍位”。

手分软硬、虚实、强弱。

软手虚多诈,说收就收,说变则变;硬手实,难收难变。软手不可不接,接则虚,不接则实;前手软,后手必硬,接软防硬;第一手软,第二手必硬,故接第一手,防第二手。硬手易接,软手难防。

弱手非软手,弱手僵,挥之即出,毋须周旋。强手非硬手,遇强不实接,物来触我,我不著物。

接手防踢脚,所谓“明出拳,暗出腿”。腿多在拳下,故曰:“袖箭腿”。彼之脚,我亦起脚,将彼腿憋在“窝”里,不使踢出。彼起脚,我即进,手击其肩、胸、彼必仆,故曰:“起脚半边空”。彼起脚,我不可退;退。则遭彼连环脚踢,故曰:“进生退死”。

九官步

以手带步两翅摇;以身代步水上漂;

以步带身任逍遥。

《逆运歌》五首

(一)桩

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二)劲

肩向后拉,手向前伸;身向后坐,劲向前发。

注:此劲也,非力也。

(三)方法

静之守之,虚以合之;运之以意,得之于心。

注:心者心领神会。

(四)应物自然

身若浮云,卷舒自然;物来触我,我不着物。

注:彼摸不着我的劲,找不到我的支撑点。

(五) 拍位(俞大)

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注:听劲是不够的,要提前打,提前多了不成,要打得恰好彼手已出,劲欲发未发,欲收不能,这就要知拍,即打他的攻击节奏,打一个提前量,效果极佳。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24式太极拳文字讲解

24式太极拳 一、起势 1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 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 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至于腹前,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 二、野马分鬃〔三次〕 左野马分鬃 1 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 (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 左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 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

3 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 左搂膝幼步 1 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 2 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 右搂膝幼步 (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 左搂膝幼步 五、手挥琵琶 1 右脚向前跟半步 2 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 3 左脚提起,脚跟着地成左虚步 六、倒卷紘 右倒卷紘 1 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

2 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右脚跟随腰撵正 左倒卷紘 (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 右倒卷紘 左倒卷紘 七、左揽雀尾 1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 2 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右手按于右胯侧 4 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 5 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 6 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 7 左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 九、单鞭 1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 2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

学校太极拳队训练计划

学校太极拳队训练计划 - 一、学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既是武术,又是文化;既是健身术,又是护身术;它既练内(心)又练外(体),精、气、神兼顾;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太极拳非常重视加大人体下部运动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虚的“时代病”.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从而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身心健康之路.只要天天练太极拳,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太极拳的魅力,已经吸引了整个世界,它不仅是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项目,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的运动.纵观太极拳开展与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太极拳活动的基本上集中在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的活动.少有在青少年中开展,特别是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教育几乎没有.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确立了太极拳普及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开展太极拳运动的措施: 1、内容:在线学习《杨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本学期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深化太极拳的演练水平. 2、聘请柴师傅为学校的太极拳队顾问,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对师生进行武德、武艺、武理等方面的训练. 3、选择部分年级的学生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地在全校进行推广. 4、确定具体的时间安排: 每周我们安排一节体育课、对试点年级的各班进行基本套路教学; 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的太极拳巩固练习; 每周安排一次课余时间,针对试点年级中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提高性练习.同时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练习,使得我校的每一位教师至少掌握一套太极拳的套路,在校每一名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前至少都能够学会一套太极拳,增强健身意识,提高健身技能,增强师生身体素质. 4、通过专题教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强化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技能.组织竞赛活动,培植兴趣、提高技能,并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发展兴趣特长. -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 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精神效益: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後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後血气回圈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预备式 一起势 1、左脚开立:首先使左膝放松,身体重心大部份落在右脚上。提左脚向左侧迈出时,其高度以不超过右踝骨的高度为宜,右腿也不要弯屈。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2、两臂前平举:两臂边旋转(劳宫穴找涌泉穴)慢慢向体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有如要把一根下端踩在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动作时可有这样的意念。注意腕关节不要过于松软,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 3、屈膝按掌:(1)下按的用力和用意,有如要将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按入水中一样。(2)两臂、两掌不要只是被动地随屈膝而下落,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3)按到终点时需展掌,舒指,避免手指向上的“坐腕”。本式定势时,要配合呼气下沉,使之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二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手收脚:上体稍向右转(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掌心相对,呈右抱球,左脚尖点地(这里的“脚尖点地”是指用脚前掌着地。动作熟练以后,脚尖不必着地,收至支撑脚内侧足弓附近即可),眼看右手。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面向南偏东。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上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下手停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面向正东。(二)右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重心移动的过程中,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起伏,移动幅度不必过大。也不可先坐成虚步再转体,造成“断劲”脱节。 2、抱手收脚:收脚时主要是重心前移。当体重已从后腿移到前腿时,就以大腿的力量轻轻地把后脚提起,慢慢地屈膝向前,使脚尖在前脚的内侧落下。“抱球”和“收脚点地”要同时协调完成,不可“球”已抱好而后脚尚未到位。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三)左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练习要点: 1、抱球:肩部放松,手指微屈,肘低于肩,腕低于手。屈肘时,上臂与前臂的夹角约120度,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30厘米的距离,要使能容下一个球的空当,既能抱得住这个球,而又不使球触着身体。 2 、上步:上步时一腿支撑体重,另一腿轻灵地迈出,不可将身体重心过早地前送,整个脚掌一下子踏实,呈“砸夯”状。 3、弓步:弓步四要素:“踏掌”、“弓腿”、“转腰”、“蹬腿”。脚尖与中线的交角成45~60度,两脚调整成介乎“丁弓步”和“川弓步”之间的“人弓步”。前后腿分担体重的比例是:前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二,后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一。弓步时,胯部自然里合,从而使上体正直,腰部放松。脚跟蹬展的整个过程中,脚掌都要贴着地面,不允许出现脚外侧离地的“掀脚”或脚后跟离地的“拔跟”现象。太极拳的弓步,后腿不能象练长拳那样挺劲绷直,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使膝部出现较大的弯屈度,显得软化无力。 4、分手:分手时左手手心斜向上,力点在手臂外侧,向左斜上方“靠”出。此时左肩要松沉,肘部要微屈,使左臂保持弧形。分到顶点时,要展掌、舒指,力贯指稍。由过渡运作到完成姿势,属于由虚到实的变化,手指表现为由自然微屈逐渐地展掌、舒指。右手同时向右斜下方分开,直“采”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肘微屈,右臂保持弧形。采到顶点也要求展掌、舒指、坐腕,肩部要松沉。这种“分”的手法运用,就好象要缓缓地把两手间系着的一根线扯直而又不把它拉断似的。 5、眼神:眼神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规律是:视线随主要动作的手移动,或保持头颈正直,目光平视。要避免低头或歪头,也不要死盯着前手。应把视线不时平移远望,有张有弛。 6、定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过渡

