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对比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传统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
1、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文化传统,不同的理念。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2、不同建筑布局不仅能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制度文化,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
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它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特征。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从城市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1 街道形式
根据中国的合院住宅形式,街道主要是由墙(院墙、屋墙)和大门定义的。方形的合院式住宅并相排列,从而形成垂直水平的街道,并由城墙围成方形的城市。
在欧洲城市里,单体住宅相互并联,住宅立面构成了街道的界面,街道多为弯曲的,并通向城市中心,在这里有教堂、广场、市场、议会等,是人们买卖、聚会和庆祝的公共场所。、中国的街道一般两旁植行道树,街道两边的建筑和围墙退后。欧洲巴洛克时代以前的城市街道广场一般没有树木,建筑物直接围合街道,由于街道间距比较窄,房屋较高,因而街道高宽比很大,不似中国的街道,特别是北方的街道那样宽敞明亮。巴洛克时代以后,欧洲城市出现了笔直宽阔的林荫道
2 城市结构
由于我国合院住宅纵深较大,街巷的密度较小,如北京胡同的间距有60 ̄70m,合院住宅内部有院落,建筑向内院采光通风,与街道关系不大。建筑平面铺开,用地密度比较均匀。通过合院与巷(胡同)在中国城市形成了“大街——小巷——结构”。笔直宽阔的大街把城市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块,在区块里小巷(胡同)连接紧密排列的四合院,大街和小巷有不同的功能和形式,并处于不同层次。
西方单体住宅进深较小,高度较大,建筑并联排列围合成一个闭合的结构单元,后来发展为周边围合式建筑组团。单元内为半公共的庭院,外部是街道,建筑向街道和庭院开窗,与街道的关系密切。在欧洲城市中,街道是建筑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街道在形式、功能和层次上没有大的差别。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街道被拉直或拓宽,成为主要大街(图6)。
3 城市形态
由于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中国的城市多为方形,宫城皇城居中,城市由南北向中轴线组成,道路为方格式的棋盘状,皇家和私人园林分布城中,城市由高大的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围合。
西方古代城市多为圆或椭圆形,城市规模很小,没有中轴线,道路弯曲,城市中心有大的广场、教堂和市场,居民多为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领主居住在城外的宫殿和城堡中。
4 城市意象
在西方,城市意象表现了建筑的丰富与变化,高耸入云的教堂和五颜六色、形式各异的房屋组合成一副变幻莫测的图画。
中国的城市意象表现了中国人对理想画面和意象的追求,它是二维的,有背景和前景,用“线条”来表现形式。
5 城市设计
欧洲的历史城市主要是建筑物的集合。城市设计更多地表现了建筑的设计、组织和对空间的塑造——特别是广场。文艺复兴以后,城市设计趋向理性化和机械化。中世纪城市的浪漫与活泼渐渐消失,城市设计追求宏伟、秩序和庄严。
中国传统城市的设计是首先确定中轴线,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和建筑。与此不同的是,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