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植物保护(药) 2008级苏克跃 20080625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田作物生姜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现状以及现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论述了生姜姜瘟病菌的流行规律。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概述生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农业生姜生产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

关键字:姜瘟病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前言: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弧热带地区,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生姜经济效益好,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我国生姜制品的年出口量在1000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生姜的营养丰富,是很好的调味品,根茎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油。其中根茎中所含的挥发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龙脑、枸橼醛、芳樟醇、桉油精、姜辣素,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内服本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生姜在生产中常发生姜腐烂病、姜斑点病和姜炭疽病,而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青枯病,此病原菌寄主广泛,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主要寄主有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等植物。病原菌主要侵染姜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被害根部呈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被害地下的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留残存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浊状液,散发臭味: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片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枯死。具统计,我国主要栽姜区常年由于姜瘟病的危害而损失10%~30%,重病田损失高达70%以上。腐烂的生姜中还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因此姜瘟病严重影响着我国生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现在生产上还没有理想的方法防治此病害。

1.病原菌的研究

1.1病原菌的确立

早在1981年任欣正等发现我国的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引起的。此后刘达风、姚革、承河元、陈卫军等、孙晓扬等、郭晓丽等、张广民等、任清盛等分别对江西、四川、安徽、山东等地的姜瘟病进行研究,证明其姜瘟病也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姚革等研究还发现,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spp.)作为次生致病菌可加重姜瘟的危害,受潜伏侵染的姜块在运输过程中也可引起姜块的腐烂。孙晓扬掣6l从南部县腐烂生姜中,获得多种分离物,其中有属于真菌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和核菌(Rhizoctonia spp.),但分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1.2病原菌的特性

姜瘟病原菌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5~0.8×1.3~2.2urn,极生鞭毛I一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TZC平板划线培养48h 可出现两种不同的菌落,有较宽的白边,为致病性强的野生菌落,另一种菌落较小,圆形,干燥扁平,呈玫瑰色,白边很窄,为致病力弱的菌落,病原菌多次转代后致病力容易丧失。27℃~37℃生长良好,4l℃以上则不生长。

1.3病原菌侵染、致病因子与作用机理

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直接进入导管系统,引起发病,但在天然条件下,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侵入,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鞘,青枯菌能够穿过这层鞘,进而侵入皮层于细胞间隙生长。破坏细胞间中胶层,使细胞质壁分离、变形,形成空腔:继而侵染木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Tyloses),并移入侵填体,侵填体破裂后即被释放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和快速传播扩张,从而引起植株萎蔫和死亡。

1.4病害发生流行特点

1.4.1侵染源

带菌种姜和重茬姜田是导致翌年田间姜瘟发生的侵染源。张立本等(1991)在河南省镇平县调查表明:水是传播姜瘟病的主要媒介。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3 年以上。姚革等(1993)( 孙晓扬等(1998)(承河元等(1993)(王金陵等(1995)等的研究表明:种姜(土壤都带病菌时发病率最高达90% 。土壤带菌而种姜不带菌的发病率为60%而种姜不带菌种在不带菌土壤中则一般不发病。

1.4.2气候因素

中国5-10 月是姜瘟病的高发季节!此间温度高、雨量多利于病害的发生及流行。病害能否发生与温度有较密切关系,特别是土温对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孙晓扬等(1998)在建兴等地调查发现:旬均温在24℃左右,病害开始出现,发病率5.4 % -8.7 % ,土温28℃左右,土壤高湿病害大流行。

1.4.3土肥因素

肥料因素姜瘟发病与施肥关系密切,追施尿素可加重发病率。据王金陵等(1995)研究:基肥不足,追肥过量,尤其是氮肥施用过量的田块,姜瘟发病重。而土质肥厚,有机质多,在生长期施磷钾肥较多的田块,姜瘟发病较轻。吴德广等(2003)施用不同肥料:腐熟大豆饼,化肥,腐熟鸡粪,试验证明:不同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产生较大差异。腐熟大豆饼作肥料的处理,发病时期明显滞后。且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1.4.4流行特点

在山东姜地主产区通常6月末至7月上、中旬开端发病,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至9月上旬出现严重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近百天,病原细菌在土壤和根茎内越冬,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带菌地根茎是同一块田间发病时地初侵染来源,同时又是远距离传播地首要病源。种姜播种后,开端在田间零星发病,病原通过流水、风雨和地下害虫进行多次传播,从植株地伤口或叶片都能侵入抵达维管束组织,然后沿维管束向上、下各部位迅速蔓延,使临近地薄壁组织受损、腐烂直至全株死亡。根茎腐烂后,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或遇寄主生长期持续侵染。

2.姜瘟病的防治

2.1化学防治

由于青枯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变异大、寄主范围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我国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法。郭晓丽、张正国田间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使用氯化苦熏蒸土壤或结合用消菌灵浸种可有效的防治姜瘟病,使生姜增产45.63%一61.88%。王金陵等发现药剂防治中以敌克松粉剂及铜氨合剂防病效果最为理想。魏仲军等药剂浸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25%多菌灵250倍、50%代森锰锌600倍效果较好,分别为59.74%、52.45%,又具有较明显的保产效果。杨寿光等研究发现: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