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

2023年《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

2023年《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5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

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2本周学习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重点如下:1.统一长度单位.在课堂内,我们通过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长度,引导孩子们提出疑问:明明是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量得的数量不同呢?使孩子们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在实践生活中充分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充,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在课堂内引导孩子们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有刻度线,数字,大格,每两个数字之间叫作一个大格,像这样的一样大格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在生活中去寻找1厘米,量一量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手指,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呢?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的物体很多很多,1厘米它比较短.出示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用手势来表示出1厘米,1米究竟有多长.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再拿尺子来准备测量.3.学习测量的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数字几.不过,有的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小数的介绍,但是不宜过多强调.4.线段的认识.线段的认识重点抓住两个特征:1直;2有两个端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直线,问:"这是一条线段吗?"有的孩子说:"是的,因为它很直."有的说:"不是的,它没有两个端点.""对,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两个端点,它的左右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我们无法用尺子量出直线的长度.但是,点上两个端点,就像用剪刀剪下了其中的一段,这就是"线段",线段是可以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其实,线段的定义是由直线引出的,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篇范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篇范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篇范文]第一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备课时,我就考虑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教材情景图里体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没有从假期状态里走出来,很多孩子还很兴奋,一假期没见了,有说不完的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未必好。

教材里的四件学具回形针、一角硬币、三角形及方木块孩子们也不可能全部备齐,所以我决定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那怎么上呢?还是我来演示吧,让孩子们观察,总结,这样课堂纪律会好许多。

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参,书里说: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主题一 第二节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二节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掌握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熟练掌握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实际操作中遇到测量问题的解决和误差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刻度尺、纸带、铅笔等。

2.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3. 制作PPT,包含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4. 准备实验数据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复习提问: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展示长度的测量实验器材,介绍其作用和功能。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长度的测量?(二)实验原理讲解1. 讲解长度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实验所需的单位和换算。

3. 讲解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操作方法。

(三)学生实验操作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而定。

2. 分配任务:每组需完成对不同物体的长度测量,如铅笔、书本等。

3. 指导: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4. 记录:每组学生需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汇总各小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引导学生发现误差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

3. 总结实验结论,强调误差的客观存在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五)课堂小结1. 回顾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2. 强调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物理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使用毫米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有效方法减小测量误差。

《主题一 第五节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五节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学生实验_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掌握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熟练掌握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对误差的认识及处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刻度尺、白板、白板笔、实验报告单等。

2. 准备教学场地:物理实验室或宽敞的教室。

3. 预习相关内容,制作PPT教案,准备讲解。

4. 安排学生分组,明确实验任务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长度测量的意义和长度的单位。

(2)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包括实验对物理学习的意义以及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介绍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4)提出实验要求:实事求是,尊重数据,细心操作,安全实验。

(5)展示实验器材:米尺、各种待测物体(如文具盒、书本、手掌、手掌宽等)。

2. 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正确持拿米尺,确保稳定和准确。

(2)讲解如何观察和读数,强调读数时注意的问题。

(3)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不同长度(如文具盒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并要求学生模仿操作。

(4)要求学生独立测量各种待测物体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收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3. 实验分析(1)展示部分学生实验报告册,表扬优秀者。

(2)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误差来源(如刻度尺的精确程度、读数时的视觉误差等)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3)强调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以及如何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4.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1)总结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2)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复习本课内容,思考如何将长度测量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物理实验中。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综合与实践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综合与实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引入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活动前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往的知识,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铺垫。

在活动前,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步测时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这样的设计避免学生在测量时少走弯路。

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通过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页共1页。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四篇)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四篇)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开始, 我鼓励学生选用自备的学具硬币,回形针,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学生尺,自己认真观察,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我及时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并让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设计帮小马虎找错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测量图形中深刻地明确了使用学生尺的正确方法:1.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几。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但不足之处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估测的能力的练习,另外,深度挖掘不够,如:测量数学书的长,尺子不够长怎么办?这些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测到的。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反思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反思

长度测量实验报告反思引言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主要学习了长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不同对象的长度。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了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充分运用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以下是对本次实验的反思和总结。

实验设备和测量对象我们使用了具有不同测量精度的测量工具,包括卷尺、游标卡尺和光学显微镜。

我们测量了三个不同的对象,分别是实验室桌子的长度、一枚硬币的直径以及一根铁丝的长度。

实验过程与结果我们首先使用卷尺对实验室桌子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为150厘米。

