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瘟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植物保护(药) 2008级苏克跃 20080625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田作物生姜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现状以及现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

论述了生姜姜瘟病菌的流行规律。

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概述生姜姜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农业生姜生产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

关键字:姜瘟病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前言: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弧热带地区,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生姜经济效益好,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

我国生姜制品的年出口量在1000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生姜的营养丰富,是很好的调味品,根茎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油。

其中根茎中所含的挥发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龙脑、枸橼醛、芳樟醇、桉油精、姜辣素,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内服本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生姜在生产中常发生姜腐烂病、姜斑点病和姜炭疽病,而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青枯病,此病原菌寄主广泛,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主要寄主有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等植物。

病原菌主要侵染姜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

被害根部呈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被害地下的肉质茎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留残存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浊状液,散发臭味: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

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片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枯死。

具统计,我国主要栽姜区常年由于姜瘟病的危害而损失10%~30%,重病田损失高达70%以上。

腐烂的生姜中还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因此姜瘟病严重影响着我国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而且,现在生产上还没有理想的方法防治此病害。

1.病原菌的研究
1.1病原菌的确立
早在1981年任欣正等发现我国的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引起的。

此后刘达风、姚革、承河元、陈卫军等、孙晓扬等、郭晓丽等、张广民等、任清盛等分别对江西、四川、安徽、山东等地的姜瘟病进行研究,证明其姜瘟病也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

姚革等研究还发现,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spp.)作为次生致病菌可加重姜瘟的危害,受潜伏侵染的姜块在运输过程中也可引起姜块的腐烂。

孙晓扬掣6l从南部县腐烂生姜中,获得多种分离物,其中有属于真菌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和核菌(Rhizoctonia spp.),但分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1.2病原菌的特性
姜瘟病原菌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5~0.8×1.3~2.2urn,极生鞭毛I一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TZC平板划线培养48h 可出现两种不同的菌落,有较宽的白边,为致病性强的野生菌落,另一种菌落较小,圆形,干燥扁平,呈玫瑰色,白边很窄,为致病力弱的菌落,病原菌多次转代后致病力容易丧失。

27℃~37℃生长良好,4l℃以上则不生长。

1.3病原菌侵染、致病因子与作用机理
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直接进入导管系统,引起发病,但在天然条件下,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侵入,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鞘,青枯菌能够穿过这层鞘,进而侵入皮层于细胞间隙生长。

破坏细胞间中胶层,使细胞质壁分离、变形,形成空腔:继而侵染木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Tyloses),并移入侵填体,侵填体破裂后即被释放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和快速传播扩张,从而引起植株萎蔫和死亡。

1.4病害发生流行特点
1.4.1侵染源
带菌种姜和重茬姜田是导致翌年田间姜瘟发生的侵染源。

张立本等(1991)在河南省镇平县调查表明:水是传播姜瘟病的主要媒介。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3 年以上。

姚革等(1993)( 孙晓扬等(1998)(承河元等(1993)(王金陵等(1995)等的研究表明:种姜(土壤都带病菌时发病率最高达90% 。

土壤带菌而种姜不带菌的发病率为60%而种姜不带菌种在不带菌土壤中则一般不发病。

1.4.2气候因素
中国5-10 月是姜瘟病的高发季节!此间温度高、雨量多利于病害的发生及流行。

病害能否发生与温度有较密切关系,特别是土温对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

孙晓扬等(1998)在建兴等地调查发现:旬均温在24℃左右,病害开始出现,发病率5.4 % -8.7 % ,土温28℃左右,土壤高湿病害大流行。

1.4.3土肥因素
肥料因素姜瘟发病与施肥关系密切,追施尿素可加重发病率。

据王金陵等(1995)研究:基肥不足,追肥过量,尤其是氮肥施用过量的田块,姜瘟发病重。

而土质肥厚,有机质多,在生长期施磷钾肥较多的田块,姜瘟发病较轻。

吴德广等(2003)施用不同肥料:腐熟大豆饼,化肥,腐熟鸡粪,试验证明:不同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产生较大差异。

腐熟大豆饼作肥料的处理,发病时期明显滞后。

且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1.4.4流行特点
在山东姜地主产区通常6月末至7月上、中旬开端发病,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至9月上旬出现严重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近百天,病原细菌在土壤和根茎内越冬,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带菌地根茎是同一块田间发病时地初侵染来源,同时又是远距离传播地首要病源。

种姜播种后,开端在田间零星发病,病原通过流水、风雨和地下害虫进行多次传播,从植株地伤口或叶片都能侵入抵达维管束组织,然后沿维管束向上、下各部位迅速蔓延,使临近地薄壁组织受损、腐烂直至全株死亡。

根茎腐烂后,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或遇寄主生长期持续侵染。

2.姜瘟病的防治
2.1化学防治
由于青枯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变异大、寄主范围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我国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法。

郭晓丽、张正国田间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使用氯化苦熏蒸土壤或结合用消菌灵浸种可有效的防治姜瘟病,使生姜增产45.63%一61.88%。

王金陵等发现药剂防治中以敌克松粉剂及铜氨合剂防病效果最为理想。

魏仲军等药剂浸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25%多菌灵250倍、50%代森锰锌600倍效果较好,分别为59.74%、52.45%,又具有较明显的保产效果。

杨寿光等研究发现: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隔7-10d喷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药液浇灌病株根部,效果较好。

郑有文等用灭菌威防治姜瘟病的试验发现:掌握在发病初期连续多次用药,防效可达98%以上。

邹华娇等在福建宁德进行克菌康防治姜瘟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300倍先种子处理,姜出苗后用600--800倍进行大田灌根,防效可达85%以上。

