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锚喷结构与计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人们发现,古 典压力理论不符合实际情况。
⑵ 1920~1960年代的松散体理论阶段:
● 特点:当埋深较大时,作用在支护结 构上的压力,不是上覆岩层的重量,而只 是围岩坍落拱内的松散岩体的重量。
● 代表:太沙基(K.Terzaghi)和普氏理论
⑶ 60年代后发展期来的现代支护结构
⑸ 在支护形式和工艺上
●传统支护理论:模注混凝土;
●锚喷支护理论:施工方法简单,灵 活,不需模板,无需回填,在围岩松 动之前能及时加固围岩。
4、锚喷支护的特点
⑴ 及时性:喷射砼,如早强,能 迅速给围岩提供支护抗力;
⑵ 粘贴性:喷射砼与围岩能全面 密贴粘结,粘结力一般可达 70kg/cm3;
粘结有三种作用: ① 连锁作用; ② 复合作用; ③ 增强作用(填充凹隙)
● 特点: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组成了承 载的支护体系,其中围岩是承载主体,而 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但也不可缺少。
● 代表:新奥法理论是其典型代表。
2、现代支护理论与设计要点
⑴ 现代支护理论
① 一切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围绕围 岩稳定为目的;
② 支护与围岩视作统一的复合体, 支护和围岩共同作用;
③ 在复合体中,围岩是承载主体, 最大限度的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同 时也要发挥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
⑶ 柔性:容易调节围岩变形,可 控制围岩塑性变形适度发展,发挥 自承能力;
⑷ 深入性:锚杆可深入围岩一定 深度加固围岩,形成承载圈;
⑸ 灵活性:支护类型、参数、数 量可灵活调整。
⑹ 封闭性:可阻止水对围岩的侵 蚀而引起风化等。
今天我国所有山岭隧道和一些 城市地下工程都先采用锚喷的柔性 支护结构,是为了能做到:
3、锚喷支护与传统支护的区别
⑴ 对围岩和围岩压力的认识上:
●传统支护理论:围岩压力由洞室塌 落的围岩“松散压力”造成的;
●现代支护理论:围岩具有自承能力, 围岩作用于支护的压力不是松散压力, 是阻止围岩变形的形变压力。
⑵ 在围岩和支护间的相互关系上:
●传统支护理论:将围岩与支护分开 考虑,视为“荷载-结构”体系
④ 凭借现场试验和监测手段,划定围 岩级别,获得力学参数,指导施工;
⑤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力学特征的 围岩,灵活采用不同支护方式和相 应的力学计算模型。
⑵ 基本要求
① 支护必须与周围岩体大面积的牢 固接触,即保证支护-围岩作为一个 统一的支护体系而共同工作;
② 重视初期支护的作用,并使初期 支护与二次支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的工作;
(1)容许围岩发生有限变形
(2)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3)节省工程造价
3.2 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与计算
1、锚杆支护结构 2、喷混凝土支护结构 3、锚喷联合支护结构
1、锚杆支护结构 ⑴ 锚杆类型 ⑵ 锚杆的力学作用 ⑶ 锚杆的设计与计算 ⑷ 支护块状围岩 ⑸ 加固裂隙围岩
⑴ 锚杆类型 ① 全长粘结型
3.1 概述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2、现代支护理论与设计要点 3、锚喷支护与传统支护的区别 4、锚喷支护的特点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⑴ 1920年以前的古典压力理论阶段:
● 特点: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 上覆岩层的重量 H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⑴ 1920年以前的古典压力理论阶段: ● 代表:Haim、Rankine和金尼克理论
隧道及岩土工程系
2007年4月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要求掌握有关公路隧道的勘查、设 计、构造原理和有关计算方法; (2)理解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 素及其与施工方法的关系; (3)了解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第三章 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原则