24式太极拳呼吸要领和动作要领

24式呼吸要领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 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起式: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左(右)野马分鬃: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 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白鹤亮翅: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 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左(右)搂膝拗步: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手挥琵琶: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左(右)到卷肱: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 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左(右)揽雀尾: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气,意在左(右)肩和 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一)第一组 1. 起势 ①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 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向前平视(图3-1)。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 ②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 3-2)。 ③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 向前平视(图3-3)。 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 2. 左右野马分鬃 (1) 野马分鬃一 ①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 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 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内 夹。 ②转体迈步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 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 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急于前移。 ③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 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 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 视(图3-6)。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内含, 双臂保持自然弧形。 (2) 野马分鬃二 ①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 要领:重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②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现状解析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现状解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校太极拳开展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太极拳开展的建议,主要是:加强体育课的文化导向性,提高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太极拳教学知识分层体系;开展比赛交流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制约因素;促进建议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是最佳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种体育健身运动进入了大学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一直以来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有着深远的意义。一种文化不能靠几个家族几个门派来传承和发展,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大弊端,从学校入手把太极拳作为体育课必学内容,政府出面定期组织太极拳的比赛和交流,将太极拳掌握情况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一、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

近几年高校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和其它一些体育项目相比可以说是处境尴尬。从教材大纲上看国家很重视太极拳在学校的开展和学习,一直以来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都被编写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中,高校都将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对待,但实际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太极拳在高校已被边缘化。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学习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从宏观上讲,学校教育是国家贯彻实施其方针政策以及文化走向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更是有效的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从微观上讲,太极拳运动集健身与医疗为一体,是最佳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因此可以看出在学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性,国家有必要也非常值得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可概括为“教法很单调,内容很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课外活动中几乎看不到太极拳的身影。 二、高校开展太极拳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学习的压力却不断增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各种文明病不断产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拥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

24式太极前三式

武术教案 班级:级人数:人教师:指导教师:日期: 教学内 容 1.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一组动作:⑴起势⑵左右野马分鬃⑶白鹤亮翅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1、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90%以上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太极拳步法及各动作了解各式动作的攻防含义; 3、学生认真学练和尝试太极拳动作,并相互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1、较少的人了解太极拳,接触较少,学动作叫慢; 2、动作与动作之间无法衔接; 3手、脚和呼吸无法结合起来; 课的 部分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和练法内 容 时 间 练 习 次 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开始部分整队,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 整队清点人数,师 生问好,宣布本节 课内容和安排见习 生; * ********** ********** ********** ********** 要求:快、静、齐 精神饱满,注意力 集中。 2 分 钟 准备部分1、热身:呈一路纵队沿着 跑道弧线内侧和足球场 底线慢跑三圈; 2、⑴扩胸运动 ⑵体侧运动 ⑶弓步压腿 ⑷仆步压腿 ⑸劲、肩、腰、膝、踝 各关节绕环。 3.课课练:站“马步” 两脚平行分开,脚尖正对前 方,两腿屈膝半蹲,挺胸, 塌腰,脚跟外蹬 教师带领学生慢跑 并督促学生认真 跑。 在教师的口令、示 范引导下,共同认 真完成各肢体、关 节活动 1、教师口述要领, 学生尝试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跟学。教师巡 回矫正错误动作 要求:精神振奋, 心情愉悦,身体各 机体功能得以充分 活动,为接下来的 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要求:动作到位, 身体舒展,活动充 分。使身体各肢体、 关节充分活动以适 应本课学习的需 要。 要求:眼微闭,敛 神,心无杂念。体 验“心静体松”,“呼 吸自然”。 5 分 钟

