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

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

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

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

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

(跑步——秒表,身高——尺)

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1.我这里有一杯水,我想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到底有多少?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可以了解学生在现有水平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使用量筒

怎样使用量筒呢?看书本60页。

(1)看清量筒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最小刻度是多少?最大刻度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毫升?一大格是多少毫升?)

(2)测量时把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板书演示)

(学习使用量筒是本课的重点,应在这里用足工夫,每一个小点都不能放过,刻度、放的位置、读数要求等。)

3.学生自己测量水的体积。

4.汇报测量结果。

(用学到的方法亲自测量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如果还有没学

会的需要重新巩固,力求每一位同学都掌握测量的方法。)

5.为什么我们往往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呢?

6.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它标明是190毫升,事实上有没有呢?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检测一下。(请同学上前演示并说出测量结果)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测量的功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7.小结:很多时候,精确测量可以让我们更加公平,可以避免很多重大的损失,提高我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8.有些时候,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还是不能精确地测量一些物体。比如:老师要知道这张树叶到底有多重?你们会选用什么工具?

9.学生回答──用秤。

10.出示电子秤,不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难道这张树叶就没重量吗?

(学生会说出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行不通。如:把树叶和一本书一起称,然后减去书本的重量;把许多张树叶一起称,然后除以数量等等。在以上方法行不通时适时出示更加精密的仪器,在学生无助的时候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精神可来劲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适时帮助,以加深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这个精密仪器可以说是这堂课的秘密武器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了。出示: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的称,并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

所以,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更加准确的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数据会越来越准确。如:珠峰的高度在30年前测量为8848.13米。而2005年5月22日更精确地测量为8844.43米。

四、测量树叶的面积,了解估算的方法及意义

1.刚刚我们测量了树叶的重量,现在我要知道这张树叶的面积有多少,你们会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测出这张树叶大致的面积呢?学生讨论并汇报。

3.我们一起看书本61页,找到测量树叶的方法,并测量出你手中树叶的面积。

(在学了精密测量之后再来学习一下模糊测量,在学生的概念中又一次产生了冲突,从而使学生对于测量有更全面的了解。)

4、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有时候,像我们现在这样无法精确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或者没有必要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就要采用估算的方法,但是估算也是有依据、有方法的。

五、随堂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长度的测量教案

长度的测量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1节 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其它常用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1.会使用适当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怎么样来减小误差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刘翔人物的简单介绍,增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投影仪. 板书设计 1km=103m 1dm=10-1 m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测量的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尺子 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 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误差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注意: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 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正确使用刻度1.长度的测

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文档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文档 7毫米。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毫米),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xx单位是多少?

测量教案

《测量》公开课 里仁小学符永青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刚才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 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 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 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 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科学测量教案1

。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5.通过对微小事物累积测量的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教材导读】:你能掌握这些知识要点吗?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2.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测量工具有卷尺、皮尺、三角板、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 微器等。高科技测量手段有声呐、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距离及激光测距等。 3.长度的单位有、等 1千米(km)=米(m) [记为:103米(m)] 1米(m)=分米(dm) 1分米(dm)=厘米(cm) 1厘米(cm)=毫米(mm) 1毫米(mm)=微米(μm) [记为:103微米(μm) ] 1微米(μm)=纳米(nm) [记为:103纳米(n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1)知道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刻度尺读数时一定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5.可以减小误差。 二、特殊长度的测量 1·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测出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再计算圈数。 2.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提示:测量一张的厚度可以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但用普通刻度尺需要用累积法,即测 量n张相同的纸的厚度,再除以n。 3.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提示:可以用多个三角板“组合测量”。 4.测量一根细铜线的直径。

提示:可先测量n根细铜线直径的长度,再 除以n。 【例题精讲】: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吧! 例l:右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为。 例2: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 厚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最小刻度是0.5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在计算课本的张数n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测量课本总厚度时,先把封面、封底除外,再把课本压紧,然后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码(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就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例3:给你一个圆柱体、一张纸条、一枚大头针、一把刻度尺和两只三角板,想办法测出圆周率Л的值。 【尝试练习】:相信你能行!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楼每层楼高约32 ;(2)课桌高度大约是70 ;(3)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有人把教学设计看成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科学。下面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最新测量教学设计