3.1 概述 3.2 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与计算 3.3 锚喷支护结构的施工原则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③ 摩察型
⑴ 锚杆类型 ③ 摩察型
⑵ 锚杆的力学作用 ① 悬吊作用 ② 减跨作用 ③ 组合梁作用 ④ 整体加固作用
①悬吊作用:将不稳定岩层悬吊在坚 固岩层上,阻止围岩移动滑落。
② 减跨作用:在隧道顶板岩层中打入锚 杆,相当于在顶板上增加了支点,使隧道 跨度减小,从而使顶板岩体应力减小。
① 锚杆承载力计算
裂隙面
锚杆
锚杆
φ1 锚杆
G
φ1 ξ 裂隙面
φ1 N G ξ-φ1
当块体危石坠落时,除使锚杆受拉外, 还对锚杆产生剪切作用。
① 锚杆承载力裂隙计面 算
锚杆
锚杆
如图所示,根据静力平衡及
正弦定理有:
Q G sin 1 s in
N G sin( 1 ) sin
φ1 锚杆
G
φ1 ξ 裂隙面
φ1 N G ξ-φ1
式中:N是锚杆所受拉力;Q是锚杆所受剪力;G是危 石重量或一根锚杆承担的岩石重量;是锚杆与地质结 构面的夹角;1是锚杆与垂直线夹角。
② 锚固长度确定
● 锚固深度L1:
根据锚杆抗拉强度与砂浆粘结力相等的 等强度原则,可确定锚杆的锚固深度L1:
③ 要允许围岩及支护结构产生有限 的变形,以发挥围岩承载作用而减少 支护结构的受力。为此要求对支护结 构的刚度、构造给予充分的注意;
④ 必须保证支护结构及时施作。如 支护施作过晚,会使围岩暴露时间过 长,产生过渡的位移而濒临破坏;
⑤ 支护结构要根据隧道围岩的实 际动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围岩状态;
③ 组合梁作用:在岩层中打入锚杆,将 若干薄弱岩层锚固在一起,类似将叠合 的板梁变成组合梁,提高岩层的承载力。
④ 整体加固作用:锚杆群锚入围岩后, 其两端附近岩体形成圆锥形压缩区,按照 一定间距排列的锚杆在锚固力作用下构成 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载环。
⑶ 锚杆的设计与计算
① 锚杆承载力计算 ② 锚杆锚固长度确定 ③ 锚杆直径的确定 ④ 锚杆间距的确定
●锚喷支护理论:将围岩和支护视为 统一体,二者组成“围岩-支护”体系 共同参与工作。
⑶ 在支护功能和作用原理上:
●传统支护理论:支护只是为了承受 荷载;
●锚喷支护理论:支护Baidu Nhomakorabea为了及时稳 定和加固围岩。
⑷ 在设计计算方法上:
●传统支护理论:主要是确定作用在 支护上的荷载;
●锚喷支护理论:设计的作用荷载是 岩体的地应力,围岩和支护共同承载;
⑵ 1920~1960年代的松散体理论阶段:
● 特点:当埋深较大时,作用在支护结 构上的压力,不是上覆岩层的重量,而只 是围岩坍落拱内的松散岩体的重量。
● 代表:太沙基(K.Terzaghi)和普氏理论
⑶ 60年代后发展期来的现代支护结构
⑸ 在支护形式和工艺上
●传统支护理论:模注混凝土;
●锚喷支护理论:施工方法简单,灵 活,不需模板,无需回填,在围岩松 动之前能及时加固围岩。
4、锚喷支护的特点
⑴ 及时性:喷射砼,如早强,能 迅速给围岩提供支护抗力;
⑵ 粘贴性:喷射砼与围岩能全面 密贴粘结,粘结力一般可达 70kg/cm3;
粘结有三种作用: ① 连锁作用; ② 复合作用; ③ 增强作用(填充凹隙)
● 特点: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组成了承 载的支护体系,其中围岩是承载主体,而 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但也不可缺少。
● 代表:新奥法理论是其典型代表。
2、现代支护理论与设计要点
⑴ 现代支护理论
① 一切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围绕围 岩稳定为目的;
② 支护与围岩视作统一的复合体, 支护和围岩共同作用;
③ 在复合体中,围岩是承载主体, 最大限度的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同 时也要发挥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
⑶ 柔性:容易调节围岩变形,可 控制围岩塑性变形适度发展,发挥 自承能力;
⑷ 深入性:锚杆可深入围岩一定 深度加固围岩,形成承载圈;
⑸ 灵活性:支护类型、参数、数 量可灵活调整。
⑹ 封闭性:可阻止水对围岩的侵 蚀而引起风化等。
今天我国所有山岭隧道和一些 城市地下工程都先采用锚喷的柔性 支护结构,是为了能做到:
3、锚喷支护与传统支护的区别
⑴ 对围岩和围岩压力的认识上:
●传统支护理论:围岩压力由洞室塌 落的围岩“松散压力”造成的;
●现代支护理论:围岩具有自承能力, 围岩作用于支护的压力不是松散压力, 是阻止围岩变形的形变压力。
⑵ 在围岩和支护间的相互关系上:
●传统支护理论:将围岩与支护分开 考虑,视为“荷载-结构”体系
④ 凭借现场试验和监测手段,划定围 岩级别,获得力学参数,指导施工;
