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抗寒研究进展

香蕉抗寒研究进展
香蕉抗寒研究进展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7, 6(4), 193-20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journal/b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2677/br.2017.64025

文章引用: 王静毅, 刘菊华, 张建斌, 金志强, 徐碧玉. 香蕉抗寒研究进展[J]. 植物学研究, 2017, 6(4): 193-200.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ld Resistance of Banana (Musa nana L .)

Jingyi Wang 1, Juhua Liu 1, Jianbin Zhang 1, Zhiqiang Jin 1,2, Biyu Xu 1*

1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Genetic Resources of Tropical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TAS) Haikou Hainan 2Haikou Experimental Station, Hai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Banana,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TAS), Haikou Hainan

Received: Jun. 10th , 2017; accepted: Jun. 25th , 2017; published: Jul. 3rd , 2017

Abstract The cultivated banana (Musa acuminata ) is a plant that is widely cultivated throughou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 Low temperature is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banana. When the temperatures < 15?C , the regular growth of banana is inhib-ited.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ld resistance of banana. In this paper,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breeding study on the cold resistance of banana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reeding banana new germplasms with cold resistance. Keywords

Banana, Cold Tolerance, Research Progress

香蕉抗寒研究进展

王静毅1,刘菊华1,张建斌1,金志强1,2,徐碧玉1*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海南 海口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海南省香蕉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海南 海口

收稿日期:2017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25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3日

*通讯作者。

王静毅 等

摘 要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植物,低温是影响其生长及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度低于15℃就会抑制香蕉的正常生长。因此,研究香蕉品种的抗寒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本文对国内外香蕉抗寒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及育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培育香蕉抗寒新种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抗寒性,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香蕉属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 L.),是仅次于柑桔类的世界第二大水果,鲜果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全球水果之冠[1]。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地区)种植香蕉,主要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2]。香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民的主要食粮。

香蕉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属热带水果,温度是影响香蕉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其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7℃左右,14℃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发生寒害而导致减产[3]。我国香蕉主产区分布在北纬18?~30?之间,以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为主要产区。除海南部分地区外,我国绝大部分香蕉产区属于香蕉非最适宜种植区,冬季多受低温冻害影响。近年来几次大的寒流均对我国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1]。1999年冬季低温使广东蕉区损失达6亿元;2008年春季特大寒害致使全国香蕉产区损失超过25亿元[4]。2011年春季寒害也给亚热带香蕉产区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广西蕉区,春植蕉基本绝收

[5]。低温冷害严重影响了香蕉产量并制约着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香蕉抗寒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包括香蕉抗寒的生理生化研究、分子研究以及抗寒品种培育研究等,旨在为香蕉抗寒品质改良及香蕉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 香蕉抗寒的生理生化研究

低温是植物经常遭受的一种非生物逆境胁迫,会引起细胞膜脂相变、细胞水分代谢失衡、体内酶活性降低和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代谢紊乱,使植物的器官或组织受到损伤甚至死亡。一般认为香蕉寒害与细胞膜系统受损(脂质过氧化及生物自由基伤害)有较大关系[3]。有关香蕉的抗寒生理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香蕉叶片组织结构、质膜系统、保护酶类、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上。测定的生理指标主要有电导率、半致死温度、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水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等[6]。

同时,通过喷施外源植物生长调剂来调节、增强香蕉抗寒性的研究也有一定报道[5]。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致可分为激素类物质和非激素类物质两大类,非激素类物质又可细分为非激素类有机物质和非激素类无机物质。非激素类物质主要包括:H 2O 2和CaCl 2 [7] [8]、NO [9]、壳聚糖和甜菜碱[10] [11]、维生素Open Access

王静毅等

C、大豆多肽、肌醇和磷酸二氢钾[12]等。激素类物质主要包括:多效唑、脱落酸和油菜素内酯[13] [14]、多胺[15]、茉莉酸甲酯[16]、水杨酸甲酯[17]、水杨酸[18]、乙稀利[19]和5-氨基乙酰丙酸[20]等。这些研究为香蕉抗寒机理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这些外源物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胞保护酶的活性,提高香蕉抗寒能力幅度有限,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香蕉的寒害问题。

3. 香蕉抗寒的分子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低温胁迫下香蕉基因表达变化及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开展。Kang等[21]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克隆了低温下水杨酸诱导的差异带。Santos等[22]则分析了香蕉在低温下的表达序列标签,在2286个高质量序列中,有715个来自于全长cDNA克隆,共获得149个全长基因。祁君凤等[23]构建了香蕉叶片在低温处理下与常温对照的差异表达消减cDNA文库,发现有相当多的未知功能基因参与了香蕉抗寒的过程,也检测出与低温胁迫时间(10~24 h范围内)呈正相关的低温特异表达基因。冯冬茹等[24]构建了大蕉冷诱导差减文库,得到约50个低温下表达增强的候选克隆,通过半定量分析发现大蕉疏水蛋白基因MpRci在低温处理后的表达相较处理前上调,鉴定为低温诱导差异表达基因。

香蕉抗寒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的报道也逐年增多,已鉴定出的与香蕉抗寒性相关的功能基因主要包括冷胁迫相关蛋白基因、钙信号转导蛋白基因、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膜脂相关蛋白基因、维持细胞功能类相关蛋白基因、代谢途径催化酶相关基因等[25]。如从冷胁迫处理的巴西蕉幼苗中获得的1,5-二磷酸核酮糖梭化/加氧酶小亚基(rbcS-mc)基因[26]、红素氧还原蛋白基因[27]和从大蕉(Musa paradisiaca L. ABB Group)中克隆的冷诱导质膜蛋白基因(MpRCI) [28]。而张妙霞[29]则以福建三明野生香蕉叶片为材料,克隆了低温胁迫下的Ⅰ类几丁质酶基因(Chi12)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gsp)。匡云波[30]克隆了香蕉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spp. cv. Tianbao)叶片中11个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并对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张俊芳等[31]从巴西蕉中克隆到一个乙烯应答因子结合蛋白基因MaERF,尖孢镰刀菌侵染及低温胁迫条件下均使该基因在香蕉中上调表达,推测其在香蕉胁迫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赖志宸等[32]从旗山野生蕉和天宝蕉叶片中克隆获得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7,分别命名为MuFAD7-1和MaFAD7-1,并在不同温度胁迫下对其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天宝蕉MaFAD7-1转录水平变化小,而旗山野生蕉MuFAD7-1在普通香蕉停止生长的临界温度13℃时表达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降至4℃时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进一步验证了野生蕉MuFAD7-1可能具有抗寒基因的功能。而从果实中克隆得到的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主要有膨大素基因(MaExp) [33]、热激蛋白基因(sHSPs) [34]、MaCOL1基因[35]和编码连接组蛋白H1基因MaHIS1 [36]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徐碧玉课题组也一直致力于香蕉抗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已鉴定出能够响应多种逆境条件下的香蕉抗逆相关基因,证明了香蕉苹果酸脱氢酶基因(MaMDH)[37]、钙调蛋白基因(MaCAM)[38]、泛素结合酶基因(MaUCE2)[39]、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40]、乙醇脱氢酶基因[41]和胁迫相关蛋白基因(MaSAP1) [42]能够响应低温胁迫,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香蕉应对低温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香蕉中,低温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的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已克隆鉴定的转录因子基因主要是从香蕉果实中得到的WRKY[43]、MYC/MYB[44]、bHLH[45]和NAC[46]类。研究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ICE-CBF冷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网络。杨洋等[46]从三明野生蕉中克隆了Whirly (WHY)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属于植物Whirl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且Whirly转录因子在不同低温胁迫下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推测该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包括抗寒等多个抗逆途径的调控。而Yang等[48]则首次利用RNA-Seq和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抗寒大蕉与冷敏感香蕉抗寒性差异的分子机理。2015