课题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难点: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书、铅笔、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说一说。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我们的教室有几扇门? 2.揭示课题: 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呢?(板书) 哪里是教室的长?(请生演示)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小组讨论:我们能用哪些方法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活动一:量一量 (1)组内商量选择的方法 (2)尝试用字的方法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教室有()本数学书长;教室有()把尺子长。 (4)交流测量结果: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各自的测量结果,你们对刚才测量 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6)小结:虽然我们测量的都是教室的长度,但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7)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8)小结:统一测量工具。 3.活动二:游戏——比一比,看谁摆得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出示课本第50页2题。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学反思

课题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PPT、尺子。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你能利用身 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把结果告诉他们吗?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认识尺子。 ①投影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即刻 度线),以及不同的数,认识刻度0、刻度1、刻度2等,认识厘米,使学生对 尺的认识更加深刻。 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②认识1厘米 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也可写作cm。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1厘米的长度。 组织讨论: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 ③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再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 也可以在教室里找一找。 ④认识几厘米。 引导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和5厘米哪个 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几厘米吗? 2.学习测量方法。 ①出示一支铅笔。你怎么来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②PPT出示4只小熊测量铅笔。你发现了什么? ③那应该怎么测量呢? 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再看物体的 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④怎样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1.估一估,量一量。 2.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 3.练一练第五题。 怎样用断尺画出一条长6厘米的线? 总结:

北师大版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教学设计教案

北师大版第二单元观察 与测量教学设计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中海康城小学龙笑波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 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 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教学难点: 1、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会测量物体,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学生情况分析: 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的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的能力,而且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比较抽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桌子有多长 第三课时:我又长高了 第四课时:估一估量一量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削笔机,让四个学生在前、后、左、右四个角度来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师:四个同学看的是同一个削笔机,可是为什么看到的是不同的形状呢 经过讨论得出:四个同学是在四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所以看到物体的形状就不同。 二、探究 1、出示玩具汽车,分组分别从汽车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度观察,说说教师出示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小结: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布熊,让今天班上最主动学习的人当笑笑和淘气来观察,然后寻找哪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小结:说说观察一个实物时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13页第2题。 2、小组合作完成第3题,并在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补充练习:看课室的讲台 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讲台,说一说看到讲台的哪一面 四、总结。 五、作业。 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精确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再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石块]它(石块)的体积也能用刚才捏长方体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石块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石块、橡皮泥等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石块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呢?(生: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那所占空间有多大呢?估一估吧!(生猜)你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出示课件方案一操作图)

教案及设计思路

教案及设计思路 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 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幼儿园缪亚琴实施日期:2009年4月24日 活动背景: 《蝴蝶找花》是《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班下学期中的一节艺术活动。本着尊重原教材,创新实施的原则,我搜索了一些相关素材,制作了相应课件,并改编了游戏玩法,融入了情感目标,以游戏的形式串联整个活动。活动设计中,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感知6/8拍节奏,将根据音乐创编飞舞和停飞的造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6/8拍节奏的音乐,初步感知乐曲优美抒情的性质。 2.根据说唱音乐尝试创编蝴蝶飞舞的优美动作和停飞时的造型。 3.在集体游戏中体验蝴蝶和花的亲密友情。 活动准备: 1.蝴蝶翅膀、触角若干、花的头饰(红、黄、蓝、紫) 2.春天背景图、蝴蝶和花的图片、音乐图谱各一副 3.课件《蝴蝶找花》、音乐《蝴蝶找花》、音乐《化蝶》、 活动过程: 1.律动《毛毛虫的舞》,激发幼儿兴趣 师:春天来了,毛毛虫们快出来玩玩吧!(随春天的背景、音乐《化蝶》律动) 师:吃饱了我们睡一觉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教师给幼儿粘上蝴蝶翅膀。) 设计说明: 游戏化的口吻和组织形式能让中班的孩子较快进入游戏的情境。在“毛毛虫”睡觉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能够充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感知音乐,根据节奏创编蝴蝶飞舞的动作