张国淳等用95%克枯灵800倍液防治姜瘟病,防效达87%以上。

2.2姜瘟病的生物防治
1986年,任欣正等从1991株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出B130菌株,在盆栽条件下
B130能在生姜块茎周围有效定殖和转移,显著降低青枯病菌的群体数量,表现出较好的防病效果,但拮抗菌株普遍存在对已侵染块茎的病原菌抑制作用比较差,因而治病效果并不佳;1994年郭坚华等对B130菌株的拮抗物质进行研究,2001
年杨合同等进一步研究将B130菌株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山东省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复合菌剂姜瘟灵,B130是姜瘟灵的主要成分,防治后可增产40%左右。

此外,木霉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防制剂。

孙彩云等筛选得到一株可有效抑制姜瘟菌的木霉菌株SMF2(Tricoderma spp.SMF2),证实其胞外分泌的抗生素一木霉素是抑制姜瘟菌的主要物质。

自然界70%以上的抗生素是由Streptomyces spp.产生的,此类菌可直接用于病害的生防。

3个链霉菌菌株:灰白链霉菌(s canescen$).柠檬荧光链霉菌(.S.citrecofluorescens)和极美链霉菌(&pulcher)分别制成种衣剂处理种,可在42---63d内控制引起的青枯病R.solanacearum。

2.3姜瘟病的农业防治
重病地区轮作换茬, 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或在盛夏深翻整地后每667 米2分
别施生石灰和碎稻草200~400 公斤,耕翻均匀后浇水覆地膜10~20 天高温灭菌。

选择地势高燥, 易排易浇的地块。

采用高垄或高畦配合地膜种植。

增施磷肥钾肥, 有条件可在行间覆盖稻草或秸秆遮阴,控制发病。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浙江铁秆青. 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义鸟首姜、广东细肉姜等品种。

生长期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大水漫灌。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喷浇药液灭菌。

参考文献
[1]承河元.安徽省姜瘟病菌的鉴定[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8,(1):34-40
[2]刘达,杨寅贵,刘德力.生姜腐烂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1,
13(2):154-157
[3]姚革,彭化贤.四川省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苗系及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
12(5):536-539
[4]承河元.安徽省姜青枯假单胞菌生物型鉴定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1992,20(3):276-277
[5]陈卫军,何立新,李迈和,等。

双牌县生姜姜瘟病的防治研究Ⅲ.湖南林业科技,1997,
24(2):27-31
[6]孙晓扬,刘光珍,邓先明.姜青枯腐败病发生规律和系统控制技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3(1):122-125
[7]郭晓丽,王元庆,程玉琴,等.莱州姜瘟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技术研究[J].莱阳农学院
学报,2000,17(4):258-261
[8]张广民,范国强,朱汉城,等.山东姜瘟病病原菌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1,32(4):418-422
[9]任清盛,于广霞.山东省生姜姜瘟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03,(9):
39-40
[10]姚革,彭化贤.姜瘟病原菌及其潜伏侵染[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6:27—32
[11]Buddenhangen I W,Kelman A.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Pseudomonassolanacearum [J]Ann.Rev.phytopathol,1964,2:203~230 [12]Yabuuchi E,Kosako Y,et a1.Proposal ofBurkholderiagen OOV.and transfer ofseven
species of genus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homology group II to the new genus,
with the type species Burkholderia cepacia(Palleroni and Holmes
1981)comb.nov[J].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2,36:1251-1275
[13]杨寿光淳口晓丽。

李向英,等.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蔬菜,2000,(4):34-35
[14]郑有文.姜瘟病的克星一灭菌威[J].农药快讯,2001,(15):21
[15]邹华娇.3%克茵康可湿性粉剂防治姜瘟效果初报[J].农资快讯,2003,(9):23-24
[16]张国淳,育汀,施德钰.克枯灵防治姜瘟病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93(4):17-17
[17]张正国,扬华升,于月芹,等.氯化苦防治姜瘟试验[J].江西植保,2003,26(1):25
[18]王金陵,李勤.姜青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95,(2):18-19
[19]魏仲军,李兴元,王晓娥,等.姜瘟病穴田间分布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中国农学
通报,2002,18(3):106-108
[20]杨寿光淳口晓丽。

李向英,等.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蔬菜,2000,(4):34-35
[21]郑有文.姜瘟病的克星一灭菌威[J].农药快讯,2001,(15):21
[22]邹华娇.3%克茵康可湿性粉剂防治姜瘟效果初报[J].农资快讯。

2003,(9):23-24
[23]张国淳,育汀,施德钰.克枯灵防治姜瘟病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93,(4):17-17
[24]杨合同,庞定远,等.姜瘟病生物防治试验初报[J].山东科学,1990,3(4):42-46
[25]郭坚华,潘等叽等航青枯生防菌拮抗物性质的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
18(2):59-62
[26]杨合同,庞定远,等.姜瘟病生物防治试验初报[J].山东科学,1990,3(4):42-46
[27]郭坚华,潘等叽等航青枯生防菌拮抗物性质的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
18(2):59-62
[28]郑继法,张建华,许永五,等.烟草细菌性青枯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烟草科技,1994,(1):43—45
[29]郭坚华,孙平华,吴云波,等.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机制和途径[J].中国生
物防治,1997,13(1):42-46
[30]何礼远,康耀卫植物青枯菌无毒菌株和荧光假单胞菌诱导花生产生抗病性[J].植物保
护学报,1990,17(2):113-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