王静毅等

年,Yang等[49]再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抗寒大蕉和冷敏感香蕉的关键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抗寒大蕉冷胁迫处理后的3 h和6 h,分别有10和68个差异表达基因;而在冷敏感香蕉中,则有40和238个。而且还发现了17个仅在抗寒大蕉中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包括信号转导、非生物胁迫、铜离子平衡、光合作用与光呼吸、糖应激和蛋白修饰等。

综上所述,香蕉抗寒分子机制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通过相关分子技术获得差异片段,克隆抗寒相关基因,克隆调控抗寒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等几个阶段。这些研究对理解香蕉抗寒机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是单基因功能的分析和探讨,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上游调控途径并不明晰。目前,虽然香蕉A基因组测序结果已经公布[50],但与胁迫密切相关的B基因组的测序进展缓慢。micro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低温胁迫下香蕉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约18~24 nt的内源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它通过转录后降解或抑制翻译过程参与基因的表达,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51] [52] [53]。研究发现,miRNA 不仅参与植物的整个发育过程,还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应答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54] [55] [56] [57]。

有关香蕉miRNA的研究起步较晚,报道较少。D'Hont等[50]利用“Pahang”的基因组信息预测了来自A 基因组的235个保守miRNA。Davey等[58]在基于香蕉两个原始祖先A和B基因组水平上,分别预测到了47和42个香蕉保守miRNA家族,同时也预测到28个新的miRNA。宋长年等[59]和叶可勇等[60]利用香蕉EST和GSS分别对香蕉miRNA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Chai等[61]对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的miRNA进行了实验验证及靶基因的表达验证。Bi等[62]和Ghag等[63]分别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香蕉果实成熟相关及叶片发育相关miRNA进行了挖掘鉴定。而通过不同逆境或同一逆境不同胁迫程度的处理来鉴定香蕉逆境相关miRNA的研究则少见报道。本文作者对我国香蕉种质长梗蕉(Musa balbisiana)进行了低温胁迫处理,构建了低温胁迫处理小RNA文库和对照文库,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中筛选出了6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64]。这些基因将是研究香蕉耐寒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今后研究香蕉miRNA响应非生物胁迫、解析香蕉适应逆境的分子机制、培育抗逆香蕉种质奠定基础。

4. 香蕉抗寒种质培育

植物优异的抗寒性首先来自于优异的种质与遗传。培育抗寒优良品种,是减轻香蕉寒害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径。但香蕉主栽品种均为三倍体,难以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获得优质、高产、抗性强的优良新品种。因此,利用诱变育种和转基因技术来选育香蕉新品种成为必要。陈蔚[65]使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phonate, EMS)对香蕉假茎茎段进行处理,然后诱导薄片外植体再生出新的植株,并结合设置低温进行定向筛选,最终获得2株抗寒性较高的植株。与对照相比,2株抗寒性较高的植株经低温胁迫处理后,叶片只有轻度的萎蔫现象,恢复生长后,受害叶片基本都可恢复生长,而对照植株则叶片萎蔫严重,恢复生长后形成褐斑坏死,不能恢复生长;而且,常用的抗寒生理指标相对电导率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表明,2株抗寒性较高的植株相对电导率分别比对照低13.7%和14.6%,其POD活性则分别比对照高35.7%和65.4%。张建斌等[66]发明了一种抗寒香蕉种质的筛选方法,其利用香蕉未成熟雄花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60Co γ射线辐射处理后,采用三次低温筛选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抗寒突变种质的筛选效率,缩短了培育香蕉抗寒品种的周期。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寒基因转入香蕉的研究也逐渐有所报道。Shekhawat 等[67]利用转基因的方法将脱水素基因MusaDHN-1转入香蕉,发现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受干旱、盐、冷害、氧化物、重金属及植物激素的诱导。刘凯等[68]在东莞大蕉中超表达拟南芥CBF1基因,改善了大蕉植株抗低温胁迫的能力。韩丽晓等[69]将YHem1基因转入巴西蕉,发现该基因可以提高香蕉植株耐冷

王静毅等

性。虽然目前并未见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品种的报道,但随着香蕉A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系统挖掘香蕉抗寒基因成为可能,这将为香蕉的抗寒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

5. 展望

研究培育具有较高抗寒能力、产量和品质优良的香蕉品种是香蕉育种的新挑战,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很多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植物的抗寒性是十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很多因素与条件的制约。因此,研究香蕉的抗寒性,需要收集抗寒性较强的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它们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及基因表达调控情况,掌握其抗寒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挖掘其中有用的基因资源,这样才有利于改良香蕉栽培品种的抗寒能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香蕉A、B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通过诱变育种、抗寒基因分离、克隆及基因转化技术的应用,相信将来会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抗寒能力的优质高产香蕉新品种。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1043),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2011AA1002060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CARS-3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涛, 陈新建, 凡超, 等. 我国香蕉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1): 220-223.

[2]Frison, E.A. and Sharrock, S.L. (1999) The Economic, Nutritional and Social Importance of Bananas in the World. In:

Picq, C., Fouré, E. and Frison, E.A., Eds., Bananas and Food Security, INIBAP, Montpellier, 21-35.

[3]刘长全. 香蕉寒害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06, 23(3): 448-453.

[4]周东辉, 郭长福, 傅炽栋, 等. 异常气候对香蕉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 中国热带农业, 2008(5): 58-59.

[5]林贵美, 李小泉, 韦绍龙, 等. 2011年早春我国香蕉寒害调查及寒害后恢复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1):

46-49.

[6]王安邦, 金志强, 刘菊华, 等. 香蕉寒害研究现状及展望[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8): 28-33.

[7]康国章, 陶均, 孙谷畴, 等. H2O2和Ca2+对受低温胁迫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2, 29(2): 119-

122.

[8]余土元, 冯颖竹. 低温对香蕉幼苗的伤害及外源H2O2、CaCl2对香蕉抗寒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5): 219-223.

[9]汤红玲, 李江, 陈惠萍. 外源一氧化氮对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10): 2028-2033.

[10]韦建学, 李绍鹏, 李茂富. 外源甜菜碱对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07(7): 41-43.

[11]李茂富, 李效超, 李绍鹏. 壳聚糖和甜菜碱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11):

20-22.

