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层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层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摘要:结合工作实践,本文探讨局部框支抗震结构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局部框支;结构设计;抗震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44800m2。包括1~4#高层住宅、5#写字楼、6#办公楼及公共地下室。其中2#、3#为二十层高层住宅工程,为局部框支剪力墙结构,一层平面见图1所示。主体结构总高62m,地下室2层,层高分别为3.5m、4.7m;地上1层为居民活动空间,高5.2m;2层~13层为住宅,层高2.9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

该地区的基本风压0.4kn/ m2,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土的特征周期0.45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框支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余部位为三级。结构的阻尼比为0.0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8,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5,地面粗糙度为c类。计算中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扭转耦联影响及重力二阶效应,并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计算。

2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分析

2.1 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

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

型选择很关键。由于工程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

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在梁的设计配筋

时应考虑该因素。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将转换层楼板用弹性膜单元模拟。

2.2 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工程计算以±0.000板(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既可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水平力通过地下室顶板有效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同时能够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2008版)(以下简称《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

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通过设置适量的剪力墙并考虑地下室侧壁对抗侧刚度进行验算,满足规范刚度比要求。同时,为了有效地将水平地震力传递给剪力墙,在应力集中的楼层,将楼板厚度加大,转换层楼板取180mm,与其相邻的楼层也适当加厚至150mm。

考虑抗震需要,施工图阶段时适当提高了转换层配筋率,使单层配筋率达到0.35%,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层楼板和框支大梁共同作用

的能力。考虑到梁宽大于上部剪力墙的两倍,宽度较宽,对边转换梁,板面钢筋不是简单地要求伸入梁内满足锚固要求即可,而是要求必须贯穿梁顶截面,以确保梁内扭矩在板上的有效传递。

2.3 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设计

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墙对齐的下方或就近区域,这样不

仅能使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直接、明确,减少转换板的内力,同时,上下抗侧力结构对齐,对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改善转换板的

复杂受力情况也是大有益处的(详见图1)。

图12#、3#楼底部结构平面布置图

框支柱作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构件,它的安全度直

接决定了整栋建筑的抗震潜力,因而框支柱的延性和承载力成为设计的关键。框支柱应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构造措施)进行设计。调整框支柱总剪力不小于0.25,为了增加其延性,轴压比不超过0.6,其最小配箍特征值比规定抗震等级增加0.02采用,框支层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以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刚度。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铰范围及其

上部的一定范围,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改

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以下简称《高规》)第7.1.9条规定: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为了保证底部加强部位处剪力墙的平面外刚度和稳定性, 《抗规》及《高规》分别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取值。其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结

构的重要性《高规》对墙厚的取值更加严格。

针对本工程结构的特点,设计中有以下两点特别之处:

(1)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应按照《高规》7.2.2条规定取值。但对于本工程而言,由于底部层高较大,一般剪力墙墙厚bw取350,但对于电梯井处剪力墙布置较多,相对的轴力较小,其截面按照上述方法取值则显得的不是很经济合理。因此,针对本工程的具体设计,剪力墙截面厚度bw适当的减少到300,同时严格按照《高规》附录d以下公式(1)计算墙体的稳定。

(1)

(2)在保证上部住宅剪力墙强度及层间位移满足规范的前提要

求下,尽量减少上部剪力墙数量,减薄厚度,转换层以下厚度加大,

以减少结构上部刚度,增大下部刚度。同时,由于转换层上下刚度的突变对上部相邻几层剪力墙造成的影响,故而除了对转换层上相邻数层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和暗柱钢筋予以加强外,还在这些楼层中跨高比小于2的剪力墙连梁内设置交叉钢筋以增强其耗能能力。

2.4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确定

工程实践中,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对结构本身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加大底部大空间楼层的抗侧刚度,使上下刚度接近,《高规》规定:需要抗震设防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比不应大于2,同时不应小

于1。为了满足此要求,对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均予

以加厚,落地芯筒周边墙体加厚至300mm(上部为250mm),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加厚至350mm(上部为250mm),同时转换层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定位c45(上部为c35),最终大部分单元刚度比均控制在1.4左右,只有少数单元较大,但也控制在1.8以内。

由于高层结构中转换层的出现,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会有很大的改变。如何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高规》附录e分别规定了底部大空间层数不同,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其中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计算综合考虑了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因此更能反映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变化的实际情况。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按公式(2)计算,为了便于计算顶部位移,可以将顶部单位水平力

适当放大。

γe=δ1h 2/δ2h 1(2)

式中γe—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其他符号代表内容见图2所示。

结构设计时可以应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