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作者:陈秀丽张鸿宇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6期
摘要:为了通过回顾与反思国内已有的关于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对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做了述评。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达到的条件、学习效率和学习层次这四个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定义,已有研究主要从有效学习的内外因素、心理结构、背景和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有效学习影响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近十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

国内关于有效学习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目前相关学者关于有效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在回顾与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做了述评,以期给有效学习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有效学习定义的探究
关于有效学习的定义,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下定义的角度也不同。

综合我国学者的观点,对有效学习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学习达到的目标来定义,如果学习之后达到了一定的学习目标,那么学习是有效的,反之,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持有此观点的学者有鲍银霞[1]、何奎莲[2],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有效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环境,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

(二)从学习要达到的条件上定义,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是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

他强调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3]
(三)从效率上定义,余旋[4]、朱雪峰[5]、何善亮[6]等强调有效学习是高效率的学习。

朱雪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指出有效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加工,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达成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

[5]
(四)从学习的层次上定义,高利明认为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死记硬背、单纯应对考试的学习;二是同记忆相结合的理解性学习;三是适应性学习,也称有效学习。

这种学习是在理
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元认知)的境界。

[7]
总体上看,学者对有效学习的定义既存在着共识,又存在差异。

学者们都认为有效学习首先是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学习结果,促进自身的发展;其次是学生使用学习方法或策略,理解和加工学习内容;最后,学生将学习进行迁移,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

这三点是学者们对有效学习定义达成的共识。

由于学者们的角度不同导致学者们定义的重点不同,这是学者们对有效学习定义的差异。

综上所述,因为概念的模糊性和差异性等会影响研究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所以有必要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效学习的概念深入研究。

二、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
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学者各有自己的理论和解释。

不同的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划分。

(一)从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虽然多个学者对于把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学生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达成一致观点,但他们对两个方面的具体维度的划分各不相同。

1.学生的内部因素
关于学生的内部因素,燕国材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他指出影响有效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8]—[9]
有的学者则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内部因素。

刘启珍、杨黎明[10]从静态的认知因素的角度把影响有效学习的内部因素分为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及其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

鲍银霞[11]从认知的动态过程来分析,认为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基础;二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实践活动。

心理倾向涉及学习的需要与兴趣、情感与态度、学习的动机等因素;实践活动涉及学习方法与策略等因素。

张慧[12]的观点与鲍银霞的观点相似。

另外,也有学者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内部因素。

王佐书指出影响有效学习的主观因素有:学习者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13]司继伟的一项研究证明原有知识、学习策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有效学习。

[14]邵瑞珍指出,内部因素有认知结构与迁移、认知发展、个别差异、动机。

[15]谢钢则重点强调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16]
多个学者的观点看似不同,但仔细分析后,学者们基本认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影响有效学习,分歧之处在于他们对于这些因素内的部分具体因素的强调不同。

2.外部因素
虽然研究者们对有效学习的外部因素的表述和分类不同,但他们各自发现的外部因素大同小异。

王佐书认为有效学习的客观因素有:社会风气和就业状况、班风和校风、教科书、教学的条件、教师的特征。

[13]邵瑞珍[15]、刘启珍[10]等从物与人这两种类别,将整个外部因素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学的方法与媒介,二是学习中的集体与社会因素。

如果将以上观点概括起来表述则是鲍银霞的观点,她认为大至社会、学校的管理、家庭的教养方式,小至班级、课程、教师和同伴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

[11]
(二)从有效学习的心理结构上分析。

沈德立[17]教授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提出有效学习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选择性注意;(2)元认知;(3)学习策略;(4)非智力因素;(5)内隐认知。

刘建峰的有关成人学习心理因素的研究,认为成人有效学习与个体心理因素的认知能力、情绪和动机有关,也与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期望、社会群体、教师心理紧密相关[18]。

张典兵认为影响成人自主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归因、意志控制和情绪因素等方面。

[19]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此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从有效学习的背景和过程上分析。

陈厚德认为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别:(1)背景性要素(或基础性要素)。

背景性要素包括情境(或环境)要素和个性要素。

情境要素指影响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要素,如校园、教室和教学设备,和社会环境要素,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个性要素指学生自身内部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心态、认知结构等。

(2)过程性要素(或实践性要素)。

过程性要素是学生自身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动机要素、选择要素、建构要素、应用要素、计划要素、评价要素。

[20]
三、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理论分析相对较多,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通过整理国内学者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对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是基于经验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实证研究缺乏,且实证研究中国内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研究的权威性有待提高。

(二)研究领域较广,研究深度不够。

从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较广,主要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多个领域。

另外,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探讨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有效学习,但是这些因素到底在实践中能不能影响有
效学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有效学习?影响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控制这些因素?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影响因素的归纳混乱,界限不清,系统性不足。

有的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归纳没有依据,只是各种因素的堆砌,缺乏科学性,因素的类别之间界限不清,有交叉、重叠部分。

另外,已有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归纳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继续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深度,强化实证研究,不仅要钻研于国内的研究,而且要放宽视野,借鉴国外研究,改进国内研究,使之更科学、系统,探索出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鲍银霞.有效学习的前提、特征和旨趣[J].现代教育论丛,2006,(2):54-56.
[2]何奎莲.构建有效学习的舞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8-91.
[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5.
[4]余旋.基于中学课堂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13.
[5]朱雪峰.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管理制度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46,(2):104-106.
[6]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42.
[7]高利明.用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1.
[8]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刘启珍,杨黎明.学与教的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4-97.
[11]鲍银霞.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5,(9):14-16.
[12]张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6.
[13]王佐书.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15-25.
[14]司继伟.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7-12.
[15]邵瑞珍著.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7-383.
[16]谢钢.论知识的有效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3):25-27.
[17]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8-40.
[18]刘建锋.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150-151.
[19]张典兵.自主学习:适合成人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5-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