[12]李效超. 化学物质诱导香蕉幼苗抗冷性的生理效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海口: 海南大学园艺学院, 2009.

[13]周玉萍, 郑燕玲, 田长恩, 等. 脱落酸, 多效唑和油菜素内酯对低温期间香蕉过氧化物酶和电导率的影响[J]. 广

西植物, 2002, 22(5): 444-448.

[14]刘德兵, 魏军亚, 李绍鹏, 等. 油菜素内酯提高香蕉幼苗抗冷性的效应[J]. 植物研究, 2008, 28(2): 195-198, 221.

[15]周玉萍, 王正询, 田长恩. 多胺与香蕉抗寒性的关系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03, 23(4): 352-356.

[16]冯斗, 禤维言, 黄政树, 等. 茉莉酸甲酯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的生理效应[J]. 果树学报, 2009, 26(3): 390-393.

[17]冯斗, 禤维言, 黄政树, 等. 水杨酸甲酯对香蕉苗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 2009, 38(6): 5-9.

[18]周利民, 陈惠萍. 水杨酸对冷胁迫下香蕉幼苗抗冷性的效应[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9, 38(1): 19-22.

[19]韦弟, 李杨瑞, 邸南南, 等. 乙烯利对香蕉抗寒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30(12): 1789-1791.

[20]黄芳, 李茂富, 汪良驹, 等. 叶施和根灌ALA 对香蕉幼苗冷害的缓解效应[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5):

1781-1785.

王静毅等

[21]Kang, G.Z., Zhu, G.H., Peng, X.X., et al. (2004) Isolations of Salicylic Acid Induction Expressed Genes in Chill-

ing-Stressed Banana Seedling Leaves Using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30, 225-228.

[22]Santos, C.M., Martins, N.F., H?rberg, H.M., et al. (2005)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Musa acuminata

Spp. Burmannicoides, var. Calcutta 4 (AA) Leaves Submitted to Temperature Stress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

netics, 110, 1517-152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00122-005-1989-5

[23]祁君凤, 冯仁军, 程萍, 等. 香蕉叶片低温胁迫下差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J]. 热带生物学报, 2010, 1(2):

110-113.

[24]冯冬茹, 王宏斌, 刘兵, 等. 大蕉冷诱导差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 2010, 49(5): 107-112.

[25]李卫亮, 李茂富, 贺军虎, 等. 香蕉抗寒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5): 1185-1192.

[26]刘德兵, 魏军亚, 李绍鹏, 等. 香蕉RuBPCase小亚基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07,

28(3): 57-61.

[27]Feng, R.J., Lu, L.F., Yuan, K.H., et al. (2010)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Rubredoxin from Cold-Treated Ba-

nana Lea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79, 163-168.

[28]Feng, D.R., Liu, B., Li, W.Y., et al. (2009) Over-Expression of a Cold-Induced Plasma Membrane Protein Gene

(MpRCI) from Plantain Enhances Low Temperature-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

mental Botany, 65, 395-40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j.envexpbot.2008.12.009

[29]张妙霞. 野生香蕉(Musa Spp., AB Group)抗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

大学, 2010.

[30]匡云波. 香蕉叶片糖代谢若干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

农林大学, 2012.

[31]张俊芳, 黄俊生, 丛汉卿, 等. 香蕉抗逆相关基因MaER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园艺学报, 2013, 40(8): 1567-

1573.

[32]赖志宸, 赖恭梯, 张群林, 等. 野生蕉(Musa Spp., AB Group)抗寒基因FAD7的分子克隆与功能分析[J]. 热带作

物学报, 2013, 34(10): 1947-1954.

[33]Wang, Y., Lu, W.J., Jiang, Y.M., et al. (2006) Expression of Ethylene-Related Expansin Genes in Cool-Stored Ripen-

ing Banana Fruit. Plant Science, 170, 962-96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j.plantsci.2006.01.001

[34]He, L.H., Chen, J.Y., Kuang, J.F., et al. (2012) Expression of Three SHSP Genes Involved in Heat Pretreat-

ment-Induced Chilling Tolerance in Banana Fruit.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92, 1924-193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2/jsfa.5562

[35]Chen, J., Chen, J.Y., Wang, J.N., et al. (2012)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of Macol1, A Con-

stans-Like Gene in Banana Fruit. Gene, 496, 110-1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j.gene.2012.01.008

[36]Wang, J.N., Kuang, J.F., Shan, W., et al. (2012) Expression Profiles of a Banana Fruit Linker Histone H1 Gene Ma

His1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Plant Cell Report, 31, 1485-149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00299-012-1263-7

[37]张建斌, 贾彩红, 邓秋菊, 等. 香蕉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逆境胁迫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10):

1942-1949.

[38]程晓培, 徐碧玉, 刘菊华, 等. 香蕉钙调蛋白基因MaCAM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 生命科学研究, 2013,

17(1): 20-23.

[39]王安邦, 金志强, 刘菊华, 等. 香蕉泛素结合酶基因MaUCE2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1(5): 77-80.

[40]Wang, Z., Huang, S., Jia, C., et al. (2013)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Fiv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Genes from Banana (Musa acuminata L. AAA Group, cv. Cavendish). Plant Cell Report, 32, 1373-138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00299-013-1449-7

[41]贾彩红, 金志强, 王绍华, 等. 香蕉乙醇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逆境胁迫表达[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7):

109-115.

[42]邢文婷, 徐碧玉, 王卓, 等. 香蕉胁迫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 34(2):

0225-0230.

[43]Shekhawat, U.K., Srinivas, L. and Ganapathi, T.R. (2011)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tress-Responsive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MusaWRKY71) from Musa Spp. cv. Karibale Monthan (ABB group) Using Trans-

formed Banana Cell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 38, 4023-403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11033-010-0521-4

王静毅等[44]Zhao, M.L., Wang, J.N., Shan, W., et al. (2013) Induction of Jasmonate Signalling Regulators Mamyc2s and Their

Physical Interactions with Maice1 in Methyl Jasmonate-Induced Chilling Tolerance in Banana Fruit. Plant Cell Envi-ronment, 36, 30-5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11/j.1365-3040.2012.02551.x

[45]Peng, H.H., Shan, W., Kuang, J.F., et al. (2013)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old-Responsive Basic Helix-

Loop-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s Mabhlhs that Interact with Maice1 in Banana Fruit. Planta, 238, 937-95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00425-013-1944-7

[46]Shan, W., Kuang, J.F., Lu, W.J., et al. (2014) A Banana Fruit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Manac1 Is a Direct Target of

Maice1 and Involved in Cold Stres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Macbf1. Plant Cell Environment, 37, 2116-212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11/pce.12303

[47]杨洋, 赖恭梯, 赖钟雄. 三明野生蕉Whirly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定量表达分析[J]. 热带作物学

报, 2014, 35(8): 1533-1538.