卷尺具有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我们采用了冗余测量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对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最终得到的测量结果为149.8厘米。

接下来,我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了硬币的直径。

由于硬币表面不光滑且有一定厚度,我们采用了垂直测量的方法,避免了读数误差。

我们多次测量了直径,并计算了平均值。

最终得到的测量结果为2.43厘米。

最后,我们使用了光学显微镜对铁丝的长度进行了测量。

我们首先对光学显微镜进行了校准,然后用显微镜测量了铁丝的长度。

显微镜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因此我们只进行了一次测量,并且取得了较为准确的结果。

总结与反思本次实验的结果整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我们在测量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测量工具的特点和测量对象的特性,采用了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确保了数据的相对准确性。

同时,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减小了数据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然而,在实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使用卷尺测量实验室桌子长度时,由于卷尺的测量误差较大,我们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测量铁丝的长度时,由于我们只进行了一次测量,并未进行数据处理,因此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使用卷尺进行测量时,可以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同时采用更小的刻度单位来降低误差。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单位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本节的难点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的问题总结为“五会”:会癣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前“三会”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难就难在后“两会”。

所以,我在上新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测量长度的'经验,所以我先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让他们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其实在测量过程中他们都有发现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去在意,而是按照已有的经验说出了结果,比如:28.5。

将它写在黑板或书上,称之为记录数据。

28.5呈现在大家眼前,没有人觉得有问题,那么28.5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长度0错”这个结果让他们思考,哪里出错了呢?“我说它就是一个数字,不表示长度1这时就有同学发现没有带单位。

以此为契机介绍:我们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不仅要有数值还必须带上单位。

关于“会读”,就是看刻度尺读数。

这里涉及到估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课本没有出现相关介绍。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末端卡在两个刻度之间。

问:你们在测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处理的?(估读)另外:如果末端正处于刻度上如何体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0”补位)但从作业上看,“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还是有部分同学没有注意,还是习惯性的读数。

单位也总是有那么几个同学忘写。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2长度与时间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根据双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托教材和课标,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精讲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对1mm、1cm、1min、1s等形式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的基本方法。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三节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本节是“长度的测量”的第二课时,学生们通过预习已经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测量误差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已完成了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的家庭作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

如:同学们用一把毫米刻度尺先后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26.01厘米、26.03厘米、 27.01 厘米和26.00厘米,请同学们计算出物理课本的长度。

在我写26.26这个数据时,听到有几位同学发出了“嗯?”的一声疑问,我立刻追问:“谁有疑问?”马上有一学生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不是写错了?”这正是我写这组数据的用意所在。

接着我通过这组数据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应该怎样处理27.01厘米这个数据: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应该除去它,另外的三个数据加起来再除以三,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们对“误差与错误”能正确区分,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怎样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如:让学生“怎样估测长度"展开讨论,对比刻度尺上1mm、1cm、1dm、1m 与身体的那一部分或身边的那些物品相对应。

接下来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用心地查找,尤其是那些平时对学习感到乏味的同学显得格外活跃,而且我还发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一点不比其他同学差,因此尽量找这些同学发言,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并且尽量使他们的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课后我反思一下,觉得在课堂上我还是能够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因为这些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大的区别,而恰恰欠缺的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怎样驾驭整个课堂。

如果我在教学的实践中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落在那些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上,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不会出现“袖手旁观”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 4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 4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认识厘米、分米作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过用米来量,比如爸妈在家经常用软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体育课上学生跳远,老师用卷尺测量跳的距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有帮助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

教学中,课件出示生活中常用的几种尺子,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感受一下它们的使用价值,唤醒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费力,从而产生认识米尺的需求。

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完成认识米、感受1米的长度和用米量的学习;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额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第1页共1页。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2020年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

2020年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

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
这节课我首先从刻度尺的使用技巧引入,从刻度尺的量程、位置、最小刻度以及刻度尺的估读展开进行复习。

随后,出示一个空牛奶盒,请同学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纠正。

然后,再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再次巩固。

演算完成后,我提问:是否所有的长度都可以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呢?由此引入到新课环节。

出示一根细导线,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有没有办法能够测出这根导线的横截面直径的大小?由此过渡到活动环节。

