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分析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建构主义分析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冷战思维的延续、美日军事同盟的逐步强化,加之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中日两国间"对手意识"逐渐增强。由于两国间政治摩擦频发,安全互信不足,但经贸发展良好,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的局面。但是,由于近年来靖国神社、历史问题、教科书、东海油气田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中日两国关系已经跌入了谷底。

中日两国关系目前处于较为密切的合作与紧张的摩擦之间动荡摇摆的态势。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支柱,和平友好关系也是两国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建构主义为人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新视野,其对文化和价值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更丰富了我们对外交决策过程的认识。本文拟结合中日关系沿革的历史轨迹及当今时代的困惑,以建构主义的观念化结构视角来探索中日之间的脆弱且不失密切的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中日关系发展的轨迹与困惑

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匡架。关键词中日关系合作共赢历史问题大国思维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运动,青年学生也对日本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修改教科书问题义愤填。全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纷纷示威游行,中日关系处于紧张阶段。?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中日关系在今天激化?原因在于:一是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日本经济在五十年代得到恢复,六七十年代很发达,到了八九十年代则十分低迷,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倍受瞩目,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存在某种病态心理。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二是日本自身做法欠考虑,特别是小泉的做法让日本走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总的看来,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波折后,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与分歧已逐渐显现。如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探寻解决中日分歧,加强双边合作的新框架、新模式已成为摆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角色认知: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很大程度上讲,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角色认知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的30年,是双方政治、经济、国际地位经历重大嬗变以及国际局势、国际秩序剧烈调整的30年。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中日关系,将关注的重心从权利结构变化和利益调整的现实转向凝结着中日双方主体认知的规范结构,能有效地分析出中日双边关系是结构和角色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为拨开笼罩中日关系的迷雾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建构主义理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和主流理论分庭抗礼的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主张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世界政治、将关注的重心从经济物质结构等客观现实转向凝结着主体认知的社会规范结构,强调机制、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为我们认识、把握中日关系提出了新的范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规范、认同和文化为我们揭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规则,即不仅要考虑到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而且要注重主体认知及规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因为规范属于一种社会规定,是“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做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待”并能“创造出行为模式”,而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着国家的基本特征,即所谓的国家的认同。比如东南亚国家希望与中、日、韩加强区域合作的努力以及日本为地区整合的设想都反映了一种“规范”的认同。

第二,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角色之间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互主性共识”、规范和价值观。正是这些因素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7O年代初中日关系的改善和邦交正常化主要是缘于中日双方对国际秩序和规范的理解,缘于对独立自主价值观的诉求。建构主义否认存在一个外在的客观和自然的国际关系现实,认为国际关系是结构和角色共同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重视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观念化结构对角色行为的制约和规定作用。结构引导角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新界定它们的利益和认同,甚至角色自身。

第三,建构主义将角色认知引人国际关系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探索中日关系的新思路。角色认知的核心是指国家问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角色对自身进行再界定,使角色通过认知和学习而变得具有顾他性和合作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可以对最初的利己主义的自我和他者的概念进行再造,而且也可能使结构更为关注集体,而转变的关键在于社会实践,它是认同和利益变化的源泉。最主要的是,国家能够创造新的观念性国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帮助角色之间克服集体性行动的因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建构主义最深刻的贡献在于,观察某一特定时期的国际关系时,不仅仅从国家资源、权力、利益等纯物质概念来分析国家的动机以及国际关系的走向,而且更注重从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共识等因素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国际关系的现实。的确,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为我们认识中日关系提供了新的切人点。对“规范”的认同或突破,对“角色认知”的再定义,以及观念化结构对角色的制约都使我们能从更深的层次来深刻剖析中日关系的现实。

三、现实与悖论: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

建构主义的“角色认知”理论为研究中日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中日关系的实质也就是双方的国家身份再定义,双边关系的分歧与冲突也说明了互主性共识和价值观的碰撞。因此,分析日本“角色认知”的演变及未来可能的趋势,对处理两国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具体来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秦亚青教授在对经济深人分析后指出,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负向认同。他还进一步指出,与主导国际社会具有正向认同的国家是现状性国家,具有零向认同的国家是游离性国家,具有负向认同的国家是革命性国家;同时,他又对现状性国家做了三个不同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