[48]Yang, Q.S., Wu, J.H., Li, C.Y., et al. (2012)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Antioxidation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Cold Tolerance in Plantain (Musa paradisiaca L.; ABB Group) Seedlings. Molecular Cell Proteomics, 11, 1853-186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74/mcp.M112.022079

[49]Yang, Q.S., Gao, J., He, W.D., et al. (2015)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s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ce of Key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Banana and Plantain in Response to Cold Stress. BMC Genomics, 16, 44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86/s12864-015-1551-z

[50]D'Hont, A., Denoeud, F., Aury, J.M., et al. (2012) The Banana (Musa acuminat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Mo-

nocotyledonous Plants. Nature, 488, 213-2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38/nature11241

[51]Carrington, J.C. and Ambros, V. (2003) Role of Micrornas in Plant and Animal Development. Science, 301, 336-33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26/science.1085242

[52]Bartel, D.P. (2004) MicroRNAs: Genomics, Biogenesis, Mechanism, and Function. Cell, 116, 281-29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S0092-8674(04)00045-5

[53]Jones-Rhoades, M.W., Bartel, D.P. and Bartel, B. (2006) MicroRNAs and Their Regulatory Roles in Plants.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57, 19-5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46/annurev.arplant.57.032905.105218

[54]Jones-Rhoades, M.W. and Bartel, D.P. (2004) Comput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s, In-

cluding a Stress-Induced Mirna. Molecular Cell, 14, 787-79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j.molcel.2004.05.027

[55]Sunkar, R. and Zhu, J.K. (2004) Novel and Stress-Regulated Micrornas and Other Small Rnas from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6, 2001-201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05/tpc.104.022830

[56]Mallory, A.C. and Vaucheret, H. (2006) Functions of Micrornas and Related Small Rnas in Plants. Nature Genetics,

386, S31-S3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38/ng0706-850b

[57]Sunkar, R., Li, Y.F. and Jagadeeswaran, G. (2012) Functions of Micrornas in Plant Stress Responses. Trends Plant

Science, 17, 196-20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16/j.tplants.2012.01.010

[58]Davey, M.W., Gudimella, R., Harikrishna, J.A., et al. (2013) A Draft Musa balbisiana Genome Sequence for Molecu-

lar Genetics in Polyploid,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Musa Hybrids. BMC Genomics, 14, 683-70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86/1471-2164-14-683

[59]宋长年, 贾启东, 王晨, 等. 32种果树MicroRNA的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J]. 园艺学报, 2010, 37(6): 869-879.

[60]叶可勇, 陈瑶, 李瑞梅, 等. 小果野蕉MicroRNAs及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J]. 热带生物学报, 2012, 3(3):

222-227.

[61]Chai, J., Feng, R.J., Shi, H.R., et al. (2015) Bioinfor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anana Micro-

RNAs and Their Targets. PLoS One, 10, e01230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371/journal.pone.0123083

[62]Bi, F.C., Meng, X.C., Ma, C., et al. (2015) Identification of Mirnas Involved in Fruit Ripening in Cavendish Bananas

by Deep Sequencing. BMC Genomics, 16, 776-79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186/s12864-015-1995-1

[63]Ghag, S.B., Shekhawat, U.K.S. and Ganapathi, T.R. (2015) Small RNA Profiling of Two Important Cultivars of Bana-

na and Overexpression of MiRNA156 in Transgenic Banana Plants. PLoS One, 10, e012717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371/journal.pone.0127179

[64]Wang, J.Y., Liu, J.H., Jia, C.H., et al. (2016) Cold Stress Responsive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s in Musa Balbisian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3, 335-34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5302/J-FASE-2016121

[65]陈蔚. 巴西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Brazil)薄片组织的EMS诱变及其抗寒, 抗病再生植株的筛选[D]: [硕

士学位论文]. 广州: 中山大学, 2007.

[66]张建斌, 徐碧玉, 金志强, 等. 一种抗寒香蕉种质的筛选方法[P]. 中国专利, CN103651149A. 2014-03-26.

[67]Shekhawat, U.K., Srinivas, L. and Ganapathi, T.R. (2011) MusaDHN-1, a Novel Multiple Stress-Inducible Sk3-Type

王静毅等

Dehydrin Gene, Contributes Affirmatively to Drought- and Salt-Stress Tolerance in Banana. Planta, 234, 915-93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10.1007/s00425-011-1455-3

[68]刘凯, 胡春华, 杜发秀, 等. 东莞大蕉超表达拟南芥CBF1基因及其抗寒性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8):

1653-1660.

[69]韩丽晓, 张治平, 李茂富, 等. YHem1基因转化香蕉提高植株抗冷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35(9):

1663-1670.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br@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

我国茶树新品种保护研究进展

我国茶树新品种权保护研究进展 张丹丹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2014级茶学硕士研究生1140311003) 摘要:为了加强茶树新品种权的保护,规范茶叶品种市场,确保茶叶品质及产量,阐述了我国茶叶新品种权保护的现状,分析了茶叶新品种权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施茶树品种权战略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茶叶;品种权;现状;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tea, tea varieties regulate the marke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a variety protection, it analyzes the tea varieties exist long review period, authorized varieties lagg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erious infringement and rights tough issues presented should be established varieties validation and protection system of combining, standardized variety rights trading platform to increase infringement of punishment,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make hospital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ace variety protection Strategy. Keywords:tea;Variety; status;Recommendations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栽培的茶树品种有600多个,其中,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茶树良种有76个[1],它们多数为新选育品种,少数为农家品种,茶树良种为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茶树优良品种对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业统计:2014年我国茶叶干毛茶总产量209.2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同比增产10.33%;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加261亿元,同比上涨19.07%[2]。可见,茶业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因此,加强茶树新品种权的保护,对规范茶叶品种市场,提高茶叶产量、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我国茶树新品种权保护的现状 1.1我国茶树新品种权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93年开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制定,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于1997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4月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成为第39个成员国,1999年6月农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标志着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在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到目前为止,农业部已发布八批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受保护的植物属和种达80个。1999年4月,山茶属(Camellia)植物被列入我国首批实施新品种保护