小组实验,记录数据,随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巩固讲解。

随后介绍替代法、化曲为直、组合法,以及简单应用。

最后提出误差概念,让学生明白: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

通过科学组老师们的指导,我收获了以下反思:1.一堂课要围绕1-2个重点展开,要注重本质的揭示和方法的体验。

2.可以尝试用建构主义去建构知识。

3.小组实验分工要具体,可投影多张表,通过展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中学习。

4.学生的课堂反馈要留给学
生思考的时间,并通过例题论证。

5.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独立思考时间,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6.注重思维方法的总结与归纳。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本节是"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第二课时,学生们已经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测量误差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已完成了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的家庭作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组数据:某同学对一物体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为:2.98厘米、2.97厘米、2.98厘米、3.21厘米、2.97厘米。

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一物体的长度。

在我写3.21这个数据时,听到有一位同学发出了"嗯?"的一声疑问,我立刻追问:"谁有疑问?"马上有一学生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不是写错了?"这正是我写这组数据的用意所在。

接着我通过这组数据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应该怎样处理3.21厘米这个数据: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应该除去它,另外的四个数据加起来再除以四,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们对"误差与错误"能正确区分,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怎样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就"信息窗"中"怎样估测长度"展开讨论,对比刻度尺上1mm、1cm、1dm、1m与身体的那一部分或身边的那些物品相对应。

接下来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用心地查找,尤其是那些平时对学习感到乏味的同学显得格外活跃,而且我还发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一点不比其他同学差,因此尽量找这些同学发言,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并且尽量使他们的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讨论的结果略)紧接着是学生的测量活动。

我布置了两项内容:⑴同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宽;⑵用自行车测操场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拟定出实验方案,自行分成小组,完成两个试验的前后顺序不限,但人员不要过于集中。

由于在学生们进行活动时,我比较注意那些积极参与者,并给与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地完成里任务。

可还有一些同学就显得比较被动,对这些学生我反而给与的帮助不够,致使这部分同学没有完成测量任务,甚至还有一些"袖手旁观"者。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讲完《长度测量》这节课,认为本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本课内容作一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

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数学课上遇到过的长度单位。

以学过的旧知识引入现在要介绍的新长度单位——微米和纳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

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本课不足之处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由于刚开学几天,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了解得都不透彻,在问题的设置上高估了学生,导致课堂的把握不是很理想。

三年级科学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测量长度教学反思哎呀,今天的课真是让我感触良多。

三年级的孩子们学习测量长度,真是有趣又挑战。

你知道吗?一开始我以为他们会觉得测量这个事儿特别枯燥,但没想到,大家的热情简直像火焰山的火一样旺!我们用尺子、卷尺,甚至一些特别的测量工具,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简直让人心里乐开了花。

刚开始讲的时候,大家的表情都很认真,像小猫咪一样专注。

可是,一说到实际操作,哦,那真是精彩了!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纷纷拿起尺子,开始“测量”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

小明一边测,一边骄傲地告诉我:“老师,我可以测出我们班比隔壁班长多少!”我当时忍不住笑了,心想,这孩子真会找乐子。

谁说测量就不能有点竞争呢?测量的时候,大家也不忘搞些小幽默。

有个小女孩,测量桌子的长度时,一不小心把尺子摆反了,结果她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桌子变长了!”哈哈,真是把我逗乐了。

她的认真劲和天真的笑话,让我意识到,学习其实可以充满欢声笑语。

课上,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些小故事,关于古人是怎么测量的,那时候的工具可真是简单得令人捧腹,但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不过呢,教孩子们测量长度,除了让他们开心,也得注意一些小细节。

像是怎么用尺子要垂直啊,怎么保持线条直啊,这些可是基础中的基础。

刚开始,有些孩子对这些概念模模糊糊的,测出来的结果和实际不太一样,像是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

不过,没关系!我告诉他们,没关系,测量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犯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嘛。

渐渐地,孩子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些细节,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努力去纠正。

上课的时候,我让他们分成小组,互相测量,彼此之间还打打闹闹,真是一幅热闹的场景。

小组里,有的在认真讨论,有的在玩闹,气氛既紧张又欢快。

有的小朋友一边测量,一边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那种兴奋劲儿,真是感染了整个教室。

大家的笑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心里暖暖的。

课程结束时,我问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大家齐声回答:“测量要认真!”“还要小心!”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毕竟,知识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慢慢成长。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哎呀呀,最近我们上了一节关于长度测量的课,这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把尺子,笑眯眯地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测量东西的长度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摇摇头,有的小声嘀咕着。

我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尺子不就是用来量的嘛,能有多难?”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尺子上的刻度,什么厘米啦,毫米啦。