⑤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力学特征的 围岩,灵活采用不同支护方式和相 应的力学计算模型。
⑵ 基本要求
① 支护必须与周围岩体大面积的牢 固接触,即保证支护-围岩作为一个 统一的支护体系而共同工作;
② 重视初期支护的作用,并使初期 支护与二次支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的工作;
(1)容许围岩发生有限变形
(2)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3)节省工程造价
3.2 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与计算
1、锚杆支护结构 2、喷混凝土支护结构 3、锚喷联合支护结构
1、锚杆支护结构 ⑴ 锚杆类型 ⑵ 锚杆的力学作用 ⑶ 锚杆的设计与计算 ⑷ 支护块状围岩 ⑸ 加固裂隙围岩
⑴ 锚杆类型 ① 全长粘结型
3.1 概述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2、现代支护理论与设计要点 3、锚喷支护与传统支护的区别 4、锚喷支护的特点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⑴ 1920年以前的古典压力理论阶段:
● 特点: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 上覆岩层的重量 H
1、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 ⑴ 1920年以前的古典压力理论阶段: ● 代表:Haim、Rankine和金尼克理论
隧道及岩土工程系
2007年4月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要求掌握有关公路隧道的勘查、设 计、构造原理和有关计算方法; (2)理解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 素及其与施工方法的关系; (3)了解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第三章 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原则
3.1 概述 3.2 锚喷支护结构的受力与计算 3.3 锚喷支护结构的施工原则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② 端头锚固型
⑴ 锚杆类型 ③ 摩察型
⑴ 锚杆类型 ③ 摩察型
⑵ 锚杆的力学作用 ① 悬吊作用 ② 减跨作用 ③ 组合梁作用 ④ 整体加固作用
①悬吊作用:将不稳定岩层悬吊在坚 固岩层上,阻止围岩移动滑落。
② 减跨作用:在隧道顶板岩层中打入锚 杆,相当于在顶板上增加了支点,使隧道 跨度减小,从而使顶板岩体应力减小。
① 锚杆承载力计算
裂隙面
锚杆
锚杆
φ1 锚杆
G
φ1 ξ 裂隙面
φ1 N G ξ-φ1
当块体危石坠落时,除使锚杆受拉外, 还对锚杆产生剪切作用。
① 锚杆承载力裂隙计面 算
锚杆
锚杆
如图所示,根据静力平衡及
正弦定理有:
Q G sin 1 s in
N G sin( 1 ) sin
φ1 锚杆
G
φ1 ξ 裂隙面
φ1 N G ξ-φ1
式中:N是锚杆所受拉力;Q是锚杆所受剪力;G是危 石重量或一根锚杆承担的岩石重量;是锚杆与地质结 构面的夹角;1是锚杆与垂直线夹角。
② 锚固长度确定
● 锚固深度L1:
根据锚杆抗拉强度与砂浆粘结力相等的 等强度原则,可确定锚杆的锚固深度L1:
③ 要允许围岩及支护结构产生有限 的变形,以发挥围岩承载作用而减少 支护结构的受力。为此要求对支护结 构的刚度、构造给予充分的注意;
④ 必须保证支护结构及时施作。如 支护施作过晚,会使围岩暴露时间过 长,产生过渡的位移而濒临破坏;
⑤ 支护结构要根据隧道围岩的实 际动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围岩状态;
③ 组合梁作用:在岩层中打入锚杆,将 若干薄弱岩层锚固在一起,类似将叠合 的板梁变成组合梁,提高岩层的承载力。
④ 整体加固作用:锚杆群锚入围岩后, 其两端附近岩体形成圆锥形压缩区,按照 一定间距排列的锚杆在锚固力作用下构成 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载环。
⑶ 锚杆的设计与计算
① 锚杆承载力计算 ② 锚杆锚固长度确定 ③ 锚杆直径的确定 ④ 锚杆间距的确定
●锚喷支护理论:将围岩和支护视为 统一体,二者组成“围岩-支护”体系 共同参与工作。
⑶ 在支护功能和作用原理上:
●传统支护理论:支护只是为了承受 荷载;
●锚喷支护理论:支护Baidu Nhomakorabea为了及时稳 定和加固围岩。
⑷ 在设计计算方法上:
●传统支护理论:主要是确定作用在 支护上的荷载;
●锚喷支护理论:设计的作用荷载是 岩体的地应力,围岩和支护共同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