当前国内外保鲜技术

当前国际食品保鲜技术 纸箱保鲜法 这是由日本食品流通系统协会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式纸箱。研究人员用一种“里斯托瓦尔石”(硅酸岩的一种)作为纸浆的添加剂。因这种石粉对各种气体独具良好的吸附作用,且价格便宜又不需低温高成本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保鲜作用,而且所保鲜的果蔬分量不会减轻,所以很受商家欢迎。 微波保鲜法 这是由荷兰一家公司对水果、蔬菜和鱼肉类食品进行低温消毒的保鲜办法。它是采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120 秒)将其加热到72℃,然后将这种经处理后的食品在0-4℃环境条件下上市,可贮存42-45 天,不会变质,十分适宜淡季供应“时令菜果”。 陶瓷保鲜袋 这是由日本一家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效果的果蔬保鲜袋,主要在袋的 内侧涂上一层极薄的陶瓷物质,于是通过陶瓷所释放出来的红外线就能与果蔬中所含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从而对果蔬起到保鲜作用。 烃类混合物保鲜法 这是英国一家塞姆培生物工艺公司研制出的一种能使梨、葡萄、番茄、辣椒等果蔬贮藏寿命延长1 倍的“天然可食保鲜剂”。它采用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在使用时,将其溶于水中成溶液状态,然后将需保鲜的果蔬浸泡在溶液中,使果蔬表面很均匀地涂上一层液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氧的吸收量,使果蔬所产生的CO2 几乎全部排出。因此,保鲜剂的作用,酷似给果蔬施了“麻醉药”,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电子技术保鲜法 它是利用高压负静电场所产生的负氧离子和臭氧来达到目的。负氧离子可以使果蔬进行代谢的酶钝化,从而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弱果实催熟剂乙烯的生成。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又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和杀菌剂,既可杀灭消除果蔬上的微生物及其分泌毒素,又能抑制并延缓果蔬有机物的水解,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 加压保鲜法这是由日本京都大学研制成功的利用压力制作食品的方法。蔬菜加压杀菌后可延长保鲜时间,提高新鲜味道。用这种方法储存咸菜和水果最为理想。 微生物保鲜法 乙烯具有促进果蔬老化和成熟的作用,所以要使果蔬能达到保鲜的目的,就必须去掉乙烯。科学家经过筛选研究,分离出一种NH-10 菌株,这种菌株能够制成“乙烯去除剂N-T”物质,可防止葡萄在储存中发生的变褐、松散、掉,对番茄、辣椒可起到防止失水、变色和松软的作用,保鲜效果明显。 可食性果蔬保鲜剂 英国研制成一种可食用的果蔬保鲜剂。它是由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调配成的半透明乳液,可用喷雾、涂刷或浸渍的方法覆盖于柑桔、苹果、西瓜、香蕉和西红柿、茄子等表面,保鲜期可达200 天以上,由于这种保鲜剂在水果表面形成了一层密封薄膜,故能阻止氧气进入水果内部,从而延长了水果熟化过程,起到保鲜作用。这种保鲜剂可同水果一起食用。新型塑料保鲜膜 日本研制成功一种一次性新型塑料保鲜膜。它由两层透水性极好的尼龙半透明膜组成,两层之间装有渗透压高的砂糖糖浆。用这种塑料膜来包装果蔬,能缓慢地吸收从果蔬表面渗出的水分,从而达到保鲜目的。 减压处理保鲜法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吴根良1,商世能2,沈国正1,孙 瑶1 (1.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4;2.浙江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综述了兰花的种子离体萌发、利用生化技术和分子标记进行兰花种质资源分类和种间品种间鉴别。同时概述了调控花色素合成酶、花器官形成、子房发育和胚珠发育以及构成建兰花叶病毒(CyMV)等特异基因分离克隆,以及转基因技术等研究进展,并对我国兰花育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兰花;离体萌发;分子标记;基因分离;基因转化;育种 中图分类号:S682.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6)04-0115-03 兰花一般是指兰科植物(Orchidaceae),它是鲜花植物中 最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800多属,25000多种,分布于世界 各地,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中南美洲、非洲 和马达加斯加。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约有173属,1240多 种[1],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但以云南、台湾、海南最为丰富。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此外还有作为药用的天麻(G astro2 dia elata)、白芨、红门兰等和作香料的香子兰等,有极高的 经济价值。 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兰科植物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 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利用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并拥有 和选育新的种源,才能在世界各国兰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天占有一席之地。 1兰花种子的离体萌发 远缘杂交和品种间杂交是兰花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兰花种子萌发是兰花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自然条件 下兰花种子的萌发率很低。 1.1共生萌发 Bernard在1899年首次分离出兰花的根菌,并用其感染 兰花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从而创立了兰花种子共生萌发的 方法。他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 真菌感染,它促进种子萌发就在于把胚和基质连接起来,形 成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真菌促进了种子的糖异生 及贮藏物质的利用,并在它开始光合作用前,持续提供营养 物质。我国兰科植物菌根菌研究发展很快,天麻菌根菌已经 应用于天麻种子萌发和人工栽培。徐锦堂等从天麻原球茎 中分离出紫萁小菇(Mycana osmudicola), 用天麻种子拌该 第一作者简介:吴根良,1963年10月 生,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花 卉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主持 完成的相关重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 科技产业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示 范工程》专题一项;省级重点项目“切花 月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开发”,“主要鲜切花新品种引种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曾荣获省市各类科技进步奖五项,现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名贵花卉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3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0462N08)。 收稿日期:2006-01-14菌,播种后种子的萌发率可达20%以上,为此促进了天麻的人工栽培。郭顺星等对白芨种子的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拌菌后的种子萌发率、原球茎和营养器官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郭顺星等对真菌在石斛(Dendrobium)种子萌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种子共生萌发研究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兰科植物菌根菌的种类和特点、兰科植物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优良共生菌的筛选、兰科菌剂的研制等。 1.2非共生萌发 Bernard以眉兰(Ophrys)的块茎配制培养基,使卡德丽亚兰(Cattleya)与蕾丽亚兰(Laelia)杂交种的种子成功萌发,开创了非共生萌发的先例。随后,Arditti用非共生萌发对齿瓣兰(Odontoglossum)、蝴蝶兰(Phalaenopsis)、石斛兰、文心兰(Oncidium)等种子进行萌发研究,得到了正常的种苗。 兰花中有些种类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种子比成熟种子更容易萌发。仙人指甲兰(Aerides)、白拉索兰(Brassavola)、布鲁通氏兰、卡德丽亚兰、厚杯兰、树兰(Epi2 dendrum)、文心兰、蝴蝶兰、肾药兰和万代兰(Vanda)等10个属的19个种和15个杂交种的种子萌发试验证明,未成熟种子能很好萌发,最短的是在授粉后40~50d萌发。 对于萌发难度较大的地生兰,进行适当的种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段金玉等对兰属(Cymbidium)10种植物的种子离体萌发研究表明,用0.1mol/L氢氧化钠浸泡种子10~30min,能使多花兰(C.floribundun)、春兰(C.goeringii )、双飞燕(C.goer.)、线叶春兰(C.goer.var.serratum)、寒兰(C.kanran)、套叶兰(C.cyperifolium)等种子的萌发率提高10倍以上。 大部分兰花种子可通过无菌萌发方式发芽,而萌发率因基因型而异。气生兰及其杂交后代的种子萌发力较强,地生兰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即使同为蝴蝶兰不同杂交组合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发育也不同[2]。一般在种子无菌萌发过程中激素是培养基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有人认为卡德丽亚兰种子萌发可采用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3]。杨美纯等认为在MS、KC和花宝三种培养基中,MS最适合蝴蝶兰种子的萌发,香蕉汁150g/L可明显提高种子萌发率并促进幼苗生长[4]。 2兰花的分类鉴定 511 北方园艺2006(4):115~117 ?园林花卉?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专论与综述 袁隆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收稿日期:2007-11-22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提出了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借助分子技术等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并对超级稻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级稻;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应用前景 (kg/667m2) 杂交水稻 阶段 1996年水平第一阶段1996~2000第二阶段2001~2005 早季 500650750 晚季 500650750 单季 550700800 增长率 (%) 0>20>40 表1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指标 注:连续两年在两个示范点,每点面积6.67hm2(100亩)的平均单 产。 1前言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934m2 ,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会减少到 667m2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在21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中国农业部 1996年立项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见表1。 2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 2000年,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并达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其中,以两优培九(P64S/ 9311)表现最好,2000年有20多个示范点,每点6.67 hm2(100亩)或66.67hm2 (1000亩),其平均产量超过 700kg/667m2。该组合近几年的推广面积在120~200万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kg,而同期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kg/667m2 ,杂交稻为470kg/ 667m2。 1999年在云南永胜县的实验田 (720m2),苗头组合P64S/E32的产量达1139kg/667m2,创造了当时的水稻超高产纪录。 从2001年起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且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目标。 根据2001年的进展,2002年在多个示范点 (每点100~120亩)安排了一些有希望的新组合示范,其中最好的是P88S/0293,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平均产量达820kg/667m2;2003年该组合在海南省三亚市、澄迈县和湖南省汝城、隆回、中方、湘潭四县共6个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超过800kg/667m2。2004年在湖南、安徽和贵州有2个组合共12个点,单产在800kg/667m2以上,其中湖南的汝城、隆回、中方三县的百亩片是连 续两年达标,即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2005年,在湖南溆浦县更有一个千亩(1240亩)示范片单产超过800kg/667m2。同时,在选育超级杂交晚稻上也有重大进展,一新育成生长期短的三系杂交稻组合金23A/Q611,作双季晚稻栽培, 2003年在浏阳市、2004年在洪江市分别安排一个百亩示范片,其平均产量在660kg/667m2左右,比对照V优6号增产近30%,达到了双季晚稻第一阶段的产量指标。2006年该组合在桂阳县的百亩片,平均单产高达712kg/667m2。 3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 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其它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育种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3.1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自从1968年DrDonald 提出理想株型概念后,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意这一 2008年第1期 1??