(1)自由飞舞 师:呀!快看!一觉醒来我们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快飞起来吧。(播放音乐《蝴蝶找花》) 动作要求:脚后跟抬起,小碎步移动,翅膀尽量伸展开。 (2)根据图谱,有节奏的飞舞 教师带领幼儿观看图谱,随音乐有节奏的飞舞。 设计说明: 图谱的应用能够鲜明、直接的感知节奏。将动作要领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游戏中,孩子易接受,也不打断孩子的游戏。 (3)创编飞舞动作 师:小蝴蝶还可以怎样飞呢? 3.借助课件,丰富感知,创编蝴蝶停飞的动作 (1)师:小蝴蝶在花园里飞来飞去找什么呢?(幼儿猜想,出示图片) (2)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呢?(播放课件)。 提问:小蝴蝶是怎样和花做朋友的? ①采花粉②闻一闻③比美④悄悄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 设计说明: 课件的使用一是让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稍作休息,二是借助课件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孩子们创编动作。 4.借助游戏,巩固创编,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游戏规则:当听到音乐信号时,小蝴蝶可以自由飞舞,当听到儿歌指令时,停在任意一朵花上造型。(请客人老师扮演四朵花) 结束语:小蝴蝶们,我们再去找找其他颜色的花儿做朋友吧!(幼儿飞出活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潘伟锋 一、教材分析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五课,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能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用他们的实践能力及科学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的能力,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降雨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降雨的多少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认知降雨量的测量。而且,学生对雨量器也未接触过,对降雨量也从未了解,但通过以往的课堂活动,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保持着很浓的兴趣。本课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更多的在如何测量降雨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 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过程与方法: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 共同分享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 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 教学难点:课后持续的观测 五、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量筒 学生分组:模拟降雨器、烧瓶、量杯、直筒玻璃杯、刻度标签、学习单、透明胶等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 小学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其实,与其说是我们的感官有时不可靠,不如说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的。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三项观察活动,即判断是否是直线、手掂比较轻重、比较不同形状容器里液体的多少,使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用标准单位测量我们自己及其运动。学生喜欢相互比较,可以相互比较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快,比高,比重,比跳,比响……但是,具体的比较结果是什么,需要测量单位来做说明。教材介绍了三项测量,即用秒表测跑步速度、用尺子测身高、用拉力器测拉力。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测量所用的单位。 第三部分,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了解各种测量工具及其适合测量的对象,并用量筒实测杯子的容积。 第四部分,学习模糊测量,即估算的方法。估算是学生看来“不太可能”或“没有试过”的测量。教材分别介绍了分割统计和样本统计这两种方法,并要求估算树叶的面积和玉米的颗粒与产量,以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模糊测量这一方法。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2.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 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 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 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 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 (跑步——秒表,身高——尺) 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测量的初步知识教案设计.

测量的初步知识教案设计 2019-05-30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 2.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

盘点的种类和方法教学设计

《盘点的种类和方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盘点的种类和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与对比,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节选于《仓储基础知识与技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章物资在库管理第二节物资的盘点,《仓储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研究现代仓库作业及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现代仓储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代仓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盘点作业属于物资在库作业内容,是保证在库储存物品数量相符的重要作业,掌握盘点作业,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仓储作业内容,了解保证仓库物资数量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作业习惯。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资的出入库作业和管理,以及盘点作业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对盘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理解盘点的类别,掌握盘点的方法。(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盘点的类别,理解不同盘点方法的适用情况,掌握盘点机的使用,能进行盘点作业。 2、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及评价能力,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负责的良好作业习惯,创新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协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不同的盘点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掌握盘点机盘点的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新式盘点方式盘点机盘点的操作,分析对比盘点机盘点与人工盘点的优缺点。 突破重难点:通过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体会知识。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盘点作业的概念、要求等相关内容,对盘点作业的实质及其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 2、对新知识、新技术好奇,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