42式太极拳图解教程

( 1 )起势 002 003 004 005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 端正,下颏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 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目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3)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4)上体保持正 直,两腿缓缓屈膝 半蹲;两掌轻轻下 按,落于腹前,掌 与膝相对。 ( 2 )右揽雀尾 007 008 009 010 (1)右脚尖稍外 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 (2)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42式太极拳 (3)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掤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左,右手向 (4)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 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抱球状;目视左 掌。

下,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目视右手。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 前臂。 011 012 013 014 015 (5)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 地。(6)上体继续右 转,重心前移成右 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掤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 臂。(7)上体微右转, 右掌前伸,掌心翻 转向下;左掌同时 翻转向上,伸至右 腕下方,目视右掌。 (8)重心后移,上 体微左转;双掌向 下后捋至腹前;目 随右掌。 (9)右臂外旋屈 肘横于胸前,右掌 心向内,指尖向 左,左臂内旋,左 掌心转向外,掌指 附于右腕内侧。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基础教育)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 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 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 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 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 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 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 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 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 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 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 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 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 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 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 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 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 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 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太极拳十二式太极拳图解

太极拳十二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的内容,是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编成的。全套共分十二动,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和课时较少时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之前的基础练习。 (-)动作名称及动作说明 1.起势; 身体放松自然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呼吸自然(图7 —3- 1—1 —1?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掌高与肩平(图7-3-1-1-3)。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图7-3-1-1-4)。2.野马分鬃;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左掌经体前向下划弧放在右掌下,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图7-3-1-2-1)。上体左转,左脚向 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右掌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图7—3—1 —2—2?3 )。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化解对方攻击的手臂, 手攻击对方。 3.白鹤亮翅; 上体微向左转,左掌翻掌向下,右掌向左划弧,掌心转向上,与左掌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向前跟半步(图7-3-1-3-1)。上体后坐,稍向右转,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稍向左转,两掌随转体向右上左下分开(图7-3-1-3-2)。 4.搂膝拗步;上体稍向左转,左手掌心向上,向左斜上方弧形摆起,右臂内旋掌心向下向左落至左胸前。两手不停,随之身体右转,右手向下向右斜上方摆起,掌心斜向上,左臂内旋,随转体落至 右胸前,掌心朝下,左脚同时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方向(图7 —3- 1-4—1?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掌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平;左掌向下由左膝前接

2020太极拳大学体育课心得大全

2020太极拳大学体育课心得大全 大学本学期武术体育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太极拳大学体育课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太极拳大学体育课心得1 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将近两年的时间,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两年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在大二的下学期里,我的体育课学习的项目是武术——太极二十四式的太极拳。对这门课的学习也已到了一定程度,谈不上见解,但感触颇深。我之所以选择武术起初的原因就是因为想达到一个强身健体的效果,若能学到防身之术当然最好。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门体育课与想象的并不一样。 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在太极的一式一招行云流水的挥洒时,内心的浮躁和喧嚣也暂时平静下来,体味到一丝超然的味道。我想这也是太极的神奇之处。 大学体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和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使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保证顺利学习,当今社会企事业单位吸收新人时,既要重视他的德行操守,也要看他的健康水平。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风气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广泛号召。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才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太极的普及也让古人的养生之道带给我们更多益处。要让体育的精神和学风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国家、大家及以后的小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俯仰于家国天下的怀抱里大展宏图。 太极拳大学体育课心得2 这一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对太极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太极拳很好的阐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思想,既有老庄的逍遥无为,又有孔孟的仁义思想,还有这佛家的“禅”学思维。每一次的练习,我们都是在重新温习一份古老却又青春的文化,也是走进一个经典却又新潮的世界。在太极拳里,我们崇尚柔和,遵循平缓。我们对自然充满敬畏,对人生充满愿景。太极拳不只是一份简单的拳法,它还是一份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宝典。学习太极拳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每一次打起太极拳都是我们重新感受那份古老的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古人们留给我们的一份难以估计的宝藏。 在学习中,我们也是在学习者为人处事的道理,做事不应该事事着急,要学会放松内心,用冷静的姿态来解决任何烦恼的问题。太极拳要求人在锻炼中“心无杂念”,就是要放松内心,不去想其他琐碎的事。 静心,以修养德性;格物,以明察万籁。 太极拳是一种优雅的运动,它讲究柔和缓慢,却又是慢而不停。讲究人体的和谐,虽因人而异,但最终是殊途同归。这就如同生活,生活也有着相应的节奏,你跟随着它的节奏,就会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当你或快或慢的时候,你就会感觉生活在处处与你为难。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太极拳教会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诚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此外,太极拳也是一种适应性很广的体育运动。从我们脱离高中的题海战术进入到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