辣椒育种研究进展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进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种质育种 一、概述 (一)起源 辣椒(pepper),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主产地在印度德干半岛。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公元前6500~5000年,在墨西哥中部拉瓦堪山的遗迹中曾有辣椒种子出土;在南美秘鲁公殛前2000年的古墓中,发现干辣椒和栽培种子。辣椒同属植物有27种。其中五个主要栽培种起源于3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是Capsicum annum的初级起源中心,次级起源中心是危地马拉;亚马孙河流域是C.chinense和C.Fruteseens的初极起源中心,秘鲁和玻利维亚是C.pendulum和C.Pubescens的初级起源中心。(二)分布 哥伦布到了北美大陆后发现了不次于胡椒的上等辛香料—辣椒,结果吧比胡椒更为重要的辣椒带回欧洲。1493年传到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16世纪中叶已传遍中欧各国。1542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将辣椒传入印度。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明朝末年(1640年)引入中国。早在16世纪后期高濂撰写的《草花谱》中已有记载:“番椒丛生,百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 (三)生产现状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粱是主要旱粮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高粱光合效率高,生理优势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逆性。高粱杂种优势现象早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高粱两性花难于生产种子,不能被生产所利用。1954年,美国高粱专家Stephens等人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可在生产中应用的核质互作型高粱雄性不育系Tx3197A,为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拉开了序幕。我国高粱育种工作者经过近50年的努力,培育出多批优良杂交种,对高粱单产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高粱生产中应用的除部分糯性高粱是常规品种外,其它粒用高粱基本都是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高粱杂交种都是以迈罗(Milo)细胞质为母本组配的。因为只有能与迈罗细胞质互作产生完全不育性的品系,才能被用来作保持系,转育不育系加以利用。显然,恢复类型品种间就不能组配杂交种用于生产。这种细胞质的单一性造成了母本不育系资源的贫乏,也带来细胞质单一的脆弱性;恢复系也仅限于那些能使迈罗细胞质育性恢复的一些品种,造成了可利用细胞核范围狭窄。1979年后先后引进了不同类型的不育细胞质基因A2 ̄A6以及9E,这些不育基因在国外尚未将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在中国,除A1以外,A2型胞质引入较早,研究较多,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生产中应用。总结过去,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粒用高粱育种现状 1.1 植株性状 目前我国高粱杂交种叶片直立性差,多为下披型;植株偏高,耐密性较差;大部分杂交种植株高度在180cm以上。人工收割品种高度应保持在160~180cm,机械收割品种高度在140cm以下;不管高矮,都要耐密植,茎秆的刚韧性要好,株型要好。 1.2穗性状 穗长25~35cm,穗的长度已经足够了,穗太长,开 花时间延长,不利灌浆;籽粒成熟度有差异,粒大小也有差异;穗长究竟应该多长适宜,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种植密度大的品种,穗也不必太长,25cm就够了;较稀植的品种穗较大,长度相对较大些,一般不应超过32cm;穗太小不利于籽粒分布,粒少影响产量。笔者认为穗长一般在25~32cm即可。南方以散穗为好,以便防虫防霉。 1.3生育期与产量性状 早熟区品种生育期118~128天,区域试验产量 作者简介:高士杰(1955-),男,辽宁铁岭人,研究员,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粱遗传育种和高产理论研究。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士杰1,刘晓辉2,李继洪1 (1.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公主岭136100;2.广东佛山大学,佛山528000) 摘要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 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南非高粱×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粱×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关键词 粒用高粱;研究进展;种质基础;杂优利用模式

我国香蕉现状分析

我国香蕉现状分析 摘要:香蕉是重要的热带水果,本文从生产现状、销售状况,生产销售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香蕉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我国香蕉与进口香蕉的优势与不足,及国内各香蕉主产地的发展方向。发现了我国香蕉产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上做的不足,以及育种采后处理和商品化的欠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香蕉价格便宜,味美健康,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刚过去不久的2010年中,共有超过1千4百万吨的香蕉从各个生产国运出,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这个出口量,是苹果的3倍,葡萄的5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香蕉市场却是屡遭重创,07年蕉癌风波到09年广西的“爱心香蕉”,都反映出我国香蕉产业发展还不甚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收集各类文献,对我国香蕉产业现状加以统计分析,探讨了香蕉产业存在的一些特点、问题及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力求为我国香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一、生产现状 (一)国内香蕉总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8年我同香蕉收获面积为31.78万hm2,居世界第6位。同年,我国香蕉总产量约为804.27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89%,仅次于印度(2320.4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5.6%)和菲律宾(868.76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9.6%),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的香蕉单产量不高,2008年我国香蕉单产量约为25.85t/hm2,居世界第27位,虽超过世界香蕉平均单产量6.53t/hm2,但并未达到亚洲的平均水平27.68t/hm2,同时远远落后于居世界首位、单产量高达54.27t/hm2的印度尼西亚,仅为该国的47.6%。 (二)主产区情况 我国国内香蕉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纬30。以内的热带地区,2008年香蕉产量前五大省分别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2008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约为31.78万hm2,其中广东为12.86万hm2,广西为6.10万hm2,云南为5.09万hm2。海南为4.79万hm2,福建为2.63万hm2。当年我国香蕉生产大省的产量分别为:广东348.10万t,海南151.60万t。广西97.00万t。云南94.80万t。福建88.20万t,上述五省的香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以上。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袁隆平) H前,中国人口冇13亿,人均对耕地仅1.4亩,预11-2030年人11将增至16亿,人均町耕地将减少到Im 左右。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仅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 □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川纳出两条仃效途径:一是形态改13,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仃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W技术,彊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匕才会对提高产量冇贡献。但是, 疗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卞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口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其屮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耍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侮株 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发现超尚产品种仃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 上-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枳大而11能两而受光又耳不遮荫,因此能更右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IL不易早哀。总Z,具仃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冇机源。

