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

一篇课文,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学生的激情在朗读声中飞扬。

特别是新课改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应较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做到发音正确,摒弃方言,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学习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

字音、语调都要力求准确,注意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做到咬字吐词清楚明白。

二、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现状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朗读”的课堂教学观念,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而,在很多新教材的课堂上听到的读书声却往往是声音洪亮整齐化一的齐读,整篇文章从头到尾
都是一样的语气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腔调,偶尔有学生个别朗读也常常是平铺直叙很少融入自己的情感,听来淡而无味。

特别是公开课时,学生响亮的齐读,气势倒是有了,然而诗味全无。

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

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坚决反对齐读,尤其是古诗词。

目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朗读既缺少有效指导,又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而出现了书声琅琅却收效甚微的表面繁荣。

有个别老师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但这些大都停留在正音、感受等浅表层面,未能深入语言的内核,往往用“好、可以、不好”等模糊词汇笼统地完成任务似的评价,未能深入规律的范畴。

这些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亲自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信服、钦佩,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也许有人会说,现代化、高科技的录音手段,要有多好就有多好,要有多准确就有多准确。

说到诵读示范,只要接上电源,摁一下放音键,就可以轻松解决了,何必老师去多此一举。

可是,我们要说,适当运用录音,无可非议,但总是依赖录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录音效果再好,也终究是录音。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一定会比教师自己现场直播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例如:象
《木兰诗》、《石壕吏》等这些要求背诵的课文,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一来就很熟练的进行示范性的背诵一、两遍,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那就是任何干巴巴的划分层次,归纳大意和分析、讲解这个知识点、那个知识点所不能做到。

四、注重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课堂上学生有气无力的朗读,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读,显然不是朗读的本意。

课堂上,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1.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条件
一节课45分钟,有很多事情要做,理解文章大意、分析课文、做练习,一节课往往感觉任务大、时间短,于是朗读的时间就会被挤占。

通读课文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读完,就要停下来。

大声朗读的时间就没有了。

因此,课堂上朗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味文章的内涵。

同时,朗读时可以找课文中适宜学生抒发感情的片段,重点读,重点指导。

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在读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读的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3.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学生朗读前,我播放了黄河边上打腰鼓的情境,黄河的怒吼与打腰鼓的宏大场面交相辉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学生看完视频再读时,感情上就能够激发出心灵深处的触动,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文章主旨的体会也更深了。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技巧的指导
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

教师自身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

不同的停顿,意思就有可能不同。

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一句中“颇不宁静”是它的主要字眼,应读重音以显示其关键作用。

朗读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朗
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