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比较文学考试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你们说要在一张上)

1、流传学主要探索与研究作为放送者的某个作家、作家群乃至一国文学在国外的声名、成就、命运及影响的历史。它的研究范畴包括:影响与独创、接受与模仿、风格的因袭与借用、崇拜与声誉等等。流传总是通过总体影响、个别影响、技巧影响、内容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交叉影响等具体的影响而得以实现的。它分为个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及群体对群体的影响四种类型。

2、渊源学是研究作家作品某种因素或文学创作某种手法异国来源的方法。它以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某一作家或作品在主题、题材和艺术形式上的渊源流变,揭示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它包括影响作家人格的渊源研究、影响作家艺术手法、技巧的渊源研究、对外国作家伤口提供的素材主题方面的渊源研究以及思想渊源研究。

3、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是对把一国文学作品或文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环节的研究。媒介学研究涉及媒介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媒介的主体包括媒介者、媒体,媒介的客体包括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媒介的环境等等。

4、译介学主要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和翻译理论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由于翻译是沟通源语文化与宿语文化的中介,所以被称作译介学。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相当程度上可以归为一种语言研究,而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其实质是一种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置于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考察。

5、文类学一方面指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溯源流的情理考辨。它包括文学分类及其标准的研究,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以及文类与风格的研究等等。

6、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意象等跨国界或跨民族的流传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

7、比较诗学

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目的是透过文学现象去把握文学的本质因素,比较诗学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它们的文学理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中西诗学的互释、互证、互补成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中西比较诗学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门类。

8、形象学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它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究作家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及其作家塑造“他者”的背后所从属的文化;它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是考察形象与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包括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方面。

9、美国学派即平行研究学派。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第二次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宣读了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一是批评法国学派将陈旧的方法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仅仅注意到文学的外部情况;二是谴责法国学派把文学关系的研究变成了贸易往来;三是批评法国学派把一种本意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学研究引入了另一种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的误区。他的发言震惊国际比较文学界,被视为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维斯坦因等。美国学派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它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比较文学大大地推向前进。

10、法国学派即影响研究学派,强调以实证方法来研究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与影响,考察细微的影响迹象,认为只有对细微迹象作实证考察,才能将比较文学发展成为符合文学史严格要求的科学。法国学派代表了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内容与方法等等,最早都是由法国学派奠定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形成了最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主宰了整个比较文学领域。

作家作品(包括杂志书刊演讲,笔记与书目中重复的只写一遍,有遗漏的、错误的请告知我)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的危机》《文学理论》《近代文学批评史》

诺埃尔、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

斯达尔夫人《论德国》《论文学》

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新拉奥孔》《新人文主义(的立场?)》

梅茨尔《比较文学杂志》

马克斯·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研究》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倍兹《比较文学书目集》《海涅在法国》

巴登斯贝格《比较文学评论》《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卡雷《歌德在英国》《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

艾田伯《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之道》《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比较不是理由》

弗里德里希《论比较文学》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

系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

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吴宓《中西方诗歌比较》

陈寅恪《元白诗笺稿》

林毓生《全盘性反传统》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

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

范存忠《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戏》《中英文化关系史》(与季羡林)《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诗论》《诗与真》

钱钟书《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谈艺录》《七缀集》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叶维廉《比较诗学》

张汉良《比较文学与实践》

郑树森《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

圣茨伯里《欧洲文学各时期》《文学批评史》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

佛克马《比较文学史》

谢天振《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导读》《译者的诞生和原作者的死亡》

许钧《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孔慧怡《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跨文化之桥》《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陈惇、孙景尧《比较文学》

乐黛云、陈惇《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