B.矮穗层 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 伏。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_ □毎穗谷疏约6克,每亩16?17丿总。稻谷产吊「=生物学产htx收获指数。理论I:,英产吐潜力为1000公斤/ 市。现行的矮秆品和,收获指数(HI)L2很高(>0?5), 进一步处场收蕊指数L2札严1仃限,W此,上加应依如提髙生枷%产幕以进氏-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來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啟有效而町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僧伏。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冇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局产。上述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髙收我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二者较好的统一起来, 从而能实现题W产。

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28551(2000)0120061204 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王长泉1 刘 峰1 李雅志2 (1.淄博大学 山东淄博 255000;2.山东农业大学遗传所 山东泰安 271018) 摘要:本文对40年来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从育成种类和数量,诱变因素利用的 发展,诱变体分离筛选手段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诱变育种与离体培 养技术的结合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关键词:果树 诱变育种 嵌合体 离体培养 收稿日期:1998206210 作者简介:王长泉(1970-),男,山东平原人,硕士,淄博大学讲师,从事植物育种研究。 选育丰产、优质的果树新品种,对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果树一般是多年生植物,童期长、基因高度杂合,占用的空间大,使得常规育种受到很大限制。早在50年代,Cranhall 和Zwintzscher 等育种学家就开始探索突变育种技术[1],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诱变剂的利用到诱变手段及分离筛选技术这一套诱变体系日趋完善,诱变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更加广泛,育成新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1 育成新品种的种类和数量 据FAO/IAEA 的统计资料,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果树新品种数量在近20年内急剧增长。截止到1993年,总计育成各种果树新品种41个(不包括我国育成的品种),其中苹果9个,欧洲甜樱桃8个,欧洲酸樱桃4个,桃、石榴、葡萄、柚、橙、枣各2个,枇杷、无花果、李子、香蕉、杏子、黑穗醋栗、醋栗、油橄榄、葡萄、扁桃及木瓜各1个,共涉及19个果树品种[2]。 我国自60年代开展果树诱变育种以来,到90年代共育成10个品种,其中有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育成的产量高、品质好、少核的418红桔、中育7号、中育8号,广西新广农场育成的丰产、无核的新光雪橙,青海农科院园艺所育成的“东垣红苹果”,内蒙古园艺所育成的品质 好的梨新品种“朝辐1号、2号、10号、11号”和“辐向阳红梨”[3]。2 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 常用诱变剂分为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两类。物理诱变剂应用最广泛的是X 射线、 γ射线、 β射线和中子等。研究证明,果树方面按突变频率的大小,其顺序为中子>γ射线(或X 射线)>β射线(Bender ,1970)。如改良苹果杂种时中子处理比X 射线效果更好。Bishop 报道用中子处理比X 射线产生更大比例的二叉枝,用中子处理科兰特苹果得到全红突变体,X 射线处理只能得到扇形变异。据统计国际上育成的果树新品种中,γ射线育成的占6716%,X 射 16 核农学报 2000,14(1):61~64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 nica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第25卷 第4期2003年7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Vol.25,No.4Jul.,2003 2003 02 17收稿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782)及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99 12)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康向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电话:010 62338105 Email:kangxy@bj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 摘要 该文综述了林木多倍体育种的途径、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指出多倍体育种在速生、优质、高抗逆性等林木新品种选育中具有更大的潜力;目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的多倍体新品种数量之所以相对较少,主要与树木细胞遗传等基础研究滞后、一些多倍体育种相关理论和技术难题未能得以攻克有关.而随着人类对其应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有关新技术方法的注入,建立在现代遗传学以及细胞染色体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林木多倍体育种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林木,多倍体,育种中图分类号 S722 3+5 Kang Xiangyang.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olyploid breeding of forest trees .Journal o 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2003)25(4)70 74[Ch,56ref.]Institute of Populus tomentosa ,Beijing For.Univ.,100083,P.R.China. The paper overvie w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lyploi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It shows that polyploid breeding has great potentiality in selecting ne w varieties with traits of fast gro wing,high quality and resistance.However,the numbers of new polyploid varieties used in the forestry production are rel atively less.The main reasons are caused by the lag of basic researches in forest tree c ytogenetics,unresolved theoretic and tech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olyploid breeding.Following the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n application values of polyploid and using of related ne w techniques,the polyploid breeding based on modern genetics and cell and chromosomal engineering will have ne w vitality and vigor.Key words forest tree,polyploid,breeding 染色体多倍化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其中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经历过一次或 数次多倍化事件形成多倍体[1] .多倍体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表明多倍化可以增强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而人类也可以效法自然开展多倍体人工诱导及其利用工作.1935年,Nilsson_Ehle 在瑞典发现了一 株叶片巨大、生长迅速的巨型三倍体欧洲山杨[2,3] ,引起了世界对多倍体应用价值的广泛关注,由此成为林木多倍体育种的开端.1937年,当Blakeslee 、Avery 采用曼陀罗等植物证实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巨大效果之后,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多倍体诱导研究的热潮,并获得了大量作物、果树、蔬菜、花 卉等多倍体新品种[4 7] .杨树、橡胶、桑树等一系列林 木多倍体新品种的选育成功[8 16] ,为我们展示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林木多倍体育种的作用 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常带来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在提高生长速度、增进遗传品质以及提高目的代谢物含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就主要利用营养器官的林木多倍体育种而言,由于许多树种能够进行无性繁殖,可以不必担心多倍体育性差而导致繁殖困难的难题,而多年生习性又保证品种一旦育成就可以长期持续利用等,因此林木多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_励建荣