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刻度,感觉头都大了。

“这小小的刻度,怎么能量出那么多东西的长度呢?”我心里暗暗想着。

然后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测量书本的长度。

我拿起尺子,小心翼翼地对准书本的一端,眼睛紧紧盯着尺子上的刻度,“哎呀,怎么对不准呀!”我着急地叫了起来。

同桌看了看我,笑着说:“你别着急,慢慢来,要把尺子放平。

”我按照同桌说的做,终于量出了书本的长度。

“哈哈,我会量啦!”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可是,当老师检查我们测量的结果时,又出现问题啦!有的同学量得长,有的同学量得短。

老师看着我们,无奈地摇摇头说:“同学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尺子要和被测物体对齐,而且读数也要准确。

”接下来,老师又让我们测量铅笔的长度。

这一次,我可认真啦,尺子放得平平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读错了数。

“哇,这次我量对啦!”我兴奋地喊着。

在这节课上,我还发现有的同学特别聪明,他们量得又快又准。

我就好奇地问:“你怎么这么厉害呀?”他骄傲地说:“我平时在家就经常量东西玩,所以就熟练啦!”我心里想:“原来多练习就能这么厉害,我回家也要多练练。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长度测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我们认真、仔细,还要多练习。

这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如果走得歪歪扭扭,就到不了想去的地方;测量也是,如果量得不准确,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我觉得呀,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像测量长度一样,认认真真,不能马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你们说对不对?。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2篇)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2篇)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测量教学反思。

这一段时间的作业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

更有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也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参考上指出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一量。

“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

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

教学“吨”时,学生到家里去观察了大约___吨的谷子或化肥。

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

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

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诚恳请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宝贵建议。

以后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2)测量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测量教学水平,通过不断反思总结,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仁寿县龙正中心小学梅娜“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节。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长度单位,所以在教学时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建立其空间观念,才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设计课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引入一个刚出师的裁缝做衣服的故事。

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我的设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形成空间观念——寻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表述想法,构件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学中个人独立思考与同桌配合操作相互交替,多层次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而且还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并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课堂生成的引领作用
龙袍镇中:刘永娟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2011年11月份,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初级中学举行了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作为一名刚工作三年的初三新教师,我参加了这个活动,并且根据组织方的统一要求上八年级的内容,针对《长度的测量(一)》上了公开课,课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了几个小活动,本以为会很顺利,但是在经过借班上课以后发现,现实的课堂与预设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别,最后的实验学生竟然没有时间动手操练,最后这节课草草收尾,上公开课时碰巧教育局领导到我校进行教学督导,物理教研员也听了这节课,课后给了我很多建议,又经过物理组的交流研讨,在此过程中自己受益匪浅、启发良多:
一、引入,创设情景:
设计思路:应用图片引入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再通过小活动说明“目测”的不可靠性,需要找到公认的标准量——单位。

课堂实况:教师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飞流直下的瀑布、空中运转的篮球、飞驰的赛车。

学生很准确地说出它们是:运动的物体,再进一步问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视频教学,情况就会不同,学生就能够较容易地找出运动物体的共同点了,可见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了解不够充足,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

使得课堂引入没有起到很好的调动作用。

而且关于目测的小活动设计了两个过多,一个足够,这样就为后面的实验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这都是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致。

教师对于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考虑到,考虑周全。

二、重难点突破:
1、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并掌握使用规则;
2、难点:(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
(2)对误差的正确认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度的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

对于单位这个词语也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师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精力,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单位换算,但是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掌握很不成熟,所以花费的时间就较多导致后面的难点
突破没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还有就是教师多半时间都在代替学生思考,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变得木讷,只能机械地接受,对以后的学习很不利。

可见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要考虑的全面,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地发展。

而对于重点刻度尺的使用则讲解的过于仓促,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教师让学生总结时,出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现象。

对于估读这一规则有讲解过于详细,用了三个练习让学生训练,这样又花费了不少时间。

说明教师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没有重难点突出,使得整节课上过以后非常直板,没有一点趣味性。

对于另外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刻度尺的使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发现刻度尺无法测量,学生自己总结测量一张纸的方法:测多算少法。

以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实验操作步骤、表格设计等等,这些让学生自己完成,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是由于前面浪费的时间较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所以这个实验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后剩余三分钟,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做了一道反馈练习就下课了。

整个一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很仓促,时间分配很不均匀,重难点没有把握到位,重点不详细,难点不突出,学生练习反映出这节课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发扬好的方法,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