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励建荣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省高校生鲜食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创新团队 杭州310035)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和方式的转变,生鲜食品已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且需求 量增长迅速。然而由于保鲜技术的相对滞后,生鲜食品产后腐败损失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已成为当今农业、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生鲜水产品和果蔬为主要对象,根据其品质特性和腐败变质机理,介绍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生鲜食品产业的发展。关键词生鲜食品;果蔬;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0)03-0001-12 生鲜食品的概念源于外资零售企业,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较有代表性的是“生鲜三品”,即:果蔬(Fruits &Vegetables )、水产品(Aquatic Product )和肉类(Meats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食品的营养、健康、安全要求逐步提高。生鲜食品因新鲜、美味,且最具营养价值,故需求量增长迅速,已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占据农产品、食品总量的相当大的份额[1-2]。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生鲜果蔬和水产品资源丰富。果蔬产量自2001年以来一直居世界首位,其中,果品年产量占世界果品总产量的 20%,蔬菜年产量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49%[3]。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3,其中水产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水产品出口额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连续10年居我国大宗农 产品出口首位[4]。 然而,生鲜食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在贮藏、市场供应及产品开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由于产后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的相对滞后,我国生鲜食品腐烂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果的腐烂损失率在25%~30%,蔬菜的腐烂损失率在20%~25%,水产品的损失率在 15%左右,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平均损失率仅为1.7%~5%。保鲜技术落后、产后损失严 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鲜食品保鲜是保证其贮藏期品质稳定,实施远距离或反季节贸易的关键,已成为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大难题,受到食品企业、物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的研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国际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生鲜食品保鲜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为促进我国生鲜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生鲜水产品和果蔬为主要对象,根据其品质特性和腐败变质机理,介绍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的现状 及发展趋势,以期为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收稿日期:2010-06-1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2007AA09 1806);浙江省科技厅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加工 与利用优先主题项目(2009C03017-5) 作者简介:励建荣,男,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 Vol.10No.3Jun .2010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食品学报 第10卷 第3期 2010年6月

关于育种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关于育种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常菲絮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 摘要:当今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短缺,而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越来越苛刻,因此育种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育种起源、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做了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为育种的研究工作和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育种,基本方法,目的,现状,前景 育种(breeding)指的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按对象来分,育种可以分为作物育种和家畜育种。在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越来越膨胀的今天,育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物育种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有必要重视育种的研究和运用。 (一)育种的起源 育种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与发展逐渐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育种的发展历史。 早在栽培植物出现之初的人类简单种植和采收活动中,就已经寓有作物育(选)种的萌芽。《诗经》载:“黍稷重穋”,“稙稺菽麦”。“稙”、“稺”指播种的早晚,“重穋”指成熟的先后。可见中国在周代已形成不同播期和熟期的作物品种概念。北魏《齐民要术》按成熟早晚、苗秆高矮、收实多少和米味美恶等记载粟品种凡86个。明代的《理生玉镜稻品》详细描述了嘉靖年间江苏苏州地区的水稻品种,是中国最早问世的水稻品种志。至清代,《授时通考》已分别收录粟和水稻品种约500个和3400多个。 犬只育种的起源特别早,大约在10,000-35,000年前犬只即与人类共同生活,并被驯化 在日本, 林木育种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5 50 年前的京都北山地区, 林业工作者就已经在特定的无性繁殖地带上, 用不断选择、淘汰的手段, 进行林木育种工作, 并卓有成效地培育出了宫崎柳杉、山武柳杉、富山柳杉、两轮柳杉等新品种 (二)育种的目的 育种对促进作物生产、提高物种品质和观赏价值均有重要作用。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是育种的基本目标。当然,特定的育种目标要综合考虑当地品种的现状、育种基础、自然环境、耕作制度、栽培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并随生产的发展不断加以调整。还要以本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几个品种作为标准,明确需要保持或提高、改进或克服的方向,使育种目标具体化。 1、提高产量 提高产量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的。以中国为例,中国粮食作物品种平均6~7年更换1次,一般新品种可比老品种增产15%左右。1949~1984年间中国主

云南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科学? 1 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 发的重要基础,正确选用优良的种质是提高育种成效的技术关键之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异种质资源的选用[1]。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也因此孕育着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地区,而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为茶叶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遗传资源和特异优质基因源。因此,深入研究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为育种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2-9]。 在云南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上,主要是从茶多酚、咖啡碱、超常量茶黄素等这几个内含物进行研究以及通过评价鉴定筛选出的抗逆性资源。 1 高茶多酚特异性种质资源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在茶叶中通常表现为涩味,而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茶多酚与茶树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对人体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效,它具有抗心律失常、预防感染、解毒抗菌、抗癌、抗过敏、抗衰老、降低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1-15]。 对于高茶多酚种质资源系统性的筛选,云南分两 次进行,第一次是从保存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种质基地勐海茶树分圃的100份茶树资源为材料,通过生化成分鉴定,筛选出高茶多酚材料2份,分别为河头白毛尖茶40.79%、马鞍大茶38.80%[16]。第二次是从上述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的500份茶树资源为材料进行筛选,分别为公弄茶39.98%、紫鹃39.01%和弄岛野茶2号41.48%[17]。目前,云南在对600份茶树种质资源筛选当中,发现高茶多酚材料共5份。 2 超常量咖啡碱特异性种质资源 咖啡碱在茶叶中的含量大约在2%~4%左右,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其与茶黄素以氢键缔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鲜爽味,因此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被看作是影响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8]。同时,咖啡碱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具有防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等生理功效[19-23]。但是长时间摄入咖啡碱对人体的机能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流产、骨质疏松等[24]。故因人而异,对于特异种质资源的筛选上,筛选出高咖啡碱的种质资源和低咖啡碱的种质资源,以满足育种的特异材料要求。 2.1 高咖啡碱特异性种质资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别从600份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高咖啡碱资源9份,其中有7份材料咖啡碱的含量都大于5.0%,分别为公弄茶5.25%、紫鹃5.57%、弄岛黑茶5.24%、邦外黑茶5.25%、双江筒状大叶5.27%、曼喷龙大叶茶5.28%、阿伟茶5.50%、河头白尖茶4.32%及马鞍茶2.65%为今后高咖啡碱选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研究[16-17]。 收稿日期:2014-05-09 基金项目: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茶叶加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LTBB20 140101);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2013BB06) 作者简介:陈春林(1989-),男,云南禄丰县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茶树资源与品种改良研究。 云南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陈春林1,2,解星云1,2,黄 玫1,2,邓少春1,2,包云秀 1,2,蒋 蓉3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 勐海 666201;2. 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 研究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1;3.勐海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1) 摘 要:综述了近几年对云南地区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茶黄素及抗性等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 展望。 关键词:特异;研究;茶树种质 中图分类号:TS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 (2014)12-0001-03 Research Progress in Rare Tea Germplasm from Yunnan CHEN Chun-lin 1,2, XIE Xing-yun 1,2, HUANG Mei 1,2,DENG Shao-chun 1,2,3 , BAO Yun-xiu 1,2,JIANG Rong 3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 PRC; 2. Yunnan T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Menghai 666201, PRC; 3.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Menghai County, Menghai 666201, PRC)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rare tea tree germplasms from Yunnan with high tea polyphenols, high caffeine, low caffeine, high thea ? avins and speci ? c resistance was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rare tea tree germplasms was also prospected in this study. keywords: speci ? city; research; tea tree germplasms 生理生化|遗传育种|耕作栽培 DOI:10.16498/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992687.html,ki.hnnykx.2014.1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